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诚信能给你带来什么
4944900000029

第29章 社会进步的基因(4)

“无信不立”。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信用观念仍十分淡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夺,华使银行担负了“里外不是人”的角色。在各界指责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同时,银行也正面临着无信企业长期赖账的难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的2001年度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银行朱批淮贷款理由依玖为企业经营方面的问牌(欠息、逾期贷款、逃废傅、挪用贷款)、企业无抵押或担保、银行无贷款杈或无资金。即使是在金融环境相对较好的温州,2001年上半年比年初虽新增贷款70.73亿元,但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却下降了0.86亿元。

“从总体上讲,杭州乃至整个浙江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在全国都是很低的。但信用问题一天不解决,中小企业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题,民间投资也不可能有卖质性的推进。”某银行杭州攴行货币信贷处负责人如此表态。

有经济学家研究认为,人均GDP在300至500美元间,信角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人均GDP在500到1000美元间,信用则被大肆碘坏;人均GDP在3000至5000美元间,是信用重组阶段;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9信用便进人良性循环。而据浙江省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浙江人均GDP值已达1800美元,“这无疑是我省着手信用工程建设的上佳时机。”有政协委员表示。

“‘信用浙江’就是要打响f浙江’牌丿要让人们一听‘浙江’就放心。”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省政协副秘书长汤为平一语中的。

在浙江的某些地区,人们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企业的信用情况。启动萧山经济之窗“企业合同信用公示”网页,该地区200多家企业的有关信用情况一目了然。目前,这项被称为“阳搀工程”的企业信用公示正在全省各地推行,并将于年内实现全省联网。预计到2002年底,浙江47万家企业和148万个体工商户的数据将全部录人这个“信用档案”。这也成为浙江“百万企业信用工程”的重点内容。

目前,这项以树立企业新形象为目的的工程已在全省上百万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户、中介机构和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中全面启动。该工程包括集中专项执法整诒、深人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制度等大内容,以建立企业信用记录信息资源库为依托,贯彻实行企业信用公示、信用激励以及信用警示制度。

“只有自己意识到了或者吃过苦头了,企业才会有信用可言。”一位公司负责人说:“加人WTO,信用王程其实都只能算是外力,目的是要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内倒逼制度’。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对企业自我完善不抱希堇的现在,这榉的制度确实不可少,一定要让不讲信用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使欺骗的成本大于收益,信用才有保障。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的高度配合。”“现在的‘百万企业信用工程’还只是在工商范围内实施,并波有和银行挂钩,但这是我们的目标,可能在一两年之后就会考虑开展。”浙江省工商局办公室主任林毅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信用经济的做法普遍包括5个方面:1.在立法上对诚信原则给予明确规定;2.伞业蕈遍建卒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3。在全社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发挥中介组织作用,规避信用风险;4.在法律上进行保证,对不守信的企业可依法起诉;5.强化舆珍监督,对违规企芈进行曝光。

专家认为,浙江重建信用大厦:不能仅仅停留在打假治劣、联合整治以及“百万企业信用工程”",还必须要建立信用数据库、信用担保、信用服务以及信用监弩等4个体系,这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待时机成熟,工商、税务等政府机关应"与金融机构“织出工张强有力的信用网络”。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制定一奢完整的经济活动规则,让所有的东西都有法可依”。然后实行严格的信用信息记录制度,建=起个人、企业叩信用档案,做到一人一码,一企业工代码:并完善信息公开平台,为经济主体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

同时,建立专业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尽早形成市场化的信用评价机制即征信系统,并将其纳人法刽化轨道。最后,监管制度不可少,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律师、会计师、医师等各类维系诚信的专业人员的管埤,必要时应尽快推出个人破产制度。

然而,学者同时指出,所谓的“信用浙江”指的应该是“浙江的社会信用”,而社会信用则包括了洎终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这3个层面。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打造“信用浙江”以树立企业信用为发端没有任何错误,但决不能忽视政府信用的重要性。如果政府政策形同箜文,就会造成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怀疑”,以后的政策会很难执行。 “毕竞,政企分开仍是一道难题,有效防止政府行政部门违法介人企业信用活动,以及持续开展这项工作才是打造‘信用浙江’的根本。”

