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理财课
4935100000013

第13章 Part2 规划篇(7)

同样当中国石油涨到13元时,巴菲特认为偏贵了,他也没有理会股价趋势在向上,按照自己的交易原则抛空了中国石油。虽然他自己也承认卖早了,但巴菲特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给人的主要启示在于:留一段上涨的空间给别人赚,千万不要太贪婪。

记住,贪婪是投资理财的大忌。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要把投机错以为是投资,一些靠运气才能赚钱的方法不要轻易去尝试。

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智的头脑,不要觉得某个产品稳赚不赔,就全部投入进去,这无疑会让你背负上更多的风险,超出自己的承担能力。

投资不能过于贪心,否则将由“1%的贪婪毁坏了99%的努力。”

■ 切忌胡乱投资

1984年,当外界极少关注、极少了解的奥地利股市暴跌到1961年的一半时,罗杰斯亲往奥地利实地考查。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后,他认定机会到来,于是大量购买了奥地利企业的成长性股票。第二年,奥地利股市起死回生,奥地利股市指数在暴涨中上升了145%,罗杰斯所投资的股票也大有所获,因此美名远播,人们敬佩地称他为“奥地利股市之父”。

对于这段投资经历,罗杰斯总结出的经验是:“不用去关心整个市场的态势,只要认定那些符合投资标准、值得投资的股票就可以。但是作出背离大众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研究和分析。”

罗杰斯投资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启示:投资要专注,切忌胡乱投资。

目前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投资品,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强调分散投资,但不是让大家看到什么品种就买上什么品种。如果仅仅是为了“分散”而“分散”,完全不从整体上进行恰当的配置,那么最终也会完全不得要领。

有些投资者自以为聪明,把投资标的列出来,数十只不同性质的股票琳琅满目,他的逻辑是只要有一只赚到就够了,但是实际上一个人哪里有能力、时间和精神了解每一只股票当中的学问呢?而且要把全部的涨跌都计算进来才能反映真正的损益。

有个年轻人听投资大师讲到投资要分散风险,就把自己的20万元的资金分别买了10种股票,殊不知这样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投资的成本和风险,非但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甚至还可能一无所获。

无论是股票投资内部的分散投资,还是家庭不动产与动产的分散配置,还是中长期投资工具与短期投资工具有所区别安排,还是激进型投资工具与保守型理财工具互相辅助使用,甚至到夫妻两人职业特性上的规划,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投资安排上必须有所综合考量,有所目的性地去配置,才能达到效果。否则,随便胡乱搭配一下,只能适得其反。

沈立峰,现年50岁,广东佛山南海人,现为当地一灯具生产公司老板,年销售额愈千万,年收入达到200多万。

从20年前的一名灯具制作工人,到现在成为人人羡慕的百万富翁,他是怎么踏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怎么规划自己的财富道路?在他成功致富的背后,又是谁为他保管财富?

沈立峰在谈到自己的时候,说自己没读什么书,唯有靠自己的一点点技术,踏踏实实去做自己可以做的。

谈到投资,这个朴实的人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做冲动的事情,不做自己不熟悉的行业。

在投资的时候,沈立峰一直很专注。比如他认定做灯具这行,就一直做下去。而且沈立峰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做一行爱一行,只要做得足够长,足够深入,在行业里头总会有出头之日。

始终只做自己熟悉和有把握的事情,成功人士总结出的创富理财智慧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不过,真的要富起来,需要有眼光、洞察力,还需要在深思熟虑中,坚持去执行。

截至目前,中国A股市场共有近2 000只,股票较之前几年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上市公司数量频频创出新高,股票最高价也曾经一度飙升定格在300元左右。几近2 000家上市公司,恐怕连分析师也不可能更没必要精通每一只股票,遑论资金有限的散户。因此只要缩小范围,学习专注,不论股票还是其他金融商品,哪怕是自己居住地方的小生意、房地产,找出最适合你自己的致富方式,也可以成功!

