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4953600000024

第24章 三国鼎立(2)

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的记录十分简单,仅“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么一句话而已。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将这句话演绎成了“三顾茅庐”的著名故事,说是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第二次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冒雪前往,诸葛亮又不在家,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第三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是在午睡,刘备便在堂下静候,等到诸葛亮醒了以后,二人才得以相见,纵论天下大势。作为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自然是描写得引人入胜、精彩至极,但历史事实是否如此,却又不得而知。也有学者猜测说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可能三次都见了,至于为什么要连去三次,大概是前两次谈得不够尽兴的缘故。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凡三往,乃见”,“乃”者“才”也,即三次前往,才得见诸葛亮。因此,这种说法似乎不妥。顺便提一句,《三国演义》于三国历史,篡改谬录者甚多,而许多读者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又以《三国演义》为据,真是叫人慨叹。

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二人纵论天下大势,诸葛亮更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计策。在刘备的真诚请求下,诸葛亮答应了刘备,于是出山辅佐,使得一部三国历史,更是平添了几分热闹气象。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以后,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刘表的儿子刘琮听到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人求降了。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曹操闻讯,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刘备的人马被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

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向东进军,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

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便派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联合抵抗曹军。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去见孙权。

诸葛亮见了孙权,说:“现在曹操攻下了荆州,马上就要进攻东吴了。将军如果决心抵抗,就早日同曹操断绝关系;要不然,干脆向他们投降。如果再犹豫不决,祸到临头就来不及了。”同时又为孙权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孙权听过之后,心里挺满意,就立刻召集部下将领,讨论抵抗曹操的办法。

正在这时候,曹操派人下战书来了。那信上说:“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领兵南征。现在准备了水军80万,愿意和将军较量一番。”

孙权把这封信递给部下看,大伙儿看了都变了脸色,说不出话来。

张昭是东吴官员中资格最老的。他说:“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来征讨,我们要抵抗他,从道义上说不通。而且,我们本来想靠长江天险,现在也靠不住了。曹军占领了荆州,又有上千艘战船,他们水陆并进,我们怎么也抵挡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张昭这一说,马上有不少人附和。

孙权听着听着,觉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鲁肃也跟着出来。孙权问鲁肃:“你有什么高见?”

鲁肃说:“要说投降,我可以投降,将军就不可以。我投降了还可以当个州郡官员。将军如果投降,那么江东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儿去?”

孙权叹了口气说:“刚刚大家说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说的正合我意啊!”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3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

周瑜领兵进军,在赤壁和曹军前哨碰上了。曹军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经得了疫病。双方一交锋,曹军就打了败仗,被迫撤退到长江的北岸。周瑜率领水军进驻南岸,和曹军隔江遥遥相对。曹操的北方来的兵士不会水战,他们在战船上,遇到风浪颠簸就受不了。后来,他们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稳不少。

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个情况,向周瑜献个计策,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拖下去对我们不利。现在曹军把战船都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办法来打败他们。”两人商量好,让黄盖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

黄盖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

隆冬的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10条大船,驶在前面,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船队到了江心,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江北。

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正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开北岸约摸2里光景,前面10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10条火船,一起闯进曹军水寨。那里的船舰,都挤在一起,又躲不开,很快地都延烧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曹军一大批兵士被烧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挤在江里,不会泅水,马上淹死了。

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他们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北岸的曹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马进攻,吓得全线崩溃。曹操拖着残兵败将向华容的小路上逃跑。刘备和周瑜一起,分水陆两路紧紧追赶,一直追到南郡,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战死的加上得病死的,损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将曹仁、徐晃、乐进留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回到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孙权退曹兵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做了徐州牧,把治所设在秣陵,后又改为建业。

