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老狐狸说话心经大全集
4937400000078

第78章 老狐狸说话谈判经(3)

因此,一般情况下谈判结束时对对方给予的合作表示谢意,既是谈判者应有的礼节,对今后的谈判也是有益的。

谈判时的提问技巧

提问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谈判技巧,在谈判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问题可能为了不同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获得信息,有时是为了回避回答问题,拖延时间,也有时干脆是没话找话。

1.试探性问题

谈判者第一次使用提问方式是作为试探对方防御的一种方法。在对方的主张中发现一个弱点,并为了在发动大的攻势前肯定它,则对此类问题故意采取一般的方式来表达。要想对这一类提问立即做出一般性的澄清是很难的。例如,一个买方看完卖方出示的一份报价后,可以用这样的话开始讨论:“我看了你的报价,在研究细节之前,你是否可以完整地解释一下:这次价格高于上一次,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卖方不知道买方是否在总体上同意他投标中提出的项目,任何全面的回答可能只是向买方提供新的攻击点。事实上这正是买方的提问所在。因此,卖方的反应是反提问,旨在逼迫限制买方的提问范围,并更多地暴露意图。卖方就采取下列回答:“如果这里有什么困难,很抱歉。我本来以为我们的报价已清楚地说明了总的情况。但我们将乐于澄清使你感到不满的问题,什么事使你特别担心?”请注意,卖方不但要求对方阐明意见,还提出了反问。这个反问以便更清楚地摸清买方到底属于哪一种情况:是不满报价,还是并非对报价不满,只是想得到更多的信息。这样,卖方通过反问,重新获得主动权。

2.具体问题

一个只能提供数据回答的问题称为具体问题,其性质决定于问题本身的措辞。如:“你在计算提价额度时用什么工资和材料价格指数?”“你们生产和检验的程序是怎样的?”“搞出布局图样需要多长时间?”具体问题和进攻性的问题是不能盲目提出的,提问人必须事先知道对方的回答或至少知道一部分时,才向对方进攻。

3.“是否”问题

有些问题回答只能是简单的“是”或“否”。还有一些问题,对方愿意时也可用“是或否”来回答。“是或否”回答是一个谈判者所能给予的最强的承诺。因此,提问者绝不应该提出那种对方只能以“是”或“否”作答的问题,除非提问者事先已准备好理由,而且确信他将得到所需要的回答。这种回答最好是双方已非正式地达成一个明白的协议。另一类情况是,这类问题如都有事实可以作答,就会使提问者陷于绝境,除非提出者已准备好补充的问题。如果提出者不能应付这种回答,那就只能接受,而这方面问题也就只能到此为止。所以,一项具体问题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提出:一是提问者相信提出的问题是对方的一个弱点,并已准备好继续提的问题;二是提的问题只是提问者满意的且是想加以确认的。

4.进攻性问题

这是一种既有价值又有危险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容易引起对方的冲动,并且可能引起冲突。一般来讲,冲突是要尽量避免的,而这种提问,恰是在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冲突是必要时才提出的。凡属下列一类的提问,都称为进攻性问题:“你怎么能证明那是合理的呢?”“那怎么能算有根据呢?”“那有什么正当理由呢?”

这四种类型的提问方式,是有用的谈判工具,我们必须有选择地、灵活地运用这一工具。在提问时要注意:

首先,提问题要恰当。

如果提问题规定的回答方式能够得到使对方接受的判断,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恰当的问题,反之就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所以,在磋商阶段,谈判者要想有效地进行磋商,首先必须确切地提出争论的问题,力求避免提出含有某种错误假定或敌意的问题。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提出恰当问题的重要性。

有位牧师问一位长老:“我可以在祈祷时吸烟吗?”他的请求遭到严厉的拒绝。另一位牧师再问同一位长老说:“我可以在吸烟时祈祷吗?”因为提出问题的措辞不同,投长老之所好,他被允许了。

其次,问题要有针对性。

也就是说,一个问题的提问要把问题的解决引到某个方向上去。在磋商阶段,一方为了试探另一方是否有签订合同的意图,是否真正需要这种产品,谈判者必须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提出问题。比如,当买主不感兴趣、不关心或犹豫不决时,卖主应问一些引导性问题:“你想买什么东西?”“你愿意付出多少钱?”“你对于我们的消费调查报告有什么意见?”“你对于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提出这些引导性的问题后,卖方可根据买方的回答找出一些理由来说服对方促成对方与自己成交。

例如,卖方看到买方对他们生产的洗衣机不太满意,就问对方在哪些方面不满意。

买方答:“我不喜欢产品的外型,乍看上去不结实。”

卖方说:“如果我们改进产品的外型,使之增加防腐能力,你会感到满意吗?”

买方答:“就这一点而言,那当然好,不过交货时间太长了。”

卖方问:“如果我们把交货时间缩短,你能马上决定购买吗?”

