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4913300000030

第30章 庶人篇——出身乡野间,平地起惊雷(4)

澧州知州何璘首先否定了清廷关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说法,他认为那只是李自成的障眼法而已,他在《李自成传》中称,兵败后李自成逃到夹山削发为僧,法名奉天玉和尚(因为李自成曾号称自己是奉天倡义大元帅)。而且何璘还去实地考察过,他说他见到一个操着陕西方言自称曾经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老头,而且他还有奉天玉和尚的画像,据说画上的和尚与当时史书上闯王的模样极为相似。在奉天玉和尚的墓葬中发现的很多遗物以及《塔铭》都与何璘记述寺内的遗物及皇室玉器极为吻合,而且从夹山寺的密道里发现了只有君王才能使用到的石雕龟形敕印,这似乎在向研究者说明这个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总之,李自成作为一代农民起义领袖,他不甘忍受腐朽王朝的压迫,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其实李自成有机会成为历史的改写者,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却倒在了满人的脚下,由于我们历史遵守“成王败寇”的准则,关于李自成起义的很多文献资料都不知所踪,所以我们不能真实地了解当时的情况,进而对这位起义领袖的归宿也不得而知,因此关于李自成失败后的结局成为一个历史疑案,有待后人评说。

●现实中的黄飞鸿功夫有多高

影视作品中的黄飞鸿不仅英俊潇洒,武艺精湛,而且锄强扶弱,疾恶如仇,外加他武德高尚,成为人们争相崇拜的偶像。

那么真实的黄飞鸿,武功到底有多高,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黄飞鸿,1847年出生于广东佛山,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济世为怀的名医。

黄飞鸿的父亲黄麒英是佛山武术十大高手之一,但是由于穷困潦倒经常以卖艺为生,他深感这种卖艺生活的艰辛,所以绝不让儿子也成为一介武夫。他想让黄飞鸿走仕途之路,考取功名,光宗用祖。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黄飞鸿的心思根本不在学堂,他早已经找到自己日后要走的路,那就是习武。黄麒英没有办法,就只好开始传授儿子武艺,但是他惊奇地发现儿子天赋过人,而且悟性很高,还会融会贯通。七八岁时,黄飞鸿就开始跟着父亲卖艺了。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黄飞鸿已经在佛山小有名气了。

成名作:战败武林前辈郑大雄。

要说佛山是武术之乡,街上卖艺的人确实不少,当时有位前辈郑大雄,在佛山也是赫赫有名,他擅长左手钓鱼棍法,于是摆下擂台邀武术界的朋友们来切磋,但是好几天没有人能够打败他。黄飞鸿初生牛犊不怕虎,跳上台来请求比武,围观的人都为黄飞鸿叫好,郑大雄这才知道这个乳臭未干的少年是黄麒英的儿子,他接受了挑战,但是对方毕竟是少年,他就有意让着黄飞鸿,黄飞鸿觉察出来要求郑大雄使出全部招数,郑大雄心想好大的口气,今天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以后怎么在佛山立足,但是两人你来我往,几十回合下来,黄飞鸿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郑大雄。从此黄飞鸿名声大振。

黄飞鸿的第二位师傅:铁桥三。

这位铁桥三是“广东十虎”之一,此人武艺高强,少年时曾追随过洪拳巨子、福建莆田少林寺觉因和尚为师。铁桥三把毕生绝学“铁线拳”和“飞砣技”传给了黄飞鸿。从此,黄飞鸿的武功更上一层楼,就连其父黄麒英也不是他的对手了。

16岁黄飞鸿只身来到广州谋生,不巧遇见一伙强盗,黄飞鸿赤手空拳把十几个歹徒打得落花流水,一时被传为佳话,加之黄飞鸿素来谦和从不惹是生非,人们敬仰他的人品和武艺,就集资在广州开了一家武馆,招徒习武。

