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4934600000009

第9章 你的心理健康吗——18岁以后审视你的心理问题(4)

(1)需要安静的场合,患儿会难以安静,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注意力难以集中,极易转移。

(4)做事常有始无终。

(5)话多,好插话或喧闹,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6)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或纪律。

(7)情绪不稳,提出的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会产生情绪反应。

(8)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的。

(9)动作较笨拙,精细运动技能差。

一般来说,孩子在二至三岁时,都会有好动现象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好动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据调查,有5%~10%的孩子有“多动症”倾向,他们的好动问题比一般孩子严重得多,如果不及时正确地引导,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半数以上的患儿早在新生儿时期就有兴奋、多动和睡眠障碍(如不易入睡、易惊醒等);到幼儿时期,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跃,成天不停地活动,但多半无目的性,且其情绪不稳定,常带有冲动性,因而需要大人密切观察与监督。

上小学以后,绝大多数患儿的注意力集中短暂,学习困难,成绩低劣。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坐不安宁,不能专心听讲;小动作不断,常发出怪声,挑逗邻位的同学,破坏课堂纪律;不能按时完成课堂和家庭作业,情绪常易冲动,常易与同学争吵,甚至发生斗殴,很少有知心朋友。

到中学阶段(少年时期),一般表征大体同前,但其“多动”症状从12岁开始有逐渐减少趋势。

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对于孩子的多动症,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要重视起来,及早治疗。

首先,家长和教师应对这位儿童关心、体谅,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儿童的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

其次,要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耐心地矫正这位幼儿的多动行为。矫正中应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如,一般的学生有着能接受教师暗示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示等手段,让教师对儿童认真听讲时定期给予表扬;

再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父母需纠正急躁、粗暴的缺点,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需多看一看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母亲则应克服对孩子溺爱、娇惯的弱点,努力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只要父母教育方式正确,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多动行为是可以逐步得到改善的。

强迫症:明知没有意义还是禁不住去想

小宁,19岁,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小宁就很懂事,知道父母挣钱养家很不容易,所以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喜欢。

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小宁买了块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学期,一次早操中他把表弄丢了。他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因此受到影响,开始下降。

后来他们家添置了沙发。平时小宁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他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为一种病,病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他勉强读完初中,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他更觉得不好受。

令小宁最苦恼的恐怕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就越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持续了很长时间,苦不堪言。近段时间以来,他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反复检查电灯开关,出门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门等等。上大学的表姐后来将小宁的症状告诉了心理医生,医生告诉她,小宁可能患上了强迫型人格障碍症。

强迫型人格障碍症是强迫症的一种。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指反复出现的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主观上又无法摆脱的观念、意向的行为。如故事中的小宁反复地找手表,不敢坐沙发等,这就是强迫症的表现。

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及行为两大部分。

所谓强迫观念,是指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例如,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有的人一看见黑纱,便联想到死亡或即将大难临头,心情非常紧张;或是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还有的人反复深究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世界为什么存在”、“树木为什么向上生长”等。他们明知思考这些问题毫无必要,但又控制不住自己要去思考。

所谓强迫意向及行为,是指有些人常为某种与正常相反的意向所纠缠。例如,走到河边或井边,老想往下跳,但又害怕真的会跳下去。有的患者有强迫行为,如书写后反复检查是否写错字。有的患者常怀疑自己的手或衣服被玷污了,虽然反复洗了几次,仍不放心。有的患者每当见到电线杆、台阶、柱子等,便不由自主地依次点数,明知毫无必要,但不数他就会感到心情不安甚至漏掉了又得从头数起。有的患者常重复某种动作,以解除内心的不安,如一个胳膊碰椅子,另一个胳膊也一定要碰一下椅子;进门一定要左脚先迈,否则要退回去再走一遍等。

关于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病因未明。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强迫症应该及早得到重视,因为这些不由自主的思想纠缠,或刻板的礼仪或无意义的行为重复,影响患者注意力的集中,严重影响当事人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导致精神残疾。

纠正强迫型人格障碍这一病症,主要采用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的方法。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会缓解。

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规矩的限制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强迫型人格障碍者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

“当头棒喝”是纠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一个妙法,即通过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墨守成规的习惯。有时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还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棒喝”一下。

心理测试

你有强迫型人格障碍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儿童或成人不由自主地去数钟声、台阶,甚至天上的星星;全神贯注地思考某个名词、韵律或典故;一遍遍认真推敲写就的文稿;废寝忘食地探索某个公式、假说或定理;一丝不苟地按顺序起床、进食、上班和入睡。这种现象就叫强迫现象。这些人难以容忍些微的过错和失误,不允许丝毫的杂乱和污秽。他们讲究整洁和秩序,一切都要仔细检查,反复核实。这实际上成了他们的优点:做事认真可靠,遵时守信,井井有条,只不过灵活性有些逊色而已。这些固定刻板的行为对他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不会给他们本人带来任何痛苦,并且可以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或外界的影响而中断,也不会伴有焦虑。

其实,在我们每个正常人身上,都会多多少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迫现象。这些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当强迫思考或行为总是纠缠着你,身不由己地操纵着你,使你欲罢不能,无从回避,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强迫性人格障碍,甚至强迫性神经症。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性格障碍,多见于尚属成功的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

1. 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 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 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做出决定。

4. 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妥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 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 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 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选择分析

如果你符合以上至少三种情况,那么你很有可能患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心理学家提示:

18 sui yihou dongdian xinlixue

手指有长有短,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把缺点、失败及别人的耻笑等看成是一种常事,当成完善自己的动力;对别人的评价和议论自己心中有主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为人言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