买方答:“完全可以决定。”

这样,卖方针对买方的要求,提出一些可供商榷的问题,使买方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是很有力量的谈判工具,因此在应用时必须审慎明确。问题决定讨论或辩论的方向,适当的发问常能指导谈判的结果。发问还能控制收集情报的多寡并可以刺激你的对手慎重地考虑你的意见。为了答复你的问题,你的对手不得不想得深入一点——他会更谨慎地重新检测自己的前提,或是再一次评估你的前提,审慎运用问题,使你能轻易地引起对手立即的注意和使之对问题保持持久的兴趣。此外,经常地提出问题,你的对手会被导向你所期望的结论。

谈判时的回答技巧

有问必有答。问与答构成了人们语言交流的重要形式。

谈判中的问答,更是一个证明、解释、反驳或推销本方观点的过程。“问”有艺术,“答”也有技巧。问得不当,不利于谈判;答得不好,同样也会使己方陷于被动。通常,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而不同的回答又会产生不同的谈判效果。

在谈判桌上,发问者的提问动机是十分复杂的,而答复者的回答同样需要十分谨慎。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问答,也不同于学术研究或知识考试中的回答,一般不以正确与否来论之,而是基于谈判效果的需要,要准确把握住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以及应该怎样说。因此谈判者要十分讲究谈判中答复的原则与技巧。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学会了答复就等于学会了谈判,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不会回答,就等于不会谈判。在某种程度上,答比问更为重要。

在谈判中,人们应该遵循的答话原则有以下几种:

1.回答问题之前,要给自己留有思考时间

在谈判中,提问者提出问题,请求对方回答,很自然地会给答话者带来一种压力,似乎非马上回答不可。很多人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如果在对方问话与己方回答问题之间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被对方认为己方对这个问题没有考虑和准备的感觉。而对答如流,就显示出己方的准备很充分。其实,在谈判的过程中对问题回答的好与坏,不是看你回答的速度快慢,它与竞赛抢答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面对对方的提问,谈判者应该给自己留一些思考的时间,搞清对方提问的真实意图,再决定自己的回答方式和范围,并预测在己方答复后对方的态度和反应,考虑周详之后再从容作答。如仓促回答,很容易进入对方预先设下的圈套,或是暴露本方的意图而陷于被动。可以借鉴的经验是,在对方提出问题之后,你可以点支香烟或喝口茶水,或调整一下自己的坐姿,也可以挪动一下椅子,整理一下桌子上的资料文件,或翻一翻笔记本,借助这样一些很自然的动作来延缓时间,考虑一下对方提出的问题。对方看见你这些得体自然的举动,自然也就减轻和消除了上述那种心理感觉。

2.不要随便回答没有了解真正含义的问题

谈判者为了获取信息,占据主动,自然会利用提问来套取有利于他的信息,所以问话中往往深藏“杀机”,如果贸然作答,很可能会掉进陷阱。因此,在不了解问话的真正含义之前,千万不要贸然回答,以免暴露己方的底细,把不该说的事情说出来。在谈判中,答话一方的任何一句话都近似于一句诺言,一经说出,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收回。因此,对问题一定要考虑充分,字斟句酌,慎重回答。

3.不要“全盘托出”,毫无保留地作答

在谈判中有时回答越明确、全面,就越是愚笨,回答的关键在于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有些问题不值得回答,有些问题只需局部回答,如果你老老实实地“全盘托出”,就难免暴露自己的底细,给己方造成被动。同时,当你“全盘托出”之后,对方不需继续提问就获得了对他们有用的信息,这样就堵塞了对方向你继续反馈交流的通道。

一般情况下,当对方提出问题,或是想了解我方的观点、立场和态度,或是想确认某些事情时,我们应视情况而定。对于应该让对方了解,或者需要表明我方态度的问题要认真作出答复,而对于那些可能有损己方利益或无聊的问题,则不必作出回答。总之,谈判者为了避免答复中的失误,可以自己将对方问话的范围缩小,或者对回答的前提加以修饰和说明,以缩小回答的范围。

4.尽量减小对方追问的兴致和机会

在谈判过程中,提问者常常会采取连续提问的方式,环环相扣,步步进逼,使答话者陷于被动,落入他们圈套。因此,谈判者在进行答复时尽量不要留下尾巴,授人以柄,让对方抓住某点继续提问,而要尽量遏制对方的进攻,使其找不到继续追问的借口。例如在答复中点明“我们考虑过,情况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来降低问题的意义;或是表达“现在讨论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以时效性来抑制对方的追问等。

答话虽然受到问话的限制,在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但是一个优秀的谈判者可以通过巧妙的答话,变被动为主动,在谈判中抢占上风。