投资工具虽多,只要按照自己的个性去走,在投资中不断修正步伐,保持居安思危,不论你相信的是什么,只要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并且严格地坚持下去,你就会成功。

■ 投资自己,最值的赚钱方法

“时间视野”是财富学上用时间来理财的观念,你将来的地位与财富,取决于你对未来有何长远规划。

步入知识经济社会后,知识越发凸显出它超常的价值。在知识和信息方面落后于人,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年轻人若想成为社会的弄潮儿,而不是落伍者,就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调整自己,了解自己需要哪些知识来武装自己,并且以最快的速度给自己充电。这是当今时代一个年轻人在社会立住脚跟,并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素质。

自我投资非常重要,所以在必要的投资上不能吝啬金钱。这部分的投入给你带来的效益可能远远超过你为它所投入的。

以前人们求职更多的是注重高收入。现在,人们越来越把一些长远因素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如:公司能不能提供正规的培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正因为如此,很多单位都会选择把“培训机会”这项内容作为吸引人才的一项制度。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的扩张。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意识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必须通过不断的开发,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完成再生及再利用,否则这种“易耗型资源”将会随时消耗殆尽。美国Computer World杂志日前的一项以IT从业人员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在高工资之外,人们更渴望公司提供培训教程。该杂志表示,管理者必须与IT从业人员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提供使专业人员提高技能的机会以及由公司负担的学习进修机会。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底薪。人才处于不断折旧中,而学习是防止人才折旧的最好办法。人才市场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概念。原来的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转向“有需要才是人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人才的需要也随之不断改变。因此,未来的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因为工作和学习;另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自人才市场的信息已表明,现在的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原来的纯英语人才转向更青睐法律英语、金融英语等复合型人才;IT行业更是如此,由原来的单一IT人才转向更看重IT+管理、IT+产品研发等复合型人才。

当你开始对自己的学习、培训方面注重投资的时候,你会发现对自己的投资产生了复利效应。从小学开始你就不断地投资自己,学的越多,见识越多,你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就越多。随着时光的流逝,你所具备的能力和阅历是按年收益率N%以上的速度在递增,N的多少取决于你的学识和能力,本金就是你的身体,期数就是你的工作寿命。所以,记住,对自己的投资才是最有效的投资!

■ 阅读链接 巴菲特的“三要三不要”理财法 ■

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家,但两人的投资风格各异。索罗斯喜欢激进和冒险,崇尚“要么赚很多钱,要么赔很多钱”;而巴菲特则看中稳健投资,绝不干“没有把握的事情”。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般不喜欢冒险,且大多数人不具备索罗斯那样超乎寻常的承受力和判断力,所以,堪称巴菲特投资理念精华的“三要三不要”理财法更适合中国投资者。

1. 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

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而对于总想利用配股、增发等途径榨取投资者血汗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2. 要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

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占了相当份额,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

3. 要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

巴菲特与一般人只注重概念、板块、市盈率的投资方式不同,凡是投资的股票必须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较好前景的企业。不熟悉、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也毫不动心。

4. 不要贪婪

1960年的美国牛市冲天,到了1969年整个华尔街进入了投机的疯狂阶段,每个人都希望手中已经涨到了数倍的股票一直涨下去。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却在手中股票涨到了20%的时候就非常冷静地悉数抛出。后来,股票出现大幅下跌,贪婪的投资者有的血本无归,有的倾家荡产。

5. 不要跟风

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概念股,一些亏损、市盈率极高的股票一沾上网络的边便立即鸡犬升天。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他称自己不懂高科技,没法投资。1年后全球出现了高科技网络股股灾,人们这才明白“不懂高科技”只不过是他不盲目跟风的借口。

6. 不要投机

巴菲特的“投资不投机”是出了名的,他购买一种股票绝不在意来年就能赚多少钱,而是在意它是不是有投资价值,更看重未来5~10年能赚多少钱。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在理财过程中,专家的建议是很好的参考。

投资者可以听取专家的意见,但关键还是靠自己。

投资时要避免“羊群效应”发生在自己身上。

贪婪是投资理财的大忌。

投资要专注,切忌胡乱投资。

人脉就是财脉,

“借鸡下蛋”是理财的快车道

30岁前靠能力,30岁后靠人脉。

——当代商界流行语

一个人永远不要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

——比尔·盖茨

成功来自于85%的人脉关系,15%的专业知识。

——戴尔·卡耐基

■ 人脉是一种财富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杜瑞对这句话深以为然。如今,杜瑞的生意如今已经做到了国外,有固定资产上亿。谈到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杜瑞总是说:“我能有今天,靠的都是朋友的帮助”。的确,是人脉造就了他这个亿万富翁。

