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4913300000082

第82章 古俗篇——凡尘俗事乃生活(1)

●十二生肖产生之谜

十二生肖,就是指人们的所生年份对应的十二生相,它由十二种动物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包括: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哪年出生的人,哪种动物即是他的属相。我国关于生肖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动物的认知程度,选择了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六种动物进行驯化,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把它们变成家畜,被统称为“六畜”。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五谷丰登,因此“六畜”被选入十二生肖也就顺理成章了。除了被驯化的“六畜”,还有一些野生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野生动物里既有人们喜爱的兔、猴,也有人们所厌恶的虎、蛇、鼠。在中国古代,龙、凤凰、麒麟、乌龟被称为“四灵”,而龙则被古人视作最吉祥的动物,象征着富贵吉祥,因此十二生肖中自然也不能缺少龙。

作为一种纪年方法,十二生肖如何创立?何时开始?为什么用十二生肖与地支配合呢?……种种问题令历史学家感到费解。纵观古籍文献与考古发现,就生肖起源问题历史学家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华夏民族在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影响下,以部分动物名称配合抽象的十二地支,创造出了十二属相。某些动物还可能来源于古代天文学中对黄道(古人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运行一周年所行进的轨道)附近天空的划分,在分成的12等份(即十二辰)中,就有巨蛇、蝎虎、飞马等星座名称。

第二种说法:汉代以前我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仅有十二地支纪年法,而北部、西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则长期使用动物纪年。到了匈奴单于呼韩邪(即昭君出塞时的匈奴首领)归汉后,民族文化融合,产生了十二属相。

第三种说法:中国的十二属相是从印度传来的。在现行属相中,只有第三个和第十个两者有所不同:第三个属相,印度是狮,中国是虎;第十个属相,印度是金翅鸟,中国是鸡。其余的都相同,而且排序也一样。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虽然我们一直使用这种纪年方法,但是十二生肖之谜还未被破译。

●昆仑奴之谜

时光倒退回1000多年前的盛唐,走在繁华的长安大街上,享受着市井的喧闹,瞻仰着远古来往人群的面容与举止。迎面走来一个身材矮小、头发卷曲、面庞扁平、鼻宽嘴厚的黑人,这便是“昆仑奴”。

为什么叫“昆仑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而开放的唐朝,它同很多国家在外交、文化、人员等方面都有往来和交流。“昆仑”是人们对东南亚及南亚群岛的一种广泛的称法,那些被传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或是作为奴仆被掠卖到中国,或跟随东南亚、南亚使节人华被遗留的黑人大多是从那里乘船来到大陆的,而黑人又多被唐人买为奴隶,所以人们便称他们为“昆仑奴”。“昆仑”在中国便逐渐成为一个形容黑人的专有名词。

也有说法认为是由于古人发音的不准确,误将别的词发音成“昆仑”,才有了“昆仑奴”的称呼。这种看法遭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

“昆仑奴”从哪里来?

虽然从古就有写昆仑奴的传奇小说《昆仑奴》、京剧传闻《盗红绡》,可是直至今天,人们还是惊异当时黑人兀立在一群黑头发、黑眼睛的黄人当中。我们不禁要问,他们究竟来自何方?“昆仑奴”不可避免地同“昆仑”联系在一起的,“昆仑奴”来自“昆仑”。而“昆仑”又是哪里呢?前面已提及到“昆仑”是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岛屿的一种称呼,这种说法已经越来越普遍,只是有说“昆仑”来自马来西亚、“昆仑”来自越南、“昆仑”来自缅甸。

在此种说法之前,人们认为“昆仑奴”来自非洲。然而,它却遭到了后世学者的否定,认为同是黑人的“昆仑奴”与非洲的尼罗格人是有体型上的区别的,他们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多岛屿上仍旧散居着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

生活在非洲大陆的黑人们不善水性和攀爬山岩,而文学史料中记载的昆仑奴却通晓这些技巧,于是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唐朝时期的黑人不可能来自遥远的非洲,而应该是从这片东南亚的群岛而来。

“昆仑奴”的疑惑在我们津津乐道的同时也不断地纠缠着我们,甚至有人怀疑“昆仑奴”的真实存在,却终究没有个确定的头绪。

●山西为什么大院多

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把我们的视线迁入了深邃富丽的山西大院。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乔家大院之外,在山西还有许多类似这样的深宅大院:有被誉为“渠半城”的渠家大院;有号称晋中民居奇葩的王家古宅;有北方近代民居建筑的珍品曹家宅院,等等。为什么山西会有那么多的大院?

