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4913300000006

第6章 君王篇——最是无情帝王家(5)

董鄂妃死后,顺治的心也随之而去,于是遂抛去帝位,削发为僧。《清史演义》、《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诗人吴梅村也有暗示顺治帝出家的诗句。还有传说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康熙帝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岩卷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语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语气十分悲恸。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这似乎又是一个顺治出家的证据。顺治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降、玉琳二禅师,印章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称号。他对木降曾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旋庵相待。”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削发为僧,因此一些人认为顺治出家之因是与孝惠皇后不合,所以宠爱的董鄂妃一死,他就以此为借口皈依了净土。

顺治帝的离家出走,令清宫上下惊慌失措。他们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议,只得向外宣布:顺治皇帝驾崩。但是,这种谎言也瞒不了多久。很快,堂堂的大清皇帝为了一个女人而削发为僧的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但是较多的研究者认为,顺治帝并未出家,而是病死宫中。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考实》举出《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四,朝廷曾正式向文武群臣宣布皇帝患了天花病。当时王熙在《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记载,奉诏人养心殿,谕:“朕患痘症势将不起。”命王熙赶写遗诏。初五,朝廷大赦天下并传令民间不许炒豆、点灯及泼水。但到初七深夜,顺治帝还是驾崩了。

所以顺治到底是出家了,还是病死宫中,这仍然是一个谜。唯有等待历史学家在未来做最后的鉴定。

●康熙为什么六下江南

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王朝人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政,熟谙文韬武略,具有远见卓识,擒鳌拜、平三藩、平定葛尔丹叛乱,政绩斐然。在其统治时期,曾经六次下江南,而这一举动也给世人留下了颇为神秘的故事。

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就讲到了一代帝王康熙与青楼小子韦小宝之间的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的故事。然而生性不安的韦小宝终还是过不了官场生活,辞官之后就到江南生活去了。于是人们就开始想象,康熙六次下江南是不是去找韦小宝?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韦小宝本是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原型。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康熙六下江南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康熙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然而现在的一些小说、影视,为了更加娱乐性,铺陈渲染,将史实涂抹得似是而非。

早在康熙执政初年,对河务就很关注并有相当的研究。康熙初年黄河下游到处决口,水祸连连。接连而来的水患,引起了康熙的高度重视。康熙曾在太和殿以治河为策论试题,测试天下贡士。在平定“三藩”国家财政仍然比较困难时,康熙帝还是下决心对黄河、淮河进行全面的治理。

三藩平定、台湾统一之后,康熙便将河务视为首要任务。虽然治河的官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淮、扬水灾并未明显好转。康熙担心官员们没有认真行事,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下江南,不远万里,亲阅河工,幸临清江府、淮安府、江宁等地。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第二次南下,到过清河县,在回京途中率领随行的大臣一起视察了高家堰一带的堤岸闸坝。

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间,由于平定葛尔丹的叛乱之事,河工人事变更频繁,河工也日趋败坏。于是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到过扬州、苏州、杭州、江宁等地方。康熙视察黄河南岸归仁堤、高家堰等处堤工,颁布了《修浚清口诏》、《巡视河湖酌定应办工程诏》,具体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深浚河身、筑挑水坝、开陶庄引河、浚直河道和拆除拦黄坝。这一新的治河方略,在第二年由新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开始贯彻实施。到四十年底,其他各项工程也陆续完成。第二年夏天,黄河又发生了特大洪害,各项工程都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不得不说,这是康熙帝的功劳。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以河工即将告成,进行第四次南巡,到过扬州、镇江、苏杭、杭州、江宁等地。他乘船到达清口,查阅天妃闸、御坝,还亲自观看陶庄引河,阅视减水坝、鲍家营、中河口等地方,对河道总督张鹏翮及在河各官亲加以奖励。

康熙四十四年初,康熙帝认为,虽然河工已经告成,但是仍然需要察验形势,筹划善后之规,于是第五次南巡又开始了。康熙帝乘船到扬州城北高桥,对河道总督张鹏翮说道“河工已经告成,善后方略更为要紧。朕今亲临阅视,修建天妃闸,甚当”。可见,康熙对于河工一事是非常上心的。

然而几个月后,河工又出了问题。黄、淮再次发生多年未有的暴涨,造成古沟塘、韩家庄、清水沟几处堤岸冲决,发生水灾。康熙帝闻讯十分生气,立即降旨“今春朕欲亲视高家堰”。于是康熙与臣子商议新的治河方案——溜淮套方案。康熙帝对溜淮套工程十分之不放心,觉得这么大的工程,若是有什么闪失,劳民伤财,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

康熙六下江南,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社会和民生的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更没有骚扰地方百姓。而他的孙子乾隆帝也进行过六次南巡,声言他的目的和祖父一样,其实恰恰相反。乾隆帝在江南游山玩水,耗用了大量民脂民膏,他的目的与作用怎能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相提并论?