黄飞鸿的一生以武会友,结识了好多江湖豪杰,也学到了其他门派的武艺,相传他的平生绝技有虎鹤双形、铁线拳、工字伏虎拳、双飞砣、罗汉袍、单双虎爪、罗汉金钱镖等。

黄飞鸿的武功并不是我们在银幕中看到的那样战无不胜,其实他在好几次打抱不平中都寡不敌众。

黄飞鸿纵横江湖数十载,凭着出众的智慧和绝技,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术大师。武功高没有智慧和武德充其量不过是一介武夫。但是黄飞鸿内外兼修,特别是他强调“习武德为先”。也许讨论黄飞鸿武功到底有多高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崇尚武德的人。

●李莲英不是个坏太监

“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太监原本地位卑贱,然而李莲英却凭借着自己的行为准则,活出了“大太监”的风范。

李莲英生于1848年,他出生在河北乡下的一个村子里。相传李莲英在进宫当太监之前是在外面替人修皮鞋的,还有个绰号叫做“皮硝李”。清宫档案中说他是在咸丰七年时被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那时的李莲英正值少年。

说李莲英是个好太监,其实就是讲李莲英在为人处世上的智慧和原则。

把握机会,善于讨好。

李莲英进宫之后先是在奏事处当差,后来被调到景仁宫。当时清宫中有个叫沈兰玉的太监,他可谓是李莲英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者”。为什么这说呢?因为李莲英正是由于沈兰玉的指教,才有机会在慈禧太后面前一展风采,最终受到慈禧的宠爱。

相传当时外边流行着一种比较难梳的发髻,宫里的太监宫女们怎么鼓捣都不像样,偏偏又赶上慈禧太后非常喜欢。沈兰玉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李莲英,并且还让李莲英把这个发髻学得精通,这样就能让李莲英到慈禧面前展示功夫了。李莲英听了沈兰玉的一席话后果然回去开始练怎样梳发髻去了,等完全掌握这门技术后,李莲英便被推荐到慈禧太后的身边,将自己娴熟的手法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太后。太后大为欢心。

这就是李莲英在清宫中得势的第一步,之后他凭着自己的本事越来越受慈禧太后的钟爱,简直就成了太后肚子里的蛔虫。《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就有写到太后是如何地跟李莲英走得近,如何地聊得来。“莲英啊!咱们遛弯去呀!”这可是慈禧太后的原话。

八面玲珑,谁都不招惹。

李莲英不光是慈禧太后的亲信,他在光绪皇帝面前也能得到几分宠。相传慈禧领着光绪帝逃出清宫后,到保定入住。等到夜里太监们全都睡下后,李莲英到光绪帝屋里探望,结果却见皇帝竟然没有睡下。请了安之后问主子为何不睡,光绪帝直截了当地指着连被褥都没有的床铺给李莲英看。李莲英看到这情景后连忙下跪,抱着光绪帝的腿直哭喊:“奴才们罪该万死!”后来李莲英就将自己的一床被子拿来给光绪帝盖。光绪帝从小受到李莲英的看护,又在落难之日得到了李莲英的关爱,他对李莲英想必也是有着感情的。光绪帝曾经就说过这样的话:“若无李安达,我活不到今天。”李安达在满文中的意思就是师傅。

为人低调,安分守己。

太后身边原本是由大太监安德海伺候的,但是由于安德海招摇过市,结果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从此以后便由李莲英来服侍太后,相比于安德海,李莲英可是低调多了。

光绪帝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李鸿章奏请朝廷派人察看他已经训练成型的北洋水师。慈禧随即派了钦差大臣醇亲王前去,但是醉亲王因自己是光绪帝的生父,害怕太后对自己起疑心,于是就向太后请奏,要求李莲英一同随行。这样,醇亲王为主,李莲英为副,共同执行钦差大臣的任务去了。

李莲英临上路之前,特意将慈禧太后赐予自己的二品顶戴换成了太监的四品,因为朝廷中太监最高的品级也就是四品了。由此可见李莲英为人处世的谨慎。不仅如此,到了北洋水师的腹地时,李莲英表现得更加出色,他不但不以钦差大臣自居,而且还主动充当着醇亲王身边的服侍者,将醇亲王伺候的舒舒服服。等到回宫后,醇亲王便在太后面前大加赞赏李莲英的风范,慈禧太后也说:“总算我没白疼他。”

