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这一步很重要,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时,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
2.先读序文法的几种情况
先读序文法实际上是一种探测性阅读。探测性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通常指为了搜寻某种资料或确定读物是否具有阅读价值的阅读。这是具有独立学习习惯的人经常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
这种阅读有3种不同情况:
(1)为了掌握一本书的总观点,要经过以下一些步骤:
注意书的标题和副标题,作者和出版者;
阅读导言和序言;
浏览目录,检验参考书目;
阅读出版者有关的话或关于作者的说明;
选择一两个包含主要论题的中心章节,阅读它开始的一两段和结束段。
在迅速阅读完后,就可以确定这本书是否包含了探测者所需要的资料,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或全面阅读了。
(2)为了掌握一个章节或文章出现在哪一类书籍或报刊上,知道所读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寻找出概括介绍文章的段落和句子。
(3)为了寻找某种特殊的资料,就要学会浏览。浏览时,要把寻找的问题牢记在心间,尽快地移动眼睛,扫视阅读材料,并且运用标题、提示等帮助搜寻所需资料。
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尽快地分辨一本书的好坏,尽快地掌握大意,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
▲“SQ3R”读书法
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的一所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
五步读书法过程包括五步,即S-Q-R-R-R。
1.概览材料,获得大的印象
第一步:Survey,也就是通过阅读要学习的材料的部分章节,比如章节要点、概要、学习目的列表、序言、结语等,对整个资料做个概览,来获得对整个材料的总体的把握。
概览阶段可以在多个不同的阅读层次上使用,比如可以用在整本书或整章或一章中的一节。阅读整本书有时候称之为总览(overview),阅读一章有时候称为预览(preview)或者称概览(survey)。我们这里统称为概览,如果是浏览一本百科全书或杂志中的一篇文章道理也是一样的。
(1)开始浏览一章(或一节)时,应注意要读的那一章是怎样与全书的整个主题(plan)相配合的。例如,它是不是整本书中跟其他几章相提并论的主题中的一个?它是不是为以后几章提供一个背景知识?它是不是对前面几章介绍过的知识作进一步的阐述?
(2)翻看一下这一章有多少页码,对阅读这一章一共所需的时间作大致的估计,决定在这一章上花多少时间。
(2)注意一下这一章分成几个主要部分或者几个论题,决定你眼下打算读多少内容,是把整章的主要观点都了解呢,还是完整地先读完第一节?
(4)研究一下章名,把章的名称转换成问题形式,考虑一下:
——这个题目谈的是什么意思。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
(5)阅读本章第一页主要标题和次标题,这些标题会告诉学习者一些有关本章的关键词、重要观点以及它们是如何组织安排的,然后把主要的小标题转换成问题。
(6)阅读一下引言和小结(或者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如果章的末尾附有一些思考题,也读一读。
(7)把标有黑体字或斜体字的句子、短语或词汇也读一读。
(8)看看使用了哪些直观的呈现方法,例如,图表、图片、曲线等等,读一读这些图表的标题。
(9)如果有必要,再对所需花费的时间或打算阅读的数量作进一步估计。
(10)停下来想一下在浏览阶段提出的各种问题。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第二步:Question,问题,在正式开始详细阅读资料片断之前,要有明确而简洁的问题,最好是写下来。这个步骤,能够帮助人们在阅读的时候集中于章节的关键部分,当然仅有问题还不够,最好是还能同时刨根问底。
提问阶段有三类基本的问题。由这些基本问题再引出其他所有的具体问题。
第一类问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例如:
章名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已经掌握了有关这方面的什么信息?
主标题和次标题说明了什么问题(或者这一章有哪些关键词)?
主标题和章名的关系如何?
主标题和次标题的关系如何?
我以前在哪里听到过这种观点或这种词汇呢?
这个观点(词汇)是不是同以前其他学科中的某一观点相像?
哪一小节对我来说最难(或花费最多时间)?
考虑到我已经知道的东西,我现在有多大可能合理达到目的?
第二类问题:作者想告诉我什么?
例如:
他想回答的可能是什么问题?
我能否预测他将提供的一些事实、观点或例子?
他将告诉我哪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作者将如何证明他的看法?
他能通过举例来证实他的观点吗?
作者的观点与我的老师讲课的观点一致吗?哪一个更合理些?
对于今天我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概念作者是否解释清楚了?
第三类问题:我想要得到什么?
例如:
教师在讲课中已经作过哪些指导?
我的目的是:①获得理解下一次讲课的背景(经历)?②在这本书归还图书馆之前作些笔记以供复习时用?③准备下一次考试?④记住某一部分所有内容?⑤为一篇论文作业搜寻材料?
