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4936700000032

第32章 违背民心,失道寡助——8个关于民心向背的历史教训(4)

周帝大笑,派伊娄谦与小司寇元卫出使齐国,以观虚实。

翌年冬,周武帝亲自镇兵伐齐,以越王宇文盛、杞公宋文亮、隋公杨坚为右三军,谯王宇文俭、大将军宝泰、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为前军。

北齐后主高纬率领各大臣登上邺城朱雀门,赐酒宴饮,询问抗周策略,众人各持己见,齐后主不知所以。其时人心恐惧,没有斗志,朝臣出城投降者接连不断,皆希望能归顺北周以躲避暴君齐后主的残害。

高励向齐后王进谏:“如今叛降者多是权贵之人,至于战士,仍未变心。请皇上追征五品官以上家属,安置于三台之上,以此胁迫军官死战,若不胜,即火烧三台。军人为顾及妻子儿女,必然冒死而战。我军过去屡战屡败,敌人一贯轻视我军,如今背城死战,必能破敌取胜。”

但是齐后主不予采纳。

齐后主还召来观测天象的人,询问如何才能消灾免祸。观测天象的人蜕:“有大变才能免灾。”

齐后主于是召尚书今高元海等商议,让皇位于太子。

翌年正月,北周大军抵达邺城外围,包围邺城,火烧西门,齐军出战,周军奋击,齐军大败。

齐太上皇高纬带领百骑向东逃命,令武卫大将军慕容三藏守卫邺城宫殿。周军杀人邺城,齐自王公以下大小官员全部投降。慕容三藏仍在应战,周武帝召见他,以礼相待,封他为仪同大将军。

北齐领军大将军鲜于世荣,仍在三台前击鼓不停,周军将其抓获斩杀。

固武帝逮捕齐将莫多娄敬显,历数其罪状说:“你犯有死罪三条:从晋阳向邺城逃走时,你带走妻妾却丢下老母,是为不孝;表面上你为伪齐朝廷卖命,实际上你又向我通报信息,是为不忠;我接纳你之后,你还脚踏两条船,观望形势,是为不信。居心如此,不死还等什么?”随即将其斩杀。

齐太上皇高纬逃到青州,想人陈国避难,北齐领军高阿那肱秘密通知周军,约定将其生擒,于是屡次欺骗齐太上皇说:“周军距此仍很遥远,我已派人烧断大桥。”于是高纬放心逗留。待北周军队到达城下,高阿那肱随即投降,周军占领青州,齐太上皇包裹金子系于马鞍上,与穆皇后、冯淑妃、齐幼主高桓等十余人向南逃难,被周军追上抓获,连同胡太后一起,送到邺城处死。

最终,北齐国土因高家皂帝暴虐无道而划入北周版图。

以史为鉴:

由此可见,封建独裁者只知“一旦权在手,便可任把令来行”,却不知“物极必反”的道理;只知“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却不知“乐极生悲”的道理。实在可悲!为大事者,一定要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教训64:不务正业,江山不保——怪癖皇帝

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开始,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稷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皇帝与普通臣民不同,臣民可以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皇帝的唯一职责就是使国家繁荣昌盛,使人民安居乐业。皇帝若置国事而不理,而像臣民一样放纵个人的爱好,那就是“不务正业”的“怪癖”皇帝。但要知道,皇帝是一国之君,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旦皇帝不务正业,那么,他的江山就岌岌可危了。

同性恋皇帝

同性恋是一个时尚的词语,但它不合中国国情,因为它在中阿国的存在非常古老,汉哀帝刘欣就是其中的一个。

董贤英俊潇洒,又是御史董恭之子,因而被选为太子舍人。哀帝在与他的交往中产生了爱恋,封他为董门郎,并封其父亲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不久,董贤又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汉书·董贤传》载,这时董贤“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巨万,贵震朝廷。”两人形影不离,同床共枕。

有一次哀帝醒来,衣袖被董贤压住,他怕拉动袖子惊醒“爱人”,于是用刀子将其割断,可见其爱恋之深。哀帝还为董贤建造了一栋与皇宫类似的宫殿,并将御用品中最好的送给董贤,自己则用次品。他为了与恋人生生世世在一起,还为董贤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修了一座冢茔。《汉书·董贤传》载,哀帝还曾开玩笑地对董贤说:“吾欲法尧禅舜,何如?”吓得大臣们目瞪口呆。这种要“爱情”不要江山的恋情在历史上实为罕见。如此忠贞于爱情,国事当然糟得很,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

菩萨皇帝

历史上有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宗、北周武帝、唐代武宗、五代周世宗)灭佛,但也有过梁武帝、武则天、唐中宗那样忠实的佛教信徒。其中以“皇帝菩萨”(大臣们在奏章中这样称呼)梁武帝萧衍最为突出。

