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4953600000027

第27章 南北朝并列(1)

南北朝(420~589年), 一段分裂的政局和历史。

420年, 刘裕废晋建宋, 这标志着南北朝的开始。刘裕所建立的宋朝是南朝的第一个王朝, 其后是齐、梁、陈; 北朝自北魏开始, 后来有西魏、东魏, 以及北齐、北周。这一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 下接隋朝, 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 却又保持着长期对峙。同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 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 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南朝四个更迭的政权中, 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城3年外, 其余的时间,南朝的京城始终在建康(南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 以宋的疆域最大、最强, 统治年代也最长, 历4代8帝, 共59年。齐是最短暂的, 只有23年, 由于争杀频繁, 竟历3代7帝, 平均3年一帝, 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历3代4帝。陈首尾凡33年, 历3代5帝, 亡于隋朝之手。北朝自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开始, 至589年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与西魏对峙、北齐与北周对峙三个时期, 并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 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

刘裕废晋建宋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是刘邦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东晋初,为避难,刘家从彭城迁居京口。因家贫,刘裕从小不能求学读书,终日以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及卖履小贩。

京口是北方各地流亡士族和民众的聚居地,号称北府,与历阳同为扬州重镇。居民风俗强悍,勇于从军。当时,谢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刘牢之等人。刘牢之常领精锐当前锋,战无不胜,号称北府兵。淝水大战,荷坚军崩溃,晋军前锋5000人就是刘牢之统率的北府兵。399年,刘裕在刘牢之部下任事,勇悍善战,屡立大功。刘牢之部下诸将,抢掠财物,比盗贼更凶,独刘裕约束部属,纪律严明,大得民心。此后,刘裕逐渐成为北府兵中的著名将领。

404年,桓玄篡晋,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人推为盟主。桓玄之乱后,刘裕官至侍中、车骑将军,东晋王朝的军权也逐渐由刘裕掌管。刘裕所积累的战功,为之后的帝业打下了基础。

410年,刘裕统率大军将南燕平定后,升任为太尉、中书监,执掌朝权。此后,刘裕便培植亲信,铲除政敌。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与刘裕政见不同的大臣纷纷被罢黜。然后,他第二次北伐,克复关中,于418年受封为相国、宋公。这个时候,刘裕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420年,刘裕筑坛于南部,登上皇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宋武帝改元永初,定都建康(江苏南京),改《秦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421年6月,晋恭帝中毒而死。至此,历时104年,共经11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

刘裕开创宋朝后,提拔寒士,并对他们委以重任,高门大族只做名大权小的官员。刘裕还削弱士族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力量大大增强了。

当时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出现强大的魏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鲜卑人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所以,刘裕取代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历史是一个大的贡献。

回过间来说,刘裕灭桓氏后,要取消司马氏皇帝的名号,还必须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因此,刘裕为灭晋而进行北伐。同时也是为消灭国内割据势力而进行统一战争。

魏国兴起

386年,鲜卑族的拓跋珪受各部拥戴,即代王位。拓跋珪用张衮为长史,许谦为右司马,政治指导者仍属汉族士人。同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表示不再受晋朝的封号。拓跋珪的首要措施是务农息民,取得后燕的援助,借以抵御内部诸部大人的不稳定性。

387年,拓跋珪颁布指令,每次战胜后,按战功封赏臣下。从此后,拓跋部成为坚强的好战集团。自388年开始,到397年,魏国分别攻破了高车袁纥(回纥)部、高车(敕勒)部、刘卫辰部(南匈奴的别支),虏获牛马羊数千万头。黄河以南(河套)的各部落也来归附,魏国已经国富兵强,准备进取中原。397年,魏国攻破后燕国都城中山(河北定县),黄河以北的各个州郡全为魏国占有。399年,拓跋珪改号称皇帝(魏道武帝),建都平城(山西大同)。自此,形成了南北朝对立的形势。

