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区域人口发展战略与规划
4947600000033

第33章 甘肃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16)

许多研究都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保持10%以上的速度。甘肃省在“十一五”规划时期要保持10%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者在略低于8%左右的速度上运行,必须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于4‰。而目前甘肃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6‰,所以在今后的若干年内(2006年至2020的15年),甘肃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至少应该降低0.2个千分点。市县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要把这个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解决的好办法、好措施。

4.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富裕起来,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引导他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前提。

(四)加大对人力资源和人才开发的投资力度,启动市场等多种方式盘活人力资源,实现对城乡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1.建立劳动人口的双向配置机制。

对于劳动人口的配置在过去是计划方式,现在有了市场方式,但是根据甘肃省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可能看,要全部采取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方式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应该选择双向配置机制的思路。具体包括:一是建立用人方与劳动方的双向选择机制,两方面都应该具有足够的选择权力。二是建立政府扶持下的劳动就业与市场就业相结合的就业体系,两方面要协调运行、相互补充,但不能相互替代。三是劳动资源配置和流动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契约化,就业要签合同,解除要办手续。四是当前要把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政府应该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强有力的对策对有拖欠工资的企业进行制裁。

2.劳务输出。

甘肃省的15~65岁一般性劳动人口规模比较大,有1560万人,劳动人口的供养人口系数高达45%左右,如果剔除较小年龄人群和老年人群中的实际非劳动人口,甘肃省的劳动人口规模大约为1200万人口。其中,城市为300万,农村为900万。甘肃省的耕地有6000多万亩,按照目前我国的土地吸纳度系数15/亩计算,甘肃省的农村过剩劳动力或者富裕劳动力规模有近500万人。2000年以来由于加强了劳务输出,每年大约有120万到150万人,这样仍然还有350万的农村过剩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渠道和输出领域。甘肃省目前的劳务输出形式主要有季节性劳务输出、常年外出务工、进城定居经商等,规模和档次都有限。今后要大力发展高层次的劳务输出,如培训劳务输出、技术劳务输出、跨国劳务输出、企业整体劳务输出等。

3.移民开发。

甘肃省的贫困地区农村移民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每年也就有5000~10000人的规模,而且成本越来越高,在80年代是5000元,在90年代是1万多元,到了2000年今后,移民成本急速上升,目前的上规模移民成本都在2万元以上。由于各种原因,甘肃省需要规模移民的地区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就当前最迫切需要移民的民勤、宕昌、岷县、会宁等就有100万人。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有效地解决甘肃的移民问题,只靠本省的实力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建议如下。一是把甘肃的大规模与西北生态有重大影响的区域性移民问题作为国家项目来进行,争取得到国家的资金扶持,作为国家项目来建设如下。二是甘肃的移民必须扩大视野,不仅要搞好省内移民,更要搞好跨区域移民。三是制定科学的移民规划,移民规划不能定得太长,太长难以保证,最好规划在2006年到2020年的15年当中,分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四是移民方式要多种多样,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比如教育移民、培训移民、生态移民等都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参照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买断工龄”的方法,鼓励农民志愿买断“地龄”,然后彻底离开农村。

(五)科学制定中长期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专项规划,增加规划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把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纳入规范的运行轨道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要对甘肃省1996年以来特别是2000以来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研究透彻,并且要分阶段制定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要把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纳入趋于发展整体规划中去,纳入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城市建设和管理:解决“三农”问题等关键性战略中去。

2006年至201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实现低生育水平作为主要目标,将生育率降到和稳定在6‰(这要剔除没有登记的增加人口数);实现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建立完整的城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改善计划生育基层基本设施建设状况,特别是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要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改进;防止人口出生率的反弹,重点控制住流动人口的生育秩序;建立人口与经济等要素的协调发展机制;开展多层次的人口问题研究和学术活动。

2011年至2015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稳定生育水平和提高人口质量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这要剔除没有登记的增加人口数);继续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程序,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机制趋于成熟;全省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体系基本形成,并且使之运行正常;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和牧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优先考虑和建设,理顺其运行机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研究、规划和实证分析上水平、上档次,扩大在国际、国内的影响。

2016年至2020年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人口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全面提高人口出生、培养、培训、就业、流动的水平;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这要剔除没有登记的增加人口数);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作为建设的重点,真正解决好;在人口发展中不仅要延长人均受教育的年限,而且要建立和健全劳动人口市场配置的机制,使人力资源达到高效利用;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和健全起来;整个社会的人口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个人、家庭、单位、社会几方面协调运转的发展模式。

