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581~618年), 再度实现中国大一统的短命王朝。
隋朝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进程中, 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结束了天下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大一统,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三省六部制。这对唐朝制度的确立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他各项措施也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科举制的开创, 打破了过去门阀士族举官的弊端。大运河的开通, 使经济文化发展起来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有效结合在一起。隋朝统一南北, 虽然它短促, 却是一个对历史有着重要贡献的朝代。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少有的节俭皇帝。统一全国后, 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使战事得以停止, 全国安宁, 南北民众获得休息, 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 民众得以安居从事生产。开皇年间, 户口和财产都有巨大的增加。而后来者隋炀帝却是历史上少有的奢侈皇帝。因为奢侈, 民众被剥削到无法生存的地步。要想找到生路, 民众只有起义推翻隋统治。
杨坚建隋
自十六国时起,黄河流域汉族民众长期遭受非汉族统治者的歧视和虐待,恢复汉族政权的呼声强烈。汉士族也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政治地位。曾经取得统治权的各族,失势后陆续融合到汉族里,与汉族成为一体,政治要求与汉人一致。宇文氏建立北周政权,主要依靠汉族,本身并无宇文部落作为根基。周武帝灭北齐后,汉族势力更有极大的增强趋势,这就使杨坚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宇文氏的政权。
577年,宇文邕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后在北伐突厥的征途上染上重病,于578年去世。继位的宣帝宇文赟是杨坚的女婿,胸无大志,并且十分残暴。他即位未到一年,就传位给7岁的儿子宇文阐,即静帝,封自己为天元皇帝并继续执掌政权。宇文赟不理朝政,大臣不能见到他,有事只能通过宦官上奏。他对大臣的猜忌逐日加深,大臣稍有违犯,重则诛杀,轻则捶打。被捶打的人要受120杖方可逃过一劫,这样以120杖为度的捶打,被叫做天杖。这样残酷的刑罚,弄得朝廷内外一片恐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时袭父爵为隋国公。他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勋臣;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他系出华阴杨氏,是士族中高门,宗族兵力多至3000余人。这些条件使得一群关西士人在周宣帝临死时,便合谋引他入宫辅政,总揽大权。
辅政时,杨坚革除周宣帝所行暴政,删削《刑经圣制》,改作《刑书要制》,用法较为宽大。又令汉人各复本姓,废弃字文泰所给鲜卑姓,这是符合汉族人愿望的。杨坚的诸多举措令万民归心。
580年,周宣帝死,宇文阐正式临朝执政,任杨坚为左大丞相,都督军事,总揽朝政,晋封隋王。581年,杨坚废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史称隋文帝。
杨坚称帝后,取消了北周官制,恢复汉、魏官制。以前,宇文泰定官制,模仿《周礼》,表示上继西周,实际是想行用一种与汉、魏官制完全隔绝的制度,同时令百官穿着鲜卑服装,称呼鲜卑姓名,希望汉族在复古形式下,逐渐鲜卑化。隋朝建立后,杨坚恢复汉、魏官制,意味着文明政权的大回归。
杨坚派将灭陈朝
陈后主陈叔宝登上皇位后,贪于酒色,整日在后宫和宠妃们饮酒作乐,无心过问朝政。
一天,陈叔宝正和张贵妃还有几位大臣在花园里赏花,忽然有人来报,说:“皇帝,不好了,隋文帝杨坚派二儿子晋王杨广来攻打我们了,共有50万兵,分八路,现在已经到长江北岸了。”长江,自古以来就从西向东流着,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南北进攻的军队。长江水流又较急,水面也宽,所以,要想渡过长江,是很困难的。陈叔宝不相信杨广能飞渡长江,就满不在乎,接着和张贵妃饮酒赏花。
第二天早晨,有太监慌慌忙忙跑进来,报告说:“隋将韩擒虎从采石、贺若弼从京口渡过长江,向建康城攻来了。”
这下,陈叔宝着急了,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如何打退隋兵。但是,当时朝政腐败,文武大臣们都很无能,竟没有人敢带兵出战。陈叔宝又气又急,
这时,车骑将军、南徐州刺史、绥远公萧摩诃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带领三军去打退隋军。陈叔宝非常高兴,说:“等你出征后,我派人让你的妻子和儿子进宫,我要加赏封号,赏给他们金银。”
萧摩诃带兵出征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入宫受赏。陈叔宝一下看中了萧摩诃新近娶的年轻貌美的妻子,就把她留在了宫中。萧摩诃离开建康,在白土岗布下了一字长蛇阵,正要开战时,家丁来报,说:“夫人被皇帝留在宫中,数日不归。”萧摩诃气得昏倒在地。结果陈军乱成一团,不战自败。
