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4947500000025

第25章 寺庙塔墓(4)

古钟楼建造在拔地而起的12米的砖包台基上,面积约37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周有绕廊,既有宋元建筑之风格,又具西凉地方之特色。楼高27.8米。挺拔俊秀,高耸入云,却具有很强的抗震性。民国16年武威大地震时,地声隆隆,如翻天覆地,到处是残垣断壁,瓦砾废墟,惟这座古楼岿然独存,充分显示古楼的建筑技艺之高超。在古楼东檐下还横挂着清乾隆年间奉政大夫郭朝祚亲书的匾额“慈海鲸音”四个行草金字。楼上悬挂大云钟一口,钟型形制古朴,声响雄浑宏亮,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兼铸其中,其神物也,如震鸣之,则音传方圆数十里。“大云晓钟”闻名丝路,成为“凉州八景”之一。钟体上细下粗,腹稍鼓出,下铸6耳,口耳较直,合金铸成,呈金黄色,钟高2.4米,下口直径1.45米,钟壁厚约10厘米,重达6吨,系唐朝武则天年间所铸造。钟体外表图案分铸三层,每层又分六格,其中三格图案相同。第一层,铸有精美的飞天造型,头戴花冠,耳着明月当,袒胸、露臂,下着彩裙,指如削葱根。眉开眼笑,双脚登云,翩翩飞舞,看上去身段秀丽匀称。自然和谐。表现出健康向上的青春活力。第二层,铸有威严的天王造像,天王头戴塔帽,身穿铠甲,手持武器,骑在凶恶的夜叉之上。旁立两小鬼,赤身着短裤,神态各异,双脚踩地,双目斜瞪,张口吹乐。下饰有12只野兽,姿态相近,迎面飞奔向前。第三层两格铸有蟠螭、武士造像,下面部分已被伤毁,面部肌肉凸起,威武果敢有力,表情十分严肃。尽管如此,唐朝遗留至今的这口大铜钟上所铸各种精美图案在河西走廊是罕见之珍品。

关于铸钟一事,在民间还有美妙的传说。相传,当年为大云寺铸钟的工匠中,有一老铜匠,对唐武则天的劳民伤财举动不满,便消极怠工,拖延工期。因而被监官活活折磨死,后其他工匠用了3年时间才将大钟铸成,但钟却敲不响。有人向监官献计说:“借花酿蜜蜜必甜,借音铸钟钟自鸣,何不捉来歌手。”原来老铜匠仅有一女,名日玉女,有一副唱山歌的金嗓子,人称“金喉银嗓女歌仙”。其夫名叫金哥,也是祁连山下好歌手。一天晚上,州官命人将金哥夫妻双双捕押州府后,将金哥发配边关,又将玉女押至大云寺前。州官强迫她面对铸炉唱歌,好把她的声音铸进钟里,玉女想到父亲惨死、金哥充军,只是怒目圆睁,闭口不言,州官无奈,逐命衙役威逼毒打。如此折腾数日,玉女自料难以逃生,便大喊一声:“郎啊。报仇!”纵身跳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飘拂升空。钟成,声响中总有玉女“郎啊、郎啊”之声震彻长空。后来又传闻,这口钟平日无声无息,一遇敌情或天灾人祸,便自鸣不止,成为凉州民众之神钟。现在悬挂神钟的古钟楼与火神庙大殿、会馆春秋阁以及东西两廊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成为当地著名的胜景。

大通河畔上的古刹——天祝天堂寺

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天祝县十四寺院之首的天堂寺,坐落在甘肃境内大通河北岸的天堂乡八宝山中。

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嘉定藏族自治乡,以大通河为界,两乡毗连,隔河相望。祁连山像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陡然高耸入云,石峰林立,峡窄谷深。滚滚东流的大通河从高山峡谷中奔腾而出,将天堂乡与嘉定乡相接的地方冲积出一块美丽而肥沃的滩坝地。在这巨大的扇形滩坝里,一路喧啸飞泻的大通河一改那白浪翻滚、飞雪溅玉的凶猛气势而变得温顺舒缓。碧波荡漾。河上那一道悬空铁索吊桥,又将甘青两省的藏族乡连接起来,使这里成为“祁连江南,人间天堂”的风水宝地。