武帝大力倡导佛教,耗费巨资修建庙宇,当时全国有大小寺庙2846所,其中以大爱敬寺、智度寺、解脱寺、同泰寺规模最大。唐朝诗人杜牧曾感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还写了大量的佛教著作,“虽万机多务,犹卷不掇手,燃烛侧立,常至戊夜。”且部头极大,其中《制旨大涅经讲疏》有10l卷。

同时,武帝还创立了儒佛道三教同源的理论,认为儒教、道教皆来源于佛教。还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以前佛教中无此规定,他根据《涅经》等上乘佛教的内容写了《断酒肉文》,从此,以身作则,过着苦行僧的日子:每日只吃一顿饭,不沾酒肉,住小殿暗室,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武帝还曾三次舍身寺庙:大通元年(527年),他突然跑到同泰寺当奴隶,与众僧一起生活,后来被大臣“赎回”;两年后,又跑到佛庙里去了;太清元年(547年),84岁的他第三次舍身寺院,且坚持呆了一个多月。三次“赎回”武帝花钱四亿。

佛祖没有保佑这位忠实的信徒,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发动政变,攻克建康,菩萨皇帝被俘,后来被活活饿死。

象棋皇帝

“闷来时,取过象棋来下,要学作做士与象,得力当家。小卒儿向前行,休说回头话。须学车行直,莫似马行斜。若有他人阻隔了我恩情也,我就炮儿般一会子打。”(《桂枝儿·咏部八卷》)唐肃宗李亨热衷于象棋,却不学士象,不学卒车,偏偏学马行斜。

上朝积祸加天宝之乱(也称安史之乱)。肃宗与爱妃张良娣拥兵西逃。逃命途中,他还念念不忘象棋,置堆积如山的军情战报而不理,与张氏整天下棋作乐。丞相李泌进言劝说:若不悬崖勒马,有重蹈“马嵬坡事件”(士兵哗变,杀杨国忠等人)的危险。肃宗仍毫无收敛,为了掩人耳目,命令太监将“金铜成形”的棋子换成“干树鸡”雕成的木质棋子,这样,旁人就听不到他们下棋掷子时发出的声音了。人们称这种棋子为“宝应象棋”。文学作品中,东晋谢安、三国孔明、元末刘伯温都能“帷幄之中下棋,千里之外决胜”,肃宗好像也不示弱。

蹴鞠皇帝

唐僖宗李儇嗜好骑马、斗鸡和蹴鞠。他曾得意地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他有时一玩就是二三个时辰,连饭都忘了吃,急得身边的太监侍女们团团转。他还多次勒令地方官员举荐球技高超的青年入宫陪他击球,有不少人因善蹴鞠而被封为封疆大吏。宦官田令孜的哥哥陈敬碹赢了球,被封为西川节度使。当然,也有许多人因踢球失误而丢了性命。

50-蹴鞠图

玩物必丧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在长恒起义,随后黄巢响应。起义好不容易平息后,田令孜又专权,蹴鞠皇帝常常和亲信们谈起朝政而泪流满面。光启元年(885年),李克用进兵长安,僖宗四处逃命,文德元年(888年)忧愤而死。

木匠皇帝

明熹宗朱山校不听先贤教诲——“祖法尧舜,宪章文武”,却去学鲁班,学喻皓,学李诫,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

熹宗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山东徐鸿儒起义和陕西王二之起义。熹宗却不务正业,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吴宝崖在《旷园杂志》中写到:熹宗“尝于庭院中盖小宫殿,高四尺许,玲珑巧妙”。由于经常沉迷其中,技巧娴熟,据《先拨志》载:“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熹宗的贪玩使得宦官专政,奸佞弄权,正如《酌中志余》所述:“当斫削得意之时,或有急切章疏,奏请定夺,识字女官朗诵职衔姓名毕,玉音辄谕王体乾辈曰:‘我都知道了,你们用心行去。’诸奸于是恣其爱憎,批红施行。”魏忠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扩充势力,步步夺权的。

《明史卷二十二·熹宗》中评说:“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熹宗专心致志地盖着他的“宫殿”,奸佞们却在悄悄地挖着他的墙脚,熹宗死后仅十多年,明朝就灭亡了。

以史为鉴:

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开始,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稷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皇帝与普通臣民不同,臣民可以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皇帝的唯一职责就是使国家繁荣昌盛,使人民安居乐业。皇帝若置国事而不理,而像臣民一样放纵个人的爱好,那就是“不务正业”的“怪癖”皇帝。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威信是无言的召唤、无声的命令。一个领导者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功能,威信的高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然而,威信既不能向上级要,又不能靠别人吹,必须由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去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