山西大院指的是山西境内从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深宅院落,它们各具特色、布局规则,是古代民俗、伦理和建筑的精华。它在总体的布局上是一个对外自我独立、相对隔绝,对内百给自足、亲近自然与家人的大院环境。由于地处大陆的内部,干燥的气候,较为不便的交通,使得山西大院能够较好的保存下来。

大院的诞生同兴盛一时的晋商有着必然的联系。山西处于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塞,加之地多人少,外出经商成为山西人谋生致富的一种选择。山西人经商的传统由来已久,及至明清时期,晋商已成为驰名的中国富帮,达到巅峰。其脚步已经遍及中国海内外,自称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人。随着山西商人走南闯北、财富越积越多的同时,人们对于故乡的眷念似乎也越来越浓。那种植根于人心的儒家文化使得这群足迹天下的商贾们在腰缠万贯后仍然回到故土,大兴土木,建造家园。他们认为只有在故乡,成功才能得以诠释;只有发财之后,返回家乡,置地养家才是一种对成功的追求。自古以来,住宅又往往是一种身份、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坐拥巨资的晋商们便对修建大院情有独钟。

除了山西商人实力强大这一直接的原因之外,政府朝廷宽松限定也为山西大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封建王朝为了筹集军饷,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人发展的政策,对商人扩充财富和走向仕途创造了条件。人们考取科举,捐纳为官,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商人不得为官的习惯。捐得官衔后的富商们,受到宅第的限制也逐渐减少,于是阔大气派的豪宅也如雨后春笋般冒起。而朝廷对于住宅的规定本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松懈,如到了明代正统十二年的时候,朝廷规定住宅可以无限的加深,也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院里套院的深宅布局。

豪华气派的大院在经历过历史的洗涤后,犹如一位沧桑的老者,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变化,它本身也是一本值得品读的史书。

●中国春节放爆竹之谜

中国民间素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哗叭作响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关于春节放爆竹的缘由,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驱逐鬼怪

相传,古时的人们曾深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的袭击,每到除夕这天,“年”便会闯入村庄,伤害人们吞食牲畜,使得老百姓们整日惊慌失措。在一次躲避“年”的出逃过程中,村寨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为受到村中老妇的帮助,他许诺为人们驱走掉“年”。老人在房门上贴了大红纸,点了许多火光,使得屋内通亮,还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了“劈劈啪啪”的响声,“年”一到村庄,看到这个场景,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逃离。村民们欣喜若狂,纷纷换上新衣服,张灯结彩,互相道贺。从此人们一到除夕这天,便仿照着老人的方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烛火通明,燃放爆竹,在敲锣打鼓中通宵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第二天一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互相祝贺道喜。从此这一风俗越传越广,随着代代的相传也就成了今天的过年。

延至今日,除夕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懊《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庭燎礼仪

庭燎又称庭照,即人们祭祀的时候,在院子里把一些芦苇、松树、竹子等竖起来,再用麻布缠裹着束成一个草把,再用油来浇灌,最后点燃,照亮整个庭院。认为这样可以照亮食物,防止意外,保太平。民间认为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就是起源于这种古代的礼仪,宋代袁文《瓮牖闲评》中记载:“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宋代的《事物纪原》也有推断:“爆竹燃草起于庭燎。”然而这种说法却终究没有“驱逐鬼怪”来得有吸引力,因此人们也更愿意相信除夕之夜放鞭炮是为了辟邪驱鬼。

不管是这千年流传的迷信说法,还是文献记载的“庭燎礼仪”,这里面都寄寓了人们对于平安、吉祥的愿景。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习俗,春节放鞭炮是一种热闹,一种喜庆,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

●门神的由来

门神是中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信仰,每逢过年过节,人们便会在门上贴门神像,认为这样可以辟邪除灾,保佑平安。

门神的信仰源自古代的庶物崇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自然崇拜。古时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缺乏科学认识,常常无法解释当中出现的诸多现象,便归咎于鬼神所为,鬼怪存在的说法十分盛行。人们在对鬼怪心存畏惧的同时,也开始通过祭祀神来祈福,保安康。门在生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人们时常出入的地方,也是关乎房屋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之物。人们害怕鬼怪打破房门,进入房内,殃及自身,于是便产生了对门的崇拜。《礼记》中关于祭祀大典“五祀”的记载,门便是其中之一。

于是,门的保护神——门神也被人们逐渐的形象化和人格化。相传,在上古的时候,度朔山上住着名叫神茶和郁垒两兄弟,山上有一棵树荫如盖的大桃树,每天鸡叫时分,他们便在桃树下检阅夜出游荡的百鬼,一旦发现有鬼作恶人间,便会用芦苇做的绳索将其捆绑起来,扔下山去喂老虎,因此鬼怪都惧怕神茶、郁垒。于是人们把二人的形象刻在有“五木之精,能制百鬼”之称的桃木板上,放在自家宅门前来驱邪避祸。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和郁垒,而是一个叫成庆的勇士,书中写道:“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庸朝,门神的形象被换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恭。《西游记》中记载:东海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命先生打赌,触犯天条,被玉帝处以斩首之罪,唐朝大臣魏征是监斩官,龙王托梦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他在处斩的时候想办法不让魏征前去。第二天,太宗叫魏征陪他下棋,下着下着,魏征打了一个盹儿,竟然在梦中将龙王斩了。龙王痛恨唐太宗失言,从此鬼魂不散,日夜在宫外游荡,向太宗索命。群臣们知道后,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便全副武装,手拿兵器彻夜守候在唐太宗的房门外,那夜相安无事,太宗大喜,但两人守门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命人把二人的像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个做法逐渐地在民间流传开来,秦叔宝和尉迟恭便成了家家户户祭祀的门神。

之后门神的形象越来越多,但多为武将,如关公、岳飞、庞涓等,人们认为武将经历过生死战场,立下过赫赫战功,更能够镇住宅门,驱逐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