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林巧稚的故事
4949100000006

第6章 求学苦读志争先

1921年9月19日,协和医院在院内小礼堂举行第六届新生开学典礼。在这所庄重典雅、气度不凡的礼堂正厅里,由400名学生筛选出来的25名幸运儿,正用心感受着这肃穆圣坛的庄严氛围。

“我多自豪啊!听人说协和医学院是一座一般人难以迈入的医学宫殿,而我就要在这所令人望而却步的学府中深造,就要开始探索医学宝库奥秘的求学生涯了,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啊!”典礼过后好久了,巧稚的心依然澎湃不已。这也难怪,14岁的她从鼓浪屿的海滨沙滩背着小小的行李包裹,独身闯北平,用年迈的老祖母的话来说,“小孙女到皇帝脚下去念书了。”而协和这座兼有我国传统造型艺术和西方色彩风格的建筑群,那大门两旁蹲踞着的一对耀武扬威的石狮子,那青砖琉璃瓦的门楼。那汉白玉的栏杆,那用奇禽怪兽装饰起来的四角飞檐……无不显示出它雄伟恢宏的气度。所以,当小巧稚跨入这座宫殿大门时,心中不免荡起阵阵涟漪。

处在北京东单三条的协和医科大学,其前身为“北平私立协和医学院”,是由在北京的英、美六个教会团体联合创办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08年、191 1年、1914年春,先后派遣调查团来华考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医学、教育、医药卫生等状况,根据收集的材料,调查团认为“很有必要”建立医教机构,于是就有罗氏驻华医社的成立。次年,罗氏驻华医社与教会团体协议接办了协和医学院,同年进行改组整顿,并决定由董事会主持校务工作。当1916年协和医大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立案认可后,为扩大办学规模,美国的罗氏医社就看中了与协和毗邻的豫亲王的府邸,在施加压力逼其让出豫王府后,1917年开工重建医科大学,历时近五年方才竣工。

这所中西结合的医学殿堂里,现代化的设施如电灯、电话、煤气以及当时先进的医学仪器和医疗设备等一应俱全,为生活及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院同时实施八年制的教学制度。在这八年“抗战”中,学生三年预科学习,考核通过后,再转入五年本科,其中最后的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在这漫长的八年中,学生必须门门过关,否则一门不及格就有留级的危险,且及格是以75分为标准的;两门不及格就被毫不留情地开除。严格的淘汰制度极大地激励了莘莘学子,于是学业上竞争之激烈就可想而知了。“适者生存”的鞭策给每一个学生敲响了警钟。巧稚,这个从僻远小岛的“小八卦楼”里走出来的姑娘,心中更是忐忑不安。

当时,各地中等教育尚处起步阶段,发展参差不齐。毕业于教会学校的林巧稚只学过代数、几何、生物、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而物理、化学等重头课根本就没开过,且她的数学也不怎么好。所以当现在学习起物理、化学等课程时就犹如念天书,相当吃力。当这几道颇高的门槛横在了她的面前时,她愣住了。现在她才明白,绿色琉璃瓦宫殿建筑的协和医学院,是多么的冷酷森严,绝不是她幻想中的天堂。在这所美国人开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里,像她这样一个弱女子想要站住并站稳脚跟,赢得个件医生的白大褂,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怎么办?知难而退?不!父亲无视“男尊女卑”的勇气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这个来自鼓浪屿的纤纤女子,从小就走着和她同时代的女子完全不同的道路。她那瘦小的躯体内似乎蕴藏着无限的活力。时刻都在回答着社会的挑战。她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反驳“女子生来就是不行”的陈词滥调。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几千年压迫摧残女性的封建礼教,从没有使这个弱小的女子屈服、服从。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她的心中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抗“缠足”之争,是她第一次面对世俗的挑战;以“特殊的答卷”被协和医学院录取,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用自己的顽强努力回击“女子不行”的挑战;而今,功课的压力当然更不能使她退却了。

怀着自信自强的念头林巧稚决心迎头赶上!因为协和医科大学的教师全为外籍,课本为英文版,老师授课时也用英文,所以英语是一门横贯各科首当其冲的学科。凭着先前父亲为其打下的良好英文功底及教会学校内较好的英语基础,她把别人周末学习外语的时间也用来补习物理、化学,并利用一切课余时间进行这种自我加压式的补深,她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迎接这新的挑战。

协和医科大学的校规校纪非常严格。每天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熄灯,学生必须按其规定的一套作息制度行动,不准越“雷池”一步。每晚9点由舍监点名查人;10点,全部熄灯就寝。严格的就寝制度使林巧稚没有比别人多一分半秒的时间去补习。怎么办?把别人娱乐与休息的时间用于学习,这不就行了吗!