为了防备曹操军队的侵占,孙权在濡须河口修筑成一座军港,因地处濡须城,就叫濡须坞。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果然派兵大举进攻濡须坞。孙权的水兵擅长水上作战,而曹操的北方步兵军队却很不适应水战。两军水上激战,曹军死伤惨重,被俘3000多人,落水丧命的兵士也多达几千人。曹军只好马上退回营地,坚守不出。孙权指挥着手下将士包围了曹军营地。但曹操军营防守严密,曹操军队在陆上战斗力又比孙权的水军强,不过曹军也不敢轻易出营攻击孙权的水军,两军谁也不能奈何对方,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

两军相持期间,孙权企图逼迫曹军离城撤退,几次进行挑战。但曹操坚守不动,毫无动摇撤退之意。孙权深知曹操不会甘心弃城而退,自己也不能立即取胜。于是有一天,孙权亲自乘坐轻便的指挥艇,舰上都配备最精良的武器,率领一队最精锐的水兵,从濡须港口徐徐开进曹军阵地。

曹军将领发现孙权的兵船,以为孙权带兵又来进攻,就立即报告曹操,并请求出击擒杀孙权。曹操忙出帐观看。只见孙权的船队行了五六里地,就来往回旋。

曹操对手下将领说:“我看,孙权一定是来察看我们的军队情况来了。我们做好准备,不要随便放箭,严阵以待就行了。”其实,孙权只是佯装看曹营,实则是让曹操看自己,让曹操明白自己的水军阵容多么强大,实力多么雄厚!以便让曹操死心,带领部队退走。

孙权来回察看曹操的阵地。曹操也在仔细地观察孙权的船队。曹操见那些队列整齐威严的水军士兵和船上配备的精良武器,不由得钦佩万分。

孙权察看曹军后,第二天就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书信。信上说:“春汛很快就要到了,发大水之前,你还是早点回去的好!”信中另外还附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读了孙权的信,觉得孙权对自己很有点畏惧,心中十分得意。曹操对身旁的将领说:“我看孙权说的倒是老实话啊?春汛一到真的要发大水,这可不是骗人的。”

本来曹操也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希望,借孙权的来信,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于是便命令部队撤退了。

曹丕废汉建魏

220年,曹操去世。魏王太子曹丕当时正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噩耗传到邺城,曹丕放声痛哭,不能自已。中庶子司马孚劝他说:“先王驾崩,天下大事都依赖殿下做主。您应当上为宗庙祭祀的延续着想,下为天下百姓的生计考虑,怎么能像普通人行孝一样,只知道哭呢?”曹丕又哭了很久,才勉强止住,说:“你说得对。”这时群臣刚刚听到曹操的死讯,聚在一起痛哭,连上朝的行列也无法保持了。司马孚在朝中大喊:“现在君王去世,天下震动,应当尽早拜立新君,以稳定全国局势。你们难道就只知道哭吗?”于是,曹丕下令让群臣退朝,设置宫廷的警卫,料理丧事。

群臣认为太子即位应该等待皇帝的诏令,尚书陈矫却说:“先王在外地去世,全国上下惶恐不安,太子应当节哀,继承王位,以维持天下人的期待。况且还有先王宠爱的其他儿子在一边等待拥立的机会,万一来去之间发生变故,那么国家就会有危机了。”于是,曹丕立即安排官员备办礼仪,一天之内全部准备齐全。第二天早晨,曹丕借用王后的名义传命令:太子即位为魏王。汉献帝还授予曹丕丞相官印和魏王玺绶,并让他兼任冀州牧。

当年十月,曹丕又制造了群臣上书请他称帝的事件。汉献帝做了30多年的挂名皇帝,接到大臣上书后,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了曹丕。曹丕假意推辞再三后,接受了玉玺,正式称帝,建国号为魏,即魏文帝,定都洛阳,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东汉灭亡了。

刘阿斗乐不思蜀

蜀后主刘禅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蜀汉灭亡后,刘禅还留在蜀地。司马昭觉得让他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郤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郤正指点。

到了洛阳后,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50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特色的舞蹈,让您回味回味啊!”这场舞蹈让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只有刘禅看得挺起劲,依然谈笑自若,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宴会后,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又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呢!”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司马昭觉得刘禅留在身边也没有什么大危险,所以并没有杀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