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昌都
4907500000031

第31章 附录(2)

(三)我各参战部队在战前作了较深的少数民族政策教育,有计划的进行了团结少数民族的工作,对作战之顺利达成任务作用甚大。如在甘孜、邓柯、德格至昌都线曾组织藏民的一万五千头牦牛担任运输(部队本身购买者除外),保证了粮秣物资的及时前送。康定至巴安线之运输,亦系由当地土司头人之牦牛担任。十八军先遣部队四月底到达甘孜后,得到各土司头人的协助,克服了粮食及其他困难。我进军中对沿途喇嘛及藏官土司头人等,均本团结方针,宣传中央人民政府政策及人民解放军纪律,反映均好,并愿协助我修路及运输等工作。进入宁静、盐井后当即展开政治攻势,争取盐井副县长及宁静县长返回任职。仅盐井地区即有七百余民兵返回。

在各路进军途中,各部队对政策纪律的执行一般均很认真,藏区群众对我反映极好,如进军门工途中在拉克拉(门工东南怒江东岸)附近将所俘十余喇嘛民兵释放后,当即引起该区群众对我之好感,沿途群众均未外逃,并给予我军多方的协助。我十四军部队活动于竹瓦根地区时:当地群众即自动将藏方税官生擒交与我们。另对物资的采购方面一般均统以营为单位,但亦有个别单位及个人自要牦牛私支乌拉,与到群众神山上去砍树拾柴等现象。

(四)二月下旬组成支援司令部,由军区直接领导,专负支援进军之责。对于入藏部队之补给供应我们本着只要使用合理并可能作到者则“需要什么给什么”,并由全军抽调大量牲口、车辆组成运输部队。全部工兵部队参加川康路的抢修工作,由4月13日至8月26日完成,雅安至甘孜段一千三百华里的抢修工程,9月16日至10月2日完成甘孜至竹庆段二百余里的抢修工程,保证了进军部队的如期开进。在此时期各陆空运输部队冒着恶劣天候,在公路条件极端不良的情况下积极工作。至¨月底为止,由川西西运物资总数达六千九百余万斤。由5月7日至11月底共出动飞机二百余架次,空运一百余万斤物资、为督促检查支援工作,军区曾数次组织高级干部亲至前方视察慰问。总之支援工作是尽了极大努力的。但由于缺乏经验,情况不熟悉及计划不够周密,亦走了一些弯路,如对公路修复情况的估计不足,所需物资未能及时送上,而使进军时间数次推延,由于对冬季通车条件认识不够,致应有之防冻防滑设备解决较晚;因汽车篷未能适时解决,雨季行车管理不严,使前送粮物被雨淋坏;因仓库条件不良与管理不好,致发生粮物糜烂情况;因情况了解不足,缺乏审慎研究,有些被服装具不适用。同时也取得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尤其工兵部队获得了雨季和高原地带作业的丰富经验,大部支援部队都经受了数月的高原生活与工作的锻炼,为明年支援工作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五)从此次战役中证明,部队的高原地带生活锻炼极为重要。十八军一五四团(为该军先遣部队)先到甘孜一带五个月,此次西进时掉队者较北路其他部队为少。自甘孜出发之其他部队,自开进起即不断发生掉队者,进至昌都地区后,多数单位有半数人员掉队,个别单位竟达三分之二。我们根据此经验,决定进至金沙江以西地区部队,全部留现地过冬,以便于高原生活之锻炼。

(六)由集结位置开始战役行动后,各部急进接敌极为艰苦,给养均感不足,一五六团数日中仅吃很少糌耙,一五五团一营一天半时间翻越三座大山急进一百八十里,一五四团长途绕道玉树与骑支如期进达恩达,南路一五七团进军邦达时,翻越四座高山,掉队仅属个别现象。各部队情绪极高,都抱着吃大苦的精神坚决执行任务,这与动员之深入是分不开的。此次行动中部队背负甚重,战士平均在七十五斤以上、连干在三十斤以上,开始数日部队怕苦情况较严重,后经逐渐锻炼与动员克服了这种困难,加强了负重行军能力。

