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俄语通用国家概况
4947700000046

第46章 几座主要城市(9)

阿拉木图建立于1854年,位于阿拉木图天然地界小阿拉木图河的左岸,作为外伊犁的防御工事,即被称作韦尔内防御工事。自1867年始,该城被命名为“韦尔内”。

1867年,韦尔内成为新成立的谢米列奇耶州的中心,隶属于土耳克斯坦总督管辖,并得到城市的地位。表面上,韦尔内是巨大的绿荫城市,但同时又是尘土飞扬的、泥泞的城市。位于谢米列奇耶高地的这座城市曾两次完全被地震摧毁(1887年和1910年)。

许多杰出的俄罗斯科学家曾经访问过这座城市和它的郊区。1856年,在这里曾经工作过的有П.П.谢苗诺夫一天山斯基,之后不久,地质学家И.В.穆日凯托夫在这里工作过,他曾经写了有关1887年发生在韦尔内的地震事件。从1856年到1864年底,地理学家、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Ч.Ч.瓦利哈诺夫来访过韦尔内。到过这里的还有:地理学家Н.М.普热瓦利斯基、植物学家А.Н.克拉斯诺夫和В.В.萨波日尼科夫、动物学家А.Н.谢韦尔佐夫、历史学家В.В.巴托尔德。自1850年到1935年底,画家兼民族学家Н.Г.赫卢多夫在韦尔内工作。江布尔·贾巴耶夫、克宁·阿泽尔巴耶夫在

①阿拉木图:苏联时期,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苏联解体后,其首都迁至阿斯塔纳。这里唱了自己的歌曲,并在赛诗会上作了表演。

19世纪90年代末,韦尔内——俄罗斯遥远的边疆城市,变成了沙皇的一个政治流放点。这里开始了М.В.伏龙芝的政治生涯,1896—1904年间他在韦尔内中学学习。1905—1907年间在韦尔内出现了地下社会民主党组织,并举行过多次政治游行示威。

1918年3月3日,这座城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0年3月,在韦尔内爆发了反革命叛乱,这场叛乱后来被Д.А.富尔马诺夫领导的革命军肃清。

怀念革命的过去体现在众多的纪念馆、纪念像、纪念碑上。韦尔内市为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建造了许多的纪念碑和半身像雕塑,这里有卓越的革命活动家М.В.伏龙芝、阿曼格尔德·伊马诺夫、Л.П.叶梅列夫、托卡什·博金、乌拉兹·赞多索夫、П.М.维诺格拉多夫以及其他革命家的纪念碑和半身像雕塑。

1918年,韦尔内市及其整个谢米列奇耶州加入新成立的土耳克斯坦苏维埃共和国,1912年韦尔内改名为阿拉木图。自1929年始,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直至苏联解体。

1941~1945年,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阿拉木图市在粉碎法西斯主义方面增添了一份力量。在这里组建了第316步兵师,后来改名为И.В潘菲洛夫第8近卫军。1941年冬季,这个师有28名潘菲洛夫近卫军战士在杜博谢科沃铁路转运站附近保卫了莫斯科。他们的名字被用作阿拉木图市的街道名称。为苏联英雄И.В潘菲洛夫少将建造了纪念碑。在共产主义大街建立了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阿拉木图籍的飞行员С.Д.卢坎斯基(1918—1977)的半身雕塑。

阿拉木图——科学之城,这里有共和国科学院及其所属各科研所,它们的研究课题广泛,从地底深处到宇宙空间。这里有12所高等院校以及许多技校和中专培养各种类型的专家。

阿拉木图——多民族文化的城市,这里有许多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哈萨克斯坦阿巴依国家歌剧与芭蕾舞模范剧院成立于1934年。今天,它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剧院。在阿拉木图还有一些话剧院、音乐戏剧剧院、音乐爱好者协会、“哈萨克音乐会”、哈萨克电影制片厂、共和国的杂志出版社、报纸出版社等。

城市的博物馆向人们介绍哈萨克斯坦的历史、重要事件、事实和杰出人物。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介绍共和国人民的现代生活、人民所取得的成就。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的大工业中心。这里有电机厂、机械铸造厂、重型机器制造企业和建材企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阿拉木图的街道和广场建筑独特。对于整个城市来讲,综合性的楼群建筑极富特色。

从科克丘柏山顶俯瞰,阿拉木图的市区街景尽收眼底,纵横的市区平面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棋盘”。