游人至此,只见四面环绕的群山将滩坝地围成一个盆地。整个盆地薄雾笼罩,轻烟萦绕,山光水色佛塔村落浑然一体,俨然一幅水墨画。环视四周,只见东南西三面,远山逶迤,近山滴翠,苍松绿竹、红桦白杨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各色野花点缀其间,宛如彩霞。鲜艳夺目。田野里麦苗碧绿,果树成荫;河岸边牛羊成群,人来人往。而坐北的一座大山,下半山草木葱茏,上半山却峭壁嶙峋,山势雄伟,胸襟开阔,两翼前伸,中部内敛,犹如一尊开怀欲抱的罗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天堂八宝山,天祝藏区第一寺——天堂寺。

天堂寺的前身是建于唐宪宗年间(公元806年~820年)的藏族原始苯教寺。500年之后,即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时,西藏噶举派第四代黑帽系活佛噶玛饶贝多吉赴凉州时,路经此地,应当地民众请求,降伏在大通河中力大无比、残害生灵的龙魔,并建造108座“镇龙宝塔”。同时将古老的苯教寺院改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后称之为天堂寺。

明朝中期,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佛教兴起。万历年间,青海互助甘禅寺大师丹玛慈诚嘉措改天堂寺为格鲁派寺院。清初,寺院兴盛,僧人剧增,寺院扩建。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赐名“扎西达尔吉琅”,汉语称广善寺。天堂寺极盛时有僧千余名,经堂佛殿30座,庄院300多廓,计4000多间。占地1500余亩。其中建于顺治四年的大经堂是寺中最壮观的藏族风格楼式建筑,两层192间,可容纳1000多僧人诵经。各佛殿内存有佛像、壁画、轴画、刺绣和各种金、银、铜、木质法器等珍贵文物。古籍中有银汁书写的四部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和各种木版印刷、手抄经卷数十万部;佛像中有佛家视如至圣至宝的舍利佛骨为内脏的释迦牟尼大佛像,佛塔中还有藏有迦叶尊者手指的菩提古塔。

天堂寺是一个修学并重的寺院,有一套完善的修炼和教学制度,曾培养过一大批高僧名佛和著名学者,为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弘扬光大做出了一定贡献。

天堂寺历史悠久,在1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寺院数遭劫难,文物、经典、建筑物绝大部分丧失。今天保存下来和重新修建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但仍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领略深山名刹的神奇风貌。其中古朴的赛义囊和释迦牟尼殿、神秘的龙王庙和雕在悬崖下面的释迦佛像十分惹人注目。1980年天堂寺重新开放后,新修一座两层式小经堂。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天堂寺走上了有序开发利用的轨道。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1991年寺内又新建了一座3层楼式的大经堂,一二层各35间,三层20间,共90间,堂中有8根通天大柱撑起,使中间大殿高达10米,雄浑奇巍,十分壮观。那宏大宽敞的殿堂中塑造着多身高大的佛像,个个金粉描绘,彩带缠身,雍容华美,气势不凡。佛像头顶。锦绣的帷帐层层叠叠,更衬托出佛像的威严高贵。佛前盏盏酥油灯一排通明,照得佛像金碧辉煌、艳丽夺目。供案前的地板上一排排卡垫整齐有序,殿外廊下的墙壁绘有反映佛教故事的多幅壁画。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菩萨、众多罗汉、护法天王、夜叉力士等形象汇集一起,各具神态,风采绰然,惹人注目。高耸的飞檐翘角上,彩幢飘动,风铃脆响,伴随着经堂中悦耳的诵经声,游人置身其间,真有一种超凡脱俗、步入佛界的飘恍之感。寺院的东西两侧边缘各有一座洁白的如意宝塔拔地而起,像两尊巍然挺立的保护神守护着极乐天国。

