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当代中国科技1000问
4944500000076

第76章 海洋技术(3)

潮汐是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于海水而形成的。潮汐涨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人们能准确地预报。海水的涨落在白天的叫潮,在晚上的叫汐。据初步估计,世界上的潮汐能共约10亿千瓦,如能充分利用,每年可发电量高达12 400万亿千瓦时。据计算,月球的引潮力可使海面升高0246米。某些地区,由于地形的关系,潮差可达7~8米,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潮汐发电可利用的是潮差的一部分,水头较小,但引用海水流量可以很大,所以它是一种低水头、大流量、间歇式发电方式。潮汐电站按建筑物布置和不同的发电方式,可分为:单库单向潮汐电站,只建一个水库,涨潮时开闸向水库充水,落潮时启动单向水轮机组发电。单库双向潮汐电站,在涨潮和落潮时都发电。双库连续发电潮汐电站,建造两个相邻的水库,一为高水库,一为低水库;涨潮时海水进入高水库,落潮时海水从低水库流入大海。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在两水库之间的坝段内,使得海水在高、低水库间流动连续发电。据统计,世界上已建成的或计划建成的大型潮汐电站近30座。1967年建成的法国朗斯电站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最大的潮汐电站,装机容量243千瓦,每年发电量54亿千瓦时。目前,潮汐发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设备腐蚀、生物污损和造价昂贵等。

抽水蓄能的电站有何功用

电是不能“储蓄”的,所以电多的时候用不光,电少的时候又不够用。有人建造了“电能银行”,电就可以像钱一样储蓄起来。这就是:电多的时候用电抽水,贮存到高处水库里,电少需要电的时候,就放水发电。人们叫它为抽水蓄能电站。在中国华东地区,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用电的“高峰”和“低谷”,一多一缺之间相差达两三百万千瓦。科学家想了个办法,用著名的太湖做抽水蓄能电站的后盾,用电“低谷”时抽水灌进太湖,用电“高峰”时放出湖水发电。经勘测,这里适宜建造抽蓄电站的地点有五六处之多。另外,1993年7月,中国已在浙江安吉开工兴建天荒坪“电能银行”。它靠近用电中心,水源可靠,平均落差为566米。这座电能银行兴建后,每年可增发253亿千瓦时高峰电,可为华东电网每年节省20万吨标准煤。

科学家还发明了一种既能发电又能抽水的机组,把这种机组安装到电站上,就能使一般的水电站同抽水蓄能电站配套使用,既能在白天放水发电,又能到晚上把白天发过电的水抽回水库,到需要的时候放出来重新使用。有人担心,用10千瓦时电抽的水,发不了10千瓦时电,这样贮存电能合算吗?发生在瑞士的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西欧的跨国联合电网,为了鼓励人们夜间用电,把白天的电价定为夜间的两三倍。瑞士人知道后,凭着本国水利资源利用充分的特点,索性买下他国夜间的廉价电力,用来抽水蓄能和供国内消费,到了白天用电多、电价高时,再将抽蓄电站所发的电力出口,居然因此发了大财。

海水资源是如何开发与利用的

海水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除淡水资源,还溶解有许多的化学物质。

海水淡化。地球上的水大约973%为大洋水和盐湖水,淡水仅占很小一部分。随着世界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陆地上的淡水供应日趋紧张,“水荒”加剧,海水淡化已被提到人类生存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海水淡化的方法已有20多种,常用的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和冷冻法4种。同时,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也处于试验阶段。1996年,日本艾克劳基公司研制出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设备——“海水蒸馏室”,每平方米的温室每天可生产100升高级饮用水,它无需电能,成本仅为使用浸透膜海水淡化技术的1/6。目前,世界海水淡化装置已超过6 000个,大的淡化工厂日产淡水几十万吨,全世界淡化水日产量超过1 200万吨。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主要靠海水淡化解决饮用水,中国海水淡化也已具备一定规模。南北极的冰山皆由淡水凝结而成,是未来重要的淡水供应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把用原子能破冰船去南北极拖冰山、融化淡水列入议事日程。

