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4947500000029

第29章 长城关隘(1)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家乡。”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从银河系其他星球上惟一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宛若一条巨龙从祖国的渤海之滨腾越上岸,奔驰逶迤数千公里,直奔嘉峪关驻足回眸,完成其壮阔的北国之旅,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的骄傲、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它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沧桑,是华夏大地历史演绎的见证,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就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重要关隘。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它地处河西走廊西段咽喉之地的嘉峪山麓,地势险要。南边是海拔5500米、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雪峰如玉,绵延千里;北边是形状如群驼的天山余脉——马鬃山、龙首山。两山相峙,状如瓶口,关城就建在瓶口处。长城从祁连山飞驰而下,直抵关隘,再从关北转而东去。长城以北是广袤宽阔遍地沙碛的“居延”海,即今甘肃省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其形势正如古人所云:“南枕祁连,北控居延。”在此设关,就扼住了出入新疆的咽喉,也控制了进入青藏高原的祁连山各山口及无垠的漠北地区。嘉峪关在大漠风沙中历经沧桑,今仍风姿卓然,巍峨宏伟,在大漠旷野、茫茫戈壁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与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遥相呼应,相互依存,共同闻名于天下。1961年嘉峪关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峪关是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关城。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比山海关早筑9年,故有“先有嘉峪关,后筑山海关”,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之说。嘉峪关关城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7年(公元1372~1539年)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伟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嘉峪关关城层楼重叠,飞檐凌空,气势壮观。关城两翼,坚固的长城爬山越岭,蜿蜒逶迤,烽墩众多。布局合理,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关城地处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峡谷中,这里素有“河西第一隘口”、“边陲锁钥”之称。关城西侧罗城墙向南有“明墙”延伸至祁连山下讨赖河畔;向北有“暗壁”隐伏至黑山半山腰,明墙暗壁相合,形成关城的西城墙。两边高山与峡谷对峙,关居其中,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实可谓“天下第一雄关”。据史料记载,嘉峪关在汉代设天门石障,曾派兵镇守。五代时黑山脚下设有天门关。明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驻兵河西,他看中了嘉峪关麓这块咽喉之地,在这里首筑土城。城高1.8丈,周长220丈。从此,嘉峪关作为一个关隘,出现在明长城的西端。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巡抚徐进出关入哈密、吐鲁番巡视,指令当时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了罗城关楼。明正德元年八月(公元1506年),担任肃州兵备副宪的李端澄又按照罗城关楼的样式监修了内城东西两座关楼,于次年二月落成,前后100多年的数次扩建,使嘉峪关关城成为一座巍峨壮观的雄关。但是它仍然是一座孤城,关城南北缺少防御工事,守备仍很单薄。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西北,认为嘉峪关地处险要,应加强防务,遂上书皇帝加固关城,增筑边墙。后由兵备道李涵监筑了一道长达百余里的长城,南起文殊山下卯来泉,穿过关城,北到野麻湾东北,并在嘉峪关周围修筑了许多城堡,这样,嘉峪关就成为一道巨大的屏障。后来,嘉峪关的军事作用逐渐消失,但它作为明长城西端的重要建筑。今日已成为古长城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旅游景点。

嘉峪关关城的总体设计非常独特。其城墙墙体全部采用当地的泥土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夯筑而成,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多道设防,重城并守,虽历经600多年的风雨磨难,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嘉峪关关城从东向西呈正方形,高11.7米,周长733.3米,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城壕组成三重城廓,易守难攻,固若金汤。游人若从嘉峪关市区出发,首先进入关城的东外城广场。在关城的东、南、北三面均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外城,全长1263米,残高3.8米,基厚2.3米,上阔65厘米,其中383米的东外城残缺部分系1981年补筑。东部围墙沿岩岗边缘筑起。东外城广场内原有街道、驿站、店铺、饭馆、车马店和庙宇,现仅存文昌阁、关帝庙和戏楼、墩台。文昌阁系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筑,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重建。此楼为明代驻守嘉峪关的文官办公的阁楼,雕梁画栋,檐翼飞翘,巍然壮观。关帝庙在文昌阁西北侧,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是嘉峪关庙宇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内原有精美的三国故事壁画、雕塑,现已无存。关帝庙与文昌阁系同时修筑,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重筑,现以牌楼最为完好,上悬“威宣中外”匾额。戏台坐南向北,与文昌阁相对,系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五月重修。现存有粗粗的台柱,高高的台面,两旁“出将”、“入相”的后门出入口,仍旧保持着戏台的古香古色,民族风格十分浓郁。在前台两旁朱漆的台柱上挂着黑底金字的一副长长的楹联。上书:“舞台小世界,看不尽贤愚忠佞;世界大舞台,演不完悲欢离合。”横额为“明镜高悬”。外城东南建有“闸门”,上有一座三间式闸楼,城外修有护城壕。

