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研究
4946900000014

第14章

甘肃的中介市场秩序混乱,缺少起码的职业信用。非法中介屡禁不绝,无照无证经营扰乱中介市场秩序;超出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中介活动,如有的职业介绍机构从事劳务输出,有的市场调查公司从事房产中介等;中介收费混乱,一些中介机构不按规定标准收费,任意抬价,看人收费;中介合同不规范,一些中介机构根本不签合同,以联系单的形式开展中介活动,即使是采用合同的中介机构,合同文本也大多是自制的,存在诸多隐患;虚假信息泛滥,这在职业介绍、婚姻介绍和房地产中介机构中显得尤为突出。如有的职业介绍机构采取虚报用人单位信息、工资、住宿和工作条件等手段,使求职者满怀希望而去,空手而回,有的甚至与用人单位勾结,用人单位录用后常以试用不合格为由随意解雇,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有的婚姻介绍所雇佣婚托,既骗人钱财又玩弄求婚者感情,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使中介行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严重受损。

8.受市场化因素的影响,城市供暖问题日益突出

近几年,作为城镇公共行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领域——供暖业,在甘肃各大中城市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但是,煤炭价格上涨,运营成本加大,取暖单位效益不好,用户家庭经济困难,取暖费很难全部按时上交,使供暖企业经营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专业供暖企业——兰州市热力公司就是如此。兰州市热力公司副总经理王宁说:“由于经济转型,不少企业经营不善,无力负担职工的取暖费,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经济原因或者对供暖服务不满拖欠供暖费,造成我们经营困难”。在2004年至2005年采暖期内,兰州全市用户室温抽查合格率达到97%以上,普遍达到18℃以上,供热投诉2000多份,比2003—2004年采暖期的投诉量减少了33%。

供热企业作为一个自然垄断企业,本应是获取高额利润的产业,但兰州市的供热企业,因为供热体制没有理顺,垄断企业却背上了“垄断包袱”。据统计,兰州市供热行业2002年累计亏损9836.82万元,其中兰州市热力公司2002年累计亏损998万元,2003年亏损增加到了1330万元。取暖居民认为,现在取暖价格比较高,按建筑面积收费不合理,但从热力公司角度来看,又一直处在亏损经营的局面,协调供给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是一大难题。

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确定公用事业性垄断行业的商品价格,从某种意义说,是权衡财政、消费者和垄断企业利益的一次艰难抉择。物价部门定价的基本原则是,让垄断企业能够保本微利经营,但不能垄断价格,消费者被动接受垄断行业商品价格的不对等地位必须逐步改变。但据供热企业反映,2.9元或2.8元的供热价格,供热企业仍然无法逃脱亏损的命运。

在遭遇价格“管制”的同时,热力公司还受到上游垄断企业——热电厂的挤压。2003年,兰州市一家热电厂忽然提高了出厂热价,热力公司还不能讨价还价。兰州市热力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我们从热电厂购进的热价比较高,在全国属中上水平,而供热价格却比较低,在全国属最低水平。热价的“剪刀差”是造成供热企业亏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资金紧缺是供热单位面临的第一难题。暖气费是供热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2004年至2005年度兰州市平均缴费率为89%,致使二热管网等供热单位收入不能满足运行成本,这既不利于城镇用热商品化改革,也阻碍兰州供热行业的正常发展。

2005年9月21日,为解决日益突出的用煤冬季取暖问题,兰州市物价局组织召开了兰州市天然气供暖价格征求意见座谈会。兰州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冬季开始,兰州市天然气供暖收费住宅类每月3.3元/㎡。但部分与会代表对此次天然气供暖收费中低保用户享受每月2.5元/㎡的政策提出不同看法。兰光热力公司的代表认为,由他们供暖的住户,有的已经开上私家车,却在缴采暖费时享受低保用户的优惠政策,加重了供热公司的负担。世纪广场物业公司代表认为,去年很多市民都用温度计监督室内温度。“不到18度,不缴采暖费”,给采暖费收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金港城的消费者代表认为,虽然天然气供暖成本比煤电供暖高,但消费者享受到的是同一种热量,物价部门应该要求供暖企业实行“同热同价”。

