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大传
4944300000013

第13章 赠与的艺术(1)

赠予的精神内涵

毫无疑问,赠与的快乐、应对他人承担的责任,无论何时提起这些话题,便很容易写成一通长篇大论,里面充斥着世代沿用的语言堆砌起来的陈词滥调和通用套话。

在这个大话题上,许多天才的作家都无法写出新意,我更没有奢望能有什么新创意。但我承认,比起谈论我长期以来从事的商业和贸易,现在我对这个话题更感兴趣。不过,一般而言,慈善活动有其非常实用和商业化的一面,能给企业带来商业机会,人们经常会忽略,或者说至少不能全身心地体会到源自内心的赠与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当今时代,我们已经可以要求国家最有本事的人为公众的福利事业贡献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我不会自以为是地给这些慈善工作应包含的内容做严格的定义。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做善事,他有权选择自己来做什么。我认为慈善事业没有优劣之分,不能说什么是狭隘的慈善计划,或哪些是最好的设想方案。

毫无疑问,认为拥有大量财富必然拥有幸福的看法是错误的。极其富有的人和其他人一样,如果他们能从金钱中得到快乐,那种快乐也是源于他们有能力做一些能够为他人带来快乐的事情。

富人的局限

有人曾公开对我说,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支出很快就会失去吸引力。这种能够购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新奇感很快便会消失,因为人类追求的大部分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获得的。我们在报纸上看到,这些富人不会因为奢侈的消费而得到内心的快乐。满桌的山珍海味却无福消受;满身绫罗绸缎却遭受公众的讥讽;尽管生活条件比起别人优越,但他们遭受的痛苦却比享受到的快乐多得多。在研究富人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一种花费财富能够实现真正价值的方式,那就是培养一种赠与的爱好,投身公益,造福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长久的满足感。

商人通常会认为他已经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一些或许多人提供了稳定的工作;他还为员工创造了优越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机遇,以及强大的工作动力。如果只是关注员工的福利,并且只按其行事,就无法赢得人们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认为只要按时发放薪水就是好企业,这是最狭隘,我觉得也是最平庸的一种观点。

最大程度的慈善事业

最大程度的慈善意味着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滋养人类文明的土壤,广泛传递健康、正义与幸福的福音;它不是通常所称的仁慈。在我看来,这种慈善指的是精力或时间或财富的投入,它包括为雇佣的员工提供丰厚报酬的能力,拓展和发展现有的资源的能力,为员工提供之前没有的发展机会和健康工作环境的能力。只有这些才能带来持久和有益的结果,单纯给钱无法与此相提并论。

我经常想,如果这种论断成立的话,慈善事业的领域将是多么宽广!有人会认为日常的工作是一回事,慈善事业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只有在星期天才有时间发善心的人无法成为这个国家慈善事业的支柱。

请原谅我频频提起这些事务缠身的商人,他们是慈善事业最需要的人。我认识一些人,他们致力于发展事务的宏伟草图,不是把企业发展当成暂时的任务,而是作为长期的责任。他们接手前途莫测的企业,冒着巨大的风险,面对着巨大的怀疑,带领企业走向成功。他们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源于推动人类发展的更崇高的精神动力。

无私奉献是成功之路

如果让我给开始新生活的年轻人提点建议,我会对他说:如果你想获得广泛无私的巨大成功,无论你是受雇于某家公司或是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都不要抱着坑蒙拐骗、不择手段地获取利益的想法开始你的事业。在选择自己的行业或职业时,首先要想一想: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才能使我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哪里可以最为高效地工作,为社会创造最大的利益?抱着这样的想法进入社会,通过这种方法选择自己的职业,那么你在通向巨大成功巅峰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调查显示,在我国,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往往是那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人,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尽全力开发国家资源,推进祖国发展。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是最成功的人。为公众所需要的商业企业将发展壮大,而公众不需要的商业企业注定会失败,也应该走向失败。

另一方面,这样一个豁达的商人最该谨慎的事情便是避免把时间、精力或金钱投入到已有工业,进行没有必要的重复投资。在他们看来,花费在增加没有必要的竞争上面的所有钱,都是一种浪费,甚至比浪费更糟糕。如果有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价格低廉,能够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再建第二家工厂便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会破坏国家繁荣发展的局面,夺走劳动者的生计,给世界带来不必要的悲痛和苦难。

或许,美国人民前进和幸福的最大的、唯一的障碍便是这么多人总是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增加竞争性产业,而不是用在开发新领域,把钱投资在社会所需要的行业和发展中。社会发展要求创新思维,寻找、支持,或是开发新的行业,而不是因循守旧,一味效仿前人的成功之路。现在,我们的国家处于高速发展期,机遇无处不在。如果只追求一己私利,而不致力于推动人类的进步,谋求全人类的福利,就注定会导致个人的失败。更遗憾的是,他们的失败将会使其他一些无辜的人丧失生活来源,遭受莫大的苦难。