近年来又修建了宗喀巴大殿。宗喀巴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深受藏族僧众的敬仰。大殿依山而修。殿内有一尊宗喀巴木雕像,通体用木材雕刻,高达18米,加上底座为24米,据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内木雕塑像。雕像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但见宗喀巴头戴藏传佛教黄帽,面目安详,坐在莲花宝座上,此殿成为天堂寺中的又一重要宗教建筑而为全寺生辉。

天堂寺不仅文物众多,建筑精美,而且宗教文化底蕴深厚,那流传甚广的许多神奇美妙的传说,为这座深山大河畔上的宗教圣殿增添了无穷魅力。寺院背靠八宝山,八座山峰之山形,就是藏传佛教八瑞相、八吉祥徽,即吉祥结峰、妙莲峰、宝伞峰、右旋海螺峰、金轮峰、胜利幢峰、宝瓶峰、金鱼峰。寺前大通河南岸的照壁山。山形为藏传佛教轮王七宝,即金轮宝山、神珠宝山、玉女宝山、主藏臣宝山、白象宝山、绀马宝山、主兵宝山,其中绀马宝山酷似绀马露出的双耳,相传此马乃世主坐骑,用一根线牵引绕地球跑了三转后卧于此地。当地僧民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说天堂寺内的释迦牟尼铜像曾开口讲话,并施恩于人间。有一年当地百姓遍染麻疹,久治不愈,活佛与僧众在此佛祖铜像前诵经求医,遂感动佛祖,铜佛全身长满“麻疹”,解除了百姓的痛苦,后经活佛和僧众再度诵经。又退去了铜佛身上的“麻疹”。这故事固然有些离奇,但却形象地表达了僧民们对佛祖的尊敬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之情。

如今,举世闻名的“引大入秦”工程已胜利竣工,“力大无比”的“孽龙”(河水),已被人民降伏。从分水闸门中流淌出来的清亮亮的“天堂之水”,已成了造福人间的“圣水”滋润着干渴的秦王川大地。雄伟壮观的“引大入秦”渠首巍然耸立在天堂寺附近的大通河上,为天堂胜境又添一景。游人观赏完天堂寺那巍峨雄浑的建筑群后,可沿渠道一路尽情饱览“引大入秦”工程之壮景,亲身感受人定胜天的巨大威力。

千年古刹——天水南郭寺

以寺内千年古树享誉秦州的南郭寺,雄距于天水市城南慧音山坳,前瞻广阔秀美的秦州平川,后依雄伟壮丽的巍峨青山。寺内古树参天、泉水长流、风景雅致。唐乾元年间,诗圣杜甫流寓秦州(今天水市)时曾题咏:“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这首诗精彩地描绘了南郭寺的秋景:空旷的寺院里有参天的古树,清亮的渠水流过整个城廓;秋花在悬崖危石下绽放,被弃置的古钟倒卧在暮色中。这首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实为描写天水名胜南郭寺的珍品。

南郭寺创建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距今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寺内现存的前蜀乾德年间经幢,宋熙宁年间石碣记和清代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历代修缮情况,为寺中珍贵之文物。寺院现存多为清代顺治、乾隆和光绪年间的建筑,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以三层牌坊式的大门各为中轴线,组成东、中、西三个大院,保存有殿字楼台亭阁60多间。寺院护墙环绕,建筑宏伟。造像精巧,古树森列,气势非凡,为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刹,而最有名的则是寺内虬枝雄劲、各具神韵的古树奇木。

游人来到寺前,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巍然挺立在寺门两侧的两棵巨型古槐。两树树围8米,高约30米,覆盖面达40多平方米,树干挺拔,苍劲有力,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攀天入地,蔚为壮观,这便是久负盛名的唐朝古槐,为南郭寺胜景之一。更奇的是,两棵古槐大小高低一致,左右对称和谐,恰似一对魁伟的武士,威风凛凛地站立门前,千年如一地守护着宝寺。

步入山门。为中寺院,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前院天王殿宽阔优雅,琉璃盖顶,斗拱彩绘,殿外高悬着书法大家米芾的“第一山”巨匾,看上去古朴醒目。殿内正面塑有弥勒坐佛像,背面立着护法神韦陀,两侧分列着扬眉怒视、叱咤风云的四大金刚,每尊塑像体态健美,神情生动传神。造型朴实粗犷,威武中见忠直,雄强中现善良,令人肃然起敬,表现了塑造师高超的艺术技能。