第二天,隋军包围了建康城,守城的将士不战自降,打开城门,放隋军入城。文武百官都各自逃命了。陈叔宝这时还在后宫,听到喊杀的声音,知道大势已去,就拉着张贵妃和孙贵嫔逃往景阳殿。隋将韩擒虎冲入宫中后,派人到处找陈叔宝。后来,在井里找到了陈叔宝三人。韩擒虎杀死了两个皇妃,把陈叔宝绑起来带走了。到这时,陈朝灭亡了。这一年是589年,隋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南北朝”的历史。
15年后,陈叔宝死在洛阳,结束了他亡国之主的一生。
完整封建官僚体质的形成
杨坚建立隋朝后,废除了北周按《周礼》设立的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等六官,而接受崔仲方的建议,改定官制。设三公、三师,不掌实权,而以三省为中央真正权力机关。在中央设立的三省是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其长官分别为尚书令、纳言、内史,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门下省与内史省执掌文秘,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
尚书省是朝廷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设吏、礼、户、兵、刑、工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黜陟、调动之政务。其长官为吏部尚书,副职为吏部侍郎。下辖吏部(一称司列)、司封、司勋、考功(一称司绩)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礼部集前朝客曹及祠部等机构之职能于一身,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务。其长官为礼部尚书,副职为礼部侍郎。下辖礼部(一称司礼)、祠部(一称司禋)、主客(一称司蕃)、膳部(一称司膳)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政务。其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下辖户部(一称司元)、度支(一称司度)、金部(一称司珍)、仓部(一称司庚)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地图、军令之政务。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副职为兵部侍郎(改称司戎少常伯)。下辖兵部(一称司戎)、职方(一称司城)、驾部(一称司舆或司驾)、库部(一称司库)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刑部掌邦国律令、刑法、徒隶、按复谳禁之政。其长官为刑部尚书,副职为刑部侍郎。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工部掌全国各项工程、屯田、水利、山泽、交通之政务。其长官为工部尚书,副职为工部侍郎。下辖工部(一称司平)、屯田(一称司田)、虞部(一称司虞)、水部(一称司川或司水)四司。各司长官为郎中(一称大夫),副官为员外郎。
门下省与内史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又曾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因时而异。侍中即为宰相。内史省为隋代最高政务机构,其长官为内史。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宰相分工明确,一方面削弱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而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它对唐以后的封建统治体制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六部制,沿用至清末。魏晋以来处于发展中的封建官僚机构,在隋代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隋朝始创科举制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做法,也叫“开科取士”。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
隋朝的用人制度沿袭于北周旧贵族。南朝的江南士族和北齐的山东士族只能保持传统的社会声望,却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殊权利。朝廷采取考试法,这就逐渐形成科举制度,为士族入仕提供了途径。
隋朝建立后,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
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个科目荐举人才。
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做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587年,隋文帝杨坚定制,每州每年保荐贡士三人。州县保荐贡士的标准是文章华美。文章尤美的士人,州可保荐应秀才科,受特别考试。山东士族受南朝影响,学华美文章为专业,早成风气,朝廷无法抑止。隋文帝取士按德才,是想改变文章取士的惯例,可是事实上还是行不通。李谔上书请正文体说,魏晋士人“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可见齐梁以来,南朝士族求官,不仅凭门阀,还要凭文章。南北统一后,南方士人一向有这种惯例,自然要以文章作为仕进的工具。
