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研究
4946900000043

第43章

有调查显示,农民医疗开支主要用于小病防治和重病治疗,大多数的农村孕妇产前不检查,为了节省费用,到价格低廉、卫生条件差的非法诊所、甚至在家中生产,产后遗留下来的疾病严重影响了妇女的健康。其他慢性疾病,不到万不得已,农民是不会到医院就医的。面对日益上涨的医疗费用,大多数农民或者延误就医,小病拖成大病,或者因病致残、致贫。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虽然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也是我国医疗改革总体上基本不成功的一个印证。在甘肃农村,农民没钱看病的现象普遍存在。据有关部门调查,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有24.3%的家庭靠借钱或欠债来支付医药费,5.5%的家庭为了看病而变卖家产,因病欠债的家庭有47%存在温饱问题。农民因病致(返)贫的现象已经成为农民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农民群众面对的却是以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制定的医药和医疗价格,这种情况势必严重影响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严重性。

6.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薄弱

在一些农村地区,村卫生机构寥寥无几,而且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也不可能提供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等服务。乡镇卫生院的预防触角难以伸到边远的山村,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极不到位。有调查表明,仅有23.4%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免费获得了疫苗接种;75%的农村家庭自费给孩子接种疫苗;尚有1.6%的孩子没有接种疫苗。

尽管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自费给孩子接种了疫苗,但乡村儿童疾病预防还是相当薄弱的。按规定,从出生到年满10岁,每个孩子必须注射7种疫苗,分别是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活疫苗、乙脑疫苗、乙肝疫苗、风疹疫苗。前四种属有偿接种,费用共55元;乙脑灭活疫苗前后需打5针,共15元;乙肝疫苗4针,共19元;风疹疫苗15元。加起来,一个孩子光接种计划免疫范围内的疫苗就要104元,对甘肃省普遍低收入的农村地区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本属政府管辖范围的预防保健,目前也进入了市场。如小儿麻痹预防疫苗,应该由国家支付疫苗的购买费和注射费,但是据调查,不少乡镇的村医都帮助县卫生院收取注射费和疫苗购买费。另外,流脑、甲肝、流感、狂犬病作为特殊的医疗服务,注射费用均未列入国家支付,甲肝的疫苗购买费也由个人支付。

7.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较差

目前甘肃乡村公共卫生设施落后,公共垃圾处理设施几乎是空白。在本世纪初,建立农村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民生活公共卫生设施,提高乡村公共卫生水平。但是,农民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和农村不够富裕的经济财力,造成农民缺乏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农村缺少基本的公共卫生设施。据我们调查了解,甘肃许多乡村公共卫生设施是非常落后的,几乎各行政村都没有公共垃圾处理场地,甚至公共厕所也很少有。

由于贫乏落后的文化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使得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不少农民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淡薄,各种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目前甘肃农村的公共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随处可见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等现象,河流的污染、淤积十分严重,许多村庄至今尚未消灭露天粪坑,公共卫生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据我们对一些乡镇的调查了解,尽管乡镇政府都制定了乡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对村民的生活垃圾、有公害的垃圾,要求定点存放,但是,乡镇没有垃圾存放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如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上,高台县南华镇尽管要求一村一社(居民点)要设立垃圾点,定时清理,但实际上各村都没有落实执行。镇政府所在地的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公共垃圾处理的正常运作也很难维持,费用开支是入不敷出。骆驼城乡对有公害的垃圾,乡政府也制定了一些制度,主要是定点存放,但无法做到定期清理。

四、甘肃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甘肃省计划从2006年起到2010年,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的总目标。通过扩大资源总量,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服务条件,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达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全面协调发展,逐步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断提高全省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水平。

1.应该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重点

甘肃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要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事业发展全局,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农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立足甘肃实际,继续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兼顾,突出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卫生保健需求。

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和绩效,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同时积极引导社会、个人力量发展卫生事业。要坚持科学发展,符合省情的原则,发展目标必须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及承受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公平的原则,努力实现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享受卫生事业发展成果的公平性,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兼顾城市,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完善机制的原则,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培育新的优势资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明确发展的重点举措。实现农村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要做到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问题,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首先,要优先解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针对影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的基本卫生问题,对农村基层和基础工作给予更多的投入,优先发展农村卫生,优先保证基本医疗服务。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限制公立医院购置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着力发展农村基本医疗和适宜技术,实现医疗服务供需总量和结构的基本平衡。其次,要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农民群众健康的重大问题。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第三,要优先解决社会责任落实问题。要认真研究卫生领域促进社会和谐的办法与措施,按照和谐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体现政府举办卫生事业的性质和目的。

2.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农村是甘肃公共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甘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主要是城乡不协调,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群众看病难,突出是农民看病难。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努力解决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要实现“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决策。

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确立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管理地位,由县(市)级政府负责,有利于解决农村卫生服务监督与管理缺位的矛盾。在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统一管理下,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才能形成分层经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只有通过对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才可能对农村卫生工作实现全行业管理,把农村卫生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在管理,盘活现有卫生资源,调动各种力量积极性,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强化县对乡村的卫生业务扶持和监管功能,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3.加大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机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甘肃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是其他医疗卫生费用来源(包括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公共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要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

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域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解决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问题,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医疗资源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生存能力又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4.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目前,甘肃农村公共医疗事业建设的重点是村卫生室,而村卫生室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合格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生最贴近农民,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农民,天天就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乡村医生是医生中的农民,又是农民中的医生,可以为农民治病分忧。但是,目前农村乡村医生队伍的学历过低、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质量有限,已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状况。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甘肃乡村医生基本上承担着“全科医生”的职责,无论内科外科,一般性疾病都是由他们负责。如果医疗知识缺乏,就有可能造成“治病反成害”的结果。而某些滥竽充数者夹杂其中,更是造成了不少医疗事故。因而,培养合格的乡村医生,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就成了新型农村公共合作医疗建设的重中之重。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根据甘肃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医学院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面向农村的大专班的方法,即由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或合同书,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甘肃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全省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5.健全管理竞争机制,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整顿医疗医药行业市场,提高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要依法加强对农村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和卫生技术等服务要素的准入管理;要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质量监管,重点加强对农村卫生机构医疗操作规程、医疗服务价格、合理用药情况和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消毒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快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综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