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王蒙奇绝短篇:尴尬风流
4932200000174

第174章 帽子

天冷了,老王买了一顶羊绒帽子。他戴着这顶好看的帽子去餐馆吃饭,餐馆很热,他摘下帽子放在一边,吃完饭不戴帽子就走了,到了家才想起来,再去餐馆,新帽子没有了。

老王挺丧气,不服输,心想,我这一辈子丢掉的好东西好机会钱包存折全国通用粮票多了,一顶帽子何足道哉!现在月薪也比过去多了,我争口气再买一顶更高级的帽子。于是他去到超市,买了一顶日本进口礼帽。没有出三天,他去看望朋友,临行时把帽子丢到朋友家里。这回倒好,他回家后一个电话,朋友说,对对对,帽子就在沙发上呢,有空我给你送去吧。

老王说不用,我去拿吧,朋友说不用,我给你送去。互相谦让一番,朋友提出,他的儿子女儿都有私家车,给他送帽子方便。老王不好再推辞,再强调自己去倒像是害怕朋友不给自己送还帽子,或者怕朋友来到己家,自己还要开饭招待似的。

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帽子还没有来。而天气愈来愈冷了,老王咳嗽、流鼻涕、偏头痛……妻儿和电梯工都说:这么大岁数了,这么冷的天,怎么能不戴帽子!

老王一怒,买了更高级的帽子,意大利华伦天奴牌子,挽起“耳朵”来是鸭舌帽,放下“耳朵”是全副武装的御寒帽;而且极其漂亮的外观却标着百分之百的棉花织品制成。真先进啊……当然也可能是水货。

新帽子来了以后,第二次的日本帽子也送来了,他招待朋友吃了烤鸭。两顶帽子在手,也就不咳嗽不流鼻涕不打喷嚏了。老王得意洋洋地想,随你西伯利亚冷风入侵,我自岿然不动喽,我算是尝到了小康的好处喽……且慢,一下子就买三顶高级帽子,岂止小康,中康大康也差不多啦!

为了避免再发生丢失帽子的习惯性事情,老王出门干脆不戴帽子了,隔些日子他翻翻自己的衣帽橱,看到两顶崭新高档帽子安然无恙,不但不会丢也不会脏,他觉得非常踏实,非常幸福。同时想,其实我还有一顶丢在餐馆里的新帽子呢。

盆景

老王的孩子给老王买了一盆大盆景,黄杨巨根,造型奇绝,观之超凡脱俗。孩子并说此盆景价值数千元,要小心爱护。

老王的孩子动不动来电话,问询盆景情况,说是不要老浇水,不要太潮,不要太干,不要旱着,不要上肥料,不要一点肥料没有,可以上马掌,不要上马掌,不如上酸米汤,不要太晒,不要太阴,不要弄湿叶子,最好常常向小叶喷雾……

老王明白,指挥的言语永远正确,左右都说,左右逢源,左右都合适。做起来就闹不清晰了,潮和晒他都明白,但是什么叫太晒,什么叫太潮呢?什么情况下应该再潮一点,什么情况下应该再晒一番呢?

眼看着盆景渐渐凋萎,老王一会儿加水减阳光,一会儿加阳光减水,一会儿又加阳光又加水,一会儿又减阳光又减水,反正翻过来掉过去,盆景死了,干枯了。

老王仍然坚持给死盆景浇水,几千块钱的本儿呀,太可惜了,而且他幻想,有这么一天,黄杨枯根受到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的感动,会重新长出叶芽来的,如果死盆景长出新枝叶,那才是比任何童话还美妙呢。

暖冬

都说是暖冬,报纸、电台、电视、网页、中文、英文、CNN、NHK、BBC、CCTV。还说是边疆第十八个、十九个、二十三个暖冬了,厄尔尼诺,两极化冰,洪水泛滥,空调脱销……叫人心慌意乱。

暖冬说了十几天后,大风自西北方向吹来,这儿冷,那儿冷,降温十五至二十五度,洪泽湖冻了冰,江南落了雪,香港人穿上太空服,又说是五十二年来或四十三年来最冷的新年,在香港、澳门、广州,直到长沙。

然后是气象专家谈话,几周冷不等于不是暖冬,几周暖也不等于就不是寒冬严冬,究竟是什么冬,得等冬天过去才分明,就是说,至少要等次年三月份再计算全冬平均气温,然后就知道了。

还说是,有一家养鱼专业户,听信了暖冬的说法,未作防寒准备,冷风一吹,活鱼全封了冻,损失巨大。专家指出,暖冬不等于不冷,更不等于可以不作防寒准备,人们要汲取这家糊涂人的教训。

老王点头称是,五体投地,讲得真好啊,真长见识啊,是嘛,暖冬照冷,寒冬照暖,冬天还没有过,春天还没有来,谁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冬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