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知识全知道
4935600000007

第7章 认知篇——人怎样感知外部世界和环境(3)

在爱情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定律的影响。有些人总抱怨结婚后对方对自己不如先前那么好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两个人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双方不经意的接触,一个眼神,一句叮咛,一个热吻……都会让人记忆深刻。可是结婚以后,即使还是同样的那些关怀,却也无论如何不如当初那么能调动彼此的激情了。这就是因为在过去的激情以及结婚这些大的“刺激”之后,细微的体贴和亲密就再也无法起到和过去同样的作用了。

■ 演员会逐渐向自己的角色转变——角色深化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者让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以猜谜的形式回答几个问题,问题一共有七个,包括“吸烟会使尼古丁进入肺部,因此……”,“肺部一旦吸入尼古丁会患上肺癌,因此……”等。

从问题的顺序来看,当然应该填写对吸烟采取否定态度的文字。当时,被测者被分为三组分别接受三种类型的实验,第一种是七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已知,自己补充六个问题,第二种是七个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已知,自己补充四个问题,第三种是七个问题中有五个问题已知,自己填写两个。

当被测者回答完问题之后,组织者分析了他们对吸烟的态度。补充问题多的人,也就是对吸烟批判的问题自己思考和补充得比较多的人,对戒烟的重要性认识得更深刻。而补充问题少的吸烟者反而有被强迫的感觉,对禁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感。

这个实验证明,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能够起到约束自己的作用,而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结论,被强加于自己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我们自己也可能体会出这样一个规律,就是我们把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读出来,或者对别人讲一遍,自己也变得似乎更明白些了。比如有时我们把一篇本来不太理解的文章抄写一遍,就会觉得对它的理解增加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角色深化”。什么是角色深化呢?就像当演员根据剧本演绎出各种性格的人时那样,尽管一个角色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在演绎过程中,那个角色会开始渗透进自我,渐渐地,本来的自我也开始向那个角色发生了转变,这就是角色深化。而心理学上的“角色深化定律”是指,我们在表达一个还未理解的东西时,会逐渐深入到这个理念里面去,以至加深对它的理解。

看来,对原本不一定赞成的观念,自己表达一遍,会使心理上更加靠近这个观念。这个定律有时被用来在工作中应付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人。

我们都知道,在工作中,内心对上司的意见不赞同的部下总是有的。如果上司让这样的部下向其他部门的人解释某个意见,这个部下即使很不情愿,也必须去做。这时他就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能要搜集一些数据,绘制出图表,建立简单清晰的主题脉络,还要准备应对其他人可能提出的质疑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部下可能会发现上司意见中有价值的部分,还可能会发现上司的想法比自己的成熟得多,从而转变观念,接受上司的意见。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对于不赞成自己意见的一方,有时与其用强有力的方式进行说服,还不如让对方作为自己意见的代言人,去向其他人说明更有效。而且,作为上司,如果自己工作做得太细,不给部下任何负担,使他们没有机会自己思考,就难以使部下与自己产生共鸣。

■ 和美女在一起光阴易逝的秘密——时间错觉

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有次与一群青年学生讨论学术问题。学生们问他:“那么复杂的相对论,您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它的含义呢?

爱因斯坦思忖一会儿,回答道:“如果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个小时,你会觉得好像只坐了一分钟;但如果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也会感觉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学生们仔细思考他的话,似有所悟。

我们不知道爱因斯坦的回答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相对论,但我们知道他的话概括了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对时间的错觉。时间有一个客观的长度,可是在人的心里,它又有一个相对的长度,这个相对的长度往往和客观的长度有出入。这就是由人心理的主观性造成的。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在不同的情绪和心态下,我们对时间的知觉会表现为过快或过慢,这种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叫做“时间错觉”。

和美丽的姑娘聊天,当然是甜蜜的体验,人人都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相反,在炽热的火炉边烤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好像受刑,就希望它赶快结束。也许正是因为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情况的差别,使我们产生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时间错觉。我们平时所说的“欢乐嫌时短”、“寂寞恨更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都是这种情况的表现。

那么什么时候人们感到时间快,什么时候又感到时间慢呢?一般来说,当我们做的事情内容丰富、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让我们愉快时,我们感到时间过得快;相反,则感到时间过得慢。这是因为前者的情况,你希望它慢,就觉得实际的快;后者的情况,你希望它快,就感到实际的慢。