于是,每天午饭时,林巧稚狼吞虎咽般吃完饭后,就夹上书本走出宿舍。在环境比较僻静的地方,开始“开小灶”。晚上熄灯后,她常常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少寐一会儿,养精蓄锐,等到12点过后,当学院的电闸又合上时再偷偷起来,在用纸卷罩着的昏暗的灯光下继续读书。冷了,就把身上的毛毯裹紧些;饿了,就啃几口硬干粮;困了,就用手揉揉发酸的眼睛,用凉水醒醒脑子……就这样,她开始了求学苦读的生涯。

女大学生如果克服了“自我埋没”的心理,祛除了消极的心态,就会发现自己比原来想像的更聪明。更有才能,更富有创造力,内在的潜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料,这样,便会摆脱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理困惑,显示出一种勇往直前的豪爽气概。

记得那是一次期中的数学小测验,考试完后,老师阴沉着脸走进教室,开始宣布考试的结果。巧稚心中更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经过半个学期的追赶,她的成绩已有了起色,刚好达到75分。而这一届同来的6个女生中,竟有3个不及格!在老师怒气冲冲地指点着试卷上明显的错误时,男生可闲不住了,小声嘀咕着:“哈哈,你们女生就是不行,要不怎么偌大的一个‘协和’里,就没有一个女大夫呢?你们的职业就是‘主妇’而已,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满足丈夫的各方面需要罢了……”巧稚听了又气又恨,下课后,她第一次与人红了脸:

“女生怎么啦?女生也是人啊!我们女生也有对事业追求的权利,也有与你们男生竞争的权利!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知耻而后勇。这以后,林巧稚更是不敢有半点的松懈,因为她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向“女子不行”挑战!为了争得更多的时间弥补自己的不足,寒假到来了,她咬咬牙,收起思念家乡、思恋亲人的心绪,一头扎进了书堆里;3个月的漫长暑假到来了。为了使自己的成绩有着更大幅度的进步,她同样做出了留校攻读的决定。虽然,家乡有视她如掌上明珠的父亲,有给她无限疼爱的兄嫂,但她明白,只有暂时割舍亲情的思恋,方能摆脱知识不足的困境,才能实现“零”的突破!

假期里,校园空荡荡的,冷冷清清。但令她欣慰的是,她可以自由地安排这段时间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在这段“黄金时间”里,她拼命读书,竟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经过如此的穷追猛赶,巧稚人虽消瘦了下去,但她却逐渐适应了协和紧张有序的竞争节奏,物理、化学、数学等的成绩也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在第二学年时,老师上课提问,巧稚应答自如;课后作业她完成的既快且正确;测验时的成绩高出全班成绩一大截。师生们震惊了!他们不能相信,这就是原来的那个林巧稚,不知不觉间,她已大踏步前进,把大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同学们每每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曾经嘲讽过“女子就是不行”的男同学也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了。

学医的学生犯愁的就是实习关。当巧稚23岁时,开始接触实践解剖这门生理课了。和大多数女伴一样,以前她连个鸡都没杀过,更别说用刀比画着将人的尸体剖割开了。所以刚开始实习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时时困扰着她。“哼,我就不信过不了这一关!”巧稚的倔劲又上来了。“不是怕见尸体吗?那一定是见得机会太少!”于是她干脆没事时就往解剖室里钻。也许是慢慢看惯了的缘故,也许是她的理智战胜了感情,追求科学知识的心态战胜了内心的恐怖,渐渐地她见到尸体习以为常了。为了熟练掌握解剖的要领,她还对照自己的身体默默温习各种器官的名称、骨骼的方位、血管的分布和神经的走向。一遍又一遍,使其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生理学考试,她竟获得了98分的好成绩!

当然,巧稚苦读的生涯中还有运动锻炼的多彩一面。她兴趣广泛,从小就喜欢运动,如滑冰、长跑、游泳、徒步旅行、野外露营、登山等。每天早上,她都围着协和大楼跑步锻炼。打篮球更是巧稚的拿手好戏。在协和校园中,她在篮球队教练高登厅先生的指导下,勤学苦练,防守、传球、投篮样样拿得起。作为校队的主力队员,校内外的每次比赛都少不了她。

