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将帅传(全二册)
4944000000073

第73章 祖大寿

祖大寿(?-1656),字复宇,辽东人,明末镇守辽东的着名将领。

祖大寿,泰昌元年(1620)任靖东营游击。天启初年熊廷弼经略辽东,将其列入“忠勤”将官,奏请奖励。在以后的岁月里祖大寿屡被提升,成为明朝守御辽东的主要将领。

天启二年(1622),祖大寿被广宁巡抚王化贞升为中军游击。后金兵围困西平堡,祖大寿奉命率军援救,随后退守觉华岛。后金想招降他,但被他断然拒绝。不久应辽东巡按方震儒的招谕,携妻子率众回归,并救回将士10000余人,器甲牛马无数。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奉命经略辽东,九月调整部署,祖大寿受命佐参将金冠仍守觉华岛,负责粮饷与器械。三年(1623),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建议,筑宁远城,令祖大寿督修。

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率兵进攻宁远,祖大寿全力协助袁崇焕,坚执“塞门死守之议”,表示愿与袁崇焕共命运,指挥防守城南,施放红衣大炮,击伤后金兵数百人,迫使努尔哈赤退兵解围,取得了明与后金作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事后,朝廷论功行赏,祖大寿被升为副将,并受到天启帝的称赞。

次年,新即位的后金汗皇太极发兵攻锦州,祖大寿受命随满桂率10000明军东援锦州,从正面迎战来犯之兵,当行至笊篱山时,与后金兵遭遇,经过一番激战,斩敌过半。皇太极攻锦州不下转而攻宁远。随着后金目标的转移,祖大寿也采取了相应措施,率4000精兵回援宁远。他绕到后金兵的后面,配合满桂、尤世禄等,与后金兵鏖战于宁远城下,击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大败后金兵,取得了“宁锦大捷”。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避开防守坚固的宁锦防线,率兵自龙井关、大安口入关,直逼北京城下。为此明朝军队纷纷入卫京师,祖大寿随袁崇焕,奉命驻蓟州遏敌,不久入京,受到崇祯帝的召见。但皇太极用反间计,使袁崇焕蒙冤入狱。祖大寿异常震惊,不相信袁崇焕通敌卖国,一定是遭人陷害,于是他拿着官诰和赠荫去赎袁崇焕,却被拒绝。也就在此时,朝廷擢升满桂为武经略,统率宁远将卒。一向与满桂政见不合的祖大寿为了免遭株连和免受满桂节制,当机立断率兵东走,毁山海关出奔宁远,使“远近大震”。消息传入京城,崇祯帝立即采取措施,一面遣使持袁崇焕亲笔书信前往招抚,一面令大学士孙承宗设法招回祖大寿。在袁崇焕、孙承宗的感召和其妻子、母亲的规劝下,祖大寿重新入关。并表示收复失地,以功为袁崇焕赎罪。崇祯三年皇太极在攻下永平等四城后,率师转攻山海关,祖大寿奋力抵御,再次施放红衣大炮,击伤满清骑兵六七百余骑,接着追击后金兵至燕河,又斩杀无数。

崇祯三年(1630)孙承宗第二次督师蓟辽,为加强宁锦防线,他积极主张向锦州以东地区推进,决定修筑大凌河城。四年(163)五月,祖大寿与何可纲等率兵4000进驻大凌河城,一面防守,一面配合征发的班军、工匠昼夜赶修。可是八月初六日皇太极突然兵临城下,当时大凌河城才动工20余天,仅修完了城墙,雉堞只筑了一半。见后金兵来犯,祖大寿被迫撤入城内。为打破包围,祖大寿多次派出小股军队袭击后金军,时而“出城诱战”,时而以“突兵骚扰”。九月皇太极改变围城策略,令一部分将士扮作明兵,悄悄赶到城西十里的地方,“发炮树帜,骤马扬尘”,急切盼望援军到来的祖大寿见到这一情况,以为是锦州援兵赶来,点兵出城,不料遭到后金围城兵与伏兵的夹击,死伤百余人,始知中计,忙撤回城中,闭城固守,再也不敢开门出战。几天后,明朝遣监军兵备道、少詹事张春及总兵吴襄、宋伟等率4万前来增援,与后金兵激战于长山口,炮声隆隆不绝,祖大寿以为又是皇太极的计谋,因此也不敢出门接应,致使明援军大败而归,失去了突围的机会,从此大凌河援兵断绝,只好坚守孤城。

继袁崇焕后,辽左诸将中祖大寿的地位和影响渐渐显示出来,皇太极对此看得非常清楚,故一直想招降祖大寿。早在攻占永平时,就访知祖大寿的族属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便派人把他们接进城,妥善安置照顾。祖大寿被围大凌河,真可谓天赐良机。皇太极于是致书祖大寿,态度诚恳、热切,但被祖大寿一口回绝。此后皇太极和明朝降将又多次致书投降,又均被祖大寿拒绝。祖大寿同时表示,“宁可战死,也决不投降!”

