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超往程所取路线,似经海道。王仲荦著:《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15—216页,292页。遍游天竺后,更游阿富汗、波斯、中亚,越葱岭,历疏勒,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抵安西大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今库车)。王仲荦著:《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15—216页,292页。
慧超记唐代葱岭诸国甚详,对胡蜜、识匿等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之记述,超过元魏宋云和唐初玄奘。如讲到位于瓦罕走廊的护蜜国曰“兵马少弱,不能自护,见属大寔(食)所管,每年输税绢三千匹”王仲荦著:《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15—216页,292页。。说明此时护蜜已隶属于大食,每年向阿拉伯帝国所输的三千匹丝绢,在蛮荒之地肯定不能自产,必定得自中原。可见护蜜人对瓦罕走廊的丝绸交流起到了“中介”作用。慧超在护蜜王都(瓦罕城)曾遇到唐政府派往吐火罗地区的使者,并赋五言诗曰:“君恨西蕃远,予嗟东路长。道荒宏雪岭,险涧贼途倡。鸟飞惊峭嶷,人去偏梁虽。平生不扪泪,今日洒千行。”唐使往返也可证明瓦罕走廊是葱岭交通之要道。再如讲到识匿人风俗犷勇、务于盗窃时说:“彼王常遣三二百人于大播蜜川(帕米尔河),劫彼商胡及于使命,纵劫得绢,积在库中,听从坏烂,亦不解作衣著也。”说明丝织品只是识匿人谋利的中介和手段,对游牧人来说是不适于穿着的。
唐代越葱岭西行求法者,尚有贞观间的玄照、天宝间的悟空等。仅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就列举了250人之多。国外涉葱岭的旅行家尚有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鄂本笃等,不一而足。
三、西方探险者亲践之帕米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者对亚洲腹地的古丝路及湮没于大漠流沙中的绿洲城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俄、瑞典、法、日诸国纷纷派出探险队(如本书第三章所述)赴中国西北考察,帕米尔高原自然是他们必经之地和关注的中心。在外国探险者中,著名的有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大谷光瑞和橘瑞超等,其他游历帕米尔者还有英国人伍德、戈登、寇松、赛克斯等。他们大都是经帕米尔北麓进入中国的。
斯文赫定是李希霍芬的学生,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兼旅行家。据聂崇歧对斯文赫定行程的记载,1894年他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前往罗布泊时,穿越的便是帕米尔高原北部的阿赖峡谷。他说:“自费尔干纳至帕米尔,越阿赖岭,凡有五道:曰陶里迭克梁,曰吉卜帖克梁,曰撒雷克莫古尔梁,曰腾吉思拜梁,曰喀喇巴什克梁。其中以陶里迭克稍为平坦,近更修治,可行大车;惟冬日为冰雪所封,交通阻塞。吉卜帖克及撒雷克莫古尔二梁,风暴时起,至为险恶。腾吉思拜为冬季邮路,然每年二月中,亦间有风暴,积雪塞途,有时年仅十余日,有时至六七十日。途中马骨人骨,络绎不绝,夏日旅客,常资之为路标焉。”聂崇歧著:《斯文赫定穿行亚洲述要》二《自玛尔噶朗至帕米尔砦》,《地学杂志》第一卷,1929年。以下引文同。聂祟歧叙述的五道,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横越阿赖岭的五道。后来斯坦因所到之达拉乌特库尔干就在腾吉思拜梁南约10英里处。聂崇歧说:“赫氏自达尔劳特库尔干沿吉自尔河(克孜勒苏河)东行,经吉自尔安库尔(克孜勒库尔)、克什克苏,吉卜贴克渡河而至阿赖岭北麓。……自阿赖岭北麓沿喀喇苏河东南行,于往波尔都巴途中,数遇狼群。……波尔都巴之南为吉自尔阿尔特梁,高一万零一十英尺,其顶有回教圣者吉自尔阿尔特墓。……过梁后,行抵喀克塞……喀克塞之南为喀喇库里湖。自喀喇库里湖南行经穆兹库以至阿克白塔梁……过梁东行而南,遂抵帕米尔寨(塔什库尔干);时三月十九日也(1894年)。自玛尔噶朗(马尔吉兰)至此,凡二十六日。……吉尔吉斯人之由鄂什(奥什)至帕米尔者,皆取道陶里迭克及吉卜贴克二梁;而浩罕、玛尔噶朗人则多取道腾吉思拜梁;后者亦为大笈克(塔吉克)人夏季往费尔干谋生者之路。阿赖谷为东土耳其斯坦及布哈拉间交通枢纽,回教徒之往麦加及麦地那参谒圣地者,率于夏季结侣过此而西焉。”