李莲英一生谨小慎微,慈禧太后过世之后他便收拾了行囊,离开了清宫。

1911年,维持了百年的大清王朝终于在风雨摇摆之中彻底垮塌。同年,李莲英去世。

●义和团真的“刀枪不入”吗

在19世纪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群众运动,就是“义和团运动”,由于义和团运动主要由社会中下层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这使得他们没有先进的思想武器,以至于他们把灭洋的希望寄托在刀枪不入的“神术”上面,希望借助这种力量来抵御外辱。

义和团发展速度超过了洋人和清政府的想象,各地到处都建有拳坛,大街小巷处处有人练拳,人们头上包着红布手里拿着大刀,就连裹着小脚的女人也开始迷恋神拳。而他们的首先要烧的就是基督教堂,首先要杀的就是洋教士。据统计,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的外国人共有241名,中国基督徒高达2万多名。

义和团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规模和影响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但另外还有个原因是历史学家不应该忽视的,那就是义和团号称具有“刀枪不入”的本领。

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里固然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一些有关“民间法术”的资料我们也不能忽视。

硬气功。

中国武术里有铁布衫这样的功夫,这种功夫极难练成。铁布衫之练法主要是通过各种硬物与身体的直接碰撞,让骨骼时常与坚硬物体接触磨练,久了筋骨将渐渐坚实。然后直接用铁杆等硬物向练武者身体上不断捶打,如果坚持三五年,铁布衫功夫将小有所成。

即使练成铁布衫你也只能抵挡一般的冷兵器,但是绝对不可能抵挡火枪。义和团起于习武之乡山东,据说当时著名的义和团首领心诚和尚就是练铁布衫的,慈禧太后派人去查验义和团“刀枪不入”是否真实的时候就遇见了表演铁布衫的高手。铁布衫功夫如此难练,会这门功夫的又有几个?大部分都是走了速成的路子。

山东的大刀会是义和团的重要分支,据说当时徐州道阮祖棠对大刀会练习“金钟罩”进行了实地考察,他的报告是这样的:那些练习者一般都在晚上进行,他们常常会点烛焚香,口念咒语,然后那些传授功夫的师傅们会用刀砍受业者,果然不伤。但是他发现砍的时候那些师傅们常常会在砍到身体的时候改变角度。

当然也不乏有些武术底子的拳民,他们有比较好的心理状态再加上气功师傅的指点,人们往往会激发自己的潜能,就会出现比平常跳得高、奔得远的情况。有时候运气得当偶尔也会出现刀砍下去会不受伤害,这样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神灵附体刀枪不入。

因为参加义和团的人鱼龙混杂,有些耍杂技的人也到义和团来表演,这就更加逼真了。据当时记载义和团在坛上表演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漏刀”、“漏枪”的情况,也就是说在表演“刀枪不入”的时候不幸假戏真做了。

义和团运动的时候有一位县令在他的著作《榆关纪事》中有这样的记述:“当时街面纷传,此系真正神团,众民眼见,用抬枪洋枪装药填子,拳民等皆袒腹立于百步之外,任枪对击,弹子及身,不惟不入,竟能如数接在手里以示众,众皆称奇,以为见所未见,奔坛求教者如归市。”这个表演最后没有成功,因为有个高手当场就把这个把戏给拆穿了。

据说当时还有好多执迷不悟者,非要在洋枪下试一试自己的身手,结果可想而知。但是人们在看到自己的功夫并没有在枪炮面前失灵的时候,还是前赴后继地试验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拳民们如此执著地相信自己的“刀枪不入”呢?就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有相信神话的传统加上气功和硬气功带有偶尔的“实效性”的时候,他们会在当时那样危难的特定时刻病态疯狂地暴发性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