魏道武帝建立起主要由鲜卑人和汉人组成的大国以后,迫切地寻求稳定皇帝统治权的方案,任用大批汉官为魏国制定各种制度,提倡农业,解散游牧部落,都是这种方案的表现。这方面,他取得了成就。但在另一方面,汉族与鲜卑族间的矛盾,鲜卑贵族与魏皇帝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鲜卑族原始社会的残余势力,虽然逐渐在削弱,但对皇帝集权仍是强烈阻碍。魏道武帝在政治、经济上的措施,是要解散部落势力,催促鲜卑社会加速封建化,在这样的急剧变化中,皇帝与贵族间表现出特殊的紧张状态。406年,他下了一道诏书,告诉众人“自汉高帝起于布衣而有天下,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汉高帝受天命做皇帝,绝不是凭争夺得来。他劝臣下安分守己,克忠职守,才能‘保荣禄于天年,流余庆于后世’”。事实上,一些鲜卑大臣如穆崇、拓跋仪等的确想杀死他。而魏道武帝对臣下的言语行动,都非常猜疑,有一点可疑之处,便会下令处死。只有汉族大臣崔宏、崔洁父子深受他的信任,整个魏朝臣下人人自危,不敢与他单独见面。409年,魏道武帝死,他的儿子魏明元帝继位。

拓跋宏迁都

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有宏图远志,一心想成就霸业。魏都在平城,为天兴元年(398年)自盛乐迁都至此,都城偏居北地,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高祖一向仰慕中原文化,祀尧舜、祭周公、尊孔子、兴礼乐、正风俗,仿效中原推行文治。为雄踞中原,一统天下,他决定迁都至中原地区。不过,迁都是牵动全国、震动朝野的特大举措,况且由北方入中原,会有诸多不适。高祖最担心群臣不从,联合起来百般阻拦,便十分巧妙地采取了迂回之计,召集众臣议论,声称要大举南下攻打齐朝。

高祖择一吉日,诏令太常卿王谌龟卜,预测南伐的吉凶。说来也巧,卜得一个“革”卦,正合心意,高祖道:“爻签大吉,正是汤武革命,顺应天意。”此话一出,群臣肃然,心中并不赞同,但无人敢出来争辩。此时唯有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趋前进言:“《易经》中所称‘革’者,指的是更体改制,应天顺人,商汤、周武之卜,确为吉兆,但陛下正该发扬光大,何谈更改体制呢?今日计议南伐,反得‘革’的爻象,恐难称全吉。”高祖龙颜大变,声色俱厉道:“卜辞有‘大人虎变’一语,为什么说不吉呢?”高祖心意已决,势在必行,拓跋澄不解其意,一直追问不停,结果使得高祖很不高兴。

但高祖仔细思量,也感觉拓跋澄所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于是回到宫中,将拓跋澄召来,单独与他秘密商量。高祖说:“朕的国家,地域广大,但文轨不同,此地只宜施展武功,不利于推行文治,如果要移风易俗,成就天下大业,只有迁都中原。洛阳乃帝王之都,最有王者气象,最合朕意。今日又卜得一‘革’卦,正是改革征兆,迁都之举,其势可行,不知你意下如何?”拓跋澄明白了高祖的意思,非常赞同,欣然道:“陛下迁都,入主中原,制御华夏,成就天下大业,这是天下苍生的幸运啊!”高祖仍心存忧虑,坦言道:“北人恋土,故土难离,猛地一听南迁,必然相互惊扰,人心动荡,朕难免顾虑重重。”拓跋澄会心一笑:“这是非常之举,只有非常人才能知晓,只要陛下作出决断,我想他人也无能为力。”高祖笑道:“汉高祖得张良这个谋臣成就大业,你真不愧是我的张良啊!”

