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4934600000022

第22章 做好成为上班族的准备——18岁以后懂点办公室心理学(2)

为了赶进度,小姚平均每天都得晚上9点钟以后才能下班,有时甚至会在12点以后下班,可是即便下班回家也还要继续工作,有时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床睡觉的。人睡着了,突然醒了后却发现电脑还开着。特别累和忙的时候他干脆不回家,趴在办公桌上睡,睡醒了接着干活。吃饭也是随便对付,填饱肚子就行。由于周六、周日总有一天要加班,小姚基本上没有锻炼身体的计划。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小姚身体状况特别差,整天都没有精神,就是困。一次小姚把网上的“过劳死”10大危险信号和自己对照了一下,结果吃惊地发现自己几乎全部具备。在这种的情况下,小姚辞职了,换了另外一家压力相对较小的公司继续着自己的程序员生涯。

像小姚这样的年轻白领,由于工作的原因,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极易引发“过劳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往往可以使身体慢慢恢复健康状态。如果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还不能见效,则要考虑换一份压力相对较小的工作,因为生命永远比工作重要。

C型的人善良、隐忍,勇于自我牺牲,服从、克制或压抑自己的情绪,被称为“癌症性格”。C型人格中的特质缺少与病症或其他疾病抗争的“斗志”,而“乐观”和“积极”的风格对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异性相吸: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唐代“安史之乱”时,大将李光弼带兵与叛将史思明对阵,久战而不能打败史思明。史思明骑兵是从塞北带来的良马,这些马都是公马,身高力壮,一日千里,对阵时让唐军吃了不少苦头。史思明也视这批马为宝贝,没有战事时便让人赶这批马去河边洗浴、吃草。

进攻受挫,这让李光弼很是头疼。冥思苦想,李光弼终于想出了一条计谋。他传令城中以高价收购带有小马的母马,没几日便收到母马、小马各五百匹。

这天,李光弼见叛军又把那批良马赶到对岸河边放牧,便传令把收来的那批母马赶出城去,而把小马留在城中。母马来到城外河边,心中挂念城中的小马,不时回首嘶鸣。叫声引起了对岸叛军所养公马的注意,它们突然间都不吃不喝了,显然是看到母马之后体内雄性激素开始作怪,一匹匹仰起头来游向对岸,放牧公马的叛军拦也拦不住。

唐军赶马人见状赶紧松开缰绳,那五百匹母马挂念城中的小马,拔腿就往城中跑。叛军的公马刚过河上岸来,也开始追着那批母马往城中跑。叛军主将一听丢失了良马,立刻派遣大队人马前来拦截。不过还没等叛军打过河来,那批公马已随唐军的母马进了城,一匹匹被捉住后补充到了唐军骑兵中。

自此李光弼的骑兵战斗力大增,史思明反倒吃了不少苦头。

在这个故事中,李光弼巧施计策,没费一兵一卒便夺得了叛军千余匹良马,因为他懂得“异性相吸”的道理,即使吸引的对象是马。异性相吸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见有人调侃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异性相吸定律的典型表现。异性效应指的是因男女共同做事而引起的对活动起积极影响的微妙作用。就像物理学中,磁场会产生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作用。

这种效应的对象既非特指夫妻,也不是指如开会、问路以及办公事等普通的男女接触,而是指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为加深了解而有比较多的接触与交流的异性。这种交往是男女双方自觉自愿为了事业进步、丰富人生和愉悦感情而进行的有益活动。

在共同活动中,与异性朋友接触时较易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接触得多了就会成为朋友。在与异性朋友同乐的过程中,会感到一种与同性朋友在一起所没有的自豪、满足与和谐。

就情感而言,女人通常细腻温和,富有同情心;而男人则情感热烈,意志坚强。所谓“话逢知己”,异性间在交流时总是感觉具有共同语言,能借助交谈慰藉双方的心灵。这种情感交流是很微妙的,也是在同性身上无法体会到的。

当然,异性的性格、需求与自己是不同的,如果想从和异性的交往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感,那就要学会理解异性、真正地尊重异性。

两性之间另外一个较大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男性习惯线性思维,在未解决第一个问题时,他们通常不会去关注后面别的问题,因此就比较专注,习惯循序渐进;而女性则习惯并行思维,她们喜欢将几个问题放在一起来思考,尝试去解决所有问题,可谓是齐头并进。