9.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负债累累

在甘肃省级财政开支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重最大。2004年,甘肃省级财政支出356.93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53.65亿元,占总数的15%。在各市县财政开支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重更大。2003年,庆阳市财政支出18.07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4.24亿元,占总数的24%;镇原县占34%;宁县也占34%。但是,由于财政基数过小,学生多、教师多、学校多,各市县的教育经费仍然严重短缺。

甘肃农村公共义务教育经费的紧张,从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副校长王锡武说的一个发生在他自己身边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一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来到甘肃省会宁县的一所农村小学考察,如何接待这群来自东部的“贵客”愁坏了农村小学的校长。其实校长发愁的问题很简单:是让客人们喝暖水瓶倒出来的热水呢,还是每人一瓶矿泉水?前者有些不礼貌,后者的经费从哪里来呢?思前想后,校长作出决定,还是花上几十元钱买了一元钱一瓶的矿泉水来款待客人。因为,这所200多人的小学,一年的公用经费不过2000元,几十元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学校公用经费的用途:老师的粉笔、墨水、作教案用的笔记本、学生打扫卫生用的物品等等开销都出自这笔费用。农村学校少见的迎来送往的费用也要出自这里。在这所学校,老师上完课,哪怕只剩下一个粉笔头,老师也要把它仔细收好,放到粉笔盒里,带到下一堂课上去用。因为老师们领到的粉笔数量是有限定的,如果用完,必须经校长批准,才能领到新的粉笔。这个故事就发生在2001年国家实行“以县为主”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之后的甘肃农村小学。

尽管“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建立,但是甘肃很多县市的教育部门或学校都背负着沉重的教育债务。目前,县市财政是仅给行政干部、教师发工资都不够的“吃饭财政”,又无力对农村义务教育再投入,也谈不上帮助学校还债,负债发展的农村义务教育必然步履艰难。

甘肃靖远县为了使农村教育能够“两基”达标,借债建校,历史欠债就有3600多万元,2002年之前拖欠教师工资1174万元。静宁县“普九”和“两基”欠债1300万元,还不包括村级小学欠债。甘肃农村教育欠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按期完成“普九”达标任务,在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负债办教育,借款建学校”的办法形成了拖欠。二是配套资金形成债务。“九五”以来,国家组织实施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一些社会捐资项目等,都需要地方配套资金或配套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由于地方财力较弱,各地学校只有借款、贷款,形成债务。三是有些全自筹投资教育工程项目,因投资来源保障不够,形成拖欠。

由于负债较多,一些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都受到冲击。甘肃农村一些学校因拖欠款数额较大,致使施工单位和一些个体工头经常到教育局和学校门前讨要债务,严重影响了教育局或学校正常的工作和教学秩序。债主们有的将教育局和学校告到法院,有的采取封校、封楼、封教室等过激行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不安定因素。因在“普九”达标中拖欠工程款,甘肃永昌县县教育局在一年之内被法院传唤12次。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注入,农村教师缺口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校舍破旧,危房多,教学设施设备老化、短缺,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甘肃省靖远县为了弥补教师不足,聘用教师1581人。2005年5月,有20多个聘用教师因待遇问题找到县政府要求增加工资。静宁县用中央转移支付的500多万元进行标准化小学建设,每年只能翻修10所学校,全县444所中小学中仅有160所是标准化小学。2004年底,全市中小学危房面积达5.7万平方米,非常危险的濒临倒塌的有63所,分布予20个乡镇。