这一章结束还有哪些问题?
在读完这一章我该知道些什么或能做什么?
3.带着审判眼光阅读材料
第三步,Read,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认真、积极而带着批判性的眼光阅读。第二步不是准备了些问题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自己试着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紧随而来,不用担心,这可是好现象。学习者可以细想所阅读材料的含义,思考可能的例外和矛盾之出,检验书中的假定等等。
阅读阶段是SQ3R或其他所有方法的中间阶段。如果没有浏览和提问阶段的准备就去阅读,常常会得不到透彻的理解或者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导致不必要的重读。如果没有复述和复习阶段,那么阅读过的大部分内容到了第二天就会遗忘。阅读阶段同其他阶段结合起来是可以重复进行的。为了达到理解的水平,经常有必要这样做。
(1)进行必要的快速阅读训练(High Speed Drill)。
3分钟~5分钟的快速阅读训练将提高阅读理解率及鼓励运用右脑。在练习中学习者将无意识地吸收大量的内容以至在实际阅读中理解更迅速。
(2)再回过头来开始阅读一章或一节,利用直观信息,用学习者感到轻松而又稍快的速度来理解内容。
(3)在阅读中要设法回答那些在浏览和提问阶段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
①想方设法寻找能帮助回答主要问题的关键段落。
②注意细节是如何同要点发生联系的,是通过推理、举例还是通过再细分成更小的部分。
③注意那些表示转折的关键词,如“另一方面”、“第二点是”、“另一个理由”等等。
④尤其要注意斜体字、黑体字及短语。
(4)在第一次阅读时,不要停下来重读那些难懂的段落或仔细琢磨那些不认识的字,或者再回过头去找那些遗漏的细节。要直接读下去,相当快地读,直到结束为止。
(5)读完了第一遍后,就随即进入复述阶段。通过复述能告诉自己这一部分是不是需要全部重新阅读一遍。如果需要重新阅读,那就需要寻找另外的时间(第二次时间)。
注意:
(1)在时间限定的情况下,较快地把内容读两三遍,总是比慢吞吞地读一遍更有效。在重复阅读时,学习者会强化第一次阅读中注意(grasp)到的东西,并且可以将细节纳入已经得到的整体框架中,因而理解和记忆的效果都更好。
(2)跳过特别难懂的地方或死盯着它非弄懂不可,前者效果更好。这是因为:
①继续读下去能够降低紧张感,焦急忧虑只能使事情更糟。
②大脑有机会无意识地思考这些疑难之处。正像有时候我们在考试时也会有这种情况,有些问题想不出或回答不上来,事后发现完全是懂的。
③当学习者再回过头时,会有另外一些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这个难点。大脑有一种自动化的机制来填补空隙,这种上下文背景对阅读通常是有帮助的。
(3)当学习者碰到某些细节或段落里的主要概念,有助于解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画重点、做眉批、或用荧光笔做记号以加强印象。
以下是画重点的原则:
①读完一个段落后再画重点。假如边读边画重点,会发现有些重点其实并不重要。
②不要画太多重点。在书上画太多重点,反而看不出重点所在。原则上每页所画的重点不能超过该页信息的20%。
③画重点有助于做读书笔记。
④用双线、曲线或黄色荧光笔把最主要的概念画出来,每段只画一个最主要的概念,并且只在其关键点画线即可。假如主要概念分散在数段,可用1、2、3等数字加以标示,以利记忆。
⑤用单线画重要细节。通常每段不要画两个以上的重要细节,而且只在其关键点画线即可。
⑥对于最重要的概念可在书中空白处用“※”加以标示,以利于复习。
⑦重要的学术名词的定义可用圆圈注记。
⑧重要的细节如举例、因果、步骤、特征等可在书中边缘处用“例”“因”“果”“步骤”“特征”等字词加以注记,以利查考。
4.复述材料,检验阅读的效果
第四步,Recite,叙述、详述。在这一步,可以给自己或者学习伙伴重述或者解释一下所阅读的材料,也可以回答自己早些时候提出的各类问题,最好是大声地说出。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明确自己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和同伴交流材料,或是自己大声地复述出来。
这一阶段在其他学习方法中称为背诵(记录、总结或测验)。它们都同复述有关——从头至尾温习一遍刚刚读过或学到过的东西,通过口头复述、以某种方式记笔记或通过回答问题来作小结。
没有复述这一阶段,在一两天时间内,学习者会忘记读过的80%的内容。只有借助立即复述,才可能记住80%或更多。
(1)合拢书本(或放在一边)。在某些学科,尤其是理科,当你要证明自己理解和记住了什么,在学习中,可能会有一半的时间要合拢书本。