(六)对调整人口发展政策的建议

1.人口总政策。

建议甘肃省各级政府在继续控制人口生育的同时,要努力加快发展经济,强化企业和居民积累意识,促进人们增加经济、科技和教育投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竞争就业。在今后15年左右的时间内,实行经济高增长,人口高素质,结构优化合理的战略方针,实现经济加快发展,人口低位静止的战略目标,促使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人口区域政策。

(1)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效地利用各地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2)通过宏观调控,缩小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控制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

(3)发展乡镇企业,在农村形成新的城镇。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附近城镇转移。

(4)鼓励地区间人口迁流,逐步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大、中、小城市(镇)都应该有一个大发展,提高全省的城市化水平。

3.人口经济政策。

为了协调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人口因素:

(1)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应多年不变,生不增地,死不减地,从土地这种基本生产资料方面控制人口,控制多生多分土地的生育欲望。

(2)计划内生育的孩子,不管男女都可得到一份宅基地,改变一些地区按男孩分宅基地的政策,不给超生孩子房基地。

(3)改变按人头扶贫的方法,重点扶持计划生育户。

4.人口生育政策。

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强化孩子的经济杠杆的作用,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机制,调整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通过增加孩子质量成本来引导人们少生、优生、优育。继续稳定现行人口生育政策,重点杜绝3孩及其以上孩次的生育行为。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从城市到农村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独生子女户的后顾之忧。计划生育工作要与发展农村经济、与帮助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

5.人口环境政策。

必须在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保护环境的大框架内来解决人口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发展生产力,而且不能以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环境作为代价,不能牺牲子孙后代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基础上能够生活的更好的权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甘肃省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过多,已经妨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只有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更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人口协调政策。

经济增长方式将逐步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与此相适应,人口增长方式也要转变,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要使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适应、相协调。当前急需出台有关奖励农村独生子女户的政策,建议对当年新增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一次性奖励3000元。对于城乡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的上学、升学、考大学、培训等都应该给予必要的照顾。

(七)本课题研究的几点简要结论

1.甘肃省现阶段人口发展特征。

甘肃省不仅人口多,基数大,而且在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人口超载的问题。到2004年底,甘肃省的总人口达到2618万人,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每年平均3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继续增加。因此,就业压力仍是一个重大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是政府应该充分考虑的大问题,在甘肃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定要把控制人口与扩大就业同时并举。

2.甘肃省的人口素质差异较大。

实践证明,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呈正相关的,但是目前甘肃省15岁以上人口中尚有上百万的文盲,科盲更是文盲人数的3倍,而越是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文盲和半文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样的人口状况对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特别是特殊区域的劳动人口素质,是人口发展的难题,也是各个层次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工作重点。

3.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

应该说甘肃省国民生产总值和不少产品的总产量,已呈我国的前几位,但按人均算,却处于全国的后列。事实上,经济发展只有既看总量,更看人均占有量才是比较科学的。只有总量的增加,而没有人均占有量的增加,很难谈得上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种情况告诉我们,今后讲甘肃省的优势时最好多用人均的方法和指标,少用总量指标。

4.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的矛盾。

甘肃省在今后若干年内,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要完全达到协调发展状态是很难的,在不少地区就目前而言严重缺乏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这是因为,就目前来看,甘肃省的许多地区目前还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中,尽管甘肃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下降到很低水平(13‰和6‰左右),到2039年才能达到人口增长的小峰顶端,但人口的规模增长仍然比较大。所以,各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时不能意气用事,要实事求是,省上也不宜在速度和目标上给基层压力,让基层有发展的权力和空间,根据实际条件自主决策。

5.甘肃是西北第二人口大省,这是甘肃省的基本人口省情。

由于甘肃省有巨大的人口基数,所以无论是从农业社会的土地生产能力来衡量,还是从工业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就业岗位来看,还是从资源环境空间因素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来看,都预示着甘肃省人口数量的控制依然任重道远。为缓解人口压力,只能通过社会自觉控制,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不变,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全面推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

6.甘肃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的程度要比经济低,这与全社会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有关系。

甘肃省的教育发展只是在2000年以来比较快,但是在以前还是比较慢的。由于多种原因,甘肃省的人均教育资源、人均科技资源、人均文化资源的水平比全国低得多。更由于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状况的继续恶化,使得在社会层面上的总体状况和人均状况都是比较差的。这就是说,在甘肃省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链条中,有两个层次的协调关系,一是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且在人口一经济一社会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