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4913300000085

第85章 古地理——疑窦篇不畏谜云遮望(2)

在湖北省委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1977年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野人”考察队。考察队员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四川、湖北等省市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动物园的专业人员,武汉某部队派出了侦察支队,房县和神农架林区派出了熟悉情况的干部和向导。这次考察历时14D天,足迹遍布神农架及其周围方圆1500多平方公里的深山峡谷,换回了大量的资料。

1977年6月19日晚,“野考”一队李健(原湖北省郧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报告了房县桥上公社群力大队女社员龚玉兰和她的4岁的儿子杨明安在水池垭路遇“野人”。在龚玉兰的带领下,找到“野人”蹭痒的那棵大松树,并在那棵树上取下几十根棕褐色的毛。毛是从1.3米到1.8米高处的树干上找到的。从形状、粗细来看,与人的头发十分相似。后经武汉、北京等科研部门用显微镜观察,并与灵长目的动物——猕猴、金丝猴、白眉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现代人的毛发作了比较。结果证明:“野人”毛主要形态结构特征明显不同于上述灵长目动物。以后又从7个地方找到了7份“野人”毛发,均是如此。

作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化验“野人”的粪便。1976年11月间,在靠近神农架的房县蔡子洼东侧,曾有多人多次在这个地方发现过“野人”。考察队对这里进行了现场搜索,在山梁半坡一个陡崖顶部发现了“野人”的6堆粪便,都已干燥。经观察,有较多未消化的果皮,野栗皮等残渣。在萧兴扬发现“野人”的地方找到的粪便中,还发现大量昆虫蛹皮,粪便直径2.5厘米,这些粪便与熊、猴、猩猩的均不相同,且又与人的粪便有差异。人是不会吃昆虫与野果皮的。1980年考察队又多次找到“野人”的粪便,经分析粪便内有未消化的竹笋、橡子和小动物的毛骨,粪便呈盘状,在2个呈八字形的脚印之间,这明显和其他动物大便方式不同,而与人相似。

大量的证据似乎证明神农架的野人确实存在,但是他们到底藏身何处,又是由什么动物进化为人类等谜题,仍旧令考察者们感到费解。

●《山海经》为何称长白山为“有神之山”

绵延上千公里的长白山脉,横亘于东北三省的东部,与黑龙江水形成“白山”“黑水”掩映之势。长白山以其雄伟、壮观、神奇、原始而闻名天下,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为中国东北最高的山地。山顶有火山口湖——长白山天池,终年青烟缭绕,很少揭开羞涩的面纱,但其风景绝伦,美不胜收,如同仙山瑶池,叫人不敢逼视。

在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民族的心目中,长白山不仅是给人们提供衣食之源的自然之山,还是一个神圣之地。中国最古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长白山就以“不咸山”之名而载入史册,其意思为“有神之山”。据史书记载,2000多年前东北的“勿吉人”把长白山称为“太皇山”,对它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古代的少数民族肃慎族、女真族到近代的满族、朝鲜族,一直视长白山为不可侵犯的圣地和宗源龙脉之处。

金代视长白山为发祥地。1172年,金朝统治者正式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后又册为“开天宏圣帝”。1677年,清王朝康熙皇帝东巡到松花江边,在此遥拜长白山,并封其为神,规定每年要像祭祀“五岳”那样祭祀长白山。雍正时,东游吉林省吉林市的小白山,建造祭祀长白山用的“望祭殿”。可见,长白山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爱戴。

长白山之所以受到爱戴,不仅因为其具有神圣的意义,更因为它的确是一座宝山。它被誉为“天然博物馆”“物种贮存库”。在绵延的山脉中,生长着上千种植物,其中药材居多,特别盛产补品中的极品人参。这里的飞禽走兽,许多都是国家珍稀动物。一位国际著名的生态学家来到长白山后感慨地说:“长白山是世界上原始生态最完整的一个,这样好的保护区,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在长白山茂密的森林植被滋润下,东北三江平原保存着良好的生产粮食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优秀的生存环境。《山海经》中之所以将长白山称为“有神之山”,大概就是因为它如神明和母亲一般,护佑和滋养着生存在东北的生灵。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自己的纪实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写到了这样一段话:地球上最高最冷清的尚未开发的地方,一条宽阔的河谷被一些圆形的红山包围着,这里有地球上最为壮观的山峰。在“地平线尽头”,有一处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那里有“白色的金字塔般的雪峰,充满阳刚之气”,有“蓝色的高原湖泊”“幽深险峻的大峡谷”“三条大江奔腾向前”,有令人称绝的“雄伟壮观的喇嘛寺群”“心灵纯朴的藏族人民和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

