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女记者
490300000001

第1章 人生的真相(序)

人生的真相(序)

这个世界,看不破的永远是真相。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时刻都把追寻真相挂在嘴边,但又有几人可以得知真相?这是个问题。

四年前,我大学毕业,只身来到北京,很荣幸地进入某党报当了一名记者,本来以为圆了自己的记者梦,所以我非常努力的工作,没日没夜的奔走在新闻的最前线,有时,为了抢到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甚至可以不顾一切后果,那时候,我理解了什么叫做新闻战场。

半年后,我却离开了这家媒体,原因既简单,又复杂。在离职前一个月,我接到一条线索,踏雪来到位于陕西北部的一个偏远乡镇,调查相关部门负责人贪污老百姓退耕还林补偿资金的问题。我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就在稿件见报的前一天,总编对我说稿子不能见报,没有任何原因,甚至根本无法说出理由。这成为我起初离开的导火索,但是我没有绝望,因为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真相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在这条路上努力追寻,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挖掘真相。

2005年,北京青年报撰写了一篇题为《被黑恶势力不断追杀的名记黄雄,行走在黑幕与真相之间》的报道,"揭黑记者"黄雄说了这么一句话:"只要我奉循法律办事,信守道德为文,笔就可以成为我投向社会阴暗与丑陋的武器,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将是我行走在这个世界的最坚实的'保护伞'。"

所以我坚信,这个世界仍然是有真相存在的。

我喜欢记者这个行业,因为这份工作可以让我时刻充满激情,让我的细胞随时都感到快乐和愉悦,所以我先后创作了与记者这个身份相关的小说,它们分别是《杀机四伏》和《无冕特工》,不过那两部作品描写的都是战地记者,写他们如何在战争前线奔波,弃自己的安危而不顾,为寻找真相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一直以来,我认为战地记者才是记者群体中最有意义,最值得我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可是我无法如愿以偿,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寄存于小说的虚构中,让自己变成其中的主角,去领略其中的快乐和悲伤,寻找战争发生的真相,探究战争背后的真相,感悟人性的悲欢离合。

说了很多,有点扯远了,马上回到我的这部作品上。

说实话,当写下这个《人生的真相》这个题目时,我还有些忐忑,因为那些所谓的真相从来只出现在我虚构的作品中,那么现实中的真相又是什么呢?有人说,现实是一把枷锁,,生活才是打开这把枷锁的钥匙,所以我打算写真实的生活,写属于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

我有朋友提前阅读了这部叫做《女记者》的小说,他们问我,苏菲是一个虚构还是真实存在的角色?我不敢说,因为我在写她之前已经积淀了很久,希望把自己的意志赋予她身上,把她写成一个为追寻真相而不惜以命相搏的正义化身,当普通读者读到她的时候,会联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而更为不舍的去追求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当作为记者的你在读到她的时候,会从她身上看到属于自己的影子,一如既往的热爱这份职业。

那么,在这部作品中,真相又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菲身上有一股巨大的闯劲,她敢说、敢做、敢当,当她放下一切包袱只身闯入特区时,她便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无论前路是什么,她只能勇往直前,希望自己可以实现成为记者的梦想。可是,现实是无情的,她遭遇了很多根本无法预知的潜规则,她不止一次问自己该怎么办,该如何抉择,每次站在人生的三岔口,无论抉择的结果是什么,她都会被伤得遍体鳞伤,最后背着一身伤痛回到自己的小屋时,她会失声痛哭,可是哭过之后,她仍然不会丢弃梦想,因为在她心里,始终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也永远有机会可以寻找到真相,以及真相背后的真理。

苏菲经历过的人生,可能是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也可能是我们根本无法预知的,虽然扭曲,可是真实,这跟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一样,可能你在生活中会经常思考自己的人生,也偶尔停止不前,但最后仍然还是不得不继续前进,继续不断的选择,继续自己还未走完的人生。

生活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很无奈,很多时候,生活都不会顺应你的想法,计划也往往不如变化快。在苏菲的世界里,她的人生被妖魔化了,她所追求的真相也被妖魔化了,所以朋友问我,为什么要让苏菲在那个处处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守身如玉,为什么要让她陷入那个病态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然后进退无路,把自己推进了死胡同?我说我不知道,只是我在创作这个角色时,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

苏菲的世界是个悲惨的世界,苏菲的命运也充满了悲剧性,很多人说,苏菲的人生是自己选择的,她完全可以离开,可以放弃,所以她是不值得被同情的。这是一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把这部小说定位于纪实作品,是一部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但苏菲并不等于需要博得社会的同情,而是"悲"体现于人性中的无奈与龌龊,"悲"体现于社会中的黑暗与恐怖。

有一句歌词这样写道:"只有时间不会说谎,只有时间能带走一切!"那么人生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看破,这仍然还是一个问题。我希望时间可以储存人生中有意义的内容,也希望时间可以带走生活中的不愉快和不和谐,更希望读者读完这部作品后会反思,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本言情小说,不管你是哭了还是笑了,我们的人生都会变得更有意义。

是为序!

2011年03月16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