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将帅传(全二册)
4944000000036

第36章 羊祜

羊祜(221-278),西晋名将。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镇守荆州的同时,积极备战,为将来灭东吴奠定了基础。

出身士家择时而仕

羊祜出生于官宦世家,家族九世高官(享禄二千石以上),都以清廉有德行而闻名。祖父羊续曾任东汉南阳太守;父亲羊衍为上党太守。其母蔡氏是东汉着名文人蔡邕之女;其姐姐嫁与魏国权臣司马师。羊祜的妻子是魏国大将曹爽的亲信夏侯霸之女。其祖荫亲眷都是汉末、曹魏时期的显贵,社会地位和声望都很高,这些对他的政治前途有重要影响。

父亲早逝,对羊祜的打击很大,但并没有使自己的志向改变。他刻苦求学,积极进取,逐渐养成了一种自学自励的习惯。他喜欢研读《诗经》和《史记》,认真读《左传》等名着,同时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羊祜不仅好学,而且勤于思考,每件事情都要问个究竟。在求学的过程中,他还注重研究实际问题,闲暇之时,外出游历山川险阻,增长地理和地形知识。羊祜年少丧父但能够自强自立,刻苦学习又知书达理,因此在当地留下了很好的名声。他更被一些上年纪的有识之士所称赞,认为他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羊祜出身上层社会之家,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因此各级官府都想任用他为官员,但他对做官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当时政治环境恶劣,朝廷上层官员集团之间,相互斗争激烈,只要卷入就难免会受到牵连。羊祜敏锐地看到了这种状况,于是对官府的邀请总是坚决地回绝,从不赴任。他曾被举荐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召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出来做官,他从未答应。他被太原人郭奕称为当今的颜回。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看中,王沈劝羊祜答应曹爽的任命担任官职,但羊祜并不看好曹爽。后来果然不出羊祜所料,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把曹爽杀掉,许多官员受到牵连,有的被杀头,有的被免职,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被免职,羊祜却置身事外。王沈认为羊祜有先见之明。羊祜说:“这也不是谁预先能够料到的。”司马懿杀掉曹爽以专朝政,但亲曹势力还不时起来反抗。嘉平三年(251)四月,太尉王凌造反,要废掉魏主曹芳,企图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掌权,正元二年(255)正月,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又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派兵镇压,毌丘俭战败而死,文钦与其子文鸯投奔吴国而去。同年二月,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也曾召羊祜为幕僚,羊祜仍不从命。羊祜母亲去世后,长兄羊发又死,羊祜服丧守礼十多年。在守丧期间,他依旧恪守自己的本分,对名利依然没有动心。魏正元二年(255),司马昭任大将军,征召羊祜,羊祜没有应命。后来,朝廷公车征拜,魏主曹髦任命羊祜为中书侍郎,34岁的他才出来做官。此后,羊祜知识渊博、文武兼备,工作认真,这些因素使他无论在曹魏政权还是司马氏政权中,都十分顺利。

晋武重臣都督荆州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十二月,司马炎建晋代魏,自称皇帝。历时46年的魏国灭亡。在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力斗争中,羊祜站在了司马氏一边,得到司马氏的信任。因为辅佐有功,羊祜被授予中军将军。晋武帝泰始五年(269),晋升为尚书左仆射、卫将军,负责荆州各地的防务。

羊祜到了襄阳以后,经常穿着便服,带着少数部下,到下边视察工作。他不但重视边防的整顿和加强,而且也十分重视当地的农业、渔业生产和地方政权建设。

羊祜刚到荆州时,军队的存粮不足维持百日。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羊祜从发展生产着手,广积军粮。他减少值勤的巡逻戍卒,抽出一部分军队来垦田,结果所种800多顷粮田皆获丰收,用短短几年时间就积存了可供10年食用的军粮。

