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4913300000020

第20章 文人篇——孤傲书生黯销魂(3)

到了开封,宋太祖对花蕊夫人之名神往已久,下令召见。不见则已,一见倾心,他被花蕊夫人的花容月貌所击倒,几近失态,后故作镇定地假装指责花蕊夫人:“真是红颜祸水,堂堂后蜀竟毁于一个妇人之手?”花蕊夫人严词道,当皇帝的不知善理朝政,沉迷酒色,以致国家衰败,而又把这罪名强加给弱女子,是何道理?于是当场作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的这首《述亡国诗》,悲愤中带着不卑不亢的气节,当时后蜀有兵14万,竟被赵匡胤的几万兵打得落花流水。弱女子的几句诗让多少须眉汗颜。

太祖非常欣赏花蕊夫人的美貌和才气,把她收纳入宫。7日后,孟昶意外死亡,花蕊妇人伤心不已,在宫中看着孟翅的画像独自涕零。后来宋太祖驾崩,赵光义即位后垂涎花蕊夫人的美丽,欲要占有,但花蕊夫人哪里还肯就范,遂被恼羞成怒的赵光义一箭射死。

关于花蕊妇人的死因,众说纷纭。

还有两种说法:

一是“因怨成疾”说。宋太祖对花蕊夫人有别样的爱惜,打算立花蕊夫人为后,但是因其亡国之宠妃,不足以立后;后宋太祖立宋女为后,并且因此怠慢花蕊夫人,花蕊夫人本就无亲无故,再加上长期的冷宫生活使她再也无法忍受被人遗弃的痛苦,因此产生怨疾,郁郁而终。

二是其怀念故主孟昶,招致杀身之祸。据说花蕊夫人在开封深宫里每当深夜便拿起孟昶的画像痛哭流涕以表思念之情。宋太祖知道此事后严加追问,花蕊夫人告诉说这是送子的张仙,这也就是民间把花蕊夫人称为送子娘娘的由来,后来宋太祖还是知道了此事,怒而杀之。

花蕊妇人倒在了她生前最喜欢的芙蓉花中,鲜血把芙蓉花染得格外艳丽,人们欣赏她的才气和气骨,又感叹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民间有把花蕊妇人尊为“芙蓉花神、送子娘娘”的传说。花蕊妇人的死因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她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

●欧阳修是否曾作艳词

关于欧阳修是否曾作艳词,或纯属讹传,抑或事出有因,期间有其政敌毁谤诬陷之成分,但也有与其年少绯闻有关。

欧阳修确实是词作的集大成者,他的词作承前启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他的词作不光量大而且种类风格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他的词中有大量的所谓艳词,但是这些词作的作者并不全是欧阳修。而且编纂欧阳修词集名目繁多,有《近体乐府》、《六一词》等,那么在收编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误收之作,由于宋词的高度繁荣,所以在宋词当中张冠李戴的现象很频繁。如果我们对一些艳词主观臆断认定是欧式所作,那就违背了做学问的精神。

“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半掩娇羞,语声低颇,问道有人知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醉蓬莱)从表面看,这显然是北宋很普遍的艳词。但对于欧阳修这样的大儒来讲这首词明显过于轻浮、淫荡。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望江南)这首词描写的是幼年相识的少女,语句中有暖昧之句。此词如若出现在柳永这样的词人身上,想必读者不会惊奇,但如若把这词托名于欧阳修这样的词作大儒身上,就会令人惊诧。宋代文人追求自由开放的词风,文人风流也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欧阳修年轻的时候估计也有风流韵事。既如此作一些戏谑游戏的词作也属正常,但是没有如《醉蓬莱》之淫荡,《望江南》之暖昧。有史为证:曾慥在《乐府雅词序》中有这样的记述:“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又有,蔡绦所著《西清诗话》中道,“欧阳词之浅近者,谓是刘辉伪作。”《名臣录》亦谓修知贡巨,为下第举子刘辉等所忌,以《醉蓬莱》、《望江南》词诬之。

欧阳修确实写过大量的艳词,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艳词,笔者认为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会得到真实合理的结论。欧阳修的诗文以现实主义为主,但是其诗作以风流为主。这与宋朝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宋朝的文化定位其实很开放,追求自由,喜欢适情任性如醉翁的欧阳修,写出大量别具风情的艳词也就很正常了。

尽管欧阳修的艳词引来一些非议,但是就从词作的发展来说其意义非同小可。其细腻的描写,婉转优雅的词风,语言清新质朴,词中对男女情爱生活的表现手法独特,使宋词的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

正如前文所讲,欧阳修的艳词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宋词中难能可贵的奇葩,我们不可以视为糟粕,更不能为贤者避讳。艳词非但不会降低贤者的社会影响力,相反其更能真实地反映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

我们对欧阳修的艳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该一言以蔽之,《近体乐府》中的一些艳词,不仅词风高雅,而且还有很深刻的积极意义。这些词甚至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陆游与唐婉的裙带关系之谜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生前就有“小李白”的美誉。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打击,仕途上遭受当权派的排挤、爱情上也给世人留下了一声叹息。

唐婉,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她是陆游的第一任妻子,后因陆母的原因,两人被迫分离。关于陆游与唐婉是否是表兄妹?学界一直也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野史:《齐东野语》记述:“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后村诗话续集》、《耆旧续闻》亦有关于二人关系的记载,大致结论就是,陆游的母亲和唐婉的父亲是兄妹,也就肯定了陆游、唐婉的表兄妹关系。

