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李渔学快乐生活
4933300000006

第6章 知足常乐

【不敢不乐】康对山构一园亭,其地在北邙山麓,所见无非丘陇。客讯之曰:“日对此景,令人何以为乐?”对山曰:“日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达哉斯言!予尝以铭座右。[清·李渔·闲情偶寄]

为一句格言而活着,太累;拿两句矛盾的格言左右手互搏,这活着就有点意思了;此中高手,皆是中庸之徒。

劝人行乐,一般来讲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对老人的,那要讲钞票是不能带进棺材里去的,所以想吃点穿点和玩点,都要想得通的。比较形象的说法是是赵本山式的,人死了钱还没花掉……

一种是对年轻人的,房奴式的,他们是寅吃卯粮,按揭都得付二三十年呢,但照样想着趁早去马尔代夫渡假,否则海水淹上来就没得玩了……对此种人我们会说知足常乐吧,然后一不小心就开始忆苦思甜了。

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知足常乐”就是一例。

我知道真理有的时候是很浅显的,但是真正要做到就不容易了。

知足常乐,问题是足的标准是什么?

以前住70平米,现在住110平米,足不足呢?以前撑死了两千一月,现在翻番了,足不足呢?以前没有老婆没有性生活,现在旱涝保收,足不足呢?

足,然而又不足。住110平方之后,发现书还是没地方堆,而且人家动辄就直奔两三百方了,而且是排屋之后就别墅了;月收入上四千之后,

发现起码有两千还得还贷款;旱涝保收之后发现没什么新的刺激了,一切好像在履行义务,没有期待,完事后各自洗洗就睡了……

知足了吧?常乐了吧?躺在床上走在路上想想还是不知足。因为不知足,所以也没有常乐。不仅没有常乐,连短乐都很少。

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真理似的话语又出来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个话又很模棱的。这个话给人的错觉好像我们是处在中间阶层,或者说就叫中产阶级了。其实不是的,其实就是要把眼睛朝下,你住110方的,不要跟200方比,而是要跟70方的比,这样你就知足了。我们很小的时候其实也受过这个教育的,这种教育告诉我们——世界上还有四分之三的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长大了我们就是要去解放他们,当然,还有一句话得用在其他场合——要解放全人类首先得解放自己。

跟不如自己的人比,比下有余,这就是李渔的“退一步法”,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这个道理。眼睛朝下看眼睛往后看,体现在文化和时尚的趣味上,那就是莫名的怀旧。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你越是高楼大厦,那么里弄小巷青石板的照片就越显得弥足珍贵。打个比方,小巷里的一排排马桶它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这是相比于抽水马桶而言的,但是你要使用起来,难道比抽水马桶要好?除非你拉的是金子,不会被抽水马桶的水流冲走。

话说得俗一点,是想把道理讲得清楚一点。比下有余,会不会没有进取心了呢?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而且我们现在又讲与时俱进,你不进步不就是停滞吗?而停滞就是一种退步吗?

当然也有人会说,知足常乐讲的是变与不变的辩证法。足是变数,有各种各样的足,婴儿喝完了奶,少妇买到称心的衣服,文人买到了他梦想的书,恋人终于接上了吻,这都是足,而不变的是一个乐字,这是常数。

也有人会更进一步,说知足常乐,就是否定之否定。这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知足是一种前提,在知足的地方开始追求,这个乐不也是无止境的吗?载人飞船上去了,那么接下去就是要出舱和太空行走,然后是建立空间站,那这也是没完没了的事情啊。如此看来,就是知不足而常乐了,而这个知不足的前提,就是知足。

而更大的境界,人生不满百年,要做的事和要寻的乐也非常之有限。这种时候想一想知足常乐这句话,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或许你是会有快乐的。因为说到底,快乐是一种精神,所谓饱暖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无法用度量衡来计算的。

为一句格言而活着,太累;拿两句矛盾的格言左右手互搏,这活着就有点意思了;此中高手,皆是中庸之徒。

【养生小贴士】

合理膳食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对中国居民的合理膳食提出了以下意见: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7)不过量饮酒;

(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