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4913300000044

第44章 宗教篇——慈航普度惠众生(2)

有一篇题为《佛门舍利子本是钙化结石》的文章某日刊登于香港的一本刊物之上。这篇文章中写到:“因为僧人起居以坐为主要姿态,而吃进体内的又多是植物纤维,不易消化,加之长期取坐姿,体内纤维堆积过多,久而钙化成结石。”文章还指出:“所谓舍利子,其实是人体内的结石,尤以肾结石和胆结石为多”。这种舍利子是胆结石的论断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因为结石是一种很容易粉碎的物质,而舍利子则坚硬无比,有的舍利子甚至久锤不碎。再者,那些留下舍利子的高僧在生前都是体格健康的长寿老者,他们难道会是结石病的患者吗?这种说法很轻易地就被驳倒了。

另有一种看法是说,佛门中人由于常年吃素,可能会在体内生成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物质,这些生成物就是火化之后留下的舍利子。然而董竟成这位老中医在《发音》中的撰文也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说,有的每天坚持吃斋打坐的普通百姓在死后也留下了舍利子,但是一些同样是这种修为的僧人或是佛门弟子,在他们火化之后却没有发现有任何舍利子的存在。台湾的圣严法师也是这样认为,他说:“肉食者死后火化也有舍利子,此与肉食与否无关,凡是修定或是凝心、慑心而达到修身目的的人,烧了会有舍利子。通常说要修持戒、定、慧三学的人,才有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本身是人体分泌物结晶,它有若干程度的神圣和神秘,为佛教徒所重视,但未必是佛教徒的大事,因为这还是属于界内色身的变化,终究不出无常的范围,这才是圣者所重视的。”可见,舍利子的生成与吃素或是打坐的坐姿关系并不大。

就像圣严法师所讲的那样,佛典对舍利子生成的看法也是如此,以上几种关于舍利子生成的解答似乎都不能让人心服口服。近年来,多次出现得道高僧遗留下来舍利子。如新加坡华人高僧宏船法师,还有93岁高龄的园照法师等。不仅如此,园照法师的心脏甚至久火不化,最终她的心脏烧成了一颗大大的黑色舍利,让人叹为观止!

关于舍利子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科学与可靠的答案,也许科学最终将为我们解答,抑或,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会领会此中道理。

●寺庙撞钟为何108响

闻钟声,烦恼轻;

智慧长,菩提生。

离地狱,出火坑;

愿成佛,度众生。

在探讨撞钟为何要撞108响之前,我们不妨引一则新闻来作为向导:

“中新网1月26日电台湾法鼓山除夕撞钟祈福活动,在午夜12时撞响108记法华钟响后,顺利圆满完成。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参加活动时表示,希望今年景气回春、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及两岸和平。”

历来但凡领导人在寺庙迎新时,都会在零点零分之时撞满108次钟响。这种迎新撞钟的行动其实代表的是对来年好运的祈祷,可见,撞钟108下代表着对美好未来的祈福。人们相信雄浑厚重的钟声一定能将人们身上的晦气除去,于是在节假日大家都希望108下久远的钟声飘荡于云寂之中。没错,祈福确实是撞钟108次的寓意之一。

“九”字在中国有着吉祥高位之意,九九归一、长长久久、九五之尊等都与“九”字相关。而108刚好是九的12倍,这似乎意味着将“九”的美好之意推向了无边的境地,广及四面八方,普度众生。

另外,108也是佛的象征,经文要诵读108遍,念珠要拨动108颗。据《鸿雪因缘图记》记载:“素闻撞钟之法,各有不同,河南云:前后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共成一百八声任;京师云: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钟声之数取法念珠,意在收心入定。”可见,撞钟108下不仅是为了向神明表示敬意,而且还可以将人类的108种烦恼消除,可谓一举两得。

《格致镜原》引《绀珠》中记载:“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意思就是说,一年中有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还有七十二候,总共加起来就是108。所以,108的意思就是一年。

另据《百丈清规·法器》中载:“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这是对撞钟方式的一种介绍,意思为在即将破晓之际,要连续撞钟108次。