三、昌都战役概述

昌都战役,是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10月在西藏昌都地区歼灭藏军主力的一次战役,也是解放西藏的唯一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部队纵横奔袭合围,负重疾进半个多月,达成预期目的,打开了进军西藏的门户,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

一、战前情况

(一)政治情况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藏地方政府当权的亲帝分裂分子鉴于国民党反动派大势已去,进一步勾结帝国主义和印度反动派,阴谋背叛祖国。我党中央为迅速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让西藏人民回到祖国大家庭,一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外交斗争,一方面对西藏政府发出号召,要其迅速派出代表到中央举行谈判,力争和平解放西藏。同时,命令我军做好进军西藏的准备。

西藏地方政府当权亲帝分子在帝国主义、印度反动派的支持下,竟以“独立国”自居,极力扩军备战,重兵猬集藏东咽喉要地昌都地区,阻我解放西藏,企图沿用西藏过去对付国民党政府的那一套老办法,提出了“中藏仍应保持过去疆界(按:指以金沙江为界)和好”的方案,并杀害了我西南军政委员会派往拉萨劝和的格达活佛。政治外交斗争上的进—步激烈化,使军事较量已成为不可避免,我军乃决心发起昌都战役。

(二)军事情况

1950年初,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关于进军西藏的指示,并把这一任务赋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等部。十八军等部立即组织先遣部队向西藏进军。当先遣部队分头进至甘孜、巴塘并以一部挺进邓柯时,藏军昌都总署也积极采取备战措施,加紧在金沙江西布置防务,以昌都为枢纽,以昌都经生达至邓柯(不含)线为重点,在丁青、类乌齐、昌都附近及其正面沿金沙江南至盐井北至国德的狭长地带,按区域分散配置,企图依托金沙江凭险抵抗。

藏军的具体部署是:八代本(团)全部、七代本一部及二、六代本各一部和竭伦卫队集结昌都,七代本大部位类乌齐、甲藏卡一线;三代本和真伯拉代本位于以生达为中心的牙要松多、国德、卡松渡、衣曲卡一带;四代本位于丁青;十代本位于岗托、同普、江达一线;九代本位于宁静、盐井地区,以上共七个代本、4500余人,约占藏军总兵力的2/3。另有民兵、僧兵3500余人配属各代本,分散配置于上述地区。总计有正规军和民僧兵约8000余人,统归驻昌都总督(藏语沙王)指挥。

根据敌情、地形和交通、补给条件,我参战部队决定以十八军五十二师全部(欠一五六团一营)、五十三师一五七团及该师炮兵连、工兵连,十八军军直炮、侦、工兵三个营,五十四师炮兵连,云南军区十四军一二六团、一二五团一个营和青海军区骑兵支队约2000人,分由北南两线出动参加作战。我参战总兵力计约18000余人。

五十二师主力于9月份分批乘车由川西出发至雅安,后步行入藏。中旬进至甘孜,下旬分批向前开进。截至10月6日止,我所有参战部队已集结作好一切战斗准备;五十二师等部位于邓柯,军直侦、工两营及五十四师炮兵连位于德格;一五七团及五十三师炮兵连位于巴塘;一二六团位于德钦;青海骑兵支队位于玉树。上述各部已对敌形成马蹄形包围态势。

二、我军战役部署

根据敌我政治、军事等情况和战役预测,我军决定采取正面攻击与侧翼迂回相结合的方针,各作战单位分路作向心机动。战术上也采用正面突破与包围迂回相结合的手段,以占领昌都,将敌聚歼于金沙江以西、澜沧江以东及类乌齐、恩达地区,并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具体部署是:

(一)北集团:

