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4936700000039

第39章 祸自口出,灾从天降——11个关于言行不检的历史教训(3)

“为尊者讳”,这是官场的一条潜规则。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多么低贱,有过多么不光彩的经历,一旦当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灵光,变得神圣起来。往昔那见不得人的一切,要么一笔勾销,永不许再提;要么重新改造、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含义。这位穷哥们儿哪懂得这一点,自以为与朱元璋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皇帝的老底,触犯了“逆鳞”,岂不是自找倒霉吗?

朱元璋原本是泥腿子出身,早年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推翻元朝统治的红巾军起义。这些经历在朱元璋看来都是卑微的。因此,朱元璋对“光”、“秃”一类的字眼也十分忌讳,对“贼”、“寇”之类的组织更是极为反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杭州徐一在《贺表》里写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几个字。朱元璋读了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是削发,说我是秃子。则者近贼,骂我做过贼。”于是,立即下令把徐一处死了。

而后,在洪武年间,汉朝上下又大兴文字狱,其中唯一幸免的文人只有翰林院的编修张某。当然,他在作贺表文里也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两句话,朱元璋看了发怒说:“这老儿竟骂我是强盗呢!”差人逮来当面审讯。张某说:“天下有道是孔子说的,万寿无疆出自诗经,说臣诽谤不过如此。”朱元璋被顶住了,无话可说,想了半天才说:“这老儿还这般嘴硬,放掉罢。”左右侍臣私下议论:“几年来才见饶了这一个人。”

其实,“为尊者讳”只是一种避免尊者当众难堪的处世策略,它并非是为尊者隐瞒、和尊者共同作弊一类意思。“为尊者讳”也不是一种认识方法,它恰恰是反“实事求是”原则的。对此,我们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那是有害无益的。中国人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不顾及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

以史为鉴:

古人云:“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笑他人为快事,动不动就戏称别人“笨”、“丑”。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万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加以攻击。不仅是皇帝的隐私和不光彩历史谈不得,自己上司和同事的过去也尽量不要提及,除非是“当年勇”的故事,以免触及其忌讳,给对方带来忌恨,给自己带来隐患。

★教训85:实话也不能照实说——莽汉丢命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久,一天,他正召集文武百官在宫殿早朝议事,忽报有皇上故人求见。听说有故人求见,朱元璋的眉头顿时拧成了一个结。文武百官对皇上的这一举动大惑不解。只有洞察皇上心思的国师刘基心里明白:自从朱元璋当上皇帝,他原先的那帮穷朋友一个个找上门来,有向他要钱的,有向他要官当的,还时不时地兜漏出一点朱元璋发迹前的老底,弄得当今皇上骑虎难下。好不容易将他们一个个打发出去。本以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当年的穷朋友来麻烦自己了。想不到今天又冒出一个“故人”来。谁知道这位“故人”的葫芦里到底卖的又是什么药呢?

碍于文武百官的面子,朱元璋勉强从牙缝里挤出一个“请”字。不久,侍卫官引着一个五大三粗的长着一脸横肉的汉子步入宫殿,来到了皇上面前。那人见了皇上也不下跪,只是盯着朱元璋上上下下地看,口中喃喃地说着“没错,没错”。

在汉子打量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也将对方看了个准:所谓的“故人”不过是当年一起放牛的牧童而已。自己发迹之前曾当过放牛娃,这一出身朱元璋从未跟人提起。文武百官只知道当今皇上乃真命天子,出身高贵自然不容置疑。

就在朱元璋心里核计如何堵住“故人”的嘴,不让他兜出老底的时候,那莽汉子那壶不开偏提那壶:“我说小獐子(朱元璋的小名),你该不会忘记当年我们一道放牛的事情吧?”

文武百官从未听说皇上当年还当过放牛娃,一个个立着耳朵听得出神。这一来,那莽汉子更来劲了,滔滔不绝地扯开了:“有一次,我们几个放牛的孩子一起在山下用沙煨罐煮红薯吃。两头牛在山上顶架,不小心把一块上百斤的石头蹬下了山。眼看那石块朝着我们和沙煨罐滚来,我们几个都吓呆了,根本不晓得赶紧跑开。突然,石块停止了滚动,原来是被一根拇指般粗细的老葛藤给拦住了。要不然,我们就和沙煨罐一起完蛋了……”,“那里冒出来的狂徒,竟是一派胡言!给我打入死牢。” 朱元璋龙颜大怒。

“你这小子当了皇帝就不认人了!我要……”没等那汉子说完,闻声冲进来的武士已将他架了出去。之后,为了彻底堵住那人的嘴,朱元璋又下了一道密令,送那汉子上了天。

本以为自己放牛娃出身的家世,可以石沉大海。殊不知几天过后,又有一位“故人”来访。此人长得短小精悍,神情甚是谦卑。朱元璋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他就是当年那场“石头之祸”中的一员。正考虑如何来处置他时,那人却挺有礼貌地向朱元璋拱手作了一个揖,口中说道:“朱将军当年出生入死,如今洪福齐天,位列九五之尊,可喜可贺。”“皇上当年如何出生入死,你不妨给大伙说说。”刘国师看到朱元璋的神情转忧为喜,马上顺水推舟说道。

“别的我就不多说了,就说说那一场与‘沙煨阵’有关的激烈战斗吧!当年,我们在山下摆下沙煨阵,敌方的牛将军前来破阵,我方的石将军败下阵来,阵脚顿时大乱。幸好葛将军半路杀出,救了石将军,也救了我们。没有葛将军的话,我们的沙煨阵早就被人家破了……”

“是啊,那个时刻可真是凶多吉少”,朱元璋一边点头,一边附和着说,“难得你还记得这么清楚。这样吧,你先到国史馆去,弄个编修先干上。你就负责当朝史志的编撰吧!”