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隋炀帝本人是个文学家,创立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是不足为奇的。
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南北士人凭文才来竞争高低,魏、晋时期以下凭门阀高低做官的制度,从此逐渐为科举制度所代替。
进士科的作用,不仅在提倡华美文学,更重要的意义还在消除了南北士族的界限。
同时,科举制度的创置,也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在中国前后存在了1300多年,它的存废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科举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统制和普及,更因为其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和巩固而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暴君隋炀帝
604年,隋文帝死,隋炀帝一登上皇位便决定迁都洛阳,征男丁数十万人掘长堑,自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起,东接长平(今山西高平县)、汲郡(河南汲县),抵临清关(今河南新乡县东北),渡河至浚仪(河南开封市西北)、襄城(今河南襄城县),达到上洛(今陕西商县),作为保护洛阳的关防。他以为关中是可靠的,洛阳外围划一条长堑,堑内土地与关中相联结,就可以有恃无恐,放胆作恶,不怕堑外民众的反抗了。这种自造分裂、与民为敌的愚顽想法,此后一直支配着他的政治行动。605年,隋炀帝令字文恺营建东京(今洛阳),每月服役的丁男多至200万人。字文恺迎合他的侈心,规模力求宏大。全国富商大贾数万家被迁徙到东京居住。又令宇文恺别造显仁宫(在今河南宜阳县)。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输送至洛阳充实各苑。开通济渠,自长安至江都,沿渠造离宫40余所,江都宫尤为壮丽。又在洛阳西面筑西苑,周200里。苑内有海,周10余里。海中造3神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台观殿阁,布置在山上,形势非常相宜。海北有龙鳞渠,曲折流来注入海内。沿渠立16院,院门临渠,每院住四品夫人1人主院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宫树秋冬凋落,翦彩绫为花叶,满缀树上,色坏更换新制,使常象春天。隋炀帝所到的地方,池沼里的冰赶快去掉,布上彩绫翦成的荷、芰、菱、芡。16院想尽各种享乐的方法,招引隋炀帝的到来。他喜欢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马上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
606年,隋炀帝招集周、齐、梁、陈乐家子弟,都编为乐户,又六品官以下至于民庶,有擅长音乐倡优百戏的人都到太常寺当差。全国乐人和散乐(又称百戏,即杂技)大集东京。隋炀帝在芳华苑积翠池旁检阅散乐,有舍利兽先来跳跃。忽然水满街道,到处都是鼋鼍龟鳖。又有鲸鱼喷雾掩蔽日光,转眼间化成黄龙,长七八丈。又二人分左右行走,头上各顶一条长竿,竿上有人舞动,两竿上人同时跳到对方的竿上。又有神鳌负山、幻人吐火等技艺。隋炀帝自制艳诗多篇,令乐官造成新声,教乐人演奏。乐人、舞人逐年增加到3万余人,都穿锦绣彩色的衣服,西京、东京所有锦彩几乎全部给他们做衣服。同年,造兴洛、回洛两仓,积储食粮,派兵1000人镇守。
隋炀帝还有一条坚持的戒律——拒谏。他曾对名士虞世南说,“我生性不喜人谏。如果已是达官,还想进谏以求名,我更不能饶他。如是卑贱士人,我还可以饶他些,但决不让他有出头的日子。你记住吧!”隋炀帝自负才学比什么人都高,对待臣们说:“人家说我继承先帝遗业,其实我和士大夫比才学,我也该做皇帝。”他是一个极骄极贪的人,以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对的,自己所得的物都是不够的,因而予智予雄,任性妄为,残酷剥削,不顾民众的死活,浪费只求本人的快意;对内杀人唯恐太少,对外用兵唯恐不多,自604年即位到618年被杀死,所有残暴丑恶的事他都做了。
《隋书》描写这个民贼独夫的情况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这种情况,就是他那种掘长堑的愚顽思想支配着政治行动的结果。
隋炀帝三征高丽
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其中高丽最强。598年,高丽王高元联合靺鞨进攻辽西,被隋朝地方军击退。杨坚发兵30万进击,高元遣使谢罪,罢兵修好。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要求高元入朝未成,便决心大举东征。611年,杨广命令在东莱(在今山东)海口造船300艘,官吏督役严急,死者达十之三四;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5万辆,装载衣甲帐幕,由兵士自己牵挽,送往高阳;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舶连接达千余里。运输兵民交错往还,昼夜不绝,死的就抛在路旁,臭秽满路。又发民夫自办车牛运粮械到泸河(今辽宁锦州)、怀远(今辽宁辽阳西北)两镇,车牛都一去不返。又发鹿车(即独轮车)夫60余万,每两人推米三石,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路上吃的,车夫到镇无米可交,只好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