二战快结束时,有个叫罗勃·摩尔的小伙子正在海军服役,他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时间错觉的感受。他回忆说:

“1945年3月,我在中南半岛附近6英尺海下的一艘潜水艇上。我们通过雷达发现了一支日本舰队——一艘驱逐护航舰、一艘油轮和一艘布雷舰——朝我们这边驶来。我们发射了五枚鱼雷,都没有击中它们。突然那艘布雷舰直朝我们开来。3分钟后,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弹在四周炸开,把我们直压海底。深水炸弹不停地投下,整整15个小时,我吓得几乎无法呼吸,不停地对自己说‘这下可死定了!’那艘布雷舰用光了所有的炸弹后才离开。这15个小时,在我的感觉里好像有1500万年。”

瞧,恐怖的经验制造了多么大的时间错觉!

时间知觉还有一个特点是,在一个时间周期内,人们往往感觉前慢后快。比如,一个星期里,前几天相对于后几天感觉过得慢,而过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一段假期,前半段时间相对后半段显得慢,当过了一半时间以后,便觉得越来越快。所以有人说:“年怕中秋日怕午,星期就怕礼拜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一段时间的前期,你觉得后面的时间还很多,就不着急,所以会感到时间慢;越到后来,你越感到时间所剩不多,就越感到着急,也就觉得时间过得快。

这个规律也体现在人的一生中,人在童年时代容易感到时间过得慢,就像歌里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的太慢”,因为你觉得以后的时间还有的是。等到老了,尤其过了三十岁以后,就开始感到时间不那么多了,于是便开始着急,也就觉得时间过得快了。

歌里还唱:“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是说在刚进大学的时候觉得时间还很多,可是快到毕业的时候,会觉得转眼就是。

总之,这个定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时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充裕。在任何时候,珍惜时间都是必要的。

■ 如何战胜“生命苦短”的感觉?——陌生时长定律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吧:到一个新地方、新街道,找一个目标,会觉得很远,花费的时间很长;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却觉得比去的路程要近,走的时间似乎也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陌生时长定律”。它的内涵是:人在陌生、新奇的地方,会产生时间长、时光慢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心理学家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们在去陌生地方的时候,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陌生事物或产生的新的困难,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因此能留意到许多信息,印象也比较深刻。这样使人感觉好像经历了很多事,因此有时间长的错觉。而在回去的路上,因为这个路已经走过了、熟悉了,不用再提高注意力了,精神就放松下来,不再去留意很多事物,于是就感到经历简单,时间短。

第二个原因是,去的路上,你始终不知道目的地还有多远,即使不走弯路,因为它对你是未知的,就你也会觉得远;而回来的时候,目的地是已知的,是可见的,不给人渺茫的感觉,让人觉得比较容易到达,因此显得近。

人到外地出差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出差才几天,感觉上似乎已出来了几个月。

从人的一生来讲,也符合陌生时长定律。同样活80岁,如果在与世隔绝的山村,每日生活单调、信息量小,80年的时光会给人一种匆匆而过的感觉。而对于四海为家、四处游动的人来说,要经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情和风俗,80年的光阴会显得格外绚丽,丰富多彩,也就觉得生命挺长的。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为了战胜“生命苦短”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因为丰富的生命会显得长一些。怎样才能显得丰富呢,那就要尽量多接触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就像陌生的旅程,会让人感到时间很长。而旧的事物就像熟悉的回程,当然给人短和快的感觉了。

你看有的人,有一定经济条件后,便去发展许多的业余爱好,从来没有感觉无聊的时候。他们或旅游,或摄影,或听音乐,或学习新知识,或探险,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样的人到了晚年回首一生时,会觉得生命过得很“值”,因为他们没有浪费一分一秒,而是把生命过到最丰富的程度。但有的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一样”,会觉得一生如白驹过隙,太短暂了。

想一想,我们更愿意选择哪一种生活呢?

■ 工作时开头和结尾效率高——两头快中间慢定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做一项工作时,往往刚开始和即将完成时的速度比较快,不感到疲劳,而在中间的一段时间里,操作速度较慢,人会感到疲劳。这是什么原因呢?