“我大老粗一个,怎堪当此大任……”不容那人推辞,朱元璋大手一挥:“我说你行,你就行!”

从此,这位“故人”就在国史馆里吃起了闲饭。以后,朱元璋又几次下令,将他的职务由编修升为主编,再迁入翰林院,以大学士名义老死于宫廷。子孙后代享福不浅。

以史为鉴:

卤莽汉直言丢性命,精明人隐喻得荣华。言默得当话不在于是否能讲话或者讲多少话而在于合时机,场合和对象说妥当话,说话不恭敬再对在正确对方也不爱听,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得罪人,甚至给自己带来损失。

★教训86:居官守正也吃苦头——何栋如下诏狱

明神宗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浪费、贪财的皇帝。为了搜刮钱财,他派出了大批以宦官充任的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搜刮民脂民膏,形成了一场遍及全国的掠夺狂潮。在湖广(今湖北、湖南两省)地区,就有这样一位“居官守正”的地方官何栋如。

何栋如(1572—1637)字充符,一字子极,号天玉,无锡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何栋如考中进士,出任湖广襄阳府推官。

58-明神宗

次年七月,何栋如赴任,途次黄州府时,听到因遭湖广税务监丞陈奉的诬告,荆州府推官华珏、黄州府经历董任重逮解进京,襄阳知府李商澜、黄州知府赵文炜、荆门知州高则巽降调处分的消息。这使初涉宦海的何栋如感觉到前途的凶险。

万历二十八年(1600),何栋如处理完长沙、宝庆两府及均州刑狱,回到了襄阳,正好遇上了“刘自强案”。刘自强系陕西木材商人,他与其它商人一起运货过境时被陈奉所设的税卡截住,税吏因未能勒索到孝敬钱物,便撺掇陈奉出面行文给新任襄阳知府卢学礼,要他以漏税的罪名将他们全部拘禁起来。陈奉是明神宗派往全国各地的矿监税使中最为暴横的,“每托巡历,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并且倚仗神宗的宠信,肆意诬陷打击任何敢触违他的官吏,不可一世。但何栋如了解到“刘自强案”真相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即借职权之便,提审并释放了刘自强等众木商。由此结怨于陈奉,被指斥为“强项府佐,阳欺阴藐”。

七月末,陈奉自承天府(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县)抵达襄阳,开始了同何栋如短兵相接的较量。

一进府衙,陈奉就借巡按的名义传见全府官吏,并规定知府以下的佐贰杂职一律对他行单膝下跪的揖拜礼,想以此来折辱何栋如。但何栋如为匡护法规,毫不示弱地对巡按说:“理官系天子吏,中贵人安得檄?”仅向陈奉投递了自己的名帖,拒不进见。

第二天,陈奉又命何栋如将襄阳县各项钱粮登记造册,限于次日早晨面呈。一日之内多次遣人持票催促,票上还直书“推官何栋如”名讳。在回信时,何栋如针锋相对地写道:“推官之设,专为巡按御史理刑,其他钱粮,衙门不得一概公委。此高皇帝令甲也。今税监虽宠荣,不过朝廷一扫除职,安得以钱粮相委?且直呼本厅之吏,是何法纪!姑以听人指使,不深究。”陈奉阅后,恨得咬牙切齿,但急切间却奈何他不得。

十月十日,因卢学礼膺陕西按察副使新命,何栋如代理知府。他下令在襄阳全城实行戒严,使得陈奉等在襄阳无法存身,只得狼狈窜回武昌。事后,恼羞成怒的陈奉草就《楚臣上下朋谋,展舒甚难》一疏,参劾何栋如等,差心腹送往京师。

十二月二十二日,奉陈奉之命前往谷城的数名参随及荆州卫指挥王某,因开矿一无所获,带兵闯进县衙,殴打主薄,刀劈库门,抢走所存钱粮。这种野蛮的洗劫激起了全县士民的公愤,县民关上城门同他们拼斗。结果,除王某与两名参随觅船逃脱外,余众多葬身江底,擒获的二十五人则被押解襄阳府衙。经何栋如亲自审讯,拟按强盗劫库律判处斩决。但巡抚、巡案、提刑按察使等唯恐得罪陈奉,迟迟不予批复;甚至还劝说何栋如改写供状,从轻发落。陈奉也移文要求释放在押人犯,均遭到何栋如的严词拒绝。何栋如还具疏揭露陈奉在湖广横行不法的劣迹,分别递呈内阁、户部、都察院,以及东厂、司礼监等衙署。

但是,神宗听信陈奉的诬陷,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将何栋如逮捕入京。自此,何栋如身陷囹圄长达三年,但他对自己的坚持毫不后悔。在他所写的《楚事记略》中,何栋如豪迈地说:“好官,亦何不可做;狱,亦何负于人耶!”