以五十二师三个团、十八军炮兵、侦察、工兵三个营、五十四师炮兵连及青海骑兵支队组成,由五十二师统一指挥。

1右路——以一五四团、青海骑支(五十二师骑兵侦察连配属青海支队)、五十二师炮兵连组成,其任务在于从外翼迂回敌人,断敌退路,包抄整个战役地幅和囊括敌整个阵地,以利正面部队割歼敌人。青海骑支及五十二师骑兵侦察连于10月9日由玉树出发,取道囊谦,经知牙出类乌齐,先将该敌包围,能歼则歼,否则交一五四团处理,然后直取恩达,一五四团及五十二师侦察连、炮兵连于10月6日由邓柯渡金沙江,自生达外翼,绕道巴塘,尾骑支出类乌齐,然后除留一个加强营控制类乌齐外,主力迅速南下,沿骑支内翼直出恩达,会同骑支断敌退路,阻丁青之敌东援,并视情况由西向东逼近,配合正面部队夹击昌都之敌。此时骑支以一部插至昌都以南地区,防止敌人掉头向南逃窜。该路以达成迂回、断敌退路为目的,故在运动途中应不顾小股敌人的阻挠与纠缠,迅速兼程奔向预定目标。

2中路——由五十二师师直、一五六团、一五五团、军炮兵营组成,其任务是从正面攻击、穿插分割敌阵地,攻占昌都,歼灭敌主力。一五五团、五十二师师直炮兵营及一五六团,分别于10月7日、8日、9日隐蔽渡江,作斜梯形并肩猛进,先以迂回兜击和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战法,歼灭生达、国德、牙要松多一线之敌,然后留少部兵力肃清残敌,主力取捷径直捣昌都,聚歼藏军主力。

3左路(即整个战役部署中的中路)——以军侦察营、工兵营及五十四师炮兵连组成,10月7日先以有力一部,由卡松渡偷渡江西迂回敌后,主力8日在炮火掩护下自岗托正面强渡过江,歼守敌后缓进,以免过早惊动昌都之敌西逃。该路接近昌都时,应以有力一部迂回昌都以南,防敌南逃。

(二)南集团:

以一五七团(由军前指指挥)及五十三师炮兵连、工兵连(由五十三师前指指挥),和一二六团及一二五团的一个营组成。统由西南军区前指指挥。相互协同在宁静、盐井两个地区作战。

1五十三师所部由脚底工至竹巴笼一线分三路渡江:先以主力两个营及团属炮兵连自脚底工渡口偷渡,成功后除留两个连配合由牛角渡强渡部队歼灭喜松工守敌外,主力迅速向西迂回直插宁静以西,出大霸、三坝都断敌退路,指挥所率炮兵、警卫、工兵分队从牛角渡强渡,配合迂回部队合歼喜松工之敌;然后合进宁静,另一个营分两股由竹巴笼两侧渡江,钳击对岸之敌,然后从左翼向宁静攻击前进,配合主力全歼九代本。该部于达成上述任务后,除留少部兵力控制该区及清剿散敌外,主力应星夜兼程北上,经阿拉塘、左贡、吞多向邦达疾进,以弥补我军在战役部署上因补给困难、地形限制所形成的左翼兵力不足及邦达、八宿方向未堵死的缺口。

2.一二六团及一二五团一个营,由德钦和贡山以北地区分两路钳击盐井、门工、碧土之敌:同时并以有力一部从左翼北上,插至作战地区以西,控制各山口、要道,防止敌人向察隅方向逃窜。

三、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17日

(一)盐井战斗

我一二六团及一二五团的一个营先一天(10月5日)发起战斗,首先捕歼门工之敌,因正面部队动作过早,未等包围部队赶到预定地点即发起战斗,敌一触即溃,我仅俘敌数人,其余均北窜杜梁。我军当即从左右两翼实施平行追击,同时以一部插至盐井西北之扎那,防敌西逃。6日,杜渠之敌(民兵400人)为我包围,奋战2个小时,全歼该敌。这时我已以一部从右翼向敌侧后挺进,10月11日进至盐井附近,该路主力于杜梁战斗后,乘胜向北进击,直扑盐井,12日到后即会同迂回部队向守敌攻击,歼敌一个甲本及民兵一部,残敌北逃,为一五七团截歼。盐井战斗计歼敌500余人。