列宁宫和“哈萨克斯坦饭店”的高层建筑桂冠样地装饰着列宁大街,列宁大街在革命领袖诞辰100周年前夕得到了重建。阿拉木图独一无二的建筑:中央博物馆、共和国少年宫、航空客站。这些建筑将民族优秀的传统与祖国城市建设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阿拉木图的郊区为疗养带,疗养院和旅游基地。在海拔1680米的外伊犁山麓,在布满云杉的山间,有亚洲著名的体育综合场地——“美狄奥”。

)第六节明斯克

一、明斯克简介

明斯克的历史令人惊奇又难以置信。年鉴记载中提及的这座城市与1067年3月3日发生在涅米加河上的血腥战役有关。而且有关城市存在的头一条消息与这座城市生活中诸多的灾难性事件有关。这座城市的原名曾叫“门斯克”(Менск,城市叫做明斯克只是到17世纪末,由于土地转交波兰政权统治下),这里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来自“交换”一词,“交换”能做出“活跃商贸”的结论,从古代起贸易就在这一地区进行。第二种说法具有传奇色彩,说这里曾有一位善良的巨人摩涅斯克在斯维斯洛奇河运来大量的漂砾黏土,为的是让喧嚣的河水吓跑凶恶的敌人。年鉴中所提及的门斯克,由于血腥事件不断发生,使这座城市似乎成为以后不断遭到疯狂掠杀、抢劫、破坏,之后又从废墟和灰烬中复活,从而打上了抹不掉的烙印。1084年,明斯克被基辅大公弗拉季米尔·摩诺马赫①掠夺并完全焚毁。

1241年,明斯克在四郊成功地粉碎并摆脱蒙古一鞑靼人的入侵,1505年克里米亚可汗②、穆罕默德·吉莱进攻明斯克。17世纪初为北方战争③,18世纪初,拿破仑的军队入侵。在明斯克的历史上,很难找到城市生活没有动荡、能够安居乐业的100年。其中最可怕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座城市的确变成了一堆硝烟弥漫的瓦砾:有

① 弗拉季米尔·摩诺马赫(1053—1125):基辅大公(1113—1125)。原为大贵族,曾击败南俄草原一带的波洛伏齐人。1113年,斯维雅斯托波克大公死,被僧侣、贵族和富商迎立为大公,并将起义镇压下去。在位时,抑制大贵族,重振基辅罗斯。对外与德意志、英国等国王室联姻。死后基辅罗斯解体。

② 克里米亚可汗:1449年建立的鞑靼封建汗国的最高统治者。克里米亚汗国原属钦察汗国,1427年脱离。包括顿河与第聂伯河下游之间的广大地区。首都巴克契撒莱(Бахчисарай)。1478年臣服于土耳其。1480年助莫斯科公国打败钦察汗国。1484年曾侵占基辅。1783年被俄国征服。

③ 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同瑞典进行的战争。战争初年,俄军屡败。俄国的盟国波兰、萨克森和丹麦相继退出战争。1709年,俄军败瑞军于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形势开始变化,波兰和丹麦重新投入战争。1720年俄军在瑞典登陆。1721年签订《尼斯塔特和约》,瑞典丧失了波罗的海上的霸权,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东岸地区(今圣彼得堡附近到里加湾大片地区)和出海口。80%的建筑物被毁,首都的27万居民中只剩下4.5万人。由于发生诸多灾难,人们曾有一段时间甚至讨论过恢复城市的适宜性问题,讨论首都的迁址问题。

今天的明斯克——宽阔笔直的大街依势而建,自由舒展的公园,迂回曲折的道路舒适、幽雅,以及和蔼可亲的居民。首都的客人们信服,明斯克是欧洲最清洁的绿荫城市。当然,历史上的破坏力依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此,其他的欧洲城市建议旅行者更多地选择历史名胜和建筑古迹参观。但是,渴求知识的人,无疑会评价出明斯克鲜明的城市特点,有可能,这是世界上唯一的、由于战争几乎完全被夷为平地,而由于建设者和居民的热情,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又被重建的千年古城。城市的设计非常独创,城市的主要干线——斯科里纳大街,长11公里,穿过4座广场(十月广场、胜利广场、亚库布·科拉斯①广场、加里宁广场)。斯科里纳大街的外观是20世纪苏联建筑学上的优秀典范,被称作斯大林式的建筑。大街两旁的建筑物装饰有拱形结构、立柱与雕塑,看起来富丽堂皇,非常壮观,使人想起古罗马的威武雄姿,而宽阔的街道突出了壮丽的景致。现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的独创建筑是20世纪的精髓: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②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的简朴小房子到用15年时间建成的宏伟的白俄罗斯共和国宫令首都的客人们震惊。明斯克保存下来的国家现存的纪念碑虽不多,但是,这些星星点点散

