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将帅传(全二册)
4944000000053

第53章 李愬

李愬(773-821),唐代将领。字元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父亲李愬晟是唐德宗时的优秀将领。李愬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仪节度使等职。善骑射,有谋略。他出奇兵,雪夜入蔡,活捉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名震一时。

示弱于敌暗中备战

李愬凭其父亲的功业起家,受封太常寺协律郎,调任卫尉少卿、右庶子、少府监等职。后又任坊(今陕西沮水)、晋(今山西临汾)二州刺史。因治州有功,被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唐朝中后期,朝廷与藩镇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战争不断发生。淮西镇(镇治为蔡州)是当时藩镇割据的一个顽固堡垒。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十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元和十年,吴元济在蔡州起兵反唐。唐宪宗被迫派兵讨伐,但由于用人不当,致使部队如一盘散沙,军心涣散。在这种情况下,身任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等文职的李愬,上表宪宗表示愿意去前线效力。朝廷于是任命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邓州(今河南邓县)刺史、御史大夫,和随(今湖北随县)、唐(今河南唐河)、邓三州节度使。

元和十二年(817)正月,李愬到达唐州,了解到将士们因总是打败仗而士气低落。经过对敌我情况的分析,为了不使敌人产生警戒之心,他没有急于去整顿军纪,训练军队,而是故意对三军将士宣布说:“皇上知道我柔弱,能够忍受屈辱,特派我来休养士卒。在作战方面,我可没什么能力。”将士们听后放了心。

紧接着,李愬遣散了随军的乐伎,并且自己也不饮酒作乐。他一头扎到士兵之中,问寒问暖,亲自侍候病患。士卒家中有事或父母病故者,他不仅赠送钱粮之物,还准其回家料理。平时和士卒们聊天,他一点也不摆架子,这样李愬和士卒们的关系迅速亲近起来。敌人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李愬的名望地位不值得惧怕,所以也没有加以防范。

然而,在麻痹敌人的同时,李愬也对军队进行了一番整顿,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战争做了一些准备。部队休整完毕后,李愬便上表朝廷请求增兵攻打蔡州,唐廷派出了2000骑兵对他进行了增援。李愬于是便修缮兵械,暗中加紧战争准备。

重用敌将瓦解敌军

李愬非常重视争取人心,尤其重视争取投诚及被俘敌军官兵的信任,这样既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敌情,又可以分化瓦解敌军。当时淮西地区,有大批民众因战祸无法生活而逃至唐军统治地区,李愬都派人加以安抚和保护。同时,亲自慰问投诚和俘获的敌军官兵并给予妥善安排。淮西骁将丁士良为唐军俘虏,部将因屡受其挫,所以都请求将他处死,但李愬却亲自为他松绑,并任命他为捉生将,因而丁士良表示要报答李愬之恩德。他告诉李愬:文成栅守将吴秀琳之所以不能迅速攻破,是因为有陈光洽为他谋划,并主动要求先擒陈光洽。李愬同意他的要求,先擒获了陈光洽,继而又让他说服了吴秀琳投降唐军。李愬任其为牙将,仍统其兵,并将所部家属迁至唐州安置。于是唐军士气复振,而淮西军却兵心不稳,不断有人向唐朝投降。李愬均予以妥善安置,对有父母在淮西者,则给以粟帛,遣其返家,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兴桥栅守将李佑,是吴元济的骑将,素有胆识与谋略。吴秀琳就向李愬说若破淮西必须先招降李佑。李愬遂设计将李佑俘获,唐军因李佑杀唐军太多,都请求将其处死,李愬不听,待以客礼,并常常单独与其秘谈攻吴方略。部将多有不平,且有情报说李佑将为淮西内应。李愬不得已,暗中向朝廷报告李佑可靠,然后将李佑解送京师,再由朝廷释回,以解群疑。李佑自然感恩零涕,矢志图报,愿为灭吴元济效力。

过去规定:有窝藏淮西间谍人员的人,全家都要被抄斩,李愬废除了这一军令,并厚待谍者,结果间谍反过来向李愬报告军情。此时的李愬,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且还争取到了一些淮西军着名将领和士兵的效力,促使敌军士气瓦解,兵心不稳,同时还准确地掌握了敌情。敌我双方的力量亦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奇袭蔡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雪夜入蔡克敌制胜

816年,吴元济为了对抗从正面进攻的李光颜,将精锐兵马集中部署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自己则坐镇蔡州(今河南汝南)。李愬见蔡州空虚,有机可乘,便向宰相裴度报告,准备乘虚袭击蔡州。

同年十月的一天夜里,李愬命部将李佑和李忠义率精兵3000人为先锋,自领3000人为中军,部将田进诚率3000人殿后。大军出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李愬下令让部队一直向东前进。人马便摸黑东进,走出60里,到了张柴村,袭杀了那里的叛军,占领了敌军营之后稍作休整。这时,天下起了大雨雪,天色阴沉昏暗,凛冽的寒风刮倒了军旗,几乎吹裂了人们的皮肤,战马也都冻得发抖,有十分之一二的士兵都被冻死在了途中,但李愬仍准备坚持进军。部将们问前进的方向,李愬回答说:“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将士们一听,大惊失色。因为文城栅至蔡州100余里,张柴至蔡州也还有几十里,天气如此恶劣,人困马乏,道路险要难行,能否到达蔡州都是问题,但军令如山,众官兵无人敢违抗,只得冒死前进。

在进军路上李愬分兵一支截断通往洄曲的桥梁,以阻截敌援,再分兵一支断绝通向朗山的道路,以防吴元济撤逃。半夜时分,李愬率主力部队赶到蔡州城下。此时雪下得更大了,雪花漫天飞舞,城下恰好是一片鹅鸭池塘。李愬命士兵赶打鹅鸭,瞬间一阵鹅鸭鸣叫,掩盖了人马的疾驰。叛军本来就没有料到官军会在这样的天气中突袭,听到鹅鸭声也并不在意,仍然酣睡不醒。熟悉蔡州城的李佑等人在城墙上挖坎抢先登上城墙,众将士也跟着一拥而上,一举袭击了守城的卫兵,但留下更夫让他们照旧击打刁斗,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李佑打开城门,李愬率大军长驱直入迅速占领蔡州。

黎明时分,雪停了,李愬攻入吴元济的外宅。蔡州官吏慌忙向吴元济报告说蔡州已经被唐军攻陷!吴元济刚从睡梦中醒来,恍恍惚惚地说:“哪里,这是驻守洄曲的士兵前来取寒衣。”直到李愬军传来号令:“常侍有令!”吴元济这才吃惊地问:“哪里会有常侍在这里?”弄清了果然是李愬军至时,这才慌忙率左右卫军登上内宅牙城,田进诚就势将牙城包围猛攻。李愬认为此时吴元济之所以死守顽抗,是因为他仍盼望董重质来救他。于是他便派人找来董重质的家人,安抚他们不要害怕,并让他们捎书信给董重质招他来降。董重质见蔡州已失守,便单枪匹马着白衣前来投降。那边田进诚见吴元济顽固抵抗,便用火焚烧了牙城南门。吴元济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请罪。李愬将吴元济拿下后,将其押送到京城长安。

在这之后,李愬又指挥了讨伐割据淄州、青州等十二州的李师道的战斗,先后打了十几场大仗,擒获叛军将领五十余名,俘斩士兵近万余。为此,李愬被任命为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仪节度使、上柱国、凉国公。

宪宗元和十三年(821),幽州和镇州再次发生叛乱,李愬决定亲去讨伐。准备期间,忽然得了大病,一病不起。不久,年仅49岁的李愬便在洛阳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