斯坦因是探险家,也是一位史地学家和造诣较深的考古学家。上述斯文赫定由费尔干纳到中国新疆所经行之阿赖峡谷,后来他也自东徂西作过数次实地调查。斯坦因于1924年11月3日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例行年会上发表演说,当涉及帕米尔高原北部的交通时,说:“翻越帕米尔通向塔里木盆地的道路,早在古代就是连接阿姆河流域各地和塔里木盆地南北各绿洲的贸易和文化动脉。帕米尔高原中间的谷地,一般皆取东西走向,可能有许多人认为这些谷地都可以作为贸易和文化的通道。其实,从地理条件讲,仅有两条路线才能承担起东西交流之重任的。第一条是位于帕米尔高原南部的交通线。由巴达克山出发,通过瓦罕峡谷,出阿姆河源头,由此或南行通过瓦罕吉尔岭,或北行穿越小帕米尔,到达慕士塔格山以南的塔什库尔干,由此再通过极其难行的峡谷路,经塔里木盆地西缘不毛之地,即丘陵般的山地,到达喀什噶尔绿洲和牙儿干特(叶尔羌,今莎车)绿洲。……第二条是通过帕米尔高原北部的路线。这条路对西方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由巴克特拉——相当于近代的巴尔赫出发,然后从奎兹尔苏或苏尔克阿布登上阿赖山谷,越过伊克什坦木鞍形山腰,进入喀什噶尔峡谷,最后到达喀什噶尔绿洲。我曾于1915年亲自走过这条道路的绝大部分段落。对于从事中亚史地研究的人来说,这是让他们特别感兴趣的一条路。正像两位大学者罗林森和玉尔所确认的那样:托勒密在其《地理志》中讲到的古代希腊商队,运着‘赛里斯’(即中国丝绸),正是经帕米尔北部的这条商路自东徂西穿越高原,然后进入阿姆河流域的盆地,走向巴克特拉这个国际商业大都会的。”A.Stein: lnnermost Asia-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Kan- Su and Eastern lran. Oxford 1928.(参见下页所附地图Ⅷ—1:穿越帕米尔高原到达塔里木盆地之古代交通路线图) 演说中,斯坦因说他于1915年亲自走过的这条路,据其后来的著作,所经主要地区如下:
图Ⅷ—1:穿越帕米尔高原到达塔里木盆地之古代交通路线图
1.从疏勒(喀什)经乌恰到乌鲁克恰提关口。
2.伊克什坦木。1901年斯坦因已到过此地,曾发现了一些垦殖
的遗迹。该地亦为许多西方人所熟知。如自1893年起受英国政府派遣先后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国新疆任外交官20余年的珀西·赛克斯就曾于20世纪初两次到过伊克什坦木,他称该地是罗马帝国与中国之间“半道上的
屋子”[英]珀西·赛克斯A著:《阿富汗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01—202页。, 到伊克什坦木后道分两岔:一道进入阿赖峡谷,一道西北行赴费尔干纳。
3.大阿赖峡谷的丝路故道。斯坦因说:“从东到西蜿蜒于帕米尔北部高耸的边缘,接下去就是称为红水河(Surkh·Ab)的肥
沃的克孜勒苏河河谷,这便是天然贯通的大阿赖山谷
,古代从中国内地及塔里木盆地来的丝商即沿这条山谷而下,以达妫水中部。这个结论,无论就地形、气候的情形,还是就当地所流行的材料而言,都可以充分证明。”阿赖山谷东起桃木伦山口(Taun-Murun),从喀什西进阿赖山谷的大路即发轫于此,然后沿克孜勒苏河谷前行,一直下到达拉乌特库尔干,长约70英里。山谷底部的宽度在6—11英里之间。不但易行,而且气候也比帕米尔高原南部湿润,有良好的牧场。
4.达拉乌特库尔干。这是位于哈喇特斤(Karategin)山区向阿赖谷西口展开处的一个小镇。“……这地点最适宜于在路旁设一个大驿站,托勒密书中所云古代希腊商人从大夏往上入哈喇特斤山谷所遇到的有名的‘石塔’,我们以为应即在此地附近。”但达拉乌特库尔干并非北部古丝道的终点,它在横贯阿赖山谷后,还继续向西延伸,至阿姆河中游、大夏……。
四、穿越帕米尔的三条主要通道
综上所述,中国汉唐间古籍记葱岭范围,各家所说,广狭不一;凡记载帕米尔高原内部交通者,皆过于简略,或曰“逾葱岭”,或曰“度葱岭”,甚至仅曰“至葱岭”,究竟从何处而逾不甚明了,无法知晓帕米尔高原内部之交通状况。西行求法高僧舍身求法的精神和向精力、体力极限的挑战,也博得中外学者的赞扬。鲁迅先生在谈到中国的脊梁时,提出过连官撰正史都不能掩其光耀的四种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鲁迅著:《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季羡林先生认为鲁迅所说的第四种人无可怀疑地当包括玄奘等在内的所有西行求法高僧。