提取化学物质。从海水中提取人类所需的化学元素资源始于20世纪中期。目前,科研人员在海水中已发现80多种化学元素,几乎包括了陆地上存在的所有元素。据估计,海水中有600万吨黄金、5 000万吨白银、5亿吨铀、7亿吨钴、100万亿吨溴、930亿吨碘,等等。在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方面,除了海水提盐,主要为海水提镁和海水提铀。镁是一种银白色轻金属,可用以制造各种轻质合金。镁在海水中的浓度为1 350毫克/升,总储量达1 800万亿吨。目前海水提镁的主要做法是:海水经过过滤,用石灰乳加以处理,使之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过滤后再加盐酸,生成氯化镁溶液蒸发脱水、干燥后再行电解,即可制得镁金属。美、英、日等国的镁产量1/2是从海水中提取的。铀是原子能发电和原子武器的主要原料,是极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原子能发电工业的迅速发展,陆地上铀的储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从海水中提铀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从海水中提铀的技术已具较高水平。海水提铀以吸附法最佳,它用各种化学活性物质混纺成特种纤维,1克该纤维被浸入海水后,每天可吸附04克铀,每提取1千克铀仅花费600美元,仅为欧美国家从矿石中提取铀所花费用的1/20。一些国家还在海水中找到了能分离富集铀等化学元素的植物,如德国找到了一种单细胞海藻,能大量吸附海水中分散的铀。

海水能源取之不尽吗

海水不但可以通过其热能和机械能等给我们电能,从海水中还可以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样的燃料——铀和重水,作为航空母舰、潜艇、破冰船、电厂等的动力。可以说,海水本身也是一种能源。

我们知道,铀是原子能发电的燃料。铀的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可分裂成质量相近的两块碎片,这称为核裂变。铀发生核裂变时,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例如,像火柴盒大小的1千克铀全部裂变完,它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 500吨优质煤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也相当于20多万人一天的劳动能量。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有31个国家和地区已建和在建的原子能发电站达522座,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0%以上。据预测,在21世纪,世界原子能发电站的总数将超过1 000座,占世界总发电量的35%。由此可见铀作用之大。

但是,铀在陆地上可供开采的储量极其有限,还不到100万吨,远远满足不了人类的需要。铀在海洋中的储量却十分可观,达45亿吨左右,相当于陆地贮量的4 500倍。铀在海洋中的储量虽然巨大,但含量并不高,每升海水中约含33微克,也就是说要得到3千克铀,就需要处理100万吨的海水。为此,人们进行了近30年的探索,研究出许多种海水提取铀的方法,但成本都比较高。现在从海水中提铀,最有发展前景的是吸附法,它利用一些物质亲近铀、吸附铀的特性来收集铀。日本已研制出一种吸附能力很强的物质,只要1克这种物质在海水中就能吸附2毫克以上的铀,大致达到了陆地上富铀矿的含量水平。

重水是从海水中获得的另一个重要能源。它是氢的同位素重氢(氘)和氧化合而成的水。重氢是进行核聚变的原料。所谓核聚变能,是指2个氢原子核如氢或氢的同位素,聚合成1个较重原子核所释放出的能量。当氢通过核聚变成1克氦时,它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因此,重氢被认为是新世纪最理想的能源。

重水在海洋中的蕴藏量约为200万亿吨。重水是制取重氢的主要来源。如果1升海水里所含重氢的热核聚变能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产生能量的话,那么200万亿吨重水所含重氢所产生的总热量,就相当于世界上所有矿物质燃料所发出热量的几千倍。海水能源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何谓海洋空间开发

