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4913300000035

第35章 政治篇——勘破历史潜规则(5)

其实,这样的争论仍然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可是自长庆以后,党争的内容已经丝毫看不到有意义的内容,而完全是一些能将对手打倒在地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唐代党争已经完全演变成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这正是唐代党争的实质所在。官僚之间的斗争不断升级、扩大。

那么,牛李党争之事与晚唐著名才子李商隐又有何干系呢?为什么说李商隐是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呢?原来,这一切都与牛党的令狐楚有关。据《旧唐书·李商隐传》的记载,李商隐少富文采,儒雅风流,深受当时镇守河阳的令狐楚的赏识。按照这个节奏,在令狐楚的引荐下,李商隐的仕途必将一片辉煌。可不巧的是,镇河阳侍御史王茂元也对李商隐青睐有加,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商隐。王茂元是李党领袖李德裕的亲信,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无形中就是靠拢了李党。此事被令狐楚知道后,大骂李商隐背信弃义,任李商隐多次找令狐楚解释自己并无心与牛党为敌,仍得不到令狐楚的原谅。

由于处境尴尬,李商隐既没办法与牛党交好,失去了被引荐的机会,又不想借着岳父的关系走入政坛。再说李党对于李商隐曾与牛党亲密接触的事情始终有所忌惮,更不可能举荐他。结果满腹经纶、才情高绝的李商隐一生备受冷落,黯然而终。或许对于李商隐而言,他的心中并没有党派之分,不然他也不会私下结交文人,从不过问对方党属。不过,他的心坦荡自然,并不等于别人也同样拥有君子之心,所以凭君子之心结识小人,又如何能得善终呢?

看历史上历朝历代“朋党之争”,汉、明两朝主要是宦官与外戚或朝臣的权力之争,宋朝则是朝臣的政见之争,唯有唐朝的朋党之争畸形可笑,它不过是公卿显官集团(李党)同豪强地主、暴发户庶族(牛党)之间的冲突。这种斗争只会使一个国家越来越贫弱,而不是通过激烈的碰撞,擦出新的火花,更没有正义与邪恶可言。所以说,处在此类夹缝环境的李商隐,尽管有再大的才华,于倍显无知的斗争中也一样要成为牺牲品。

●宋太宗为何不禁反推广《推背图》

《推背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预言书,据传是唐朝太宗皇帝时期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本来是用以推算大唐国运的书籍。相传李淳风某日日观天象,得知武后将夺权之事,于是一时兴起开始推算起来是否属实,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脉络。袁天罡见状推了李淳风的背一下,神秘地说道:“天机不可泄露。”于是李淳风再没有敢继续推下去。但《推背图》却因袁天罡这一推而得名。

《推背图》一经问世,最初并没有得到重视,但经过几百年的见证,上面所写口诀竟与真实历史有八分切合,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胆战心惊,一直将其列为禁书。不过,有一个统治者却一改常态,大肆发行《推背图》,这个皇帝便是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以赵匡胤的弟弟身份接替皇位,在历史上一直都有争议。而他登基称皇的手段,民间也有种种猜测,传说他弑兄夺位者不在少数,而赵光义也知道自己的名誉有问题。但他本人除了有很强烈的野心之外,也的确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大力推进全国的统一,而且施行多种政策稳定民心,使宋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然而就在此时,民间有传言说《推背图》预示了大宋王朝会在宋太宗这一朝灭亡。其实从宋王朝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来看,正如日中天,很显然民间的谣言是非常荒诞的。但百姓容易受到愚弄,因此逐渐显露了惶惶之态,特别是京城开封,更是人心浮动。开封府尹见状不好,立刻将情况如实上奏给宋太宗。宋太宗暗道:必定是有人借《推背图》危言耸听,制造危害宋室的言论,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会引起内乱。于是立刻下令查禁,《推背图》,将之列为国家禁书,如有人家私藏此书,不但查抄,还要遭受严惩;凡是发现有四处造谣者,即入狱接受严刑。