(2)努力回答最主要的问题,并在回答时试图运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明。在检验复述情况时,提出一种模型是一个好方法。随着理解和复述量的增多,模型可以逐渐复杂。
(3)尽量运用图表、曲线或框图等直观表现手法。如果这些直观形式本身十分重要,最好能凭记忆加以描绘。
(4)对学习者要记住的要点抓住更多的细节(人的潜意识将发现更多的细节)。
(5)顺手记下自己仍然要作出回答的问题或没有完全理解的名词术语。
(6)再次翻开书本,再次浏览这一节或这一章以检查自己的答案及直观表现形式的理解程度和精确性,进一步补充需要作出回答的那张问题表。
(7)如果有必要可再次进行提问、阅读和复述两个阶段,具体集中在:
①扫清难点。
②完善理解。
(8)复述整章的要点和主要的细节,具体可以采用两页纸:
①一页纸把整章内容分解成关键词模型,每一个关键词应该能够使我们回想起与之相联系的要点及观点。
②另一页纸收集一些不容易放在模型之中的具体材料,例如公式、定义、统计数据、图表和问题等。学习者可以用数字或符号将这些材料与模型联系起来。
(9)寻找机会复述或运用已经学到的东西。每一次复述不仅帮助学习者记忆新的信息,也强化了已经掌握的东西。
5.适时温习材料,达到长期记忆
第五步,Review,温习(应该也伴随有评论的意思)是记住自己所学习材料的必要条件。前面几个步骤的重新回顾和反思,能够让自己注意到资料的不同部分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全景式的认知。
有规律的复习会巩固记忆的东西。这就是说,它把最初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化为长久储存的信息。更进一步说,它保证了存储的信息在必要时很容易得到恢复。
如果学习者已经运用了SQ3R方法,每次复习都应该只花费几分钟,这是因为必须反复复习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而不是学习第一次没有掌握的东西或者把已经遗忘的东西再学一遍。
(1)第一次复习应该在学习后立即就进行。它通常应该只花2分钟~5分钟,因为这时候大脑中的印象还十分新鲜,通过复习能够使信息在溜掉之前就被抓住。换句话说,即时复习能预防遗忘。
在完成复述阶段之后休息5分钟~10分钟,伸伸肩膀,站起来走走,揉揉眼睛等等。在你休息时,大脑将对已经学到的东西产生更强的内部联系。
当休息完之后开始复习时,应考虑使用以下哪一种复习方法更为适当。
学习者可以运用已经准备好的关键词模型。首先,不要看这个模型,看看自己是否能同时复述出要点,然后检查一下。接下来再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要点,看看是否能同时复述更详细的要点,并再检查一下。如果某个关键词不能引出所需要的信息,那就表明自己需要寻找更适当的关键词来替代。
如果学习者现在是对已经读过的整章内容进行重新复习,需要准备一个能对整章内容作出概括的关键词模型,当自己能够复述每一个要点和次要点时,大脑便会重新搜索与关键词模型相联系的细节。
如果学习者已经从一本书或教师讲课中做过笔记,可以将笔记大致浏览一下,看看这些笔记的内容与关键词模型怎样吻合。可以运用画线、数字和符号等将笔记内容与关键词模型联系起来。
(2)第二次复习应该在第二天就进行,以便在信息渐渐遗忘之前再次强化记忆。这次复习也应该只花2分钟~5分钟。第一次复习和第二次复习合起来,一共花4分钟~10分钟,但能够节省将来考试前复习的几个小时时间。
(3)第三次复习应该在一周之后进行。第四次应该在一个月之后。这样不仅增强了记忆,而且也能够提供自己有关这门课程进步的情况。
(4)显然,在考试前需要最后一次复习。以前几次复习越是有效,考试前复习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同时也能够增加更多的知识。
其实上面这些步骤,在学习的时候,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老师都有提到过,我们可能不自觉地也用过。不过没有把它们系统的联系起来分成递进的几步。最关键的,没有相对应地作些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效果上不甚理想,只能靠自己的自觉和学习积极性来获得。如果我们能够贯彻这一方法,持之以恒,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还必须说明,任何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检验学习方法的唯一标准是看其对自己提高学习成绩是否有效。所以,在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时,除了注意吸收他人经验,学习那些被公认的优秀方法外,还必须强调在学习实践中,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它们进行改造与创新。
▲不动笔墨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