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4901600000016

第16章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之生活篇(15)

你和孩子上街时,儿子要买3元钱一个的冰淇淋,你就告诉他3元钱可以买1斤黄瓜(6毛)、1斤西红柿(1元)、半斤豌豆(8毛)、3斤小白菜(6毛),这些菜一家三口两顿也吃不完。从这样的比较中,他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3元钱可以买这么多的菜呀!”当他了解了3元钱在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后,也许会主动对你说:“那我还是别买冰淇淋了吧!买根便宜的冰棍吧!”

通过这些,男孩就会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了解了钱的来之不易,了解了钱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男孩就会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就不会再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一味攀比了,也就不会再给父母增添沉重的负担了。

在这一点上,西方一些大富翁的做法也值得中国父母的借鉴。与我们所说的“再穷不能穷孩子”相类似,西方人崇尚“再富不能富孩子”,富翁们意识到让孩子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他们通常只给孩子很少的零用钱,并鼓励孩子自己去打工挣钱,从而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

因此,平时父母可以带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场所走一走,向他们讲讲自己的创业史,使孩子逐渐明白有钱不是理所当然的,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从而培养孩子“珍惜手中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信念。

同时,带领孩子接触社会生活,深入社会实际,让他们了解现代社会是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只有自身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才可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摆正学习动机,从而逐渐摆脱“学习是为父母,好不好无所谓”的错误想法。

★劳动是最好的赚钱方式

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10岁生日时,没有赠送丰厚的礼物,而是留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题: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到报摊上买十份晚报,再原价卖出去。妈妈远远地观察他,保护他。半个小时过去了,他抱着报纸走呀走呀,许多人与他擦肩而过,他却不敢开口。是啊,他要把报纸卖出去,必须要战胜自我、战胜胆怯、战胜虚荣。这需要一番思想斗争,需要时间。母亲尾随着那幼小的身影,又过了一会儿,孩子终于开口卖报了、成交了,他用意志和勇气独立完成了这道作业题。

随后,母亲把儿子带到卖晚报的老爷爷面前,得知卖十份报纸只赚很少很少的钱。孩子不仅亲身体验到获取劳动果实的艰辛,更懂得了父母挣钱的不易。他深深感谢父母苦心培养的这份爱。

培养孩子爱劳动是早期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让孩子从小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增强他们动手做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应培养他们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识,这样可以促使孩子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及各部分器官都得到锻炼,同时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所以,要利用幼儿期这个人类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多种多样的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项有关青少年劳动状况的调查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这项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普遍认同应该养成热爱劳动的品德,但却有75%的学生从未做过家务劳动或很少做家务劳动。这说明青少年虽有较明确的价值取向,但在行动上却存在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学生课业负担重外,更主要的就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样样为孩子代劳,小到洗手绢、削苹果、剥鸡蛋皮,大到替孩子到校内做大扫除等,以致这些孩子劳动观念淡薄,好逸恶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样的家长表面上是疼爱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令人堪忧。

歌德说:“热爱劳动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事实表明,一个人有无劳动习惯,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事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家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对待在校学习的孩子,要求也是非常“刻薄”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前文讲过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

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呢?我们的孩子对待像清洁工这样的劳动者为什么就少了崇敬之情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其中大多数在家里,从小在四位老人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之下温暖而甜蜜地长大,智力的发展在预先设定好的“生涯规划”中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对于体力上的发展似乎只能依靠一些营养品和奢侈的保健品了。殊不知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正渐渐丧失了劳动教育。如果孩子来帮爸爸妈妈洗碗,大多数的家长会很生气地说:“一边去,脏着呢!赶快写作业去。”如果孩子连自己的袜子和鞋子也不会洗,很多家长似乎并不怎么惊讶,似乎科技发展到今天,机器可以解放我们的手脚,也使得我们的基本生活技能于无声无息之中退化。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孩子用洗衣机洗了一双自己的袜子,然后跑到家长面前索要奖励;有些家长和孩子在街上碰见清洁工人,家长不但不能用“平等”来诠释“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句话,甚至会把他们当做教育孩子的“素材”——“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和他们一样扫大街”;在学校,劳动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和评比的筹码,有些教师甚至会把劳动当做一种惩罚的手段——某些学生犯了小错误之后,就会用打扫卫生这种方式来“告诫”其他同学不要向他们学习,不然会有这样的“下场”。久而久之,劳动在学生心目中就意味着是“不良”学生的标志,以后就要尽量避免去劳动。综上可见,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缺乏对“劳动光荣”这一美德的宣扬,并且还存在一些消极处理的操作误区。

针对于此,首先要纠正认识和行动上的一些误区,并且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实战中获得锻炼。要扭转孩子们的认识似乎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孟子就曾经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的文化中大都认为体力劳动是低级的,也是低效的,所以要扭转孩子的认识关键是要扭转家长的认识。家长要适当创设通过劳动取得成功、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靠物质刺激和“鼓励”的情景;注意从平时小事做起,比如让孩子去超市买瓶酱油或者称些鸡蛋等等。通过这些,孩子不仅能从劳动中得到成就感,还能够加深对家庭的感情。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劳动要从小做起,要让孩子们觉得劳动就像玩具和游戏一样有趣,可以在身体和大脑的配合中找到自己乐趣。另外,幼年时期也是形成认识态度的关键时期,及早建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能更有效地指导以后的生活行动。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兴起,教材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探究学习内容。让孩子自己去动手,不仅是一种劳动,还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此,教父母们几个让孩子爱劳动的方法:

