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罗健夫的故事
4949000000011

第11章 信念的力量

夜深了,四周一片静谧。柔和的台灯光下,报纸上蒋筑英、罗健夫的肖像,用其睿智的目光凝视着我,似乎在问:同志,你在想什么?

我仿佛又陷入在学生时代遇到老师冷然提问时的窘境。我想的太多了,一时回答不清,然而这又是应该回答而且必须回答的问题。我垂下头去。

我在吉林省工作期间,同蒋筑英同志所在的光机所有工作联系。我多次看过他们制造出来的高、精、尖的光学仪器,我曾为之赞叹,为之兴奋,为之鼓舞,为之自豪,但是遗憾的是,我不曾同这位为事业付出毕生心血的蒋筑英同志谋过一面,不曾握一次他的手,不曾向他致过一句慰问,我深深地感到惭愧。

蒋筑英、罗健夫,多好的同志啊!你们想要为祖国献出的——知识和力量,你们已经全部贡献了;你们不想向人民索取的——光荣的名誉,人民理所当然地奉赠给了你们。你们生活的时间不算长,尤其是有效的工作时间那么短暂,然而你们的生命却迸发出灿烂的光辉!人生的价值是不能以久暂来衡量的。你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培育,你们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你们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给我们全体共产党员和人民树立了楷模,你们可以毫无惭愧地安息了。

当感情的潮水渐渐平静下来时,人们自然要想: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两位同志自强不息地拼搏了一生?我读过报上所有报道后,得出一个结论:信念,坚定的信念!我为纪念张志新烈士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唯真知出大勇》,蒋、罗两同志虽然和张志新经历不同,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角度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他们全部生涯中,贯穿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生,而工作和奋斗,而死。

蒋筑英、罗健夫两同志在十年动乱期间,都曾遭到过不同程度的不公正的待遇。可贵而难能的是,他们自幼接受党的教育树立起来的共产主义信念丝毫不曾动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语),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传到蒋筑英、罗健夫身上,又赋予了共产主义的全新的内容。

用鲁迅的话说,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流出的是血。

请看:蒋筑英同志与其爱人路长琴同志定情的赠品仅仅是四尺蓝布!他生活在我们同时代,用的一直是一只老怀表。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后一年,他才第一次穿上的确良衣服,而且是弟弟送的!要知道,这是才华横溢的高级知识分子,是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啊!我不知道一些青年同志读到这些作何感想,我却流泪了。

请看:罗键夫同志在事业上做出不同一般的贡献后,拒绝高级工程师的头衔,谢绝调工资,不要好住房,把出国的机会让给他人。在癌症危及生命时,他想的是充分利用每分每秒时间安排工作,不坐汽车,不要沙发,甚至住房也怕给将来的房客带来不舒服。要知道,以他的贡献他本可以要求更好的待遇,然而他却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少麻烦人。”我不知道一些总爱因待遇问题发牢骚的同志谈到这些作何感想,我却流泪了。

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有无如此优秀的知识分子,大概总会有的吧。但我仍要为我们的蒋筑英、罗健夫感到骄傲,为我们的党和祖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人才而感到骄傲,同时也为许多活着的、同蒋、罗两同志一样为四化事业奋战的知识分子感到骄傲。我国的知识分子的大多数,都有一种坚忍不拔、刻苦钻研、严于律己、一心为国的高尚精神,并且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同共产党建立了血肉联系。我们的祖国还很贫穷,不能给他们更好些的待遇,但是他们对祖国永远一往情深,为之呕心沥血,直至献出生命。蒋、罗二同志就是典型代表,他们的品质,是人类良心的结晶。这两位同志同一切先辈革命者一样,是中国的脊梁。这两位同志的出现,本身就昭示一条真理:中华民族一定会繁荣昌盛,炎黄子孙一定要在世界东方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四化事业必定成功。

愿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们和党和人民一道,继先驱者的遗志,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继续奋斗。

(宋振庭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同志的先进事迹表彰大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