在希尔顿的笔下,这美丽如斯、仿佛仙境一般的地方,就是“香格里拉”。据说,希尔顿是以西藏古典传记中的世外桃源“香巴拉”为依据写成的。该书一经问世,“香格里拉”顿时掀起了人们的讨论热潮。随着好莱坞将《消失的地平线》拍成电影,“香格里拉”更是闻名全世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地。

那么真正的香格里拉在哪里呢?探险家、民俗家、旅行者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藏区去寻找书中的“香格里拉”,可是经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探寻,“香格里拉”的确切地点仍是个谜。

根据《消失的地平线》描述,在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西藏和云南境内都有这样的地方存在,景色皆是迷人不已,但哪一个才是希尔顿所描述的地方呢?1997年9月,云南省政府郑重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中国云南的德钦藏族自治州境内,位于中甸县境内的吉迪、郎格拉一带。中外主流传媒立刻对这一宣告作出了报道,世人为之震惊。

为什么说中甸最为符合“香格里拉”的描述呢?首先,德钦藏族自治州是古藏民的聚居地之一。“香格里拉”在中甸的藏语方言中为“香格尼拉”,意为“心中的日月”。由于英文中没有“ni”之音,所以被译为“Shangri_la”,标准藏语读音为(Sem-tsi-ni-da)。发音过于相似的原因,令人们相信“香格里拉”一词很可能源于这里。

再者,中甸境内的风景与《消失的地平线》如出一辙,并且书中描述的“红山”,只有云南北部的红土高原才有,其他地方均没有红色的山峰。金沙江和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世界奇景,更是中甸独有的景色。基于以上几点,云南省政府更加肯定书籍里的“香格里拉”就是云南的中甸。

经过了多番的考察,尽管中甸的香格里拉最贴近书中描述的“香格里拉”,可是关于“香格里拉”位置的争论一直都没有休止。不过,不管香格里拉花落谁家,它的圣洁与美丽,都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清初北京为何突现大爆炸

1626年5月30日清晨,明朝北京紫禁城内外尚处于静谧当中,人们一天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在此时,天地间传来一声巨响,王恭厂(今象来街、光彩胡同一带)附近忽然发生了巨大的爆炸,白光乍现,尘烟四起,蘑菇状的云朵升上天空,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人畜、房屋被震到了天空中,四分五裂,死伤无数。据悉,这场浩劫死伤人数过万,甚至有人被爆炸卷起的大风吹到了距京城90公里的蓟县。

此次惊天浩劫,难道是天谴不成,还是天外飞石来袭呢?一时间朝野哗然,议论纷纷。究竟大爆炸是什么引起的呢?后人几经查访和研究,根据各种各样的资料做出了四种考证结果。

第一种也是最为可信的是王恭厂火药库爆炸。据说王恭厂有一个非常大的火药库,库存数百吨炸药,明末时期就曾发生多起爆炸事件。而1626年的大爆炸地点就在火药库附近,人们有理由相信,是数百吨炸药造成了这次惊天爆炸案,致使惨烈的后果。

第二种说法是地震。北京城时有地震发生,而地裂会引发热气喷发,或者地核内发生原子反应造成爆炸,令楼房倒塌,人畜飞升的现象。但地震无法解释人为什么会在飞到天空时衣服被尽数剥去。

第三种说法是陨石堕落。当时的史料记载,“天外有声如吼”“但见飓风一道,内有火光”,这些都很像陨石堕落的现象,但不足以引发狂风、火灾等现象。再说当时北京城根本没有巨坑的存在,也没有陨石的痕迹。

第四种说法是咫风作用。不过飓风仅仅会卷起人畜、房屋,撕裂人的衣服,却无法解释地震和火灾现象。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解释北京大爆炸似乎都有牵强之处,除了第一种推测最符合真实情况以外,其他说法都略有些无稽。那么北京大爆炸的制造者究竟是谁,就只能留给对此好奇的人去解答。