七、决策的诚信与否事关重大

世界上所有闻名于世的领导,无论他来自工业、农业生产一线还是机关的干部,抑或是企业的总裁,他们都知道言语的全贵,君子说话是讲究准确的,那些说话通篇狂妄之言的人素来为他们所鄙夷,人的信誉树立起来难,砸倒是非常容易的。

在做决策的时候,确定的事不能轻易更改,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但是,这种运筹如果不稳定,你的部属再宥勇气再有办事的能力,怕也不知道劲往哪使,长此以往,部属们就会对你产生不信任,这里已经没宥任何前途可言。工作也已痉失去了任何的弹性吸引。

以前总有弄臣取悦皇上,说皇上是金口玉牙,而别人什么都算不上,他们瞅你不顺眼就说你长的是狗牙。这么看来,他的牙口似乎比皇上还金贵,因为他能左右金口玉牙。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考虑问题,这也有积极的意义。皇上因为牙口的金贵倒不能出尔尿尔了,所以,说话之前他们就得三思,这种对语言的把握是谨小慎微的,可是,这样每一句话都有价值。因为客观全面的决定会收获实实在在的结果,跟随口答应大不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讲,领导也得是“金口玉牙”。什么话说出来就不能咽回去,做人的信誉时刻不能丢。口若悬河未必能够承担:大任,真正有能力的领导从来不说废话,但是,一开口能切中要害。他们拒绝草率,力图使任何一句话都具有对你而言的参考价值,这是一种很基本的领导素质,因为不这样就无法构成部属对你的信任,不信任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这种反应往往令人应接不暇。

所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普通人尚且应当如此,领导就更应该这样了。特别是在做决策的时候,确定的事不能轻易更改,决策可以说是领导的核心要素,左右着企业长远发展,“丿巾凭谋,将凭勇。”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干里,但是,这种运筹如果不稳定,今天是=明天是二,你的部属再有勇气再有办事的能力,怕也不知道劲往哪使,这只能证明你的禀赋经验的积累不够,这样的领导当得就有点儿不够格了。

长此以往,部属们就会对你产生不信任,继而到其他单位就业,因为在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工作似乎已经失去了任何的弹性吸引。

其实,说话算数这点事儿连孩子都能细致地讲给你听,你为什么总说那没边的话呢?你应该搞清楚这么做的原因,跟虚荣心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问题都可能构成某种意义上的大败局,绝不是你想得到的结果,遗憾的是,因为你的疏忽导致很多麻烦,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复杂起来。

世界上所有闻名于世的领导,无论他来自工业、农业生产一线还是机关的干部,抑或是企业的总裁,他们都知道言语的金贵,君子说话是讲究准确的,那些说话通篇狂妄之言的人素来为他们所鄙夷,人的信誉树立起来难,砸倒是非常容易的。

有时候,你可能是说时无心,殊不知听者有意,他们把你天南海北的话当作真事,继而企盼J潼憬。当失望的时候,那是双重的痛苦,然后就是对你一万个不信任。

所以说,你单图嘴痛快似乎不负责任,当一个人责任流失时,他就会变本加厉地胡说八道,全然不顾你的感受。但是,有一点你不应该忘记,你的部属之所以要跟你在△起共事,不是为了听假话来的,当然,他们也会有出尔反尔的时候,这就要求你对他这种行为给予批评并适当点拨。

还是郁达夫说得好,语言是极为必要的,但是“言语的沟通灵魂,远不如沉默来得彻底,沉默的严肃便是爱和死和生命的严肃。”

其实,言语的重要性直接和人的品性是一致的。人无信,则无以立:三十而立,既是生理年龄,也是社会心理上的年龄。

以身作则和言之有物同样不能缺。你的行为将带动与推动团体的力量;言之有物的“物”不能空洞且不确定。

既然每天生活中的时刻都是确定不疑的,那就十分有必要将行为和言语也具有时钟的特性,如此,计划就切实,收获就丰盈。

八、信用是最可宝贵的资源

有些人士认为,“信用”可能是时下中国人最稀缺的一种道德性资源。可怕的是几乎整个社会都陷入一种集体性信用危机的局面,因而警惕信用危机、强化信用意识和倡导信用至上实属当务之急。

