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4936700000051

第51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3个关于宽容为怀的历史经验(2)

宋之问、卡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纵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住,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经验要诀: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为名利遮望眼。

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

★经验15:宽以待人,成就自我——曹操焚书

《菜根谭》中讲:“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极乐法。”可谓深得处世的奥妙。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襟怀坦荡、胸怀宽阔的人会善于宽容他人,因为他们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心胸狭窄只能加深误解和折磨自己。

曹操在和袁绍的战争中,曹操大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分赏给军士。在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都是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便不再问。

曹操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分析得十分清楚。袁绍虽然失败了,但势力还尚存,而且背后的刘备和孙权也在伺机而动。当此之时,稳定人心才是当务之急。曹操焚书不究,使通袁叛曹的人免去了一块心病,为了报恩,他们必定会拼死向前,任曹操所驱使,曹操不仅因此获得了人心,而且也获得了心胸宽广的美名,真是一石二鸟之举!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从椅子上越墙到寺外,便搬走了椅子,自己坐在那里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翻过墙,再跳到“椅子”上,落地后小和尚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他原来是跳在长老身上。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惶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没提及这件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受到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故事里的主人公后来之所以能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宽容是纠正错误的良药。

经验要诀:

学会宽容,懂得忍让,人就会进入鸟语花香的新天地,就会觉得天是那么高远,地是那么广袤,一切都那么可爱。时时宽容,常常忍让,人才会达到精神上的制高点而“一览众山小”,才会宠辱不惊,心境安宁。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认真反省,也就没有了以后的故事。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也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其实这都涉及一个管理心理的问题。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矩,“理”得笔直,但你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泯灭了,哪有成就可言?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理解剐人的痛处、难处,宽容几分,忍让几次,即使心胸最狭窄的人也会变成你的朋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在我们生活当中,又有几个是圣人呢?面对别人的短处,我们要尽量能遮则遮,给人改过的余地。曹操那种宽以待人的作风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经验16:欲成大事者淡泊得失——宓子贱喻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

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一些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

宓子贱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有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的得失观非常独到,他之所以力排众议,放任入侵鲁国的齐军把麦子掠去,是认为失掉的东西不过是那一点点有形的、有限的粮食而已,而如果让民众产生了可以因祸得财的不良心理,那对鲁国来说才是无形的、无限的损失。宓子贱不怕受到朝野一致的误解和责难,舍弃个人一时的政治声誉,而换得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这是只有成大事者才能具备的胸襟气度和远见卓识,的确令人敬佩和感动。这也说明看淡一时得失的人,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长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否则一味在个人的利益上患得患失,只会使自己陷入首鼠两端的可悲境地。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人宫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彩头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在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声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的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这可真是一个微妙的问题,也是一个微讽的问题,其实答案已在问题中呈现出来了。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他的心就怎么也静不下来了,这对他施展技术时的身心状态构成了严重影响。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和得失置之度外,才能自自然然、心无挂碍地奔向成功的目标!

经验要诀: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人,整个儿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房被得失纷扰得没有一分安宁。患得患失是人生最常见的心理隐患,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附在人身上的阴影。患得患失者整天或为得失所忧,或被得失所累,生活郁郁寡欢。这些人,你给他十两银子,他会想像你肯定得了十两金子。他们整天神经兮兮,心情忐忐忑忑、惴惴不安,生活哪来轻松与愉快?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

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说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辩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怨气,而所想得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必有波折和诱惑,只有看淡得失才会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想一想我们空手而来又空手而去,本不拥有任何东西,中间短暂的拥有则是上天的恩赐,如果失去也不过是减少了所得,何必过于计较呢?

★经验17:容得下人,办得成事——曾国藩荐举

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都无法避免,重要的是要宽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

一个人成事大小的关键,主要看他的心胸是狭隘还是宽广,是否能忍让,而忍让需要气度。所谓的气度源于宽容,这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担当大任,历史上的成功者往往是心胸宽广之人。古往今来的成功者往往成在胸怀过人上,败则往往败在“小肚鸡肠”上。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说的就是人应该有宽人之心,容忍之量。在现在社会的交往中,人和人之间的接触更多,摩擦也就不断,所以不管同人相处还是做事过程中,时时保持着一个宽容的心态将影响你为人处事的质量。

曾国藩一生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极大,他经常强调儒家所说的“恕”,“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又认为:敬、恕二字,细加品味体察,确实觉得一刻也离不了。敬字当头就会谦逊而不放狂,忠恕待人就会不被私心掩遮。一般情况下,待人接物,如果见到他人不对的地方,大都极端愤怒激慨,如果能设身处地替对方想就会心平气和,忠恕实为达到仁之境界的捷径,所以曾国藩强调,一定要从“恕字痛下工夫”。他在《书诫仲弟六则》中,明确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显贵成名,应首先推此心到别人,让别人成名和显贵,则与万物同春!“我们兄弟一定要在‘恕’字上痛下工夫,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设身处地想想,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69-曾国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宽容就要时时处处设身一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醒,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谁人都有顺境和逆境,在今天得意时以谦让宽恕之心待人,就是在为今后留下一条出路。

曾国藩不仅是口头上讲恕道,而是说到做到,他的度量远非常人可比,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上。

左宗棠这个人虽然有本事,可最大的缺点就是恃才傲物,语言尖锐,二人因个性不同,时常有龃龉。曾国藩曾也常说:“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尽管左宗棠对曾国藩就像世人所评价的那样:“曾公眼中有左宗棠,左公眼中无曾国藩也”,但曾国藩都是宽宏大量,从来都不与其计较。而提起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人们可能都会想起两人的不和,却很少会想起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全力相助。实际上,自从左宗棠加入曾国藩的幕府之后,无论左宗棠在曾国藩幕府中,还是统兵打仗,曾国藩对左宗棠均是爱护备至,极力提拔。

同治二年,左宗棠被朝廷任命为闽浙总督,仍署理浙江巡抚,从此与曾国藩平起平坐了。

一个举人身份的巡抚幕僚,在三年多的时间之内就当上了兼辖二省的总督,除了左宗棠的确才干过人之外,恐怕没有曾国藩的全力举荐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左宗棠打一次胜仗,曾国藩保举一次,三年之间,左宗棠由襄办军务,到浙江巡抚,到闽浙总督。将左宗棠捧得与自己一样高,这样的保举恐怕也只有具有超人气度并且善忍的曾国藩才能做到。

经验要诀:

一个人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恢弘的气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人,能解天下难解之谜,必须有博大的胸怀。切记“出事让一步为高,退一步海阔天空;待人宽一分是福,是利人利己的根基”。当然,我们不是曾国藩,在做人上到不了他的境界,但我们在人生与交际中完全可以把他作为一个方向,在日常的为人处事中,一点点培养宽容的心态,那么我们不仅会在自己的圈子中成为智者,更会成为仁者。智者千虑,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