●“桃花源”身在何处

“桃花源”一词,成了诗人们理想的世界,如同世外仙境,不可企及。而给了天下人“桃源”梦想的,正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的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叫世人对“桃花源”念念不忘。

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在武陵(今湖南常德)溪水尽头的一处山石另一边,穿过石缝,世外桃源映入眼帘。这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好不快活。居住在此处的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误闯入的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不得不回家。等到再找桃花源时,就再也找不到了。

根据陶渊明所说,桃花源应是在武陵的某处,并且不止他一人这样说。南朝萧齐武陵人黄阂、萧梁时的武陵人伍安贫都曾写过文章讲述武陵的确曾出现过一个渔人,发现了一处桃花源。那么,依照以上说法,桃花源就坐落在武陵,并且晋代就有。可是,根据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沅水流经玩南县没有桃花源这样的流经地,所以桃花源在晋代并不存在,因而黄闵和伍安贫讲述的武陵桃花源,并非陶渊明口中的桃花源。

那么,陶渊明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认为,陶渊明家乡庐山有一处山谷,地势平坦,风景宜人,颇像《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此处还有姓陶的人家,其祖先确实是陶渊明。或许是陶渊明借此处的风光杜撰了武陵的桃源仙境。该说法虽然有实据,却没有史料能确认,所以只能作为一种推测。

桃花源是否真的就在武陵呢?以前从未有人怀疑,历朝的著名文人都曾慕名到武陵游访,留下很多著名诗篇。可是,近代学者陈寅格先生却提出了质疑他说,较早记载人史册的“桃花源”是古桃林,在古代北方的弘农或洛水上游一带,《山海经·中山经》也有类似记载,相传此处是周武王攻打殷商养牛的地方。

西晋末年,“戎狄”“盗贼”等“恐怖组织”到处流窜,烧杀抢掠,为躲避前秦符坚戎狄之患,人们不是依靠各路军阀,就是躲避到山林之间,建造坞堡来据险自守。据典籍上所记载,当时的坞堡多由“堆石布土”依险而筑,古已有之。建立坞堡的条件必须是有山顶平原和溪谷水源。

陈寅恪认为,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生活环境与坞堡建筑环境非常相似,其描述内容很像“檀山坞”。“檀山坞”为宋武帝刘裕的大将戴延之占据之地,位于洛水附近的檀山,此处有一个地方叫皇天原,皇天原附近有“桃林”,此处就是桃花源的原型。

陈先生说,东晋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是虚构而来,其描述内容的原型应当是指洛水桃花坞,而桃园里生存的人躲避的该是前秦之患,而非秦朝暴政。

苏东坡也对桃花源在武陵一事表示质疑。他认为,如果桃花源真在武陵,早成了人们生死争夺的场地,也便不会这么多年来都一直有人探寻而不得结果。

另有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湖北十堰市竹山县。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森林茂盛,地势险峻。根据古书记载,只有竹山县在千年以前名为武陵,在晋代时有过桃源村。从官渡镇桃园村波渔沟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称武陵河)逆流而上,可见一座孤山,山背就是不足两米宽的武陵峡口,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有一线之天。如同陶渊明所描写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顺水而行,可到小武陵峡,这里风景奇幽,有一个自然村落,即为桃源村。若按照景色的相似性,竹山县的确像“桃花源”。那么,竹山县就是桃源的正确地址了吗?也不尽然。

如今在全国各地,有三十多处景点都自诩为桃源,各有各的说法,但没有一处能拿出真凭实据来证明自身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事实上,无论桃源身在何处,又或者根本不存在,它的意义已经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是进入到人们的内心。陶渊明真正塑造的,是人们心中的一块清净之地。

●“天涯海角”在什么地方

中唐文学家韩愈少年丧父,先后经历了兄长、嫂子、侄、女相继去世的悲痛,与自己的侄子十二郎相依为命,没想到在自己而立之年时失去了这最后一个亲人,悲痛之余写下了《祭十二郎文》的千古名篇。篇中“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写出了天人永隔、遥遥不可想见的悲痛,从此,天涯海角成了人们心中“最遥远的距离”。其实在韩愈之前,已经有一些文学家将“天涯海角”形容成遥远的地方,却都不及韩愈笔下的“天之涯”“海之角”听起来叫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