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4936700000057

第57章 克已忍让,能屈能伸——15个关于能忍自安的历史经验(4)

买下季布的人,名叫朱家,天生一种侠性,见受难者,必设法相救。他平日节衣缩食,不肯丝毫浪费,所余下的钱,都用来赈恤,家中不留一文。曾被他收留藏匿因而救活的豪杰,已有百余人。此外,平常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而他并不矜夸本事功德,凡曾受恩之人,他都事后避酬不见。因此鲁地贫民,个个感德,都愿为之效力,就是地方官吏、富家巨室,或远方之人,听说朱家大名,也都钦仰。因此,朱家地方上势大无人敢犯,所以周氏特将季布托付与他,却并不言明其事,只因彼此皆是同道之人,两心相照。但朱家早已料定这个奴隶一定是季布,所以立即收买,却也并不说破。

朱家买下季布以后,便想设法安置。既不可如奴使唤,更不便加以优待。于是便让季布与其子去经营田产,并嘱咐食宿与其同等。这表现出朱家不但有侠义精神,更有过人的智慧,既不辱没季布其身,又掩人耳目,事得两全。

但朱家本人有一个原则,救人就要救到底。现在季布虽得保全,但可能会被埋没一世,还必须设法赦免其罪,朱家才会感到真正欣慰。他便想到了夏侯婴,此人当时是公卿,生性义侠,又与高祖关系密切,所以,朱家装作商人,前往洛阳。

到了洛阳,朱家便直接去见夏侯婴。夏侯婴久慕朱家之名,连忙迎入相见,二人谈论得非常投机。夏侯婴便留朱家在家中饮酒。朱家和夏侯婴闲谈之间,并没有提到季布。夏侯婴见朱家慷慨豪爽,更加敬服,并邀请他次日再来,朱家很高兴地答应了。

从这个小的细节展现出朱家此人沉着镇定,并不莽急于一时,待其察言观色后再做判断,行事十分老辣。

这样一连交往了好几天,相互间已经是十分熟识了,朱家就在饮酒的时候,假作无意,随口问道:“季布犯了什么罪,劳主上拿捕这么急切?”

夏侯婴见他这样问,就讲述了季布和高祖的过节。

朱家又问夏侯婴,他认为季布是什么样的人。夏侯婴说是贤人。朱家便说道:“季布虽曾经追逐主上,那是因为他是楚将,实在是为了尽职责。现在旧楚之臣还有很多,怎么可能全部诛戮?假如现在季布向北逃亡到匈奴,或南投粤地,必是资助敌国,对我们都会非常不利。先生您何不乘机向主上进言,爱惜一下这个人才呢?”

夏侯婴听后,便知季布已被他留藏,才来这样劝说自己,以便向主上求赦,对方如此热心救人,他也愿意成全其事,于是就答应了。

朱家见此策有效,就辞别夏侯婴,回鲁国去了。

没过几天,夏侯婴见高祖痛惜田横,便趁此机会,向高祖陈明。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下诏赦了季布,并召其入见。

朱家得到这一消息,立将季布送至洛阳,季布当面谢罪,并被任为郎中。朱家见季布已得出身,心满意足。后来季布历位显官,朱家却终身不与相见。

此事传播外间,人人皆知,都说季布能屈能伸,不愧丈夫气概。

经验要诀:

朱家满腔热血,肝胆照人,义侠尤为难得,由是朱家名闻天下。季布的处世手段也非常得体,屈伸有度,进退得体,体现出能曲能伸大丈夫精神,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高超的谋略,因此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

生活中常常会听人抱怨,这样的日子真不好过。当你感觉这样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当你感到自己内心深处难以堪负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解脱自己。委曲求全,不是幸福的真谛;委曲求全,正是不幸的根源。当我们终于轻盈的那一刻起,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发觉这天是这么蓝、这空气是如此地清新,而这生活竟然也是如此美好,美好的心境就靠我们自己去营造。

★经验32:狭路相逢“硬”者胜——曹操败马超

人还是具有动物性的,互相欺诈、压迫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着。你要不被别人欺负,就要有点锋芒,如何抗拒别人又不得罪人,就要看你处世的本事了。

《三国演义》中马超连结韩遂一同在西凉起兵东进,一路攻占长安,直捣潼关。曹操令曹洪、徐晃先去把守潼关,自引大军随后接应。当曹军主力到达潼关附近时,由于曹洪贸然下关与马超交战,致使潼关失守。潼关是进出关中的咽喉要地,如不失守,曹军可借此长驱西进,以优势兵力消灭马超。然而此时潼关已被马超夺去,曹操只能将大军集结在潼关以外,与马超对阵。马超勇如吕布,率西凉兵依关与曹操作战,每每取胜,有一次甚至打得曹操“割须弃袍”,很是狼狈,曹操只好修筑寨栅坚守。如果长此下去,很难消灭关中割据势力。徐晃进言说:“今丞相盛兵在此,贼亦全部现屯关上,此去河西,必无准备,若得一军暗渡蒲阪津,先截贼归路,丞相径发河北击之,贼两不相应,势必危矣。”这个建议,正与曹操的意图相合,于是曹操令徐晃、朱灵率4000军,绕道潼关以北,从蒲阪津渡过黄河,在黄河西岸结下营寨,留下曹仁守潼关旧寨,自率大军循徐晃的进军路线至河西与徐晃会合,然后挥师南下,到达渭水北岸,迫使马超放弃潼关,调过头来与曹军会战。曹军在渭河以北泼水担土,乘寒冻筑起一座土城,以此为据点向渭河南岸进击,抢渡到河南,与马超决战。加上曹操在马超和韩遂之间巧施反间计,终于将马超打败。曹军自潼关到渭北、渭南,兜了一个马蹄形的大圈子,这一避开正面,从侧面迂回的战术,虽然大大延长了行军里程,却缩短了消灭马超的时间。