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法显、宋云、玄奘、慧超等人遗留给后代的游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是,就本章论述的帕米尔高原内部交通来看,仍有缺憾:一是中国僧人赴西域的目的明确单一,皆为寻求佛经佛具及佛教真谛,而不是去进行地理考察,大都经帕米尔高原南部的通道“瓦罕走廊”,越葱岭,经悬度,历罽宾,南下印度,至于帕米尔高原北部和中部的交通状况则很少涉及;二是中国僧人与古代希腊地理学家犯同一通病,往往以沿途所见所闻之“国”即民族、部落、部族或人种取代地理概念,缺少山川地貌的总体描述;三是中国古代高僧更注目佛教圣迹,对浮屠、伽蓝等,则不惜纸墨篇幅尽力描述,所记更详。因此关于帕米尔高原的地理及交通,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留下许多需要考证的课题。西方探险家、旅行家对帕米尔高原的实际勘察和考证,对弄清其古代交通至关重要。由于他们的努力,不但使帕米尔的古代交通干线更为明确,而且新发现之古道与新开辟之路线也越来越多。实际上,各个历史时期帕米尔高原内部交通并非一样。在古代,因路况和交通工具、气候条件的限制,穿越高原的道路则较少,道路也较单一,少有复线和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善,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在增强,干线之旁渐渐增加了一些复线和支线;原来的羊肠小道可能被开辟得越来越宽;原来只有当地土著人才得以通行的道路,可能变成外来人及其牲畜、车辆、所载货物通过的大道。这样,位于阿姆河、印度河和塔里木河各上游间的这个高山地区,不再成为亚洲古代文明交流的障碍;帕米尔高原各帕、各山系、河流、湖泊,对于行进者来说,并不都是天然屏障,可以利用为标志;许多沿纬度方向,沿峡谷、河流的交通线被开辟出来;横贯中国和中亚、西亚、欧洲的古代丝绸之路,尤其是丝路的东段和西段就是在帕米尔地区被连接在一起的。这条穿过“世界屋脊”连接东西世界的道路不但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就为中国人所熟悉,而且在两百年后也被希腊罗马的商人和地理学家所了解。在此后的许多世纪中,帕米尔这个“亚洲心脏”既是中国人西出国境的门户,也是横贯亚欧大陆交通线的连接处,曾经在国际联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扼而言之,顺纬度方向穿越帕米尔高原的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穿越帕米尔高原南部的西行求法之路。 如本章第二部分所述,是法显、宋云、玄奘、慧超诸高僧所经之路,也是后来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鄂本笃西来之路。中国古代之钵和国、达摩悉铁帝国、护蜜国皆当此道。顺此道西行还有许多支线,其中最主要的两条:一是沿瓦罕河西至喀喇喷赤;一是经塔克敦巴什帕米尔,沿帕米尔河西南行,过小帕米尔、大帕米尔,至瓦罕河与帕米尔河交会处,折向南行,入罽宾之路。
2.穿越帕米尔高原中部诸河谷的古代军事探险之路。 由中国新疆的叶城、莎车、喀什诸绿洲西越葱岭正脊,沿阿克苏河、穆尔加布河、巴尔唐河一线西下鲁尚(罗善、洛山);或沿阿尔楚尔河、叶什库里湖一线西下什克南。两道皆渡喷赤河到巴达克山。乾隆年间,清军追剿大小和卓叛乱,一战于和什库珠,再战于阿尔楚尔,三战于叶什库里湖畔,最后追至巴达克山,大体上即是沿此线西进的。[清]王树楠等撰、清新疆巡抚袁大化首署:《新疆图志》国界一。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据志局本复印,1983年。
3.穿越帕米尔高原北部的古代商贸之路。 此道为欧洲商贾和探险家所重视。由喀什绿洲出发,登山至伊克什坦木,由此分道,趋西北经古里察、奥什入费尔干纳盆地。公元前104—前101年西汉李广利伐大宛,大军所经便是此道;或趋西南入阿赖山谷,沿克孜勒苏河、瓦赫什河直达阿姆河中游。罗林森、玉尔、斯坦因皆认为这条路线便是古希腊地理学家马利努斯、托勒密所说的“大夏—石塔—赛里斯”的古代丝路。
上述道路只表示大致走向,主线之外尚有复线并行或斜插,南北亦有襟带。如1915年斯坦因经阿赖谷地至达拉乌特库尔干后,就是沿着由北向南的支线到达阿尔楚尔帕米尔,然后又游历了瓦罕帕米尔的。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第十九、二十章,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03—226页。以上三类之中,尤以高原北部和南部边缘的通道最为重要,因为北部之阿赖峡谷、南部之瓦罕走廊是最便捷的天然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