工程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研究,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他们把工作进程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达到最高产量前的产量递增阶段;②产生疲劳时出现的工作减量阶段;③预知工作行将结束时的完工突击阶段。我们以上午9点至下午5点的工作进程为例,来说明这个理论。

在开工阶段,职员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后来到单位,精力充沛,精神饱满。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时候,他们的感知、思维和操作能力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在经过较短时间的工作环境适应(一般为10分钟左右,包括对工作场所、工作对象的适应,人与人之间的适应等)以后,操作速度和效率稳步上升,达到全天的最高水平,并持续到上午12点左右。

除了生理的原因,据心理学家分析,这一阶段工作效率高的另一可能原因是:职员们主观上意识到,反正这么多任务,与其到下班时赶着完成,不如趁现在精力充沛时多干些。也就是一上来就干劲十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量的递增,职员的操作便进入了工作进程的第二阶段。这时人们逐渐地感到了疲劳,意志力逐渐减弱,工作能力也随之开始从最高点逐渐下降,操作速度开始变慢。这样,注意力分散的次数就增多了,差错也容易出现,操作不得不时常中途停止,于是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工作效率的下降。

这一阶段中虽有一段吃中饭的时间,似乎可以起到减轻疲劳感的作用,但实际上没什么效果。因为吃饭时间太短,并且吃饭时大量的血液参与到消化的过程中,使肌肉和大脑的供血相应减少,反而使体力和脑力活动水平下降。所以这一阶段可完成的工作量减少,时间从上午12点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

在下午3点以后,职员的操作进入了工作过程的最后阶段,工作效率开始回升,并持续到4点钟的下班时间。这是因为出现了短时间的掩盖疲劳效应,也就是人们意识到快到下班时间了,自己将很快从疲劳和束缚中得到解脱,同时在下班回家的鼓舞下,心情也逐渐兴奋起来。这种兴奋掩盖和抑制了工作上的疲劳,使得工作效率出现一天中的第二次上升。

这一阶段效率高的另一原因是,为了赶着完成当天的任务。这是完成任务的最后阶段,如果完不成,就要推到明天了。处于这最后阶段的职员就好像筋疲力尽的长跑运动员,因为看到终点就在眼前,一定会拼尽全力完成最后的冲刺,于是加快速度,拿出了所有的力气。

这个定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其实中国的古语“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很有道理的。谁也不能持续保持高昂的状态,会休息才会工作,会松弛才会紧张。当生理上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的时候,就要抓紧时机赶紧工作。当感到疲劳、思维迟缓时,就可以顺势休息,而休息要尽量充分一些,才最有利于体力和脑力的恢复,才有利于以最高的效率投入下一个阶段。其实中午的休息是很有用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有每天午睡的习惯,现在许多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把中午休息时间定的稍微长一点,以使员工得到更充分的休息。

■ 医生和地产商讲的故事不一样——注意的选择性

一位医生、一位房地产商和一位艺术家是好朋友,他们一同去三人共同的朋友一位医生家吃晚饭。路上他们经过了一条繁华的街道。到了医生家以后,医生的小女儿请艺术家给她讲个故事。

“今天,我沿着街道走,”艺术家说,“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穹隆,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晖中泛着微光,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接下来小姑娘又让房地产商给她讲个故事。房产商讲道:“我在街上看见两个男孩子在讨论怎样挣钱,一个男孩说他想摆一个冰淇淋小摊,并把地址选在两条街道的交会处,紧挨地铁的入口处,因为在那里,两条街上的人和去乘坐地铁的人都可以看见他。我发现这个男孩具有成为杰出商人的素质,因为他认识到了经营位置的价值。”

接下来,小女孩又让医生给她讲,医生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盛放各种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类消化不良,一些人正在挑选。可是我明白他们所要的也许不是什么药品,而是新鲜的空气与充足的睡眠。但是我却不能告诉他们。”

……

这是一个带有心理学意义的儿童故事。这三个人走的是同一条街道,看到的是同样的事物,可是,他们眼中的街道却如此不同。

这涉及到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特征。

人们的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只要你走出家门,就会在各处碰到或接触到种种事物,比如大街上的商店悬挂着彩色广告,晚上闪烁的霓虹灯吸引着人们去选购商品;街道上有一些交通标志,比如“慢”,“××街”,“停车场”,还有红绿灯讯号,而行人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你走到公共场所时,会看到“严禁攀折花木”的标语;在汽车站、火车站、轮船码头时,你会听到广播告诉旅客们开车时间,等等。

一瞬间,外界会有无数的信息刺激着我们每个人,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被我们注意到。其中的绝大多数都被忽略掉了,只有一小部分被我们选择并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