梅林是一家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刚进入公司没多长时间,就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梅林总是出师必胜。

有一次,公司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工作人员绞尽脑汁也未解决问题。而梅林外出联系,没多长时间,问题就迎刃而解。

还有一回,公司的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急需一笔贷款,老板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般团团转。梅林再次出面,在银行之间周旋,最后为公司争取到了上百万元的贷款。

因为工作突出,梅林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和奖金连连升级。公司同事试图了解梅林成功的秘诀,才发现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头脑清醒,思路敏捷,具有丰富的知识与阅历,待人接物有方,当然还有她端庄的容貌和娴雅的仪表。

梅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学所谓的“异性相吸”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现象,如男营业员在接待女顾客时,通常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一些。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所以,外出办事多数要与男性打交道,相对来说,由女性出面会使谈判过程更为顺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异性效应来获得工作中的一些成功,本来异性相吸就是很正常的事,男女之间达成合作也相对更容易一些。

布利斯定律:事前想得清,事中不折腾

小齐对销售很感兴趣,刚刚毕业,他就选择当了一名推销员。

上班的第一天,小齐就与经理讲好了条件:自己独自开展业务,在完成公司所规定的目标之后,把提成由原来的10%升到30%。经理很欣赏小齐的冲劲,十分痛快地答应了推销员的条件,但要求小齐一定要在一年之内完成目标。

手忙脚乱地忙活了一段时间,小齐觉得,按这样的进度,经理制定的目标根本无法完成。只怨自己当时根本没有经验,不知道实现目标的难度。

不过,小齐并没有被吓倒。相反,他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他相信,按照这个计划努力,奇迹很可能就会出现。

之后,小齐开始加倍勤奋地工作起来。他每天早上5点钟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刚开始的时候,他非常不习惯,久而久之就逐渐适应了,有的时候一天竟然要工作20个小时。

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小齐的努力没有白费。每一天,他都觉得自己前进了一步,生意愈来愈多。他做成了一大批保险业务,也一次次得到了不菲的利润。当初看似无法实现的目标,如今却离他愈来愈近。

一年以后,小齐完成了任务。当然,经理也履行了他原先的承诺。接着,小齐又为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

布利斯定律说的是:花费较多时间为一次重要的工作做一个事前计划,那么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该定律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因此就用他的姓来命名。如果没有最初制定的目标和规划,小齐恐怕根本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更不用说按时完成任务了。

美国曾有几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将学生分为三组,按不同方式训练投篮技巧。甲组学生在20天里每天练习实际投篮,然后记下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乙组也将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记下,可是在这段时间内他们不做任何练习;丙组每天用20分钟做想像中的投篮训练,若投篮不中,他们就在想像中做出相应的纠正,然后分别记下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成绩。

结果显示:乙组毫无长进;甲组进球增加了24%;丙组进球增加了26%。据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行动之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想要做之事的每一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将它深深铭刻在脑子里,当你行动时,便会得心应手。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明白了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制订明确的目标计划,这样做起事来才会更加有序。目标就是你努力的方向,计划就是你做事的方法。

曾有一个电话业务员这样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刚做业务没多久,他就觉得工作起来手忙脚乱,毫无章法。他每天要打几十个电话,记录一多,工作也就杂乱起来,而且常常忘记了跟客户谈到什么程度。因此,他希望找出一个好方法,让自己的工作井然有序,却并未成功。后来,他意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一定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磨刀”。

这所谓的“磨刀”其实就是制订计划。他将所打电话全都记在卡片上,并记下谈话的进度。接下来,根据卡片内容安排下一次的话题,还有要写的信等。再列出日程表,安排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工作顺序,包括每日要做的事情。做这些需要四五个小时,既琐碎又枯燥,半天时间就这样没了。所以,起初他总做到一半就想放弃。但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尝到了甜头,发现这样做真的是成效显著。

此后,每个星期一的上午,他不再忙于打电话,而是精神饱满、激情飞扬、信心十足地去会见客户。他一定要见到那些客户,因为他已经准备了一个星期,始终都在想应该和他们说些什么,要给他们提供什么建议。由于准备充分、状态良好,他对会谈充满了信心,业务成绩也直线飞升。