宋太宗的这种做法是大多数统治者辟谣的常用手段,不过谣言越是禁止,就越会被人传来传去;《推背图》越是被禁,就越有人敢于犯上,在民间私下发行。一时间不但没有把《推背图》的事情压下去,反而更激起民间的舆论热潮。于是便有大臣向太宗皇帝进言,查禁不宜,应当另行寻找对策。宋太宗向来心思缜密,略一思考,忽然大笑起来,对臣子道:“大禹治水,不禁而疏,效果极佳。查禁一事可以效仿,不必再禁《推背图》,索性大肆发行,让百姓随意购买,自然能止谣言。”

大臣依太宗之言照做,开始大量出版《推背图》,最后无论京城内外,家家有一本《推背图》。因为发行量过大,百姓对《推背图》的神秘性开始质疑,逐渐也就忘记了《推背图》预言这码事,很快关于宋王朝即将灭亡的谣言便消失无踪。

太宗一步以退为进的棋法,令谣言不攻自破,实在是高明之极。

●李煜责令画《韩熙载夜宴图》的目的为何

中国历史上的画作闻名遐迩者不在少数,《韩熙载夜宴图》正是其中一卷。此画卷分多幅,如同一幅连环画,绘制了南唐著名官员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包括琵琶独奏、六幺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五幅画卷。画中无论人物、事物,皆笔法细腻,活灵活现。整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端丽雅致,层次分明,神韵独特,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样一幅绝世画作,在得到千年盛誉的同时,于当代却有人提出,其实如此名画是一份“谋报”。该评价顿时在文化界掀起一阵讨论热潮,为什么名画竟成了谍报图呢?这要从画作的由来谈起。

《韩熙载夜宴图》所画的既然是南唐名臣韩熙载,图画的背景当然就是南唐。李唐末年,各路节度使、太守、军阀趁势而起,将大唐江山撕分食之。其中,偏居于江西、浙江一带的南唐国,自称为李唐正统遗脉。韩熙载就生活在南唐国君李煜在位时期,那时韩熙载已经是权倾朝野的大臣。若说李煜与韩熙载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却不能说二人关系紧张,因为韩熙载还是忠于国家、忠于国主的人,只不过他时常顶撞李煜,叫后者对他的防备之心越来越盛。

时值国势衰微之际,李煜新娶小周后周薇,大臣们纷纷恭喜,没有一个人敢说李煜沉迷酒色,韩熙载却写了一首讽刺诗。李煜看了之后也是无奈。韩熙载此人颇有诤臣和谏臣的风范,为人耿直,李煜对他是又爱又恨,升了他的官又想踢他下台。

不久,赵宋于中原兴盛起来,南唐岌岌可危,满朝文武均知大势已去,想必韩熙载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再也不上朝,而是终日在家饮酒作乐,夜夜笙歌。此事传到李煜耳中,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叫了两个非常有名的画室去参加韩熙载的夜宴,并将夜宴的场景细细刻画出来。

经过几个月的工夫,李煜接到了在未来遐迩中外的《韩熙载夜宴图》,欣赏来欣赏去,最终吩咐人将此画送给了韩熙载。此时这位李后主的行为不禁叫人诧异,他明明派人做间谍去韩熙载府上参加晚宴,又花了数月的工夫让人将《韩熙载夜宴图》画好,如此大费周章,怎么还要把夜宴图送给韩熙载呢?

其实,仔细一想,如果李煜真的想要找人做间谍监视韩熙载,只要派身手矫健的探子盯着后者就行,没有必要派人参加晚宴,还命人作画。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借画告诉韩熙载:你作为重臣如此堕落,国家怎么能再次兴旺起来?