在《新约约翰福音》中有一个故事:犹太人的教师和法利赛人带来了一个在通奸时被抓到的女人,当众问耶稣:“按摩西的法律,这犯奸淫罪的女人应该用石头打死,你说怎么办?”这是法利赛人设下的圈套。耶稣如果不同意,那就违反了摩西的法令;假若同意,声称为“救世主”的耶稣就要对打死人负责。取稣回答说:“你们中谁没有犯过错误,谁就拿石头砸死她吧!”众人反躬自问,都觉得自己并不干净,一个个走开了,那个女人由此得救。

这正是耶稣在回答中巧妙地提出附加条件,才使问题解决得十分圆满,无懈可击。

谈判中,守口如瓶,佯作误解是最有效的防御策略之一,能促使另一方继续说下去——老狐狸说“说得越多,暴露得越多”。但在谈判过程中,你不可能什么都不说,在面对必须要回答得问题时,有哪些可借鉴的技巧呢?

1.模棱两可

在回答对方的问题时,要模棱两可,不给对方所希望的答复。这种方法可用下面一类措辞开头:“据我理解你的问题,你是要求……”,接着把问题再描述一下,词句稍作改动,然后就重新描述的问题进行回答。不仅避免直接回答问题,而且使己方有时间考虑对策。

2.笼统作答

当对方为了解详细情况而提出具体问题时,己方可以用范围更广的笼统概念回答。如“你们用什么工资和材料的价格指数?”回答:“很明显,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不是要在这方面追求盈利,但我们不愿意亏本。”这样把话题转向提价幅度的一般性问题。

3.回避

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不直接回答而采取回避的办法。如“你方能保证在规定的日期前完成吗?”答:“让我们来看一下计划,然后告诉你在期末的进展情况,你自己可以看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所保证的宽限余地。”

4.“但是”技巧

直率的、否定的“不”表示确定、无调和余地的态度,应该保留到确实打算这样干的时候才使用。因为这就表示谈判已无回旋的余地,进而谈判可能破裂。而“是”却有三种用法:一是“不”,二是“也许”,三是真正的“是”。谈判者面对一个直接的问题,他希望给以否定的回答。但为了不冒犯对方,也不给以肯定的许诺,可以用“但书”技巧。如对方要求缩短交货期,可答称:“是的,我也认为交货期稍长了些,但有好几个因素要考虑,如材料的短缺正影响产量的水平,还有计划尚未完全搞好。”回答的肯定部分应看起来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否定部分旨在指出不能按对方的意愿行事的理由。最理想的情况是,己方谈判人员用回答的否定部分能促使对方采取有利于己方的立场行事,或至少使对方最后面临两种选择:或采取坚持上述立场行事,或撤回要求。

5.反提问

与“但是”技巧密切联系的是用反提问法来回答问题。如:“你为什么不接受安装期限为20周,而是25周?”己方可作答:“我们何不从另一角度看此问题?你估计20周的根据是什么?能否算一下细账,看看你方的设想如何?”还有一种反提问法是转换辩论方向,防止注意力集中一点而不及其他。如对方对价格中的运输成本方面提出质问,乙方可不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而说:“我们可否不谈运输成本,那只是很小的问题。当然你是对价格这一整体感兴趣,你是说它不合理吗?”将问题的焦点引向其他方面。

6.稻草问题

所谓“稻草问题”是指问题本身对己方并无价值,且无足轻重。之所以提出,正是准备放弃它,以便为己方创造机会,对对方给予真正的让步作出回报。因此,己方在谈判时提出的最初各项要求中包括一个或几个稻草问题,就可以确保有些“储备”,可以作为对对方所作让步的补偿。不过,在决定选择什么作为稻草问题时,必须试图用对方的眼光来看问题,既考虑问题的客观方面,又注意考虑问题的主观方面。

打破谈判僵局的艺术

谈判是利益的角逐,不可能一帆风顺,陷于僵局时,要善于扭转局势,使谈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例如:

前苏联与北欧N国就购买鲕鲱鱼进行了马拉松式的持久谈判。N国开价高得惊人,尽管双方僵持激烈,但N国不在乎僵局,因为苏联人要吃鲜鱼,货主非N国莫属。为了打破僵局,前苏联政府派出女强人柯伦泰,她是著名的女大使,又是一位杰出的谈判高手,结果她也在谈判中拖不起,让不起。为了谈判成功,这位女强人采取幽默法,以退为攻,她说:“好吧,我同意贵方的报价,如果我的政府不同意这个高价,我愿意用我自己的工资来支付,但是,请允许我分期付款,可能要我支付一辈子。”N国人从未碰到这样的谈判对手,堂堂的男士能把女士逼到这步田地吗?对方在忍不住一笑之际,终于一致同意把鲕鲱鱼价格降下来,柯伦泰终于解决了前任谈判者未能解决的难题。

1986年,广东玻璃厂在与美国欧文斯玻璃公司谈判引进设备过程中,在全部引进还是部分引进问题上僵住了。为了缓和气氛,广东代表施展了一系列扭转策略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