服务社会的慷慨

或许世界最慷慨的人便是极度贫穷的人,他们共同努力,共挑重担,应对时时来袭的艰险。住在出租屋的母亲生病了,隔壁的邻居帮她分担重担。父亲失业了,邻居从自己紧巴巴的食物中拿出一部分分给他的小孩。穷人不顾自己的沉重负担,毅然收留已故朋友留下的孤儿,并将其抚养成人,这种事情真是举不胜举啊!那些生活资源如此匮乏的人尚且如此,有钱人更应该慷慨解囊,出钱出力。几百年来,犹太人一直有一个戒律,即一个人要将财产的十分之一捐献给慈善事业,但这个赠与的标准对有些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对有些人来说却如拿出九牛一毛,轻而易举。只要赠与的精神存在,比例大小并不重要。赠与的精神最为重要,即使最贫穷的人也可以向他人伸出援手,不要为给予帮助的大小感到难为情。恐怕我又在重复一些套话了。

小时候,我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尽管刻板,但我非常感激他们的一个惯例,即教给年轻人定期捐赠自己挣得的钱。让小孩子早早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是一件好事,但我必须承认,培养这种意识已经越来越难了;因为当时的许多奢侈品现在已经成为了寻常事务。把钱捐赠给伟大事业带来的乐趣与满足远远超过赚钱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一生中,我一直希望帮助建立高效的赠与机制,让这些财富为当前社会及后代子孙发挥更大的作用。

或许,赠与金钱和提供服务之间存在着差异。有时,穷人家和邻居可能会突然遭遇不幸,如果捐钱的人可以了解他们的状况,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和改善潜在的问题,就会使他的援助更有价值。如果没有生活压力,捐赠者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但最终的分析是一样的:如果不对捐款背后的事情进行研究,他捐的钱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反之,通过提供进一步的服务,这些钱将会更加有价值。

崇高而无私的人管理的大医院工作出色,为公众带来健康的福音;但医学研究的工作同样重要,他们挖掘有关疾病至今未知的事实,研究治疗方法,使无数人缓解病痛,甚至摆脱疾病的折磨。

帮助病残人士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善心,但是医学工作者探寻病源,寻找治疗方法,为病残人士解除了痛苦,却很难争取到捐款。第一类人会使人产生无法抗拒的怜悯之情,第二类人则需要煞费苦心才能打动别人。不过,我相信我们在科学研究资助方面正取得重大进步。现在,人们在解决慈善事业的问题时,显然都力图超越感情的冲动,那些致力于实践工作和承担科学任务的勇士所获得的资金资助也会越来越多。比如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致力于黄热病的研究的人,他们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能够鼓舞人心,造福后代,推动医疗和外科事业的蓬勃发展。

科学研究

这种牺牲精神可以延伸到什么程度?每年,众多的科学工作者放弃一切,投身科研,为人类的知识增砖添瓦,贡献力量。有时我会想,那些轻率和肆意谴责科学工作者所从事的事业的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指责意味着什么。无所作为,站在一边随意讥讽是一回事儿,投身工作,历经艰苦磨练,赢得发表言论的权力又是另一回事儿。

就我而言,我一直是一个平静温和的旁观者,没有胆量对那些从事我不了解的行业的专业人士指指点点,即使是有幸参与的领域,我也不敢随便对经验丰富的专家指手画脚。

很多人率性地谴责用活的动物做实验。这些人站在捍卫动物利益的立场上,情真意切地呼吁,让人们确信用动物做实验没有什么用。

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的西蒙·费勒克纳尔博士(Dr.Simon Flex-ner)不得不面对言过其实甚至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根本不属实。最近,在费勒克纳尔博士的领导下,医学院成功地研制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的治疗方法。为了研制这一疗法,使用了约十五个动物做实验,其中大部分是猴子,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每一个失去生命的动物将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像费勒克纳尔博士及其同事这样无私的人决不会让无辜动物忍受不必要的疼痛。

我曾被竭尽全力拯救一个儿童生命的危急尝试的故事深深震撼,这是我的一个同事在故事发生后不久写信告诉我的;在这里值得重复一下。亚力克西斯·卡雷尔博士(Dr.Alexis Carrel)是费勒克纳尔博士的同事,锲而不舍的试验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他的医术精湛,造诣颇高。

一次出色的外科手术

医学院的一个同事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博士一直在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性外科手术研究,成功地完成了动物间的器官移植及不同物种间的血管移植。最近,他有机会将这种技术运用到人体身上,成功地挽救了一个婴儿的生命,这次手术引起了纽约医学界的极大兴趣。纽约一位知名的年轻外科医生去年三月生了一个婴儿,由于某些原因,婴儿的血液会从血管中渗出,流入身体的组织中。一般情况下,这位婴儿会死于内出血。婴儿出生五天后,已经出现死亡的迹象。婴儿的叔叔也是这个领域最杰出的专家之一,婴儿的父亲、叔叔和其他一两位医生共同会诊,但却一筹莫展,完全想不出什么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