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4934600000007

第7章 你的心理健康吗——18岁以后审视你的心理问题(2)

15岁时,母亲将他接到自己身边。就是在那一年,王林开始“收集”女性的内衣,每次“收集”的时候,他都伴有强烈的性兴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会把“收集”的内衣拿出来反复地抚摸和嗅,觉得很舒服,身体也很放松。一次母亲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了王林“收集”来的很多内衣,就问王林是哪里来的。在母亲的严厉训斥下,王林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流氓行为”。但每当欲念发作或看到晾在外面的女性衣物时,又身不由己,不能自制。

案例中的王林,专门热心于异性的贴身物品,通过采取各种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去行窃来获得他想要的物品,并从这些物品上得到性心理满足,这实在是难以启齿的尴尬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专门伸手于妇女日用小物品的人,和一般小偷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实质上是一种性心理病态,也就是恋物癖。恋物癖是指对性爱对象的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迷恋。恋物癖患者通过抚弄、嗅、咬或玩弄某种物品来获取性快感。

患这种心理病症的以男性为多,他们不是通过性接触达到性满足的目的,而是通过与异性穿戴或佩戴的物品相接触而引起性的冲动和获得性的满足。他们偷取女性穿戴的内衣、内裤、乳罩、头巾、丝袜等,加以抚摸,并收藏起来。

有恋物癖的人的表现大体都差不多,基本上是经常反复地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并将此物品作为性兴奋与满足的唯一手段。他们为了满足自己不正常的心理与习性,会千方百计地收集自己偏爱的异性的物品,并不惜冒偷窃、名誉扫地、前途黯淡的危险。若拿不到这些东西,他们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恋物癖患者对异性本身毫无兴趣,只是单纯地把性欲专门指向物品,至于这些物品是什么人的则无关紧要。而正常的恋物心理则与此相反,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心理。

其实,恋物癖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恋物癖患者在偷窃恋物的前后心理也是相当复杂、矛盾重重的,没有得手之前,他们往往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一旦得手,虽然性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常常又会因憎恨自己的这种行为而产生自责、悔恨、忧郁、痛苦、自卑等心理冲突。

恋物癖一般起自青少年时期,且大多数患者都是异性恋者,但他们大多对性生活胆怯或者性功能低下,也很少有攻击或暴力行为。恋物成瘾经过专业系统治疗后,一般会得到纠正。但由于恋物成瘾等性偏好障碍乍一看对患者和家庭的危害并不明显,因此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往往被认为是一类不良嗜好,错误地认为等到成年结婚后这些行为自然会消失,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及时纠正,最终可能会渐渐取代正常的性爱对象,从而影响他们将来正常的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恋物癖的倾向,家长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跟孩子沟通,教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避免青春期性压抑,也可以到正规心理医院寻求帮助。通常这种状况发现越早,治愈效果越好。

洁癖:对环境的过分苛求

李江,男,28岁,某杂志社的行政助理。最近,他觉得自己得了一种“怪病”,老是觉得自己手上沾上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因此,每天必须多次、长时间地洗手、洗衣服,别人暗地里叫他“变态”,为此他非常痛苦。

不仅如此,李江还不能容忍办公室和家里有不洁之处。每天他上班时,首先就是把办公室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角角落落……打扫三遍以上,然后才能安安心心坐下来办公。而且必须是他亲自擦,清洁工阿姨擦他是不放心的,总觉得别人擦得不干净。他最恨的事情就是:三遍清洁尚未做完,就有人进来和他商讨或请示工作。他认为这样的话就前功尽弃了,他就会重新做三遍清洁。

待到晚上要上床休息了,他的双脚洗完之后是绝对不能让它再落地的。怎么办呢,一般是坐在床上洗,洗完后拭干,然后赶紧钻入被窝睡觉。如果半夜里要上厕所,脚穿拖鞋落地后,那么这一双脚就必须重新洗过。

他任何时候都担心病菌侵袭,而且这种担心逐日加重。在路上远远见到穿孝服戴黑纱的人,就想:他们家中死了人,他们身上必定有病菌,而且已经把病菌传给自己了。他就会赶紧回家,回家后不但反复洗手洗头,还要把外衣扔掉。

渐渐地,他已经发展到不敢出门,不敢听别人谈到癌症或死亡的事,不敢到医院去看病,因为医院有各种病菌。妻子和女儿都不理解他,他们时常为此发生争吵,弄得家庭关系很紧张。几年来,两次住进本市的精神病院治疗,服过中西药物,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你也许遇到过这样一种女人:她总是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床单、桌布不得有一丝褶皱,橱柜玻璃不能沾一星油污,地板、瓷砖上不可见一缕头发,进出门必先换拖鞋……

为了保持这样的整洁,家务劳动是她每天的重头戏,不仅占据了她的大量时间,还要求家庭成员的同心维护。

或许你会说,一个人爱干净、讲究卫生是无可厚非的,于己于人都有好处。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爱干净,过于注重清洁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你还会支持她吗?