①亚库布·科拉斯(1882—1956):白俄罗斯诗人,白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

②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3月13至15日在明斯克成立,举行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只有9名代表。列宁没有参加这次大会,因为当时他已被流放于西伯利亚。布在现代化城市风景线上的明珠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东正教堂和天主教堂,其中最古老的有1613年建成的圣彼得保罗教堂;18—19世纪的住宅楼,它们代表了从古典主义到折中主义以及非巴洛克式的建筑艺术风格。

明斯克最有意思的街区之一是所谓的上城,它高高地坐落在斯维斯洛奇河岸,靠近自由广场。这里有两座白俄罗斯的主教堂:一座是东正教的圣灵大教堂,另一座是天主教的圣母马利亚大教堂。中世纪的神灵能够意识到他们来回飘荡于这些小道上,巴洛克式以及折中主义风格的房屋促成了这些小道的形成,共济会大楼的建筑到现在仍有许多的传奇故事。

拉科夫斯基郊外居住区也非常有趣:这里有明斯克的一个大城堡,是城市最古老的一部分。考古挖掘中,这里发现了11世纪的遗迹——几条街道和建筑物的残迹。

特罗伊茨基居住区是明斯克市最有名的地方。红色的砖瓦屋顶,童话般精致的房屋,用石块铺砌的迷宫似的弯曲小路以及环境舒适的庭院,同时这里有许多幽雅的咖啡屋和餐馆、礼品商店和百货商店吸引着游人。明斯克人、明斯克的居民以及城市的客人亲热地称这个地方为“三套马车”。明斯克毕竟与任何城市一样,这里不只有街道、桥梁、建筑物,而且有古老的、现代的,什么样的都有!明斯克的魅力在于这座城市的市民,所有来这里的人都会注意到这一点:文静平和、宽容、善意待人,这就是明斯克人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也传给了城市。客人们一定会发现,来到明斯克就如来到家里一样。您可沿宽阔的大街走一走,在密林浓荫的花园坐一坐,在喧闹而忙碌的市场转一转,在斯维斯洛奇河边的石堤上畅想畅想……在这里,谁也不会感觉自己是外国人!

二、明斯克的教堂

白俄罗斯宗教文化的特点是混合的、占优势的东正教及天主教。这种混合宗教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地缘政治环境。白俄罗斯拥有世界上唯一的两派教堂联合并存的实际尝试,它们建于17—19世纪。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合并,两者与众不同的共生遍布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

现在,白俄罗斯约70%的信仰者认为自己属于东正教,约15%~20%的信仰者属于天主教,2%的教徒属于新教。后者中,福音派和洗礼派教义得到了广泛传播。还有俄罗斯古老的新教徒(由于17世纪俄罗斯东正教会分裂而产生的,不服从旧教)团体和合并派教徒团体。最近,地方犹太教会与伊斯兰教团体有复活的倾向。

今天,在明斯克正在运作、产生影响的教堂共计24座,还有10座正在建造。在首都明斯克正式登记注册、起作用的宗教团体有116个。

1.东正教堂

圣灵大教堂位于基里尔与梅福季街3号。巴洛克风格建筑纪念碑。早先,教堂被纳入上城集市广场的建筑群。圣灵大教堂是用石头砌造的天主教堂,建于1642年,从属于圣贝尔德教派修道院(贝尔德——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1091—1153)。圣灵大教堂对面是圣贝尔德教派男子修道院。1870年圣灵大教堂按照东正教礼仪举行了圣洁化仪式,成为神圣的教堂,此后,这里又设立了男子修道院,从属于基里尔与梅福季教会。1863至1864年间的起义之后,在修道院设立了国家侦讯机构,起义者被监禁长达几十年之久。今天,这里是东正教的大教堂。

圣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科兹洛夫街11号,俄罗斯回溯式的建筑艺术纪念碑。该教堂建于1898年,为纪念1877—1878年俄军战胜土耳其而建。它位于战争墓地的中央。

圣彼得保罗教堂:坐落于明斯克拉科夫斯基街与涅米加大街交汇处。教堂的建筑结合了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1613年由彼得保罗修士团体建造。1795年改建并改名为叶卡捷里宁斯基教堂。从1979年始,在教堂的建筑物内设有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与技术档案馆,以及白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文学与艺术博物馆。1991年,教堂移交给宗教信仰者。教堂旁边还保留了建于19世纪的教会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