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4947500000010

第10章 古城新貌(2)

敦煌地处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地带,是一个高山、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盆地。西、东、北三面为地势较高的沙漠、戈壁所包围。西面为库姆塔格沙漠和南湖戈壁滩,东面为140公里的戈壁滩。北部则为马鬃山山系的余脉北塞山。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党河是最大的河流,全长390公里,年径流量2.93亿立方米,是敦煌的“生命河”。党河像一个奶水丰盈的母亲,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敦煌干旱缺水的大地,使敦煌成为党河和疏勒河下游最大的绿洲区,绿洲总面积达1397平方公里。

说起敦煌绿洲,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说古代的敦煌,像茫茫沙海中的一颗绿色宝石。相传,汉代以前,中国北方有一骠悍无敌的民族——匈奴,凭着其强大的军事势力屡屡进犯中原。而中原的统治者为了避免战争,采取委曲求全的“和亲”政策,讨好匈奴。有一年,又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公主远嫁了,临行前她又哭又闹,不肯上轿。皇帝问:“儿呀,你有何心事,为啥如此哭闹?”公主说:“我出嫁远行千里,将一去难归,心里难过,为了抚慰我内心的痛苦,求父皇将后花园里的那颗‘绿色宝石’赐给我伴行。”皇帝听了仰天长叹道:“你出嫁带什么都行,只是那绿色宝石你千万不能带走,如果带走,我那后花园里将泉水干枯,百花凋谢,草木落叶。”公主说:“父皇把一块小小的石头看得比女儿还贵重,请杀了我这条贱命吧!”皇帝无奈之中,只好把绿色宝石交给了公主。一天傍晚,护送公主的大队人马来到荒凉的地方歇息。公主见快到匈奴的地界了,便心想:“我要设法让这绿色宝石在祖国的边塞河滩上闪光发亮,造出一大块绿洲来,为边塞百姓造福。”于是,她将临行前母后送给她的一只仙鹤悄悄地带到身边,把身上的宝石塞进仙鹤嘴里,让仙鹤连同宝石留在这里。但仙鹤因多日未食,吞下宝石后很快死去了。次日,公主叫随行把仙鹤就地埋进深沙里后继续西行。公主经过千难万险到了匈奴王府后,匈奴王见她美丽贤惠、知书达理,对她十分疼爱和敬重。从此,匈汉和好,天下太平。没过几年,公主让人埋仙鹤宝石的地方出现了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往来宾客商队称它是丝绸之路上的绿色宝石,这地方就是现在的敦煌。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形象地说明敦煌是一个自然风光奇特、景色迷人的旅游胜地。

敦煌虽然是汉唐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但敦煌的历史更早于汉唐。从敦煌至玉门火烧沟一带出土的石、陶、铜器可以看出,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在党河和疏勒河流域就已闪烁着游牧民族原始文明的火花。商周时期,西北古老的游牧民族“允戎”和“氐羌”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岩画,成为游人了解敦煌古老历史的一把钥匙。先秦时期,大月氏和乌孙民族先后游牧徙足于敦煌。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月氏族以“控弦十万”之强大部落称雄河西。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03年至前176年,强悍的匈奴民族从漠北高原入侵河西,大月氏连连败退,凶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的势力。成为河西走廊的主人。

汉武帝消灭匈奴,统一河西后,才真正揭开了敦煌历史文化辉煌艳丽的一页。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再设张掖、敦煌二郡,并修筑了东起永登罗成滩,西到罗布泊楼兰古城的烽燧亭障,开通了丝绸之路。敦煌的阳关和玉门关成为中原通向西域的两个边塞“耳目”。《汉书·地理志》载:“敦煌郡,武帝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分酒泉置。”敦煌郡当时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6县。取名敦煌,含“盛大辉煌”之意(东汉应勋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西汉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使敦煌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使其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据敦煌悬泉汉简记载。悬泉(敦煌东130公里)为两汉魏晋时“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驿站,接待过中央王朝的巡边御史、都尉、外交使节及不同层次的官员,也接待过大月氏、乌孙、车师、莎车、且末等国的达官贵人和商人富豪。由于暂住人员身份不同,驿站设置有不同规格的房间,甚至有豪华的旅店。那时。敦煌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一派商业繁荣景象。

可见,敦煌初建就是汉王朝首府长安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那时,出境西行的人要在这里对即将步入险境作物质和精神的充分准备。在与匈奴的征战中,敦煌又是汉军物资的补给站。汉王朝和亲,远嫁乌孙的细君和解忧公主把敦煌当作离乡的家门;而晋见汉皇的龟兹王及夫人,一望敦煌便如登临大汉朝门。

敦煌还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地方政府对西域商人、使节过境、贸易或居住采取保护政策。早在三国时期,敦煌太守仓慈率先给外国商人发放“过所”(通行证),照会各地政府及关防戍所,对他们的旅行和贸易经商给予保护。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允许胡汉通婚,听凭“胡女嫁汉,汉女嫁胡,两家为亲,更不相夺”(见《三国志·魏书》)。此后敦煌的执政者基本上继承了仓慈的传统,继续执行开放政策,发挥敦煌作为国际交往口岸的作用。