过分爱干净又叫“洁癖”,是一种常见而又顽固的心理疾病。

洁癖患者以女性居多,这同女性先天的体质柔弱和比较爱清洁有关。洁癖患者又大多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连具有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也不能完全避免。

洁癖者在讲究卫生方面明知道没有必要,可就是控制不住,活得特别紧张,其生活目标就是讲究卫生,整天关注的就是细菌、病毒,而无暇顾及别的。

这样的人好像很卫生,却感受不到幸福,只感到了紧张和痛苦。他们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讲究卫生上了。其实,他们也能意识到过分讲究卫生没有必要,但是又从内心涌现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不得不采取某些行为来安慰自己,这也是一种强迫观念在作怪,表现为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怀疑和联想,却又无法摆脱。

任由洁癖这种“病”发展,有可能会引起性格变异,变得敏感、固执、任性、狂躁,妨碍睡眠和饮食,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健康和人际关系,一旦因病卧床需要别人照料时,更会处处不适应,甚至失去自控而出现激烈的反常行动。而和严重洁癖的人生活,家人也会忍无可忍。

洁癖可以通过系统脱敏法得到有效的治疗。首先,患者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如逐渐地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让患者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导患者改变思维方式,做事情先顾全重要的事情,一切慢慢来,稳步前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开朗的心态对待自己,也许就不会再受洁癖的困扰。

自闭症:星星的孩子不想长大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在一次研究报告中说到自己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的奇特症状:他旁若无人地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记忆力惊人,两岁半时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但却分不清你我,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他迷恋旋转的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但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中的轻微变化却不能容忍。

这一年,他报道了11名唐纳德式的孩子。他引用了“孤独”这个概念,把这些症状称为“情绪交往的孤独性障碍”及“婴儿孤独症”。

案例中的男孩得的是一种特殊的病,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在被发现后的几十年中,人类一直找不到导致疾病的病因,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得病的孩子仿佛都经过上帝的遴选一样,一个个都异常得纯洁、漂亮。可是,他们却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缺乏应有的反应。

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安排相违背,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这样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医学上称为“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些孩子都有以下特点:

不会对亲人微笑,如当他的母亲要把他抱起时,他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

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进行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患儿到5岁左右,常常无朋友,因为他们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语言发育迟缓,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

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是拍手,重复性的蹦跳,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如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

尽管目前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了,在有关学者开展的极为广泛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胎儿宫内环境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成为目前病因研究的热点。其他因素包括免疫因素、营养因素等。综合有关研究,目前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有人说,一个孩子一旦被确诊为孤独症,就意味着被社会拒绝和一个家庭痛苦的开始。患孤独症的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势必会给他以后的生存带来不便,家长也会因为孩子而饱受折磨。

孤独症虽然很难诊治,但并非没有治疗的办法。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教育,重点应该教会患儿有用的社会技能,如日常生活的自主能力,与人交往方式与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及行为规范,对公共设施的利用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对孤独症患儿的教育训练应以父母为主,通过训练首先对父母与人感兴趣,并且学会交往技能和技巧。教育需坚持与长期性,因为让患儿掌握一种基本技能和习惯,通常需要半年或更久的时间。早期接受教育对患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神经衰弱: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刚读完了大一,迎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由于大学里一般没有暑假作业,所以王刚在暑假里几乎是无所事事,每天都睡到很晚才起来,早饭也不吃。王妈妈白天要上班,就只能嘱咐儿子自己买点吃的。王妈妈心里十分愧疚,所以在作息时间上对儿子有所迁就,没有做严格要求。谁知道王刚竟然每天晚上通宵玩网络游戏,一直到凌晨才睡觉,白天睡到很晚才起床,然后又接着玩。虽然王妈妈管过一两次,但是王刚就是改不掉。

王刚是在大一的时候迷上网络游戏的。刚开始还没什么,后来慢慢迷上了。为了能痛快地玩游戏,他决定晚睡晚起,来躲避爸妈的“督察”。但是,由于长期熬夜,导致生物钟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再加上时刻提防父母的检查,精神高度紧张,王刚慢慢出现了失眠、头晕等神经衰弱症状。

等到开学到了学校,王刚才发现自己的这些症状越来越重,简直不能正常上课了。最终,在妈妈的陪同下,王刚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确诊为“神经衰弱”。

很多人都可能听说过神经衰弱这个名称。有的人说睡眠不好是患了神经衰弱;有的人记忆力差就怀疑自己患了神经衰弱;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精力不足,也是患了神经衰弱……

众说纷纭,让人觉得似是而非。但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呢?

我国精神病学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神经衰弱是一种神经症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病人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情紧张难以放松,特别容易烦恼、激动或发脾气,无法安心工作,受一点刺激都难以忍受。早期征兆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恶梦,甚至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昏脑胀,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浑身疲乏、体力不支等。

神经衰弱是一种轻度的精神病,是神经症的一种,病人无器质性病变。与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神经衰弱的病人没有严重的行为紊乱。一般认为,神经衰弱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两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

中医认为,神经衰弱的致病病因多种多样,不过比较公认的还是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于不良情感诱发疾病,古书上有不少记载。如狂喜可致精神病,“范进中举”这个故事,说范进一心想中举,几次考试都落榜,由于勤奋学习,终于实现他多年来的愿望,过分兴奋而患了“癫狂病”。这就说明任何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都会引起身体疾患。

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失意之事,如失恋、夫妻关系不合、上下级及同事间关系不好、意外打击、高考落榜等。如不能正确对待,均可引起这种病的发生。如果不及早重视,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

这种“病”是可以治愈的,并不是什么绝症。

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种信号,它告诉你:“大脑太累了,压力太大了,需要休息调整了。”分析一下,这种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来自何方。

其次,要注意劳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坚持锻炼身体,适当参加文娱活动,既注意消极的休息(睡眠,安静的休息等),更要注意积极的休息(文体活动等)。

再者,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生活有规律。

只要保证你的神经能够得到放松,神经衰弱的症状很快就能得到缓解和治愈。

社交焦虑症:害怕别人注视的眼光

钱强,某工厂技术工人。他从小就十分害羞,用其母亲的话说是:“投错了胎,前辈子一定是个女孩。”钱强上学时也不太主动跟同学交往。父母根据他的性格,让他干了技工这一行,因为这一工作跟人打交道的机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