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诚信能给你带来什么
4944900000002

第2章 立身做人的根本(1)

在分工协作的集体生活中,人是靠信任维系在一起的。倘若人与人之闾失去了诚实TEl信任,到处都是欺骗、隐瞒、假象和虚伪,这个人类的社会将连蚂蚁都不如。

在需要理解、沟通、台作的社会中,诚信是每一个人踏入社会的第一课,是每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一、信誉是每一个人立足的基础

一个人有了信誉,在社会上就有了一席之地,一旦失去信就会像倒下的树一样,失去了立足的土壤。

古能成大事者,多以布信义于天下。

只有合作才会有大事业与大成就,而合作的前提就是讲信守信誉。

信誉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与人的交住中,金钱、权力只能得到别人的屈从和众人的隔离,但屈从和隔离只会产生平庸和冷漠,而绝不是伟大和关怀:只有信誉才产生热情与忠诚,热情可以燃烧沙漠,忠诚则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

失去信誉的人是最为不幸的,因为信誉的失去,意味着品性的弱小和风格的不佳。一个人有了信誉,在社会上就有了一席之地,一旦失去信誉,就会像倒下的树一样,失去了立足的土壤。

信用对于做人十分童要,古圣先贤认为信用是为人之本,孔子就说: “无信不立”,它的范畴相当广泛,其中包括个体和整体。个人没有信用,就没有人相信,不被人相信的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干不出什么大事;政府没有信用,人民就不相信,不被人民相信的政府,政令就不能施行,国家就治理不好,终将会垮台。孔子将“无信”形象地比喻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辄,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做人而不讲信用,那是不行的,这就像大车没有辊,小车没有辄,又怎么能走动呢?

当然,讲信用要讲原则,不能违背公利,即不能违背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利益。孟子就强调⊥个“义”字,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道德高尚的人,所说的不一定都守信用,办事不一定都落实,只是本着“义”去行事。孟子这么说,并不是与孔子唱反调,否认信用的重要意义,而是要求讲信用要在“义”的基础上,这是符合孔子对事物的是非评判原则的,即将之纳人道德的规范,以道德行为评判事物是非的准则。信也如此,不符合道德也是不足取的。如果社会上的人很讲信用,他们守信而做的事都是非义的,也就不值得颂扬,而且必须予以否定和反对。

古能成大事大业者,大多以布信义于天下。信与义相结合,就大得人心,故得人信任、支持和拥护。齐桓公、晋文公能称霸于天下,就是因此。齐桓公得到诸侯的归附,是因能遵守所签订的盟约,且能扶弱救弱;晋文公以“尊王”相号召,并能以信服人。诸葛亮工生以信义为其做人行事的准则;他治军也如此,因而得军心,故能以五万兵力抗击魏国三十万大军,使魏主帅司马懿畏蜀如虎。

信用如此重要,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有阝一诺千金”之誉。这典故来自季布,因其重言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时人称他“一诺”值“千金”,形容其“一诺”之可贵。商鞅能变法成功,明太祖能取得国治,都因一言既出一定照办,而得到人民的信任。唐初出现贞观之治,是因其君臣以信为治国之纲,唐太宗主张待人以信,反对行诈,他说:“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浊源而望水清,理不可得。”魏征认为要管好国家在于“上下相信”,因“上不信则无以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在《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无信不立”的故事。子贡问孔子:“治理国家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说:“老百姓有是够的粮食(是食);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足兵),老百姓对国家有信任感(民信)”子贡又问: “如果迫不得已必须缺少一个条件,三者中少哪一个好?”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在剩下两个条件中,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去哪一个好?”孔子答:“去食,自古以来死亡是正常的,然而民无信不立。”所以在孔子看来,治理国政,“民信”比“足食”、“足兵”更重要,因为一旦老百姓不信任国家,国家就不可能屹立。而这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个道理,你可以相对弱小一些,也可以不十分富裕,但你万万不可缺少了信誉。如果一个人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他是孤立于各种人群之外的,他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因为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就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拥护,单凭个人的才能是无法闯荡天下的,是成就不了大事的。

在历史上,项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论抱负,要羽在秦始皇出游时,路上所有行人全部驻是观看而不敢仰视,而项羽却敢说出“我可以取代他(当皇帝)”;论能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他在垓下突围时,仅率咒骑在层层包围中,杀汉将、夺汉攀,仅以死两个士兵的代价冲出了包围圈;论谋略,项羽在战秦兵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秦军闻风丧胆。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一个英雄落得个“自刎”的下场,演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霸王别姬”呢?究其原由是信誉使然。