108这个数字已经留在了堂堂中华文明的各种印记之中,例如《水浒》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各类名胜古迹中也有与108相关的建造,甚至是现代社会的通信业务也想套用108的吉祥之意,如中国电信的“108”业务等等。

●张三丰是武当拳的鼻祖吗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当荛苦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此一首《答永乐皇帝》出自张三丰之手。张三丰,名通,号玄玄子,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被誉为武当一派的开天辟地之人。据称此人生性不修边幅,因曾游于宝鸡山中,见有三山之峰,固取“三丰”之号。后因其英名盖世,明英宗曾赐号其“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曾封号“韬光尚志真仙”,另有明世宗封号“清虚元妙真君”。可见,张三丰与武当共同以一“真”字名闻天下。

张三丰生于1247年,据撰写《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的李师融先生研究考证,他卒于1458年。也就是说,张三丰的寿命长达212年之久,这在人类寿命史上实属罕见!另有其他诸种资料显示,确实也都记载了张三丰的寿命为212年。

据史籍记载,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教与道教的“争论赛”。在此次辩论中,道教遭到了惨败,日后一蹶不振,势力极其微弱。然而一百年过去之后,张三丰却在武当山创立了一个新的道教门派,即武当三丰派,这也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股源流。

相传张三丰是武当派创建的鼻祖,据《武当拳术秘诀》载:“本武当三丰之要诀,为武当之正宗。”武当派始于张三丰在近年的诸种考证和研究之后也得到了专家界的逐步认同。据考证,三丰派主张“守内、崇实、修性、健身”,并且形成了一种“顺其自然、以静制动、技进于道”的武功派别,有“阴阳说”、“五行说”和“太极说”等武当拳法的运用。

张三丰的理论著述有很多,经后人整理之后汇编人《张三丰先生全集》之中,包括《玄机直讲》、《大道论》和《玄要篇》等名篇。由于之前道教义理艰难晦涩,令世人难懂,张三丰因此开始采用相对通俗的文字和歌词的体裁来撰写理论书籍。他的《无根树》24首就是为后人称道的融玄奥的修真理论于脍炙人口的曲词之中的精品。如:

无根树,花王幽,贪恋荣华谁肯修。

浮生事,苦海舟,荡来飘去不自由。

无岸无边难泊系,常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据专家分析介绍,张三丰创制武当有三种说法:第一是说张三丰的武功为神明赐予;第二是说张三丰是受到了动物争斗的启示而自创一派功夫,这就是“鸟蛇斗”;但是也有人反对前两种说法,认为张三丰并不是武当派的创始人,武当派拳术的形成是源于少林派的武功。

其实上述的三种武当起源各有各的道理,虽然第一种说法是讲“真武神授”,但是这就如同诸多艺术家与发明家在睡梦中获得灵感一样,有着科学的依据,并不是凭空而论。

中国武术分为南北两派,历来有“北尊少林,南崇武当”之说,它们都是集中华武术之魂的大派。无论武当派是否为张三丰所确立,这一派中国功夫都已经享誉全国,名声四海,是谓中华文明之精华。

●菩提达摩有没有与梁武帝会晤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48年间大兴佛教,广建寺院,写经铸像,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几可谓为以佛化治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佛帝王。

菩提达摩,又译为达摩或达磨,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生于南印度,出生于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倾心研究大乘佛教,创立了一套参悟的禅法——达摩禅学,亦称“南天竺一乘宗”。南朝期间,菩提达摩泛海来华,经广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道,经嫡传弟子慧可继承、传衍,逐渐形成了东土禅宗的祖系。禅宗及其学说思想后来被儒学所吸收,成为宋明理学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菩提达摩因而被尊奉为中国佛教史上“功业最高”者之一。

据一些古籍所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会见过菩提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快而别。由于达摩祥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征,故对达摩生平缺乏记载,又因后来禅宗内部派系纷争,各自谊染、夸张始祖事迹。当时流行于世的一本关于达摩生前活动之书《景德传灯录》,虽然内容丰富,但其中掺入了许多附会、杜撰之章。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与菩提达摩晤谈过,几度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议,此事被列为禅宗“颂古百则”中的第一则公案,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