●雍正帝嗣位之谜

清康熙帝驾崩以后,第四皇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雍正帝。但雍正帝究竟是如何即位的,长期以来在民间有种种传说,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也有几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使之至今还是一个悬案。

在民间传说中,多认为雍正即位是非法的,是篡位夺权。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矫诏篡立说”。早在雍正帝在世时,社会上就盛传:康熙帝要将皇位传给胤禵,在他患病的最后几日,曾经下旨要召胤禵回京,但是胤禵的死党隆科多却隐瞒了谕旨。致使康熙去世当日,胤禵不能赶到。于是隆科多假传圣旨,拥立胤禛为皇帝。另一种说法为“盗改遗诏说”。康熙原来就有手书,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却被人将“十”改成了“于”字,于是遗旨明明传位于胤禵,却变成了传位于胤禵,那么,是谁来盗改了这个遗诏呢?有传说是雍正本人改的;有的说康熙把遗诏写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将“十”字抹去了;也有的说是由一些雍正府中所收养的武林高手所改写的……

然而这种观点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一、康熙遗诏是用满文写成的,用满文宜读,不可能篡改。二、隆科多与雍正原非深交,何苦冒险矫诏拥立?关于矫诏夺位的种种传闻,无非是出于政敌的中伤。三、皇十四子胤禵若是康熙选定的王储,为何长期滞留边睡?四、康熙临死前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病危时又将几位皇子和大臣召至塌前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继皇帝位。”可见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五、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亲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后22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比其他皇子都多。此外,康熙对胤禛之子弘历宠爱有加,称赞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见,雍正是后来居上的皇太子候选人。

后世有人根据雍正在品格、才干、年龄和气质上的众多特点以及雍正本人在皇宫中深藏不露、暗自修炼多年的特征,康熙对雍正的认识和父子感情基础,当时诸子争储互斗的背景,还有康熙在死之前留下遗诏的在场人物、地点、时间以及情节等来综合分析,认为雍正根据皇父“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是合法即位的,可信的。

官书中记载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冬至前,康熙患病住在畅春园疗养。胤禛请求侍奉左右,但康熙却让胤禛奉命代替自己到南郊祀天,并且命他待在斋所虔诚斋戒,不得离开。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恶化,这时才不得不破例把胤禛召到畅春园来。而在胤禛没到之前,胤祉、胤祐、胤禑、胤禟、胤俄、胤祹、胤祥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已经在康熙的命令下来到御榻前。康熙对他们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此时,恒亲王胤祺因冬至奉命在东陵行祭典、胤禄、胤礼、胤禑、胤祎等小皇子都在寝宫外候旨。当胤禛来到康熙面前时,康熙还能够说话,告诉胤禛他的病情日益恶化的原因,但是到了夜里戊时,康熙就归天了。隆科多即向雍正宣布“遗诏”。胤禛听后昏倒于地,痛不欲生,而胤祉等其他兄弟则向胤禛叩头、并劝他节哀顺变,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职权,主持康熙的丧葬之事。雍正曾特别强调:当日情形,“朕之诸兄弟及宫人内侍与内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见者”。

雍正的即位是由父皇康熙的寿终正寝后才开始的,是属于正常并且合乎法理的。对此,清代官书众口一词,都是同一个口径。但是雍正继承皇位后仍然存在许多令人费解的问题,而且他即位后的很多言行,尤其是与大肆诛戮贬斥功臣、兄弟、文人等事连在一起,更令人感到扑朔迷离。

这些问题使一些清史专家耗费了很多的精力,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可以说,在没有获得新的可靠材料之前,雍正的即位是否合法合理,依旧是个谜。

●雍正帝暴死之谜

公元1735年一个清冷的早晨,清朝皇帝雍正突然暴死在圆明园离宫中。

关于他的死因,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雍正刚驾崩时,京师中便谣言迭起,猜测纷纷,后世对其死因说法也各异,终成一大奇案。综合各家观点,对雍正之死有三种解释。

一是正常死亡。官方记载说雍正是忽然发病身亡。作为第一手资料的《起居注册》中是这样记载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下豫,仍办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下豫。子宝亲王、和亲王终日守在身旁。戌时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寝宫发布遗诏给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龙驭上宾于二十三日子时。由大学士宣读朱笔谕旨,着宝亲王继传。”由以上史料看来,雍正的病应当是一种急症,有人推测雍正可能是中风而亡。

二是被刺身亡。这也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例如《满清外史》、《清宫遗闻》、《清宫十三朝》等等记载说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杀了皇帝。由于清朝政府采取民族高压政策,镇压了好几起汉人的造反,后为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雍正杀死了很多汉人的全族,以警世人。吕留良文字狱正是雍正六年发生,十年十二月,留良、葆中父子被处死。其亲人也被严加处置,另一子毅中斩决,孙辈发配极边为奴。传说吕留良的孙女四娘以宫女身份混入皇宫侍奉皇上,伺机行刺。还有传说四娘在吕案发生后逃亡外地,练就一身功夫潜入宫内,以飞剑砍去清帝脑袋。还有人传说除四娘外还有一位名为鱼娘的女子做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