(二)宁静战斗

五十三师所部分三路渡江,主力于7日夜由脚底工偷渡。喜松工守敌发觉后,逃向宁静,我仅捕歼民兵一部。是时,我军除以一小分队沿右翼正面尾敌前进外,主力则从外翼轻装向宁静西北猛插,11日晚到达。指挥所亲率各直属分队于8日拂骁在牛角渡强渡成功,尾主力跟进,另部于8日夜从竹巴笼两侧隐蔽渡江,钳击对岸之敌。9日晨全歼该敌后即从左翼西进,12日拂晓进抵宁静城郊。九代本格桑旺堆率部起义。宁静战斗计歼敌400余人。

(三)岗托战斗

10月6日晚,我军先以两个连自岗托以北拉顿偷渡金沙江,迂回敌后。正面部队于7日晨在炮火掩护下渡江。迂回部队因迷失前进方向,来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正面部队按原定计划实施突击,由于指挥上的轻敌麻痹,火力组织不够,当先头部队两个班偷渡成功后,后续部队遭敌火力封锁而受阻隔。过江分队在不利地形与敌对战竟日,而主力部队直到夜晚才渡江。此次战斗仅毙伤俘敌32人,我伤亡21人,翻船淹亡15人,且消耗子弹甚多。

(四)奔袭觉雍

岗托战斗后,敌退往同普,稍事整顿,继续西撒与江达之敌会合。我北线左路部队于13日进至江达,对该敌实施两翼包抄,敌向昌都逃窜,我军跟踪猛追。敌退至觉雍西15公里处,即以为已将我军甩掉,露营驻止,我16日黄昏赶至觉雍,查明敌情后,从翼侧继续猛追,以突然动作奔袭觉雍之敌,当日子夜发起战斗,激战1个小时,歼敌110余人,缴获部分物资,残敌向西溃逃。

(五)生达战斗

10月12日,一五六团一营在国德山与敌真伯拉代本接触,当即以一部控制制高点,左右两翼各派出一分队,包抄该敌。敌向我正面连续进行两次反冲击,均被击退。因我迂回部队走错路,跟踪追击10余公里,未能截住敌人。13日黄昏,一五五团三营进抵生达附近岔口,敌沿沟布防,阻我前进,对战半天,因该团主力未至,未能大胆穿插分割,该敌遂于次日拂晓撤退。

(六)小乌拉山战斗

—五六团于生达战斗后,继续向西逼进。10月16月黄昏,其先头部队侦察分队在小乌拉山遭敌伏击。后续主力即轻装前进,以一个连向敌后迂回,因地形限制未果。时因炮兵未赶上,前线指挥犹豫,致与敌形成对峙胶着状态。翌日晨,我炮兵赶到,当即在炮火掩护下从正面向敌发起冲击。敌凭险扼守,我两次冲击均未奏效。时敌虽已动摇,但我未能重新组织力量发起冲击。而又改以主力绕道迂回的战法,当我调整进攻部署时,敌已向昌都撤退。

(七)类乌齐战斗

10月16日夜,一五四团先头部队进到类乌齐以北甲藏卡桥,河对岸驻敌七代本两个甲本,我军因河水深不能徒涉,迂回未成,改由正面攻击。敌一触即退,仅击伤其10余人,余敌向南逃窜。骑兵支队于17日晨,向驻类乌齐之敌发起攻击,因敌系分散配置在山地、林区,散布面广,与我打麻雀战,仅歼敌20余名。余敌逃散。

战役第一阶段,计歼敌1300余人,敌南线主力基本被歼;北线之敌,遭我多次打击后,节节败退,向昌都收缩。至19日拂晓,骑兵支队进至恩达,一五四团进至类乌齐,切断了敌主要退路,由正面进攻部队则迅速向昌都逼近,此时除昌都南邦达尚有一缺口外,其他各路均已被我堵死。

第二阶段——10月18日至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