由于政府投入无法满足农村教育需求,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缺口最终还得靠老百姓来“填补”。记者在基层了解到,一些乡镇为了建校,强迫农民集资,引起村民强烈不满。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镇为了筹款修建西川村小学快要倒塌的校舍,采取群众集资10万、教育部门拨10万、当地政府出10万的办法。群众集资部分是由西川村每个村民出资50元,从退耕还林款中扣除,没有退耕款的也必须交钱。据说,有退耕还林款的村民已经按每人30元扣除,余下的20元,等下一年款到后再扣。

由此可见,在地方财政无米下锅的情况下,国家加大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甘肃广大农村基层、教育部门干部认为,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体制对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甘肃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希望国家进一步给予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方面的扶持。

10.农业税免征,给农村基层管理与社会化服务带来新问题

从2005年起,甘肃全省免征农业税,这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免征农业税给农村基层组织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化服务造成一些新问题,亟须各级政府认真分析和积极对待。

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基层组织的公共管理职责发生重大变化。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农业税费的征收是乡村干部的沉重包袱,也是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乡村干部与群众发生冲突的直接矛盾没有了,再不会因征收农业税任务而“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农村经济和乡村公共事业、社会全面进步上。农村基层组织职责发生转变,也使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随之而变:在工作形式上,从过去“索取型”向“给予型”转变;工作职责上,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群众关系上,从“油水关系”向“鱼水关系”转变。但是,免除农业税也给农村基层管理与社会化服务带来一些问题,不可忽视,需要认真解决。

一是乡村债务问题难以清除。据陇西县农税局提供资料显示,2004年全县乡级负债1400多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82.4万元。各乡村几乎都有负债,而且债务逾期不能偿还现象比较突出。取消农业税前,由于有农业税及附加,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在还债上还有点希望可盼;取消农业税后,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已经完全失去自主财源,而上级出台的化债措施,如通过发展经济化债、清收债权化债等,在操作中都不切合实际,尤其是对村组债务而言,不具可操作性,因为村组一级有欠债的早就把集体资产用来抵债了,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化债无疑是一句空话。通过清收债权化债,实际上很多债权都只是账面数字,已经成了无法收回的死账。这样,清除乡村两级基层组织的巨额债务问题将成为农村基层公共管理的一大难题。

二是乡村基层组织运转更加困难。农业税全免后,财政收入渠道变窄,刚性支出又必须确保,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乡镇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比较困难。尽管省政府最近做出决定,从2005年起,省级财政每年将拿出12950万元,补助全省乡镇公用经费。每个乡镇每年补助10万元,可以缓解乡镇一级财政紧张问题。村级经费也可以通过上级转移支付得到一定弥补,但数额非常有限。免除农业税及附加后,转移支付不增加,村级收支矛盾将更显突出。另外,村组公路兴修维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学校设施改造、村级卫生防疫保健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也将因没有经费投入而陷入停滞状态。

三是农业税费征收遗留问题不好化解。过去在农业税费征缴过程中迫于“双过半”,有一些乡村干部是通过借、垫等办法完成任务的,目前过去所欠的税费又不能收缴到位。2004年,陇西县农民负担尾欠506.8万元,农民人均11.7元,其中:农业税尾欠183.6万元,“三提五统”尾欠205.8万元。税费尾欠如果不清收,已缴纳的农民心理不平衡。清收操之过急、方法不当,违背政策,将可能引发矛盾。

五、甘肃公共管理的改进与社会化服务完善的对策建议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公共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改进与完善,必须要与这一总体目标相一致。只有把公共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对突出的位置,才能解决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这对甘肃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级政府不可避免地强调经济增长,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将经济发展战略置于优先位置,这必然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通过提高公共管理效益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惠及每个公民。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改进甘肃公共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总目标下,完善甘肃社会化服务。甘肃公共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战略要根据省情制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一致。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要以全省城乡居民为对象,要以改善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公共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改进与完善,促进甘肃各地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环境、人口素质等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加快甘肃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

甘肃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执政为民为宗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管理职能框架,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