在政治方面,羊祜注意廉洁地方的吏治,改革旧的习俗,提倡文化教育,对吴人进行政治争取和拉拢工作。当时襄阳一带,存在着前任的地方官死后,接任的地方官要拆毁重盖新官府的旧习俗,这显然是一种劳民伤财的陋习。羊祜下令停止了这种行为。他对吴国的官吏和将士,都尽量作友好和争取工作,以便减少双方的对立情绪。泰始二年(266),晋与吴通好之后,吴国派张俨使晋,受到当时晋的大臣贾充、荀勖等人不礼貌的接待,羊祜对之很不赞同。他认为分裂双方迟早要统一,对来使要襟怀宽阔,友好对待,所以他与别人不同,和张俨结为好朋友。到了襄阳前线后,他更注意了从政治上争取吴人的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羊祜以统一全国为目标,所以他训练士卒,积极备战,为灭吴作好准备。吴国石城守将经常骚扰晋的边境,羊祜就用离间计让吴国将石城的守将调走,然后攻占了石城以西吴国的5个城,以此作为对吴作战的前沿阵地。羊祜知道水战是吴军的长处,但他认为伐吴的上策是利用晋已占领长江上游的有利形势,以水军自上而下攻吴,所以他积极训练水军,以弥补晋军的短处。当益州刺史王濬被调为大司农时,羊祜认为王濬适宜于修造舟船,训练水军,就秘密向晋武帝建议,把王濬留在益州负责修造舟船,为以后从水路攻吴作准备。当吴国探知王濬在益州训练水军的情况后,就暗中在长江中的要害处,设置了铁锁、铁锥等障碍物,以阻击顺流而下的晋军水军。羊祜了解到吴国这一准备后,就及时通知了王濬,并研究了相应的对策。后来王濬水军顺流而下,及时清除了障碍物,水军得以顺利行进。

以恩于敌心系平吴

当时,晋国的实力远远大于吴国。但羊祜还是取信于敌,施以恩德。羊祜每次与东吴交战都公开约定日期,从不使用夜攻偷袭之计,部下有人提出用阴谋诡计取胜于敌军的,羊祜则以饮酒为借口,顾左右而言他,使献计的人很扫兴。部下有人捉到东吴的两个俘虏,羊祜就把他们遣送回家。在羊祜恩德的感召下,许多东吴将领都投降了羊祜。东吴的将领陈尚、潘景率军来进犯,羊祜不客气地将他们击溃,并斩杀了陈尚和潘景,但又厚葬了他们,这是对他们作为军人服从命令的气节的肯定。陈尚和潘景的儿子来迎丧,羊祜按照应有的礼节让他们扶着灵柩,把父亲的尸骨迎接回去。东吴的将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派人把他捉住捆绑起来。他见到羊祜认了罪,羊祜就宽宥了他。深感羊祜恩德的邓香回去就向羊祜投降了。羊祜进军东吴境界,割稻谷为粮草,折价送布匹作为赔偿分给当地人。羊祜每次同别人一起在长江、沔水一带游猎,当猎物跑到西晋的边界就停止追捕;当猎物被吴人所射中而由晋人所拾取时,便友好地送还吴人。这样,羊祜赢得了东吴人的信任和尊敬,被称为羊公。

东吴大将军陆抗与羊祜对抗时,也时常称赞羊祜的品德和肚量,认为贤人乐毅、诸葛亮也不过如此。陆抗患病,羊祜派人给他送去药,陆抗服用时并无疑心。

咸宁二年(276),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已有7年,他认为此时吴国前线将领陆抗已死去,自己的准备工作也十分充分,伐吴的时机已经到了,因而上书晋武帝,建议立即派兵伐吴。他在建议中,通过吴、蜀两国的对比,指出现在的吴国比13年前灭蜀时的蜀国还要衰弱;并分析了晋、吴双方的主客观条件,认为伐吴取得胜利是十分有把握的。

羊祜还提出了多路进军的伐吴作战方针,他认为多路大军中只要有一路突破吴军防线,战线拉得很长的吴军就会迅速瓦解。

尽管晋武帝很支持羊祜的建议,但是朝中有权势的大臣贾充、荀勖等人,一致坚决反对。他们虽然也提出了众多的反对理由,但最根本的是此次伐吴计划不是自己提出的,如果胜利自己将没功劳的考虑。晋武帝在他们的极力反对下,暂时没有接受羊祜的建议。

两年后,羊祜得了重病,从荆州前线回到了京城洛阳。他虽然患病在身,仍念念不忘伐吴之志。他见晋武帝的时候,又面陈了伐吴之计。

羊祜病重不起,觉得自己再也难以完成伐吴的任务了,就向晋武帝推荐杜预顶替自己的职务。晋武帝咸宁四年(278),58岁的羊祜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