海洋空间包括海洋“表面空间”和“水内空间”,海洋“水内空间”还被称为地球的“内空间”。目前,海洋“表面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海洋运输,它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当今世界海运量已达每年40亿吨以上,并以每年高于8%的速度递增。海运技术正进行着以货运的集装化、散装化、滚装化及船舶和码头大型化、专业化为主要标志的新的航运技术革命。集装箱运输的出现、应用和发展,使货运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使用电子资料交换技术,将地理分散的港口、海运的各环节直到海关、商检等的电脑信息系统连成一体,大大提高了海运效率;发展集装箱运输,研制安全节能船型,加强港口及海上安全研究,是目前海运科技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

此外,海洋表面空间开发还包括人工围垦,即在海岸或湾口筑坝修田;建造海上设施,如飞机场、油库、工厂乃至城市等,以解决陆地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海洋“水内空间”的开发,目前还主要是海底管道运输、海底电缆敷设以及海底隧道的修建等。美国在旧金山开掘了一条长达6千米的海底隧道,建立了一个包括海洋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在内的水下实验室。而为了避开人造卫星的侦察,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在海底修建隐蔽的现代化军事基地,如潜艇基地、反潜警报系统、鱼雷发射管、导弹发射架以及物资供应补给仓库等。海底城市、海底疗养院、海底工厂、研究所等也都被列入研究和开发之列。当然,海洋内部空间的开发较海洋表面空间的开发技术难度更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一定能够成功地开发这一领域,从而扩展人类的空间活动范围。

中国海洋开发面临着怎样的机遇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内海,海域总面积为47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6 500多个岛屿,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千米。南北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气候带,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空间。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中国已批准该公约)中关于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国际海底等制度,对中国至少产生这样几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中国可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可在领海建立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并对该区域的生物及非生物资源行使主权;第二,可以分享人类共同的国际海底资源,取得参加开发这些资源的资格;第三,按《公约》规定设立了国际海洋管理局、海洋法法庭、大陆架划分委员会等国际机构,中国有资格加入这些机构,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管理,以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第四,广袤的“海洋国土”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巨大财富,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和建设物资,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国土”及其以外的资源。

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国防海洋权利的分配、合作、斗争将引出新的矛盾,使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有实力的国家都在增加海洋科研经费,加大海洋科研和技术开发的力度。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海洋竞争也是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特别是高技术的竞争,这已成为跨世纪高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1994年召开的联合国第49届大会通过决议,把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其主要议题是强调海洋在造就地球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突出海洋环境的整体性,以加强国际合作。正是在国际海洋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海洋局编制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描绘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蓝图。2000年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已达到3 000亿元人民币。中国是发展中的海洋大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洋技术和海洋产业有了比较快的发展,从而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中国海洋开发的现状如何

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航海事业和造船技术曾在历史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近代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几乎是空白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开发事业,海洋开发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海洋水产资源开发方面,中国实行渔业“农牧化”,大力向“蓝色革命”进军,现在全中国已建立了2 300多个以“外向型”为主的海水养殖商品基地,尤其在取得了海带、中国对虾和扇贝人工育苗和养殖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之后,使海带、对虾、扇贝成为中国海水养殖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目前,中国正在实验“鱼群农牧化”新技术,一旦获得成功,将对中国水产资源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方面,中国主要搞了海底气田的勘探开发。1966年底在渤海湾钻出了第一口探井,并获得了工业油流。在此后的40多年中,中国完成了100多万平方千米的近海域的油气调查,先后发现了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量极为丰富。据初步估算,中国海大陆架油气资源量,石油400亿吨,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上石油工业应用了多项高科技,确立了“采油公司集中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步分离”的总体改革思路,坚持“对外合作和自营”两条腿走路,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的数十家公司签订了石油合同,在渤海、北部湾、南海珠江口等海域还发现了多处油气构造,20世纪90年代已建成一批高产量的油气田,目前已有15个海上油田投产,1996年中国海洋原油产量达到1 5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268亿立方米。21世纪初,中国海洋原油产量将超过1 600万吨,天然气达到100亿立方米左右。2007年五一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宣布: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据透露,根据目前的资源状况,中石油将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堡油田,到2012年,油产量将达700万吨,加上陆上产量300万吨,届时冀东将成为中国石油一个新的千万吨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