内城是关城的心脏,居于关城正中。城高11米,周长640米,面积2500平方米,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墙上部两侧建有1.7米高的砖砌垛墙,外墙设有垛口,形如碉堡。城东西设有2门,东为“光华门”,西为“柔远门”,取紫气东升、华光普照和安定边疆、怀柔安抚之意。两个高大深长的门洞各建在一个砖砌方形平台的下部正中,顶部半圆形。平台顶各建有一座三层木结构关楼,高达17米。两楼结构奇妙,明柱漆红,梁栋飞彩。城两侧建有两条宽阔的砖铺面马道,可直达关楼,通向城顶各处。南北城墙中部,各建有三间通廊式岗楼一座。城墙四角建有两层式角楼四座。内城东西门外均是瓮城回护,有“敌兵入城,如瓮中捉鳖”之意,面积各约550平方米,瓮城城门均向南开,与内城墙迂回衔接,浑然一体。东瓮城门首刻有“朝宗”二字,西瓮城门首刻有“会极”二字,东西两座瓮城像两座碉堡,守卫着内城东西二门。在西瓮城西面,还有一道凸字形的砖砌围墙,其城基砌石基,上建一门,门顶刻有“嘉峪关”三个大字,为关之正门。在此门顶上原建有三层三檐城楼一座,上悬“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一幅,1924年被马仲英部所拆毁。匾额遗失,现在城门外200米处,立有一个1米多高的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个大字,字迹道劲有力,笔迹雄健俊秀。

嘉峪关建筑庄严宏伟。工艺精湛,建设巧妙,浸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故而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一是“击石燕鸣”。在内城关门西侧有一顽石,大如箕斗,游人拾道旁卵石试击之,回声盈耳,如燕鸣啾啾。传说在关城修成后,有两只燕子筑巢于柔远门内,白天比翼双飞来去觅食,夜晚则共宿爱巢卿卿我我。一天,两燕出关,日暮时,雌燕先归,雄燕归时,关门已闭,不得入巢,遂绕城三周,悲鸣不绝后飞舞俯冲触顽石而死。守城士兵哀而将亡燕葬之。其后若以石块击此顽石,则闻燕鸣啾啾,似仍在呼唤爱侣,故后人称之为燕鸣石。从此,就在两只燕子筑巢的地方留下了千古不灭的燕鸣声。这种现象可从现代声学原理来解释:因关城的墙角地方是砖砌的,结构严密,墙表平实,墙体向上呈梯形倾斜。墙角便成了下小上大、半敞开式的喇叭形状。又由于人们所站的位置与墙角距离不等。所以用石击墙或两石相击,就会发出连续的啾鸣回音。这声音清脆明快,悦耳动听,使游人乐趣横生,久久不愿离去。当然游人听到的这个传说有些凄婉,虽然讲的是鸟类中爱情忠贞不渝的故事,可是细细琢磨,怎能不说是戍关将士思乡思妻、彻夜难眠、情深而泣的真实写照呢!在边关动乱、征战不绝的封建时代,将士们渴望和平安宁,渴望与亲人妻儿团聚的心情,就像燕儿啼叫一样急切凄凉。

其二是“定城砖”。据说该砖是当时一个承揽城楼设计和修建的能工巧将命名的。相传在明朝正德年间,朝廷为了加强西北边陲的防御,征调了许多工匠去修嘉峪关城楼。有个叫宫郝空的监官滥用职权,把召来的工匠当牛马使。工程初期,他领着大家备料,戈壁滩上备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块砖、一根木头都得靠肩挑人抬,从千里之外一步一个脚印地运来。可这位监官却不体恤工匠,该运多少木材和石砖,他根本心中无数,只是强迫工匠们顶烈日、抗干渴、挥汗如雨去运输。工匠中有个叫易开占的师傅,是当时肃州附近有名的能工巧将,他精通九九算法,技艺超群,凡由他承揽设计和修建的关亭、庙宇等工程,不但省工省料,而且造型美观坚固。他主持承建嘉峪关工程后,为了省工省料,不让其他工匠的汗水白流,他精心设计。算出建关需9999块砖。监官对此不但不领情,反而还刁难易师傅说:“就按你设计的数量运送砖块,要是多一块或少一块,砍掉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劳役3年。”易开占率领众工匠精心操作,待竣工后,仅剩一块砖,他把这块砖放在西瓮城阁楼后檐台上,但监官还是发现了这块砖,于是要斩易开占和罚众工匠苦役3年,并让搬掉这块砖。易开占师傅灵机一动说:“那块砖非凡人所放,昨晚我梦见是一位神仙放了这块‘定城砖’。如果搬掉它,整个关城就会倒塌,工程将会前功尽弃。”愚蠢的监官被神威所吓,竟信以为真,对易开占以及众工匠无可奈何,灰溜溜地逃走了。从此,这块定城砖就一直放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的后檐上,吸引着众多游人驻足观赏。这个传说足以说明嘉峪关建设者设计用料的精确和建筑艺术的高超。

嘉峪关是中国古代著名建筑之一。凡到河西走廊者,无不以一登嘉峪关为荣。如民族英雄林则徐谪戌新疆后,曾兴致勃勃地登上雄浑的嘉峪关关城,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过嘉峪关感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血□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头只见一丸泥。”可见嘉峪关在祁连山北麓的茫茫戈壁上,始终是震撼人心的一座雄关。

建国后,嘉峪关脚下崛起了一座钢铁之城——酒钢。国家为其建设投入了很大的财力;邓小平、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视察过。今天,嘉峪关关城经过修葺,仍可见当年雄险的边关气势,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远视嘉峪关,则像与天边相依的一座城堡。张开的双臂是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城。到这里的游人,为关而来,游关而走。登高望远,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戈壁滩瀚海,耳边如闻金戈铁马的战鼓声,脑海会映出沙海战将的身影。此时此刻,游人会徒生出一股气贯长虹的豪气来。

丝路南北两道上的关隘——玉门关和阳关

在中国的边塞古关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玉门关和阳关了。两关同期建于汉元封四年(公元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必经关隘,西部边境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