此后不久,高祖一边大造河桥,准备大军渡河,一边传令各地,调集兵马准备南征。经过两个多月的部署,筹备停当,高祖起兵平城,渡河南进,直达洛阳。此时正是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天气秋凉,淫雨霏霏,高祖一身戎装,督领诸军南进。群臣纷纷跪在马前劝阻,尚书李冲叩首说:“南伐之举,臣民不愿,陛下毅然独往,如何成事,故臣冒死劝谏。”

高祖大怒:“朕方经营天下,志在统一。你们这些书生,不知道我的大计,国家定有明刑,谨慎小心不要再多言了!”

又有安定王拓跋休等马前叩首,一齐哭泣着苦苦劝止,高祖便说:“此次大举南进,远近震动,若就此班师回朝,无功而返,如何示范后人?今日如果不南伐,也应当移都此地。机不可失,朕意已决,不可更改。赞同迁都者立于左侧,不同意者则立于右侧。”

安定王拓跋休等相继立于右侧,只有南安王拓跋桢进言说:“有圣德者不苟同俗议,成大功者不迁就俗众,非常之人方能成就非常之事。天下事最重要的莫过选择皇居,陛下若能就此罢停南伐,迁都中原,扩展王业,实在是臣之所愿,天下百姓之福。”说完,又回头示意群臣:与其南伐,宁可迁都。众臣见此阵势,无可奈何,只得同意迁都,齐声高呼“万岁”。

就这样,一场举国关注、震惊上下的迁都风波慢慢平息,高祖命人在洛阳大兴土木,最后终于顺利地实现了迁都的计划。

齐国乱世而起

450年,南北两个全盛的国家宋国、魏国爆发了一场大战。

魏太武帝自率步骑10万攻宋国的悬瓠城,宋将陈宪坚守苦战,魏军死伤甚重,败退。接着,宋文帝发大军,分水陆数路北伐,魏太武帝也发兵百万渡黄河应战。宋将王玄谟率主力军攻滑台,被魏主力军击败。柳元景薛安都破魏洛州守军,收复陕城和潼关。宋文帝因王玄谟溃败,召还柳元景等军。

451年,魏军乘胜攻彭城,徐州刺史刘骏(宋文帝儿子)坚守,魏太武帝攻城不克,率大军南行,攻盱眙城不克,又率军南行直到瓜步(江苏六合县境),声言要渡长江。宋沿江戒严,每户都得出丁男来服役,王公大臣家子弟也不能免。魏兵缺粮,前面有大江,后面有宋兵坚守城镇,只好退走。魏太武帝攻盱胎,向宋守将臧质求酒,臧质给他一罐便尿。魏太武帝受辱,大怒,全力攻城30日,堆积起来的魏兵尸体与城楼一般高,但最终还是没有攻下,魏太武帝只好忍辱败退。

鲜卑族生性野蛮,每次作战,魏兵总是将汉民驱赶到前阵,鲜卑骑兵在后面驰逐,汉民前进得慢一点,就被骑兵踏死。凡是魏兵所到之处,宋民都被屠杀,少数宋民被捕捉到北方去为奴为婢。只要魏国军队经过的地方,房屋一律被烧毁,变成一片荒地。

这场战役之后,宋国大伤国力,魏国的兵马也死伤惨重。自此,南北两朝国力进入修复期,不敢再轻易发兵打仗了。

宋文帝之后,宋孝武帝即位。宋孝武帝是个疑心重的人,他派人监视各方王侯和重臣,并采用强硬手段,派遣亲信到各方做典签官,代地方官员掌实权或分掌实权。诸王因遭疑忌,先后被迫起兵作乱,宋朝廷从此陷入骨肉相残、君臣互疑的一片混乱中。到宋明帝时,宋国内的混乱愈演愈烈,除了宋明帝自己的儿子,其余残存的兄弟和诸侄几乎全被杀光。凡是被疑忌的文武大臣,一些被处死了,一些则逃奔到魏国避难。

466年,徐州刺史薛安都等降魏,与魏军合力击败宋军,宋朝淮河以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河以西九郡先后被魏夺去,南朝疆域又一次缩小。472年,宋明帝死,他的儿子苍梧王继位,宋国内乱更加白热化。之后,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在内乱中逐渐集结力量,于479年推翻宋朝的统治,萧道成称帝为齐高帝,建立了齐朝。