获释后,何栋如回到南京饮虹桥家中,度过了十七年的优居林泉的恬淡生活。天启元年(1621)再度被起用后,尽心国事,力图收复被清兵攻陷的广宁,遭到阉党的掣肘,壮志未酬,反遭诬陷,再度下诏狱,被遣戍滁阳,直到明毅宗即位,魏忠贤伏诛后,方得以平反,归卧南京,直到谢世。

何栋如一生际遇坎坷,两下诏狱;晚年赋闲家居,犹以国事为念。青年时期的黄宗羲时相过从,并对他的“虽困苦之后,不忘用事”的执着的人生态度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黄宗羲在他风烛残年追忆众多昔日旧友,写下《思旧录》时,对这位守正不阿的东林党人依然拳拳眷念不已。

以史为鉴:

面对这些凭借钦差皇威,凌虐有司,欺凌百姓的阉宦,何栋如挺身而出,不怕打击报复,堪称威武不能屈。正如他所说:“好官,亦何不可做;狱,亦何负于人耶!”

★教训87:须谨开言而慢出口——歹毒的慈禧

只要一个人不是哑巴,就会说话。但是不同的人在同样情况下,说出来的话有的让人高兴,有的让人厌恶。如何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莫大的作用。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曾说:“在官府中当众说人好坏,人们会认为你居心叵测;在闲谈时评说别人,别人会觉得你有敬慕之心。”韩愈的这番箴言,足以引起那些不顾场合随便说话之人的警戒了。

其实,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有些话从某些人嘴里说出,亲切婉转,使人如沐春风;而同样的内容从另一些人嘴里说出,就暴戾生硬,让人难以接受。所以,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说话艺术不可不研究。尤其是劝说别人,更要注重分寸,讲究方式,要尽量做到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更容易达到劝说的目的。

清朝光绪帝载湉继位时年仅4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常单独召见廷臣,有事不与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颇为不平。

年初,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征集中外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用产后疏导补养的药治疗,竟“奏效如神”。于是慈安太后知道慈禧失德不检,便以庆贺慈禧康复为名,在钟粹宫摆下酒席,和慈禧共饮。酒过三巡,慈安太后让左右的人下去后,就谈起咸丰晚年的事。她说:“20多年来,两宫相处还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说了,请妹妹看一件东西。”慈安说着起身从一个匣子里拿出一卷黄绫纸来,原来是咸丰帝临终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大意说是若此后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诏命大臣把她除掉。慈禧听后,脸色大变。

慈安太后完全出于好心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遗诏规劝慈禧今后处处须检点。为了不使慈禧猜忌,慈安当场索回遗诏,在蜡烛上烧了,说:“此纸已无用,焚之大吉。”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却心怀鬼胎。不久以后,慈安太后突患感冒,很快就死了,民间传说是被慈禧所毒死的。

像慈安一样因说话不慎招致杀身之祸的人还有很多,沈德潜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沈德潜,做过礼部尚书,生前深得乾隆帝恩宠。乾隆帝南巡时喜欢到处题诗,每有所作,常常令沈氏润色,甚至由沈氏代为捉刀,也就是代乾隆写作。沈氏为了炫耀自己,常对诗友说某首御制诗是他改的,某首诗是他代写的,甚至把代乾隆所作的诗收入自己诗集。这一下便得罪了皇帝。后来,因为沈氏《咏黑牡丹诗》中有“奇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句子把他抓了起来,并且死后得到了剖棺碎尸的下场。

文字狱是中国帝王的一大法宝,对于那些清高的文人墨客,他们有办法整治你。这些都与传统文人一方面自视清高,一方面也离不开帝王的恩宠有关。牢骚满腹,昭示于言辞;或矫情夸耀,不知世情之险恶。

古人在对待因言获罪的问题时,提倡恶语善说,既要表达“志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又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即“君子绝交,口不出恶言”。把这种保身哲学引申开来,就涉及到古人很重视的如何表达“察与不察”的处世之道。善于明察的人并不一定是明智的,能够明察也能够不察的人,才是明智的。因为自己洞察了某件事的本质,却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只好装作不知,才能使自己免遭不测。内精明而外浑厚,沉默是金,大智若愚,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以史为鉴:

说话时要特别当心。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对暂时斗不过的小人要忍耐。与其和狗争道被咬伤,还不如让狗先走。因为即使你将狗杀死,也很难治好被咬的伤。所以,如果你要面对的是小人,就应当忍让为上,千万不要冲动。因言获罪在中国是有传统的,切不可忘记。古人说:“讷为君子,寡为小人”,“祸从口出”。这并不是不让人们说话,而是告诫人们讲话一定要谨慎。常言说:“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开口说话要动脑筋,为什么要说话,要看讲话对象,应该怎样开口,都有一定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