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研究
4946900000008

第8章

近几年,随着城市公共行业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甘肃各市州公共行业管理制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市州政府行政部门面临着大量具体的公共行业建设管理任务,因而公共行业管理的组织机构变化没有省级公共行业行政管理机构变化大或多,在许多公共行业还设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在很多公共行业既设有行政管理机构,又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在一些公共行业领域,企业经营活动也比较突出。

(1)市州级公共行业行政管理机构

目前,甘肃各市州公共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有: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交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出版局、市环保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市房地产局、市旅游局、市政工程管理处、市园林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但在公共行业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设置上,城市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如酒泉市在水利和电力两个行业设有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市水利电力局,而兰州市设有市水利局;酒泉市设有市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而兰州市只设有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另外,兰州市设有市园林局,而酒泉市却没有这一机构设置。

市州公共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职能与省级公共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职能比较相似,拥有很多具体的行业管理职能,尤其是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量比较大。由于行政机构调整合并,使一些城市公共行业行政管理职能扩大,管理任务非常繁重。如兰州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的主要职责,包含了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市政工程、房地产公司业务等行业管理工作。

(2)市级公共行业社会化服务的事业单位机构

目前,甘肃市级公共行业社会化服务的事业单位机构,包括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广播电影电视台、中小学校、市属医院、公共卫生、环保绿化、市政服务、文化机构、市属科研单位等各类公共事业单位。市级公共事业单位一般是由地方政府财政创办的,拥有法人资格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市政等公益性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由于要直接面对居民,从事大量的具体的公益性服务事业,市级公共事业单位的数量规模比较庞大,目前甘肃各市州的事业单位数量都在100个以上,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占60%,差额补贴的占10%。市级公共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它们不从事经营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经费来源基本上实行全额财政拨款。如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图书馆、市政机构、福利事业单位、社会救助机构等。二是半公益性事业单位。它们从事的业务活动已经带有一定的经营性,营利已经成为重要目标,但仍不能自给自足,部分业务经费需要财政拨款。如市属科研机构、医院、职业学校等。三是市场化事业单位。它们的业务活动尽管带有一定的公益性,但基本已经走向市场,营利已经成为主要目标;由于竞争力较弱,仍需要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如报刊、文艺团体、机关招待所、后勤服务中心、旅游风景区等。近几年,为了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益,在城市环卫、城市绿化、道路养护、市政建设、公共场所管理等公共事业单位管理中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机制,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找到客观的预算参照标准,以实现花同样的钱,办更多更好的事;这也有利于提高公共产品的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推动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创新。

(3)市级公共行业社会化服务的企业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公共行业社会化、市场化,甘肃各市州的很多公共行业撤销行政管理机构,实行市场化经营、公司化管理模式。比如,在兰州市公共行业领域就拥有很多大型公共企业:兰州燃气化工集团公司、兰州市政工程总公司、兰州西固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市热力公司、兰州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兰州供电公司、兰州工交集团有限公司、兰州铁通分公司等等。市级公共企业单位的特点有:一是为全市居民提供特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企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或国家控股;三是市场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四是企业经营受到政府干预较多;五是企业经营行为日益市场化;六是企业领导人由政府部门任命;六是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好;七是经营活动和价格波动受到有关部门的严格监控等等。

三、甘肃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

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一直是公共管理部门的天然职责。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行政管理学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不完备性和市场失灵的现象,导致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了满足社会民众、企事业单位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庞大需求,政府、非营利组织等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弥补市场的这一缺陷,向社会民众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指广大国民、企事业单位可以共享的社会基本公共福利事业,一般包括国防、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教育、环保、文化、公共设施等领域的产品与服务。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一般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政府以公共财政援助的方式由企事业单位提供,由此保证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公共管理部门向全省居民、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初步确保了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转。同时,由于甘肃经济落后和财力资源有限,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还存在着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满足不了人们生活日益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产品的数量短缺、公共服务的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甘肃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增长,甘肃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甘肃的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城市区域迅速扩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总体上还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快速增长。

1.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年提高。1990年至2004年,甘肃城市公用事业有较大发展。城区面积由1990年的351平方公里增至2004年的50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由80增至94;全省城市自来水年供水量由1990年的66658万吨增为2004年的68674万吨,生活用水量由12800万吨增为17930万吨,用水普及率由44.11%升为83.95%;全省城市公共汽(电)车总数由1990年的991辆增为2004年的4120辆,平均每万人城市人口拥有量从1.69辆增为10.17辆,铺装道路面积由1601万平方米增至6780万平方米,下水道长度由1071公里增至3651公里;煤气家庭用量由1990年的902万立方米增至2004年的5712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由11.07%上升为55.17%;城区绿化覆盖面积由1990年的293万平方米增为2004年的14981万平方米,人均园林地面积从16.23平方米扩大为23.64平方米。

(1)公共电力供给

甘肃电力树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大力开拓电力市场,基本保证了社会的用电需求。2004年统调发电量410.62亿千瓦时,比上一年增长16.47%;全省发电量457.26亿千瓦时,增长14.42%。全网用电量404.58亿千瓦时,比上一年增长13.44%;全省用电量451.74亿千瓦时,增长13.4%。2004年甘肃公共电网发、用电形势为总体平衡,个别时段有电量缺口。全年电网有157天出现用电缺口,日最大缺电量996万千瓦时。全年避峰限电50天,最大限电负荷40万千瓦,累计限电量1.08亿千瓦时。