梁朝的残暴统治

萧道成所建的齐朝后为梁朝所取代。

梁武帝萧衍建梁的时候,正是齐国内乱,担任雍州刺史的他可谓一蹴而就,便成帝业。他在位的40多年,梁朝内无战事,与之敌对的北朝已经衰乱,无力大举南侵,南北两朝间不曾发生定决存亡的大战争。

按常理来说,这一时期正是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绝佳时候。可惜梁武帝却是个伪善而残暴的、愚蠢而贪婪的统治者,他采用各种方法来维持他的政权,他又为社会大破坏造成各种条件,到末年爆发了侯景的大乱,接着爆发了诸王争夺帝位的大乱,整个长江流域遭受空前未有的普遍破坏,统治阶级的所有丑恶也都在大乱中暴露出来。

梁武帝看到东晋朝凭借士族的维持,国运延长到百余年,但皇帝无权,朝廷为大族所挟制;宋、齐两朝用诸王作镇将,用典签监视诸王,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但骨肉相残,政权为素族所夺取。梁武帝依据这些经验,定出两条基本方针,企图取三朝的长处,改三朝的短处,建立起久安的梁朝。

梁武帝对待亲属和士族,一概不用法律,这些人犯了罪,都可以得到宽免。对待民众却完全相反。老百姓犯了罪,用法极严:一人逃亡,那么全家人都要被囚禁罚做苦力。对百姓统治残暴,表面上梁武帝却表现出乐善好施,吃斋谦恭。

冬天,他五更就起床处理玫务,手冻得裂了口子,也不停笔。刚登上帝位不久,便按佛教的规矩吃素,祭天地祖宗以及朝廷大宴会,也只用蔬菜,不用牲畜;他一天只吃一顿菜羹粗米饭;他穿的是布衣,挂的是木绵制的黑色帐,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两年,不饮酒,平时不听音乐。对待宫内阉宦,也是礼貌相侍好似对贵宾,更不用说接待士大夫了。他专精佛教戒律,每次断重罪(杀普通民众),总要涕泣,整天表示不高兴;士族犯罪一概宽免,亲属甚至是犯谋反罪,哭着教诲一番也就算无罪。王侯横行不法,或者白天在大街上公然杀人,或者夜间派人出去抢掠,盗匪逃进王侯家,就没有人敢追捕。梁武帝完全知道这种情形,因为讲慈爱,所以让他们无恶不作。这都算是他的慈爱。546年,一个直臣贺琛上书指出梁武帝的恶政:第一,搜括极其残酷,民不堪命;第二,官员穷奢极欲,无限浪费;第三,权臣玩弄威福,专找别人的罪过;第四,朝廷大兴土木,民众服役不得休息。贺深说的都是实话,句句揭穿梁武帝的伪装。梁武帝看了大怒,举出自己的节俭生活作证,辨明没有那些劣迹。贺琛不敢再说话,梁武帝依然用他老儒兼老僧式的勤劳、节俭、谦恭、慈爱掩饰着他的残暴。此外,梁武帝还制礼、作乐、兴儒学。505年,梁武帝下诏提倡经术,由国库出资在建康设立五经馆,每馆设博士一人,有学生数百人,凡是考试合格的学生不论出身都能出仕做官。

如此种种,梁武帝自然轻易的得到了士族、僧徒及寒士的拥戴护,这种表面上的平静一直维持了半个世纪,而梁国的内部矛盾也在这段时间当中日益突显。最终,由于梁国对东魏叛将侯景的接纳,造成了梁国境内的大破坏。北朝的战乱也因此顺势烧到了长江流域,南朝的政局变得更加动荡。

北朝魏、齐、周的更迭

北魏分裂形成了东魏、西魏,之后才有了北齐,之后北周灭齐,一统中国北部。而北魏的分裂源于后宫干政,宦官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