经验要诀: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在待人处事中没必要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像那些凶猛的动物一样,让人觉得你不好惹才是。

有时候做人脸皮薄是不行的,做事没“心机”很难成功。当你做事缺乏有效的办法时也可以试试“硬着头皮”上的效果。

做人难,做事难,面对千难万阻,要提升自我,不来点“硬”的怎么行?如果事有勉强,应敢于说“不”;如果是正当利益,则应当仁不让;甚至要有“脸皮厚”的时候,也要有“头皮硬”的时候。

★经验33:性格决定命运——刘邦的“吾不如”

一个人若能保持内部心理的平衡,就会增加个体的精力。如何促进心理的和谐?必须对世俗事物和功利的得失,有着宽容与广达的胸襟,对目前的生活能产生最大的乐趣。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能看的很远,但是胸襟不够的话,那他注定是走不远的;而一个人如果胸襟很广阔,但是眼光看不远的话,那他注定也是走不远的;只有有眼光又有胸襟的人,才能走的更远,见识更多。”

宽阔的胸襟是一个人必备的重要品质,它可以让我们在纷杂的世事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生活上保持一个平常心态,在一片鼓噪与喧嚣中沉静如水而高瞻远瞩。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岳飞诗曰:“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就是一种气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飘萧我是孤飞雁,不共红尘结怨。”“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这些都是襟怀的写照。

当人们形容一个人胸襟豪迈的行动时,常用“昂首阔步”、“豪气干云”等这些词语。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一个人的胸襟是否博大宽广,气度是否恢弘,和学问的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有人学历很高,气量却是很小;有人根本没进过学堂,却是开朗得很,遇事十分洒脱,待人既宽厚,又有担当。

在楚汉相争中,无论是总体实力还是个人素质,刘邦都难与项羽匹敌。最终“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还是拱手交出了胜利。尽管他愤愤不平:“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天意”,然而“天意何曾袒刘季”。

这种结局倒是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对项刘两人的性格作一番比较,不难发现长短优劣。项羽自以为是超人,因而唯我独尊,行事“一言堂”,把“一把手”当成了“一霸手”。当项羽打到成阳时,有人劝他说:“关中险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劝他定都咸阳。对此,项羽答了一句话,可以说是流传千古:“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可见,这位大人的胸襟,只是想在富贵之后,给故乡人摆摆威风,否则人生滋味就大打折扣了。听其言,观其行,他注定是位失败的“人杰”。

与项羽相反,刘邦则有过人的胸襟,擅长择善而从。最初,他有意定都洛阳。齐人娄敬在对他说了一番道理,他愉快地收回成命,定都关中,并没有觉得丢了面子,而且赏给娄敬五百黄金,授予官爵。最能说明刘邦胸襟的,是他的这样一段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者也。”

经验要诀:

身为一国之君,公开承认“吾不如”,颇有过人之处。汉高祖之“高”,胸襟之宽,远胜项羽一筹。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大胸襟;心眼没有针鼻大,又是一种胸襟。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称之为君子风范;锱铢必较,小怨必报,属于小境界。做人的胸襟大小,往往与做事的成功大小密切相关。成就大事业者,必有大胸襟,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听种种逆耳之言,能用两头冒尖之才。有大胸襟之人,不会陷入个人恩怨而不能自拔,总是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以事业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从而赢得人心。唐太宗李世民不计旧恶,重用“死对头”魏徵,故有贞观之治。韩休为相,常常使唐玄宗下不来台,因而日渐消瘦。群臣不解,玄宗则言:“吾貌虽瘦,天下必肥。”有了这种“亲贤臣,远小人”的胸襟,事业焉能不发达兴旺!