但从《宝庆续会稽志》里我们可以查证:唐婉祖籍在山阴,唐婉的父亲唐闳、爷爷唐翊。但陆母是唐介的孙女,祖籍江陵。两地相隔较远,况且两家并无宗亲关系,所以陆游和唐婉并不是表兄妹关系。

我们可以从陆游的《渭南文集·跋唐修撰手简》、《宋史·唐介传》以及王珪的《华阳集·唐质肃公介墓志铭》找到一些线索,陆母是江陵唐氏,陆母的爷爷是北宋三朝元老,所以唐介以下都有正史记载,唐介的孙子的名都是以下半从“心”字命名,即懋、愿、恕、意、愚、谰,并没五“心”的唐闳,也就是说,唐闳并不是唐婉的父亲。那么表兄妹的关系就无从谈起了。

在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有这样的记述:“某氏改适某官,与陆氏有中外。意思是唐婉与陆游被拆散后,嫁给一个叫赵士程的人。这个赵士程和陆家有亲戚。从陆游的《渭南文集·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王明清的《挥后录》以及《宋史·宗室世系、宗室列传、公主列传》中我们可以得到,陆游的姨母唐氏是宋仁宗女儿秦鲁国大长公主的儿媳,赵士程是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侄孙,所以表兄妹之说实属讹传。

我们可以仔细地分析,陆游和唐婉确实是从小一起长大,而且青梅竹马,既然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固然深厚,那么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要在别人家长大,不可能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林黛玉进大观园一样。那么可以推出一个结论,陆家和唐家必定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表兄妹之说也就有其成立的可能性了。

另外从陆游的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中我们可以得到,导致陆唐二人分离的原因是唐婉不能生育。这里也有情理不通的地方,不能生育可以纳妾,为何非要弄得生离死别。这样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婉可能不是陆母的侄女,因此表兄妹之说又陷入泥潭。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从唐婉的《钗头凤》中可以反映出,唐婉在横遭不幸的时候说了句“世情薄,人情恶”,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表兄妹之说纯属子虚乌有。陆游生性豪放,如若和唐婉从小一起长大,在其诗词中必有可查之作,但我们没有找到这样的诗篇,但也不能否定什么。

在这里大致把各种关于“陆游与唐婉是否是表兄妹”的说法概括于斯,不论野史正史,我们考据的是论证的合理性和历史的真实性,不可偏颇其一,也不可全信,读者斟酌之。

●于谦一生为何凄凉收场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就不缺少力挽狂澜的气质,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在明朝就有这么一位从平民阶层走出的硬朗人物。如果不是他在蒙古瓦刺部进犯京师的城市保卫战中大喊“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或许明朝的历史就得重新书写了。但是这样的英雄人物也难免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于谦的成名作——京师保卫战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由于蒙古瓦刺部侵犯大明江山,英宗采纳宦官王振的建议亲自抵抗外族的侵犯,由于组织不周且前线指挥由宦官独断导致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打败,英宗被俘。这时人心惶惶,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明景帝。在瓦刺挟持英宗迫使大明偷袭计谋不成,后被于谦大败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元年(1450年),瓦刺部向大明请和,并归还英宗。八月,明王朝接回英宗,但是一朝不能有两个皇帝,于是英宗就成了“上皇”,由于英宗的归来各地政局产生了一些动荡,后都被于谦平定。

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发动宫廷政变,拥立英宗重登大宝,就在当天于谦就被传命逮捕。于谦的罪名是迎立外藩、图谋不轨,罪至当诛。石亨曾是于谦的部下,经于谦提拔才至将军位,在京师保卫战中也曾立过战功,但是此人经常藐视大明律多行不义,于谦就参劾他,由此对于谦恨之入骨。徐珵,就是后来的徐有贞,在京师被围的时候他就是力劝迁都的一派,京师保卫战后景泰就罢免了徐珵的官职,他后来让于谦替自己向景泰求情,无奈景泰对徐理极为反感,复官不成,这笔仇怨就记在了于谦头上。

英宗作为这场斗争的直接受害者,他饱经瓦刺被俘之苦后归朝后却被封为“上皇”,但是当石亨等人力主要杀于谦的时候他说,于谦实有功。“不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力主要杀于谦的人就把当年其“社稷为重,君为轻”,不顾英宗死活的主张告诉了英宗,还强调:“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也就是说,我们刚刚拥立你做皇帝要肃清朝野,名不正则言不顺,不杀于谦,有谁会承认新皇帝?这样英宗才痛下决心杀了于谦。

同和于谦被逮捕的王文受刑不过为自己辩解,于谦高声笑道:“亨等意耳,辩何益?”英宗在下令搜查于谦家的时候才发现,于谦的家里除了打仗用的盔甲和剑器外再也没有值钱的东西了。

据史料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石亨、徐有贞等要赶尽杀绝,宦官裴某救于谦的儿子逃过奸党的追杀。还有人不顾个人生死收敛于谦的遗骸,种种忠义的举动都告诉我们:于谦就在人们的心里,野蛮的杀戮是阻止人们对于谦之死的悲痛。

成化初年,于谦的儿子被赦免,他上疏为父申冤,这才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和赐祭,皇帝的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奖,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郑板桥为何能得善终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号称“诗书画”三绝,位列“扬州八怪”之首。他留给后人的“糊涂经”却成为人们做人、经商的指导思想。“糊涂经”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