项羽每攻克一座城,并没有和刘邦一样“约法三章”,从而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打算杀刘邦,但被项伯劝了几句便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谋士范增几次举杯示意除刘;但项羽重感情,爱面子而视而不见,在刘邦托辞离去,项羽还没派人去追,反而接受宁刘邦托谋士张良所赠送的玉佩,气得范增当场摔碎玉佩,气骂道:“竖子,不足与谋。”又失去了谋士范增的佶任;顶羽在对待手下将领方面,也和刘邦不一样,项羽动不动就打骂手下将士,手下将士敢怒不敢言,难以对项羽加以信任。这样,在项羽军队强大时,百姓虽然怨气不敢出,但心已倒

向刘邦一边,手下将领也能按命令去行事,但肯定没有刘邦的军士那么卖命。而一旦项羽的军队减弱时,百姓便开始公然支持刘邦,手下将领也无心再战了。范增就更不用说了,自骂了项羽“竖子”以后,便不在相信项羽能有什么作为了。所以,项羽的悲剧是失去信任的很自然的结局。

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对个人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作为个体,单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够样样精通,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样,要完成一件综合性强的事情,就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来到,信息量十分巨大,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信息资源在每个人身上所分配的种类和数量也是不同的。作为个体,一个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所掌握的消息资源和尽可能利用别人掌握的信息资源,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交流时实现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信誉则是人际交流的法宝和人际合作的前提。

显而易见,当你被问及“和人打交道时,你是愿意和一个有信誉还是没信誉的人交往?”时,你肯定回答是愿意和一个有信誉的人交往。如果再继续问你:“你和社会中大多数人打交道时,会信任对方吗?”答案那可能就不一致了。这两个问题:“一是表现信誉在人与人交往中能起到无声‘广告’的作用,我是值得你信任的。和=个讲信誉的人打交道,彼此放心,双方有利;其二是现在信誉显得很稀有的社会中,信誉的作用尤其重要,物以稀为贵!”

只有合作才有大事业与大成就,合作的前提就是讲信用,有信誉。如果双方中有一人不讲信用,不信守承诺或者两个人都不讲信用,则这种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合同、协议的出现就是针对此类情况雨来的,因为它们可能制约合作双方,在有一方不履行合同内容时,可以根据合同强制其履行或用法律制裁他。反过来,信誉又作用于合作。合作双方都讲信用,都有信誉,那这种合作则是顺利的,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所以可以这么说:“没有信誉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二、信任是生存的重要条件

只有彼此间的信任,才是我们生存的根源,而绝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与契约。

人是社会的人,在分工协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信任是维系人类生存的纽带。

假如没有了信任,这心灵上的契约,我们的世界将失去平静和色彩。

下面我们介绍的淘金人的故事将要告诉我们:“信任在人类的生存中是多么的重要!”

有一次,两个淘金人在一片起伏的沙海中迷失了道路。白天炎炎的烈日,夜里透骨的寒冷,不仅耗尽了他们的食物与淡水,也消耗了他们的精神与体力。肩上沉重的金子更使他们疲惫的身躯变得极度的虚弱,但横亘在面前的依然是那一望无垠的沙海。

随着时间的流失,淘金人的信念开始动摇。尽管金子的沉重增加了他们行走的困难,他们也知道会因此被夺去生命,但他们仍然舍不得那诱人的灿灿金色。因为,正是为了那些金子,他们才选择了这条人迹罕至的险途。

就在他们百般绝望的时候,淘金人遇到了一个穿越沙漠的当地人,但当地人已没有食物和水送给他们。可当地人告诉淘金者说,只要跟着他走,他会带他们走出沙漠的,因为他已穿越沙漠无数次。

经过反复权衡,两个淘金者中只有一个肯与当地人同行,而另一个却怎么也不相信当地人的话,坚持留了下来。

后来,当地人带着那个淘金者走出了沙漠,而那个留下来的人,就在那沙漠中耗尽了生命。直到很久很久之后,一衷驼队才在流动的沙丘中,发现了他早已干枯的尸体。因为黄金的重负,淘金人的一大半身体深深地陷进了沙里。

读罢这个故事不由得我们不掩卷沉思,我们已习惯了邻居猜疑的目光;我们已经认可了危难中的旁观和冷漠;我们理所当然地对来客反复地验明正身;我们更习惯了买东西时售货员仔细地检验钞票的真伪,而我们自己不厌其烦地查明货色真假的场景;甚至在发薪水的时候,面对刚刚从银行提出的钞票,我们也会下意识地揉搓一下,听听声响。

当物质的文明得到发展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却在不同程度地开始荒芜。我们开始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甚罕,当我们感叹并坚信,世界上除了自己的母亲之外,什么都可能是假的的时候,科学家却在告诉我们,就在说这话的同时,正有数百名试管婴儿在诞生。那我们惟一坚信的母亲又岂能个个是真?