胸襟开阔了,人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为名缰利锁所困的人,其胸襟必然狭隘。沉溺于“富贵归故乡”的项羽,缺乏大家风范,只能上演“霸王别姬”的人生悲剧。相反,恪守“事业重如山”,就不会为“位子、票子、房子、孩子、车子”之类搞得焦头烂额,更不会被所谓“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引诱得心猿意马。大胸襟才有高境界,否则,不晕头转向才怪。

人的成功失败,涉及的因素非只言片语所能说清。不过,历览人生多少事,成败常常在胸襟。对人而言,始终有宽阔的胸襟,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功成名就之后。刘邦未能一以贯之,唐太宗也几次扬言要杀掉魏徵这个“田舍翁”,可见其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修炼宽阔的胸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百姓人等,不仅于事业有利,而且于己有益。

我国古代的圣贤是充满智慧的,他们往往用一句看上去很简单的话来说明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道理。正如古人所言,做人要有君子风范,要襟怀坦荡。一旦落人小人的窠臼,那无异于自毁前路。历史上能够取得大成就的往往是那些目光长远、胸怀宽广的人。对此,我们不妨深长思之。

★经验34: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三气周瑜

放弃是一种解脱,它的终点便是你新生活的起点。当你学会放弃,相信你前面的风景会变得更美!

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地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是真得不能割舍。学会放弃,才能生活得更从容。

三国时,吴国军事都督周瑜年轻有为,但心高气傲。诸葛亮促成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其智谋处处超出周瑜,周瑜醋劲大发,几次想杀了诸葛亮,都没有成功。诸葛亮对周瑜则抓住其心理弱点,进行攻心夺气,演出了三气周瑜的妙手好戏。

周瑜与曹军作战,损失很多兵马钱粮,眼看曹军占领的南郡城唾手可得时,却被诸葛亮坐山观虎斗,占了南郡。周瑜为得南郡自己身负箭伤,而后又带伤上阵,施假死计,让全军披麻戴孝,方才打败曹仁。付出如此心血代价换来的胜利,却被诸葛亮占了便宜,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他曾心高气傲地说过,如他取不下南郡,可以让刘备、诸葛亮去取。周瑜第一仗确实没取得南郡,还中了毒箭。这一下,周瑜被气得怒目圆瞪,气恨交加,一气之下,箭疮复发,半晌方苏。这就是诸葛亮一气周瑜。

周瑜看准刘备今后是与孙权争天下的对手,便生出一个美人计,让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骗刘备来东吴成亲,想趁机擒杀。没想到,孙权的母亲真的喜欢刘备,使美人计弄假成真。而后诸葛亮授计给赵云,让刘备争取到新夫人的同情,一起逃回来。一路上他们全靠孙权的妹妹帮助,闯过一道道关口。周瑜先是派人追赶,后又亲自追赶,都被诸葛亮安排的计谋一一击破,最后还中了埋伏。周瑜大败,回到船上。诸葛亮又令军士齐声呐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眼看要好的箭疮再度进发,倒于船上,不省人事。这就是诸葛亮二气周瑜。

刘备经鲁肃作保,借得荆州,约定取了西川之后立即归还给吴国。但刘备迟迟不攻西川,因而也迟迟不还荆州。周瑜要鲁肃来催还,刘备向鲁肃哭诉一番。鲁肃不忍,又回见周瑜。周瑜此时心生假途灭虢之计,要鲁肃再度去荆州见刘备,说是由周瑜去帮刘备打西川,打了后送给刘备作为孙权妹妹的嫁妆。

但是,这一计又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见鲁肃回来得如此之快,判定鲁肃没有见到孙权,因而做嫁妆送人的决定不是孙权做的,也就是假的。而周瑜却以为诸葛亮终于中了他一计,便得意忘形起来,准备在刘备迎接他时,把刘备捉来杀了。没想到,周瑜带兵抵荆州时,只有很小的官迎接他,骗他说刘备在城门迎接。到了城门,只有赵云把守,无人迎接。此时关羽、张飞、黄忠、魏延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

78-诸葛亮一气周瑜

(扫描图像三国志154)

79-诸葛亮二气周瑜

(扫描图像三国志162)

80-诸葛亮三气周瑜

(扫描图像三国志164)

周瑜一见此状,知此次计谋又被诸葛亮识破,气得七窍生烟,箭疮再度发作,大呼一声,坠于马下。左右把周瑜急救上船。

周瑜一气之下决定真的去攻西川。行至巴丘时,却被蜀将刘封、关平截住了水路。周瑜则再度发怒,却听信使来报,诸葛亮有信给周瑜,说攻西川使东吴后方空虚,要防曹操趁机攻打,因而远征难收全功。诸葛亮说得句句是理,周瑜不得不服。最后,诸葛亮又在信中说:“我实不忍心坐视东吴遭此失败。”这一句话,更是以高姿态对周瑜表示怜悯。气得周瑜昏倒在地,许久才徐徐醒来,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就是诸葛亮三气周瑜。

周瑜从发现诸葛亮才华超过自己那天起,就想谋害他,但事与愿违。赤壁大战之后,吴、蜀两国为争夺荆州,周瑜和诸葛亮各自运筹帷幄,施展才华。经过三次大的较量,结果周瑜皆败在诸葛亮手下。然而,周瑜总不服气,终于气绝而之。临死还呼喊:“既生瑜,何生亮!”报怨老天爷不公。可见周瑜嫉妒贤能,小肚鸡肠,心胸狭小,不能容他人在己之上,因此才被诸葛亮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