这个业务员在工作上变得游刃有余,这就是计划的惊人效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实上就是这样,只要你有了目标与计划,你完成事情就要简便许多,效率也会提高许多。无论什么事,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有助于增加你的自信。

亨利·德佐·罗曾经这样说过:“倘若一个人朝着他所梦想的方向奋勇前进,尽力奉献自己所能够提供的一切,他的事业就会成功。”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制定好计划,成功就变得触手可及。

一项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制定计划将大大地提高目标实现的成功几率,制定计划者的成功率是从不制定计划者的3~5倍。在成功实现目标的人当中,事先制定计划的人高达78%,未制定计划的人只有22%。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制定目标。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这些梦想也就算是自己的目标,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实际行动。在我们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时,更需要制定一份严格、合理的计划来支撑它,若无计划,你的前景将是一团糟,前进的道路上将充满未知。

齐氏效应:打破持续工作的紧张感

作家刘墉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徒弟去见师傅。“师傅!我练习射箭已经达到超越前人的境界,就算后羿再生,恐怕也不及我。”

“你射得准吗?”

“当然!天上飞的鸟,你叫我射它的左眼,我绝不会射到右眼!”

这时正有一只鸟从前面飞过。

“射它的左眼!”师傅说。

徒弟引箭上弦,却又放下了:“没办法,因为它从左向右飞,左眼不朝着我,所以无法射。”

“你的臂力强吗?”师傅问。

“当然!七石的弓(古代以石论弓的强度),我常拉满它几时辰不放。”

“好极了!把箭射出去,愈远愈好!”

徒弟将箭射出去。

师傅跟着拿起自己六石的弓,并射出一箭,居然比徒弟远得多。

“强弓要虚的时候多,满的时候少,才能维持弹性,成为强弓,”师傅说,“总是拉紧的弦,不可能射出有力的箭。”

有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就像拉紧的弦一样,如果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就会使工作效率下降,不能发挥出最好的工作水平。

齐氏效应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效应,指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心理上的长期紧张状态。它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所做过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困惑情境”实验。

齐加尼克先把一批受试者分成甲乙两个组,然后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甲组受试者进行干预,让他们不能继续工作而没能完成任务,而让乙组顺利完成所有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尽管每个受试者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没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继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没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后一种情况就被叫做“齐氏效应”,也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齐氏效应显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接受一项任务的时候,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惟有完成任务,这种紧张感才会消除。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紧张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大多数时候,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或者没有完成的工作,犹如影子般困扰着人们。这些人主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由于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它的特点就是大脑的积极思维是持续而不间断的活动,因此紧张也常常是持续存在的。

克服齐氏效应的关键就是找到一种方法,让人们认为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例如,走到盥洗室中冲厕所。这种行为或别的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的类似行为,能打破持续不断的齐氏效应的循环,让目前应激物所产生的影响分散到别的事务中去。这种方式有助于把压力导向可以利用的水平,在此水平上,人能得到控制感,可以将不良压力转化为良性压力。

1888年,在美国第23届总统竞选结果公布当天,候选人本杰明·哈里森十分平静地在等候最终的结果。但是,他的票仓主要设在印第安那州,而那里宣布竞选结果时已是晚上11点了。后来,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祝贺他成功当选,哈里森家中的仆人告诉他,哈里森已经上床睡觉了。

次日上午,那位朋友问他,选举结果快要出来了,他怎么还能睡得着觉。哈里森说:“睡不睡觉并不能改变选举的最终结果,就算当选,我也知道自己前面的路会非常难走。所以,不管结局如何,休息好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句话说得很对,“休息好是明智的选择”。不管学习和工作有多么忙碌,我们都应该注意休息,保持好自己的状态,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为自己工作:不只是为了薪水工作

有一个木匠劳碌了一生。他盖了很多房子,每一个房子都风格各异,都是他心血的结晶。

然而,这个年事已高的木匠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他告诉他的老板:他想离开建筑业,然后和妻子及儿女享受一下轻松自在的生活。

老板很感激木匠在工作上的努力,但又实在有点舍不得这样好的木匠离去,于是希望他能在离开前再盖一栋具有个人品位的房子来。木匠答应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急着要和家人团聚,所以这一次他并没有很用心地盖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