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并无此事。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次晤谈的文字“全是后人伪造出来的”谬说,是“无稽的神话”。他们根据唐朝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唐朝净党的《楞伽师资记》、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和宋悟明《联灯会要》等古籍著作来推测认定:达摩“初达宋境南越”,到达的是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的刘宋王朝,故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以前;达摩约于公元470年左右来华,在华生活约50年之久,萧齐初期已在北方传道,此时梁朝还未建立。从时间上来看,菩提达摩不可能与梁武帝有过会晤。

再者,达摩曾在洛阳瞻仰了华丽壮观的永宁寺,时间当是该寺的全盛期间,而该寺在公元526年被大风刮落,此后又历遭兵灾,至公元534年毁于大火,故全盛期在公元516年至526年间。达摩谒寺约在公元5加年左右,因此不可能于公元526年左右参观该寺。所以,对这次会见,许多记载都有“演变的痕迹”,“更杂以许多虚妄之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历史上有过此事。学者们经考证说:“初达宋境南越”中的“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国南方地区,是地域概念而非时间概念。该句意为“达摩起初抵达中国南方境内”,并非指刘宋期间抵华;永宁寺于公元526年被大风刮落宝瓶后,马上被修复,兴盛期延续至公元534年才真正结束,达摩于公元526年前后参观该寺是可能的。另外,根据史书记载“慧可在‘年登四十,遇菩提达摩游化嵩洛,可一见悦之,奉以为师’”,这一年是公元526年,由此可见,达摩不可能于公元470年或479年的刘宋期间来华,而是在公元526年前后取道广州,经建康渡江入魏。从时间、路线上看,会见梁武帝是完全可能的。

梁武帝笃信佛教,一向注重延揽名僧,不少外国高僧慕名而来,受到他热情接待。达摩来华,他必定会躬自迎接。况且梁武帝曾制《菩提达摩大师碑》、《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宝林传》、《传法正宗记》、《全六朝文·梁武帝文》等古籍中均收录有“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等碑文,言语间表达出与达摩语不投机而失之交臂的悔恨心情。以上这些证据都说明历史上的确有过这次晤谈。

众说纷纭且都有理有据,看来,关于这件佛教史上的疑案,学者们的笔墨官司还将是一场难以预测胜负的持久战。

●谁是西天取经的第一人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以玄奘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位有着多重贡献的高僧,他把梵文佛经翻译成汉语,又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外国,丰富了我国佛经,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所以,他的名气是很大的。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还有比唐僧更早的西天取经之人,而且不止一人。

历史上第一位去西天取经的人是高僧法显,他是现在的山西襄丘人,俗姓为龚,在家中排行第四。当时父母怕养不活他,就把他送进仙堂寺去做小沙弥,希望他能得到佛光的庇佑。

几十年的修炼,使他对佛学的研究和探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当地学问最深的僧侣。当他发现现存经书有很多错误和残缺时,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他萌生了西行取经求法的念头。

一天,他在洗脸时,突然看到自己映在水中的衰老面容,便长叹一声道:“若再犹豫,我的夙愿就要化为泡影。”于是,在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的三月,年已62岁的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动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的西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在这里又有一批僧侣加入。

他们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西出阳关,进入白龙滩大沙漠。法显一行不畏艰苦,冒险前行,经过17个昼夜,行程1500里,终于走出了这片死亡之海。

之后,他们沿塔里木河向西北行进,到乌隶国(今新疆北部),又折转南下,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法显在回忆这段行程时写道:“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行之苦,人理莫比。”

公元404年,法显和道整终于来到了印度佛教发祥地。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生前居住说法最久的地方。公元410年,法显踏上了归国的征途,他的最后一个同伴道整留居印度不走了,他却大志不改,孤身一人前行。回国后,他被当时江西庐山东林寺的著名高僧慧远接到南京讲经和译经。他历时5年译了经典6部,共63卷,计100多万字。后来,已近暮年的法显迁往荆州,于公元422年圆寂,享年86岁。

第二位取经人是高僧昙无竭,他本姓李,幽州黄龙人(现辽宁省朝阳市)。据《高僧传》记载,昙无竭很小时就在龙翔佛寺出家,他潜心修炼,遵守戒律,在众多僧徒中表现得出类拔萃,很快就成了龙翔佛寺僧众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