河西古道是一条波浪迭起的河。岁月如斯,处在古道边塞要道上的敦煌,在沧桑中经历过血火的劫难,也飞扬过祥和的牧歌。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战火烽起。从公元317年至437年,敦煌先后属前凉、前秦、后凉、北凉等割据政权统辖。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北凉敦煌太守李暠拥兵自立西凉国,定都敦煌。他雄心勃发,护疆域、重农桑、倡文教,大批中原文人学士来到敦煌,书法绘画经学研究都有所成就。作为东西交流古道最前沿的敦煌。最早接触了由印度传进来的佛教。由于战事频繁,老百姓苦不堪言,故人心思定,渴望安居,而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正中民众心愿,自此敦煌佛事大兴,出现了“村坞相属,多有塔寺”的景象。于是,在这座繁忙而古老的边防重镇中,绵延千余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莫高窟”奇迹;人们开始在“敦煌”两个字的背后看到一个飞天竞舞、祥云缭绕、万佛出世的极乐世界。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光照大地的硕大珍珠。

隋朝统一全国后,收复了河西,并于大业初年(公元605~609年)遣尚书左丞裴矩视察敦煌,了解丝绸之路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在敦煌举办了有西域各国商贾参加的商贸交流会。并遣将西驻,移民实边,开垦农田,敦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安定,敦煌石窟艺术也开始走向极盛期。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了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的畅通,敦煌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公元1036年,西羌后裔党项羌攻占河西走廊。自此,“白上大夏国”统治敦煌达191年。西夏统治者采纳汉族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使河西保持着“民物富庶,与中州不殊”的水平,敦煌石窟中保留了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1226年,蒙元大军攻占敦煌,1281年升敦煌为沙州路总管府,设置河渠同治管理农田水利,瓜沙两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大军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艺术继宋衰落以后出现了再度繁荣。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清兵收复整个河西,并进军西域。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敦煌设沙州所,后调集、迁徙大批军民至瓜州一带屯垦农田,至雍正末年沙州耕地已扩展到10余万亩,并引党河水分十渠灌溉,形成沙漠绿洲。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清政府将沙州卫升为敦煌县,属安西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敦煌县直属甘肃省。

1949年9月28日敦煌和平解放,10月7日成立敦煌县政府,1987年9月28日敦煌撤县设市至今。1979年国务院将敦煌列入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1986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经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敦煌旅游经济开发区”。

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风光奇特迷人。现存石窟寺遗存、古墓葬群、汉长城、关隘、古城、烽燧、古驿站等文物景点24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2处、市级46处。且不说有“世界艺术宝库”的莫高窟、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这些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亦不说古代丝路上的两大边关阳关、玉门关以及汉长城、西千佛洞、河仓古城、悬泉置遗址、白马古塔等著名的历史古迹让游人神驰梦想,就连那仿宋敦煌古城、敦煌市博物馆、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敦煌民俗博物馆等现代建筑艺术群体,也着实让游人流连忘返。

仿宋敦煌古城。又称“敦煌古城”,它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距敦煌市20多公里,东接戈壁绿洲,南傍鸣沙山麓,西望汉代烽燧,北连大漠旷野,环境优雅,建筑精巧,古香古色。古城占地10万平方米,城墙坚固,城楼高耸,总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是1987年7月为中日合拍电影《敦煌》,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设计师寇鸿列参考中国古代沙州、甘州、汴梁等古城的资料,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而成的。敦煌古城艺术地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气势非凡,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自电影《敦煌》搬上银幕之后,国内及港台的多家影视厂家先后在这里拍摄了《敦煌夜潭》、《封神榜》等20多部中外影视剧目。敦煌古城,现已成为游人来敦煌必看的重要参观景点之一。

敦煌市博物馆,位于敦煌市阳关路,建于1984年,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是以历史文物为主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馆藏文物有汉简、写经、花砖、书画、拓片、古币、铁器、铜器、石、陶、瓷、木器、丝绸、珠玉等14类,4000多件。博物馆主楼三层,设有4个展厅,其中二楼东展厅为“敦煌汉长城展览”,以巨型沙盘模型和大量图片展示了敦煌境内汉长城、烽燧、古关遗址,并展出有发掘的汉简、火炬、古币、箭镞等实物。三楼东西两厅设“敦煌历史文物展览”,展出历代出土文物670多件,重点反映了汉唐时期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外游人在短时间内集中了解敦煌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窗口。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是中国目前惟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它于1994年3月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助而建成,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集中展现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精华的重要场所。该中心设有三个庞大展区:第一展区是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各时期杰出代表窟的八个原大复制洞窟,艺术地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1000多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第二展区集中展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敦煌石窟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第三展区是辅助展区,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和专题文物陈列。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与莫高窟隔河相望,它的建成为闻名中外的莫高窟艺术宝库增添了又一重要的人文景观。

敦煌民俗博物馆位于敦煌市南郊5公里的鸣沙山山麓下,占地总面积792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馆内共有各类古建筑风格的房舍126间。整体建筑采用敦煌民间传统的具有防匪、防盗、防风沙作用的古堡式建筑,是敦煌民居建筑中最流行的四合院形式,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式结构精雕细琢,室内陈设朴实多样,是集中反映户主文化生活和敦煌民间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民俗馆利用四合院、偏院各室,分别设立“信仰陈列室”、“婚俗陈列室”、“衣食起居陈列室”、“土习陈列室”、“义烈陈列室”、“食宿陈列室”和各种作坊、民间体育用具陈列、民俗风情实物陈列,充分展现了敦煌地方的民间风俗。民俗馆房建格式的复原,为敦煌民居木式建筑保留了珍贵的资料,现成为敦煌涉外旅游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