我们以往的信任都到哪儿去了呢?

我们可以持有怀疑,但我们又怎能没有信任?只有彼此间的信任,才是我们生存的根源,而绝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与契约。就像那个枯死的淘金者,仅仅是因为怀疑,就拒绝了信任,从而也就拒绝了原本可以璀璨的生命。

重建信任吧,假如没有了这心灵上的契约,我们的世界将失去平静和色彩,也许世界真的就变成了那个枯死的淘金者最后生命中的沙漠。

三、欺骗就是在盗窃自己

欺骗别人就是对自己不信任,欺骗别人的同时也荒废了自已的时间和价值。

小偷偷走的不是别人的物品,而是别人对自已的信任与尊敬和自己的尊严与青春。

这里有两个不同寻常的小偷,他们历经磨难后的肺腑之言让我们看到了丢失诚信的严重后果。

在1887年,曾有一个年近60岁,外表高贵的绅土来到一家小杂货店购买水仙花。他取出一张20美元的钞票,等着找钱,店员接过钱后,正准各找钱,然而,她的手因整理水仙花弄湿了,她注意到纸钞上掉色的墨汁滴落到了她手上。她感到惊讶,因为宁格先生是她的老朋友、邻居和顾客,她认为宁格先生不会给她一张伪钞,所以就找钱让他离开了。

在当时,20美元是一笔很大的钱。于是,她还是把钱拿去让警方鉴定了。

有一位警察很自信地说:“这绝非伪钞”。其他的警察则为墨汁为什么会被擦掉感到困惑。在好奇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他们搜查了宁格先生的家。果然搜到一张20美元假钞,还发现了3张宁格先生画的肖像画。宁格先生是一位很优秀的艺术家,他的造诣颇深,能用手绘制20美元的钞票,并蒙过了许多人,直到被杂货店店员的湿手所识破。

被捕后,他的那3张肖像画公开拍卖时得款1.6万美元。值得讽刺的是,宁格先生用来画1张20美元肖像的时间,跟画一张值50美元的肖像画所需的时间几乎相同。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位聪明而又有天分的失败者却是一个小偷。可悲的是,受害最深的人正是宁格先生本人。如果他能合法地出售他的能力,不仅会变得很有钱,而且也会为他的同胞带来许多利益和喜悦,当他试图偷窃别人时,最大的失主却是自己。

第二个非同寻常的小偷是贝利。他是珠宝大盗,闻名国际。他所偷的对象都是有钱、有珠宝、上流社会的人士。有一天晚上,贝利又去偷窃时,被击中三枪而被捕,并给判了18年徒刑。他被释放后,再也不曾犯案,定居在新英格兰的一个小镇,过着一般人的规矩生活。

当人们听说这位著名的珠宝大盗还在人世后,全国各地的记者纷纷涌到这个小镇来采访他。他们问他各种问题,最后有一位记者抓住要点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他问道:“贝利先生,你在当小偷的岁月中,偷了许多很有钱的人家,但我想知道,你偷得最多的人究竟是谁?”

贝利不假思索地说:“那很容易,我偷的最多东西的人就是贝利。我也许能成为最成功的商人,华尔街的大亨或是对社会很有贡献的一分子;但我却选择了小偷的生活,而且还把我成年生活三分之二的时间消耗在监狱中。”

这两位小偷后来都醒悟了,欺骗和盗窃,无异于以自己的人格和信誉在刀刃上跳舞,他们偷的受害者,最大的是自己,而决非别人!不幸的是,这种偷窃自己的悲剧,似乎在现代生活中还在屡屡上演。

四、不守信用则不能立于世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没有信用,会很孤立,没有朋友,办事就会非常因难。

要从小事做起,将守信用、讲信义培养成一个习惯。

古人说得好:“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一个人讲信义了,你这个人就会有威信,你说话就有人听,有人信,当你有因难的时候人们就会跑过来帮助你;反之,一个人若是总骗人,总不讲信义,那么,你这个人的人缘就会很差,你说话的分量就会大打折扣,有时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人们也总以怀疑的态度来对待,而当你处于危急、需要他人救援时,人们也会采取冷漠态度对待。

有的人爱贪小利,因而不讲信义。这些人私心很强,爱占点儿“小便宜”,今天问这个人借一点钱不还,明天又向另一个人借一点钱不还,自以为很聪明,认为只有一点点钱,谁也不会向他人说什么,然而时间一长,吃亏上当的人多了,人们便开始警觉起来,慢慢知道你就是这样-种人,就会讨厌你,提防你,懒得与你交往,不愿与你共事,以后即使发生最大的困难,人们也不会帮助你。这是一种“私利型的不讲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