但是不久城中形势口益恶化,祖大寿既无法突围,又不能继续坚守,鉴于这种情况,祖大寿便接受了皇太极的招降。十月二十八日他与后金诸贝勒盟誓约降,连夜谒见皇太极,商定取锦州的具体步骤,此间皇太极以极隆重的礼节迎接他的归降。祖大寿对此十分感动,说:“皇上如此优待于我,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人虽愚笨,但也不至于是木石心肠!”二十九日祖大寿率部下350人径奔锦州,十一月一日回到驻地。返回锦州后不几天祖大寿即派人返回大凌河对皇太极说:“前日行仓猝,从者少。抚按防御严,客军众,未得即举事。”皇太极乃告诫他“勿要忘记以前的约定”。不久,祖大寿回信表示“不会失信于人”。于是皇太极拆毁大凌河城,将其子侄带回沈阳,优礼相加。

回到锦州,祖大寿对明朝谎称自己是突围而出,辽东巡抚邱禾嘉信以为真,但事后侦知他已投降后金,急忙密报朝廷。但崇祯帝为了笼络祖大寿,不但下诏免罪,反而晋升他为左都督,并让他诛杀战败先奔的蒙古将领桑噶尔塞。但行事不周,走露了风声,为桑噶尔塞觉察,想先揭发祖大寿投降后金一事。祖大寿得知,就向桑噶尔塞解释,说“杀我自然一定会波及到你,杀你也必然会祸及到我”,从而避免了冲突。此后崇祯帝曾三次召其入京,祖大寿都辞而不往。

大凌河之役后祖大寿与皇太极仅来往了几次,就断绝了关系,对皇太极的屡次致书,也不给回音,并对后金军进行抵抗。八年(1635)多铎率军进攻锦州,祖大寿得报,立派副将刘应选、穆禄、吴三桂等率2700人在大凌河西与后金前锋部队阿山、石廷柱等率的400人列阵相峙、激战。十一年(1638)祖大寿又率兵在西十里山冈袭击多铎,击杀清军9人。但这并没使皇太极震怒,因为他的最终目的不在一时之得失,在他看来,祖大寿即使“反叛不归,也是意料不及的事情。但当初如不将祖大寿放回,如果明廷另派他人据守锦州宁远,事情将会更加难办。如今放还祖大寿一人,而厚恩养其子侄及诸将士,作长远打算,一定会有帮助的”。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对祖大寿的子侄仍恩养如故。崇祯九年(1636)清封祖泽润为三等昂邦章京,祖泽洪、祖可法为一等梅勒章京,颁给世袭敕书,都案院、六部成立,授祖可法为都察院承政,祖泽洪为吏部承政,祖泽润为兵部承政。为日后彻底招降祖大寿创造了前提条件。

到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形势发生了变化,清军步步为营,将锦州团团围住,因此,祖大寿积极筹划守卫锦州。但祖大寿在布置锦州防务时犯了一个错误,这就是他令蒙古兵守外城。结果守卫外城的蒙古兵与清朝巡逻兵对话后,发生动摇,其副总兵诺木齐与吴巴什密谋开东门降清。待祖大寿察觉到此事,要采取紧急措施时,诺木齐与吴巴什已抢先下手,致使外城失守,祖大寿只好退守内城。

清军围锦州,祖大寿在守御的同时,也急切地盼望援兵。不久,洪承畴率援兵开到松山,八月二日出战,祖大寿见此机会,马上组织步兵分三路杀向城外,试图内外夹击,突破重围,可是只突破两重包围,便被严重阻击,只好重新退回内城固守。次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清军攻陷松山,洪承畴被俘。祖大寿突围无望,无计可施,在清朝的政治攻势下,遂于三月十八日率众出降,锦州失守。一见到皇太极,祖大寿即口称死罪,然而皇太极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说:“以前的事情朕既往不咎,只要你今后竭尽忠诚为朝廷出力,那就对啦!”仍授予总兵,隶正黄旗汉军,“赏赐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