不过,韩熙载似乎并未领会李煜的用意,依然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李煜在失望至极之下决定将韩熙载迁至洪州。韩熙载这才知道李煜并不是软柿子,慌忙借此机会告老还乡,再不摄政。李煜念在他对南唐江山有功的份儿上,将他放逐出了金陵。

《韩熙载夜宴图》是否真的是份谍报,没人能肯定的回答。不过这幅画的历史价值和文艺价值,会被人们永记在心。

●范仲淹的改革为何走向失败

当代学者李存山曾如此评价过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有很多历史学家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极大地肯定了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优秀,认为他的新政如果能够顺利进行,也就不会有王安石变法事件的产生。可是,时代并没有给范仲淹尽情发挥的空间,宋王朝就这样失去了图强的机遇。

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与君主昏聩有一部分关系,与时代背景也有关系。当时宋王朝正面临着西夏强兵的威胁,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宋军面对西夏军全面崩溃,宋王朝只得以岁贡来换取和平,在外交上采取守势。此时此刻,国内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时爆发的农民起义严重威胁着宋朝的统治。内外交困之下,宋仁宗痛下决心进行改革。遂于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朝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开始了。

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在朝商量,表示赞同,便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逐步开始,短短几个月,政治局面已呈现出崭新的面目: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庭关系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内容的程序,某些领域特别优秀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考试中,突出了实用性内容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堂。

新政的措施切中宋朝的时弊,但庆历新政的内容却与宋朝立国的方针相冲突,这就注定了庆历新政必然的失败。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生成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

当下的形式就是: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可是,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权衡之下,宋仁宗还是选择了因循守旧,以稳定为大局。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人生抱负,终于被现实击得粉碎,徒留一番沉痛的感叹。庆历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庆历新政的失败也与范仲淹的军人出身有关。宋朝对军人的防范必然使宋仁宗对范仲淹心怀忌惮,这不仅导致了范仲淹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宋朝的悲剧。

宋仁宗的个性也注定了新政不会成功。想改革时急不可耐,但遇见困难就撤手不管,宋朝皇帝的荒唐在历代王朝中无出其右者。后来的宋徽宗更加不堪,金兵入侵时,竟把皇位扔给儿子,自己一走了之。宋朝皇帝中除太祖、太宗算是比较圣明的皇帝外,其他的似乎一开始都想振作朝纲,但都坚持不了多久。

宋仁宗已经是难得的一位肯一改国体的君王。但性格本身有着优柔寡断的一面,平素也比较胆小,生怕皇权被动摇。有了这种皇帝,庆历新政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废除庆历新政,实际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庆历新政为以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开创了先例,但也预先宣告了熙宁变法的失败。因为,宋朝一开始就把基础建立在一个堕落士大夫的基础之上,而正是他们造成了国家的内困,也是他们造成了国家军事上的弱势,同样也是他们坚决地维持着宋朝的这种状态,令宋朝走向灭亡。

“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媒解舞。天斌与。争教我悲无欢绪。”若干年后,南宋兵败灭亡,文天祥在大都的牢中痛定思痛,痛心自己的改革主张没有得到实施。宋朝错失了最后一次拯救自己的机会,而庆历新政失败时,宋朝早已将灭亡的难堪隐隐透露给天下之人。

只可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情怀,本是当世人心中永远的痛,却都付后人的笑谈之中。

●司马光为何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赵顼在位年间,宋王朝出现严重的内在危机。国家正亟待改革,而王安石应运而出了,宋王朝迅速掀起了熙宁变法的改革之风。此时的司马光正值青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御史中丞,在改革风中本可以做一番事业。但是他却与王安石站在了截然不同的角度。王安石的变法,激进革新,忽略了一些传统固有的情况,几乎颠覆了赵氏王朝祖宗留下来的所有治国规矩,在司马光看来:“先王之法,不可变也”。

站在当世的角度,司马光的担优不是没有道理。变法意义在于减轻农民处境问题,但是许多政策反而变成了强制摊派给农民,使他们的生活更困苦。许多贪官污吏利用变法,趁机搜刮地皮,私下做尽坏事。一时间变法大失民心,百姓怨声载道。

王、马二人争执的纠结之处,首先就从此处开始。王安石认为变法可增财政,减少农民负担,因为善理财者,可以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但司马光却认为:“天地间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盘剥百姓罢了”。言下之意就是王安石非但没有减少民之负担,反而更增加了民众的困苦。

司马光这样说是有根据的。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以及其运行机制。在经济方面,施行方田均税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军事上施行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科举选材方面,施行太学三舍法、贡举法。撇开其他政策不谈,但就一个“市易法”,就足以证明王安石变法的弊端之处。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国家颁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