为了扩大知识视野,她还广泛涉猎如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各学科知识。她喜欢阅读英文原版小说的习惯也就是从那时起养成的。协和的每场学术报告她都去听;校园里的各种社团活动都有她一席之地。她是学生会执行部的会计,校刊编辑部的编辑,演讲社的社长,演剧团的主力,音乐团的团长……任其职,担其任,这与她生性好动,聪颖活泼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自从在启蒙学堂幼稚园里,她就以圆润的歌喉与银铃般的歌声颇得师生的赞誉,而且这种艺术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显示出她的魅力。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林巧稚要学就学它个天昏地暗,要玩就玩它个淋漓尽兴。所以,她的学习与课外调节相得益彰,同时保持了强健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怀着“为女子争气”的心愿她自觉地从“男尊女卑”的阴影下,从自身的局限中走出来,站在了某一历史的高度,用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独立的而不是依附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她注重了学业事业的发展,表现出与男同窗当仁不让的气概,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她能得以用自’身形象的日臻完善来扭转传统的习俗与偏见,跨越过种种障碍。

三年时间弹指一瞬。经过忙碌与充实的无数个昼夜更迭,1924年夏,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预科毕业,转入本科班学习。现在,她感到最大的压力依然是学习,因为在这次预科转本科时,竟有两位女同胞被淘汰了下去。这儿的竞争太残酷了,简直到了你不敢也不能有丝毫松懈的地步。然而,一年以后的她却有点分神了,这是由一封家信引起的。

“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前几天竟然半身偏瘫,一病不起了。家中筹集资金请医生调治,医生说是操劳过度,现在只好慢慢调养吧。他平生最疼爱的就是你,整天念念叨叨,可是又不要让你回来,怕耽误你的学业……”

家书抵万金,可是这封家信却使林巧稚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这也难怪,正是父亲的抚育才使她得以健康地成长了起来,早年丧母的巧稚是在父亲的呵护下长大的。而今,为了供自己读书,东奔西跑被生活所累的父亲却病倒了!可恨的病魔啊,你过早地夺去了母亲的生命,现在又来纠缠父亲,你为什么要无情地折磨善良的人啊……

对父病的担忧与思恋的痛楚使林巧稚的神智恍惚了起来,她的思想越来越不能集中了,人也消瘦了一圈,学习成绩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巧稚却浑然不知。当教授把错误百出的试卷送到她面前时,她方才猛然从忧虑中醒悟过来。就这样下去吗?自己整日祷告就能使父亲好起来吗?父亲学业的中断、大哥的半途辍学一直是他老人家的一块心病。父亲把全部的重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难道自己能因成绩不佳被淘汰,从而使父亲一生的夙愿再次落空吗?不!绝对不能!只有取得优良的成绩才是对父亲最好的报答!

头脑清醒过来的巧稚给家里邮走一封长信后,再一次走回到书桌前:“父亲,女儿会用功学习的,你也会很快康复的。”她默默地向主祈祷。

就这样,她又进入了“鏖战”状态。寒假中,她依然在宿舍中从早到晚地读书,也只有发愤苦读,才能使她暂时忘掉思父的痛楚。新学期,她收起思亲思乡的心绪,一如既往地扎进了书堆里信。直到1926年6月初,又一封“父病危速归”的加急电报才使巧稚获得“恩准”,“飞”到了家乡。然而,她来迟了一步,患脑溢血的父东已永远地闭上了慈祥的眼睛。那年,父亲62岁。看到最疼爱自己的人撒手而去,巧稚不由得顿足捶胸,失声痛哭起来。

当时,为了给父亲治病,原来住的八角小楼已卖给一位日本的内科医生了,大哥一家也搬到鼓浪屿龙头街的一幢二层小楼里,靠经营一个冰水股份公司养家糊口。现在家中经济拮据,自己上学的费用怎么办?每年二百多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啊!悲痛之余,巧稚流露出辍学的念头。

“不行!”大哥生气而又爱怜地说,“我会想办法供你读书的,否则,父亲也会死不瞑目的!”

自从幼时起,巧稚就清楚地记得大哥振明一直悉心地照顾着自己。父亲去世后,哥嫂一家为让她继续完成学业,除节衣缩食外,还狠了狠心,让高中毕业的儿子嘉通停了学业去做生意!大哥对自己妹妹的疼爱远远超过了疼爱其他的一切亲人!这是巧稚后来才知道的。对此,她终生难以忘怀!长兄为父!此后的茫茫人海给予她深情厚谊的大哥大嫂就被她视为再生父母,成了她漂泊生涯中最可信赖的亲人。

“同窗六十如一天,王府桃园隔人间;八年基础临床课,敬佩木兰素领先。”这首诗是当年和林巧稚同班共读的医学专家钟惠澜教授在林巧稚八十寿辰时写给她的,它真实地再现了林巧稚刻苦求学的精神风貌。也正是为女子争一席之地的坚定信念,才使她在求学之路上锲而不舍,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