后院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大雄宝殿,它建于一片高台石基上,面宽5间,进深8米,五脊六兽悬山顶,七檩六架椽。正脊两端施龙吻,中央立有三级喇嘛塔,两旁坐着如意宝瓶,背面饰绘牡丹,黄色琉璃瓦覆盖,绘图天花板布顶,飞檐凌空,斗拱错叠,造型别致,结构奇巧,彩梁华柱,十分优美。殿内还塑有释迦、药师、阿弥陀佛和弟子彩塑,神情迥异,精巧逼真,栩栩如生。

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是一宽大开阔的庭院,院内古木森列,遮日蔽月。游人步入,只见那疏疏密密、高高低低的黛干绿荫各具特色,争奇斗胜,尤以春秋柏、龙爪槐、乔卫予号最为奇特。称为南郭寺三绝,游人观后无不称奇叫绝。春秋柏以“南山古柏”之誉名列秦州八景之中,这是一棵年代久远而形状奇异的巨大古柏。考其树龄,大约植于春秋晚期,距今约有2000多年了。一根分权三枝,斜逸伸展,其两枝主干,茎围都在3米以上,呈“v”形斜卧南北,直指中天,十分神奇。也许是树龄悠久、根系老化的缘故,使这两枝主干分离太开,而古树却因此引生一段趣文来。相传贞观年间,唐军西征至秦州。有一天,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登临南郭寺拜佛观景,将黄骠马和豹花马同拴在这棵柏树上。二将迷恋寺中景色,时久未归,两马思念主人,性急难耐,遂互踢嘶鸣,待人闻声赶到,古柏已被两马使劲拉成南北两半,成为北横两枝、南倾一枝的树状。这棵奇树历经千余年后。仍生机勃勃,老当益壮,那南面的一枝虽已枯干,但另一枝却枝干健壮,叶繁似盖,绿色不减。还在相依杨槐时伸出友好之手,在上枝干分岔处寄生着一棵300年之久的罕见茶树,谓之“树中树”,亦称“柏抱茶”。它们根茎相绕,供汲营养,槐以枝相撑,茶以根相压,自然造化之功,使人难以诠解。而朝南的另一枝更加奇妙难解:其躯干中腹虽已枯空,但在20米之远的顶端高空,却奇迹般地生出幼枝,绿叶耸耸,生机盎然,犹如巨笔生花一样鹤发童颜,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寺内除了古柏惹人注目外,那遍处可见的槐树也让人留恋不已。尤其是那历经300年风雨的龙爪槐,胸径达68厘米,堪称国内龙爪槐之冠。枝干疏而不密。形如蛟龙腾空。春夏繁茂,翠绿如洗;金秋叶疏,枝干粗壮;寒冬霜枝,银装素裹,四季峥嵘,美不胜收。寺内还有北方罕见的乔卫矛号树。这棵黄河流域惟一的珍稀树木,直径78厘米,高达28米,伟岸挺立在寺中,使南郭寺声名远扬。

植物学家实地考察了南郭寺的古树生长情况后,认为这里的树木经历千年而不枯衰,主要是因为南部寺水源充足,气温湿润所致。这话一点也不假。在寺院东侧有一口八卦井,泉水清澈透明,水质纯净甘冽。终年水旺如注,从不干枯,这便是杜甫诗中所说的“北流泉”。千百年来这眼泉水不仅滋润着漫山葱笼,而且还汲养过一代诗圣。公元759年,杜甫曾在寺中留寓二月有余,诗圣以山寺为美,吃素饭,饮泉水,怀着对南部寺美景的挚爱,写下了“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的美妙诗篇,亦使山寺以诗圣而闻名。寺中东禅院即“杜少陵祠”,就是后人为纪念杜甫亲临南部寺而专修的。祠内现存的杜甫和两侍童为晚清塑像,面目清癯,衣着俭朴,形象地展现了当年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和颠沛流离的悲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