社会上的不正当竟争行为严重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造成竞争秩序的混乱,从而影响市场经济机制的正常功能。市场交易行为的失信,在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混乱,毒害了人们的心灵,破坏了良心道德,败坏了善良诚实纯朴的民风民俗,严重腐蚀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德。

维系社会的良性秩序既要靠法律的外在规制,也有赖于社会信用这一道德资源的内在调适。目前,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危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然雨,某些无形的道德资源尤其是信用资源的匮乏问题却令人堪忧。有些人士认为,“信用”可能是时下中国人最稀缺的一种遭德性资源。可怕的是几乎整个社会都陷人一种集体性信用危机的局面,因而警惕信用危机、强化信用意识和倡导信用至上实属当务之急。

何谓信用?信用就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责任感,就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之后果负责的道德感。信用既是个人的一种品性,同时也是社会的一种素质。由于信用往往与利益息息相关,因而恪守信用也就是既尊重他人利益又维护自身利益,而以牺牲信用为代价攫取利益无异于杀鸡取卵式的自杀行为。在有关市场经济的各种口号中,我格外青睐“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这一最能彰显市场经济本色的口号。市场经济其实是最为典型的信用经济信用堪称市场经济真正的道德基石。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信用已经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恪守信用乃是每个人应当具有的生存理念之一。人或许可以没有信仰,却不可没有信用,没有信仰的人是凡俗的,而不讲信用的人则是“丑陋”的。在这个道德失重的“无根的年代”-人们似乎已经对充斥在周围的坑蒙拐骗习以为常,不少人甚至对牟其中之流以骗为能的所谓“能人”颇为心仪,北京市民似乎己经将申关村一带搭讪着贩卖假文凭、假证件的现象视为一道都市风景。这种荒诞而又无奈的现实使从前感悟到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句朦胧诗并不朦胧的深深叹息。我并非漠视善良、纯朴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只是想正视和反思“坑蒙拐骗”甚至“坑熟”成为不少中国人生财之道这一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信用危机问题,除了重视以崇尚“信用至上”为核心理念的道德说教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应当建构维护信用的制度,无形的信用有赖于制度这一有形屏障的呵护。个人储蓄实名制显然就是建立和维护个人经济信用的工种具体制度。

信用的重要性在法治领域同样不容忽视。法院裁判文书之所以“执行难”,与被执行人不讲信用、不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有很大的关联。难怪西方司法界人士往往对中国法院“执行难”问题感到匪夷所思,在他们看来当事人自觉履行已生效的裁判文书的义务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将使自已置于丧失信用的尴尬境地。对于笃信“信用高于一切”这一常识性理念的大多数西方人而言,恐怕没有比丧失信用这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无形资本更为糟糕的了。然而,在我们国家不少“债务人”往往比“债权人”还理直气壮、悠闲自在,为讨债磨破嘴皮跑断腿的债权人有时甚至要对债务人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生怕得罪了对方后可能出现“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后果。这种咄咄怪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何等匮乏。

诚实信用不仅是社会的优良美德,同时也是法律之道德底蕴,甚至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说法律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显性的游戏规则,那么信用则是使法律深深嵌人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隐性“润滑剂”。信用是法律之道德底蕴的重要方面,法律是否具有信用直接关系到法律这一为纳税人服务的“公共物品”的公信力。带有地方或部门利益保护主义色彩的“劣法”,是对立法信用的嘲弄;裁判不公、判决“打白条”则是对司法信用的亵渎。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治的尴尬突出表现为以立法和司法的“产品”(法律、裁决等)为表征的法律资源急剧增长,而支持法治系统良性运作的道德资源尤其是信用资源却趋于萎缩。信用至上可以视为法治的主要道德取向所在,依法行政的主旨就是要确立、强化和维护政府为广大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信用;司法公正的主旨就是要彰显和实现司法作为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信用。缺乏信用这一道德隐喻的法治不能称为良性法治。

维系社会的良性秩序既要靠法律的外在规制,也有赖于社会信用这一道德资源的内在调适。可以说,信用至上堪称现代法治社会的一种素质。

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本来就应该是信用经济,也只有这样,经济的发展才能脱离互相倾轧和欺骗的原始积累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才能逐步走向成熟。然而,正当中国阔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们却面临着一场信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