1.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根据孩子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培养劳动观念。他们常常喜欢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异常兴奋,家长应加以鼓励,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高兴地坚持下去,由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孩子还常会一面伸手一面说我来,要自己吃饭、洗手、穿衣服……这又是进行爱劳动教育的好机会。

2.让孩子量力而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如让三四岁的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饭、漱口、洗脸、穿脱衣服等,让五六岁的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帕等,让七八岁的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环境卫生等等。孩子劳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在20分钟以内。

3.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以后再逐步让他自己干。并要注意安全、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经常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还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敢于实践,动脑筋想办法,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孩子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应以他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男孩了解一些家庭的经济情况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年代,家长们哪个不为“钱”途疲于奔命?而许多父母出于爱子心切,不愿让孩子过早了解生活的艰辛,情愿为孩子遮风挡雨,这样做只会使孩子产生一种错觉:生活中只有阳光,没有坎坷,即使家里出现经济危机,也该是父母操心的事。最终我们会痛心地发现:孩子会缺乏和家人同甘共苦的心意,我们与孩子的心实际上被隔开了。

有一篇获奖儿童文学作品《雷梦拉与爸爸》,书中雷梦拉的爸爸失业了,全家本来就不宽裕的经济状况变得更拮据了。雷梦拉了解情况后,知道家里需要孩子们与父母一同渡过难关,于是他使尽浑身解数,包括幻想当广告明星去赚钱养家,帮助父母减轻家务负担,不再向父母要求礼物(只在心里列出清单),做个好孩子不让父母操心,甚至想尽办法博父母一笑。所有这些小小的努力,即使达不到最初的目的,至少也让全家人看到并懂得了,孩子其实非常愿意与全家人一起去战胜困难。

联想到国外的家长让孩子做家务活来挣零用钱,鼓励孩子利用假期去送报、送牛奶来挣取学费,参加童子军卖汽水饼干来募集善款,通过让孩子与钱打交道来了解挣钱不易,体会父母的辛劳。而我们除了过年派“压岁钱”、在孩子身上大把花钱以外,又让孩子与钱有过怎样的亲密接触呢?孩子们没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父母的钱挣得不易,也不知道家里真实的经济状况,甚至有些家长即使家里条件不好,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一样高消费,又怎么可能不出现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呢?

因此,我们应该让男孩了解家庭的收入,提醒他不要和别人攀比,告诉他要想生活得更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未来要自食其力。尽管男孩不必了解家庭经济的具体状况,但是家庭经济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是他应当了解的。父母毕竟不是“银行”。

父母可以告诉男孩每个月家里总共的收入是多少,开支情况是怎样的,大概用于哪些方面的消费,用在他身上的消费占家庭消费总量的多少,等等。了解了这些,他在花钱时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买那些东西。

一位母亲是这样做的,她把家里不好的经济状况跟孩子说了,看看他会有什么反应。孩子的第一个反应是:“妈妈,我们没有钱了,不是还可以到银行去借吗?”母亲告诉他,借银行的钱总是要还的,还要多给银行一些钱作为利息。孩子的第二句话是:“那我们以后花钱要节省一点。”母亲再问他怎样才能节省一点,孩子想了想一下子说出好几条:“我们以后去超市买东西,要买打折的,不打折的就不买,去逛街的时候不买东西,不到饭店去吃饭,回到家里吃妈妈做的饭菜,妈妈以后不要给我买新衣服了,我有很多衣服还没穿够呢。星期天我们去爬山去海边玩,不去那些要买门票的地方。冰淇淋可以不买,喝妈妈做的柠檬水和绿豆冰棒。”母亲认真地告诉他:“你刚才说的那几条都很好,我们以后就照你说的做,不过要节约用钱并不是说不能买东西,只要不乱买东西,有时候也可以买点小东西来个惊喜嘛。记住:我们要过简单但是快乐的生活。”孩子马上说:“当然了,我们是快乐的一家人嘛。”

我们发现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因为了解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而产生忧虑,他们仍然保持着快乐的天性,因为我们充分尊重他,让他知道这些事情,让他参与出主意并且一起付出努力,他感到特别自豪。

如果是富有人家,尽量不在男孩面前露富。如果自己的家庭经济不好,就要让男孩了解点家庭的情况,让他知道父母在做什么样的工作,从而让他们学会体谅大人持家的不易。就像孙亮的父母一样。

现在的社会,由于企业经济的不景气,父母下岗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父母就更应让男孩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甚至是经济情况,让他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即使你是一个清洁工,也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的孩子,不必有任何的自卑,不必怕孩子知道了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有必要的话,做父母的还可以带自己的孩子去看看自己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情况,让孩子亲眼目睹你工作的辛苦与劳累,告诉孩子这样做一天可以赚多少钱,让孩子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这不是一次活生生的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