杜瑞非常善于积累人脉。为了认识更多的朋友,他随身都带着自己的名片。他说:“哪天要是出去没有带名片,我会浑身不自在,就像自己没有带钱出去一样。”

刚参加工作时,杜瑞去了一家珠宝公司做业务员,跟主管负责在深圳筹建业务。工作期间,他认识了很多当地的朋友,这些朋友从事各行各业,既有房地产企业的大老板,也有证券公司的职员。在这些朋友的介绍下,他加入了当地的一些商会。利用这个平台,他认识了更多的在深圳工作的成功人士。

后来,杜瑞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投资房地产。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已经开始火热起来,有时候即使排队都买不到房子。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瑞通过一些关系,很容易买到房子,而且还是打折的。几年后,在朋友的建议下,杜瑞又陆续把手上房产变现,收益颇丰。

据杜瑞自己说,他目前的朋友有上千个。他说,自己的事业得到朋友的帮助,才会这么顺利。“包括开公司,介绍推荐客户和业务等,各种朋友都会照顾我,有什么生意会马上想到我。”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你有足够的人脉资源,在成功的道路上就会如虎添翼,马到成功。

没有人的一生可以永远一帆风顺,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高枕无忧。即使我们现在春风得意,事业蒸蒸日上,但有一天也可能面临种种失败与危机。当你跌倒了,你有朋友可以拉你一把吗?你身边的人是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还是冷漠地袖手旁观呢?

一个人要想聚财,就要先聚人;有了人气,才会有才气。正是由于他们主动结交别人,主动与别人沟通,才使得自己的人脉关系不断拓展。具有广泛人脉关系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反过来又会有更多的人乐于跟他们结交,成为新的集合体,人脉资源就更广阔了。成功与人脉就是这样一个相互促进的共生体。成功者总是注意人脉、创造人脉,绝不会将这些资源闲置在旁白白浪费的,他们更懂得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人脉,在什么时机求助于人脉。比尔·盖茨就是成功的人脉经营大师。

创业之初,比尔·盖茨懂得利用自己身边人的人脉资源。因为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会董事,所以比尔20岁时签到了第一份合约,钓到了IBM这条大鱼。

在企业发展阶段,比尔·盖茨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人脉资源。保罗·艾伦和史蒂芬不仅为微软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贡献了他们的人脉资源。

比尔·盖茨自己也这样说:“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重要的经营决策是必须挑选人才,拥有一个完全信任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个为你分担忧愁的人。”外界的关系和能力,对于比尔·盖茨的成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功人士就是这样主动拓展自己的人脉,不断维护自己的资源,并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起用,助自己一臂之力。人脉广,则机会多。只要用心经营你的人脉,必将受益无穷。

■ 人脉越广,财路越多

某钢材公司销售部门经理小李,听说一公司要进一批钢材,正在联系货主。小李于是和该公司联系,但是他发现已有数家钢材公司同时和这家公司联系,竞争十分激烈。通过调查该公司人员材料,小李发现该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竟是自己高中时的同学钱斌。虽然小李与钱斌已经十多年没见面了,但是小李还是决定约见钱斌。

在周六晚上,小李、钱斌两人在一家酒楼相聚。两人见面后,自然是感慨万千,问问各自近况,接着小李就谈起了高中时的往事:

“钱斌,不知你还记不记得,高中一年级时我们的那次春游。那时真是天真烂漫的时候,记得爬山时的情景吗?咱班的王艳艳怎么也爬不动了,让你拉她一把,你脸红得不得了,还不好意思拉人家!”

钱斌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我那时哪有那么大的胆子,不比你,用一条橡皮‘蛇’吓得女生们都不敢往前走了,还是我揭穿了你的诡计,把你的‘蛇’扔到了山下,你还吵着让我赔来着!”说着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两个人又谈起了高中时的许多往事,不禁越谈越来劲,越谈越动情,两个人都落了泪。

时间已经不早了,两个人又聊到了当前的工作,小李顺势说:“我们公司最近有一批好钢材,质优价廉,听说你们公司正需要,怎么样,咱兄弟也合作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