2004年,甘肃电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电网安全运行情况良好。全年电网运行平稳,累计发生电网、设备一般事故及一类障碍88起,比上一年下降15.4%。累计无电力生产人身死亡事故1257天,无电力基建人身死亡事故569天。没有发生电网稳定破坏、大面积停电、重大设备损坏和恶性误操作事故。

2003年,全省有电力工业企业164户,从业人员7.06万人,资产总值453.64亿元,工业增加值40.76亿元,销售产值118.12亿元,利税总额17.16亿元,利润总额2.99亿元。甘肃电力工业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陇南、甘南水电开发和河西地区核电、风电开发前景广阔。

(2)公共供热供暖

甘肃省的城市供热供暖能力逐年提高,1995年全省供热161.93万吨,2000年供热达到282.71万吨,2004一年供热提升为329.46万吨。目前,甘肃供暖期为5个月,从冬季11月1日开始,春季3月31日结束。各城市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由当地供热公共联网或集中供暖,基本满足了城市居民冬季取暖的需要。

2004年,甘肃城市集中供暖面积7422万平方米,其中集中供暖的住宅面积5279万平方米。在甘肃16个城市中,2004年集中供热面积较多的前三名城市是兰州市2934万平方米、张掖市503万平方米、武威市433万平方米,后三名城市是合作市5万平方米、庆阳市30万平方米、定西市41万平方米。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兰州市近郊四区房屋面积8559万平方米,在册供热面积4950万平方米,其中集中供热面积2934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34%。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和红古区供热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在2004年11月1日零时开始的5个月采暖期内,兰州全市用户室温抽查合格率达到97%以上,普遍达到18℃以上,供热投诉2000多份,比2003—2004年采暖期的投诉量减少了33%。

由于收费难的问题依然没得到有效解决,加之煤炭市场由以往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价格上涨和煤荒依然严峻,让不少供热单位对今后的公共供热前景不敢乐观。欠费仍是供热单位面临的第一难题。暖气费是供热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2003—2004年度兰州市平均缴费率为89%,致使二热管网等供热单位收入不能满足运行成本需求,这既不利于城镇用热商品化改革,也阻碍兰州供热行业的正常发展。供热成本还随着煤炭市场由以往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而增加。兰州市场2004年煤炭平均价格由每吨145元上涨到193元,加之国家加大治理“三超”力度,限制煤车进城时间,致使运力更加紧张。另外,人员工资、排污等费用也在不断上涨,这些均使供热站比往年增加了支出。

兰州市现有集中联片供热单位345个,多数是一些单位的后勤部门,只有几家为股份制企业。兰州市建委虽然成立了兰州市供热管理站,但因为和众多供热站没有隶属和财务关系,对供热站的约束力和影响力不大,这样,除了热管站的指令被执行不力外,也使一些建议和行业问题无处探讨。目前,兰州市除二热管网外,大多数供热企业的供热面积在10万平方米到30万平方米之间,尚未达到规模,政府这两年对这些供热站的发展也未做出具体规划。由于供热企业的经营状况都是维持微利状态,各供热站根据自身状况自由发展,这就造成了兰州市供热状况不均衡的状态。同时,兰州市的供热管网大都有十几、二十几年的历史,一些二次管网因为产权等原因没得到彻底的维护,长此以往,对未来供暖发展不利。2004年,兰州市热力公司和榆中县供热站已做了6万平方米的分户热计量的试点改革,采集了一些数据,为供热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3)公共医疗供给

近几年,甘肃城市公共医疗事业发展较快。2004年末,全省共有县级以上医院376个,住院床位45123张,医务人员5129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130人)。在376个县级以上医院中,有综合医院269个、中医医院71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专科医院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另外,全省还有妇幼保健院100个,专科疾病防治所(站中心)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5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4个。

民营医院是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将更大幅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近几年,甘肃民营医疗服务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兰州市民营医院迅速崛起。仅在雁滩就有四家民营医院:兰州慈和堂医院、甘肃锦华医院、济慈堂医院和省红十字会黄河医院。民营医院的出现有利于改变国有大医院的官僚作风,提升国有医院的办事效率。民营医院在甘肃的发展现已进入了一个初期繁荣阶段,除了雁滩新城区外,在兰州市内的其他地方也有民资不断地投石问路。目前,在甘肃省卫生厅登记执业的民营医院只有甘肃锦华医院1家,经兰州市卫生局登记执业的共有东立协和医院等10家。

2003年和2004年是甘肃省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与发展最多最快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省卫生厅共争取到国家和省上安排的项目资金25683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2573万元。2004年,14个省市级标准化中心血站和13个县级血库全部建设竣工。同时,在全省90个疾控中心建设项目中,有73个年内竣工,另外17个也进人收尾阶段,项目配套设备也全部调拨到位。在2004年,覆盖14个市(州)和69个市、区、县的14个紧急救援中心、4个传染病院、10个市级传染病区、69个县医院传染病科的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全部启动。

(4)城市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反映着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和供给水平。2004年,甘肃全省城市公共营运车辆22453辆,在城乡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5.3台。公共汽车3112辆,出租汽车19341辆,年末营运线路长度2715公里,客运总量4871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