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奴隶,毋宁死?
4932300000158

第158章 对蔷薇茉莉事件的质疑

作者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的倾向,对读者起着引导的作用。读“红”的人一般无法摆脱贾宝玉的视角,往往会以宝玉的眼光为眼光,以宝玉的好恶为好恶,乃至以宝玉的利益为利益。

这是原因之一,故而历代读者都给平儿以极高的评价,称平儿是人臣的榜样。甚至林彪也说过他要学平儿。这从反面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不光彩的部分,例如前些年就有人提出,中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姨娘文化。(王按,可能还有怨妇文化,待召[诏]文化,冷宫文化与妇姑鹁?文化。)

人们读到蔷薇茉莉事件的最后,会觉得一块石头落了地。没有出现血腥场面与激化矛盾的发展。

然而问题还多着呢。第一,看来早有化公为私,利用职权占点便宜的传统,雁过拔毛,干什么蹭什么,管什么拿什么,吃什么占什么,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其实何止柳家玉?彩云之属,凤姐本身也是这样干的。所以自古就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之叹。

第二,《红楼梦》种种纠葛有一个特点:瞄准张三的箭杀掉的却是李四,追踪兔子的猎犬扑着的却是刺猬,砍桃断李,击桑折槐,什么都是正打歪着。本来追的是太太(王夫人)那里的一些东西的去向,却抓住了宝玉的人与候补人。尤其是此后追绣春囊的结果是打杀一片,就是没有人再提绣春囊了。他们她们为何都这样健忘,竟忘记了自己发动清查审问、动辄搞得鸡飞狗跳的初衷?

第三,为什么各种事都是说大就大说小就小,说有就有说没就没呢?可以严刑拷打,可以施用暴力,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无事。这里的原则在何处呢?是平儿凤姐她们的管理随意性太强,所以终将瓦解颓败,四面楚歌呢,还是世间的事本来就事在人为,并无定准呢?

以蔷薇玫瑰为例,不处理,这种夹带谋私的行为只会越演越烈,直至无法无天,破产垮台。处理吧,谁不如此?哪里有标杆,哪里有正人君子?

所以中国人的希望在于出现一个包公,但是在那个法制极不健全的社会,包公的作用能有多大?会不会是谁碰上谁倒霉,大家碰运气,包公呢,有没有凭情绪办案的因素呢?

这一段还有一个趁乱夺权的秦显家的:

那秦显家的好容易等了这个空子钻了来,只兴头上半天。 在厨房内正乱着接收家伙米粮煤炭等物,又查出许多亏空来,说:“粳米短了两石,常用米又多支了一个月的,炭也欠着额数。”一面又打点送林之孝家的礼……又打点送帐房的礼,又预备几样菜蔬请几位同事的人,说:“我来了,全仗列位扶持。自今以后都是一家人了。我有照顾不到的,好歹大家照顾些。”正乱着,忽有人来说与他:“看过这早饭就出去罢。柳嫂儿原无事,如今还交与他管了。”秦显家的听了,轰去魂魄,垂头丧气, 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出。送人之物白丢了许多,自己倒要折变了赔补亏空。连司棋都气了个倒仰,无计挽回,只得罢了。

这一段落写得简略,但令人百读不厌,令人想起文革当中的“一月革命”的短命“夺权”来。还有秦显家的一上任先查前任的毛病与感谢帮他谋位的小团体中人也极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