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4953600000040

第40章 五代更替

五代(907~959年),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更迭。

唐末农民大起义失败后, 割据势力乘机混战, 各霸一方。907年, 割据者朱全忠灭唐, 唐朝结束, 五代十国开始。

后梁(907~923年), 朱全忠建, 都开封。朱全忠原名朱温, 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降唐后改名全忠, 建梁后又名朱晃, 是为梁太祖。由于荒淫残暴, 被其子所杀。后梁被李存勖所灭。

后唐(923~936年), 李存勖建, 都洛阳。李存勖原为沙陀族人、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 后袭父之职。灭梁后在洛阳即帝位, 是为唐庄宗。其养子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间, 吏治较好。但明宗死后, 诸子争权,发生内乱, 后唐遂被石敬瑭所灭。

后晋(936~947年), 石敬瑭建, 都开封。石敬瑭原为唐明宗时太原节度使。936年, 他乘后唐内乱之际, 以甘当儿皇帝和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 换得契丹援助, 灭唐建晋, 是为晋高祖。其侄石重贵继位后, 被契丹主耶律德光所灭。契丹从开封北撤后, 刘知远乘机建汉。

后汉(947~951年), 刘知远建, 都开封。刘知远原为后晋河东节度使, 后入主开封, 是为汉高祖。后被天雄节度使郭威所灭。

后周(951~959年), 郭威建, 都开封。刘954年, 郭威死, 其养子郭荣即位, 复姓柴氏, 是为周世宗柴荣。柴荣曾选贤任能, 整饬吏治, 招民垦荒, 均定田租, 禁灭佛教, 严明军纪, 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改革, 增强了国力。另外, 又率兵攻蜀, 取得秦、凤、成、阶四州之地; 亲征南唐, 取得江北淮南大片之地; 又大举伐辽, 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三关之地, 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960年,后周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

朱全忠建梁

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唐僖宗回到长安。这时候,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藩镇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势力或扩大或缩小,不断的纷争重新成就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其中最强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朱全忠。朱全忠原名朱温,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其本人自小游手好闲,为人凶狠奸诈。

黄巢起义后,他参加了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到了起义军危急的关头,他带兵叛变,投靠唐朝,为唐王朝帮了大忙。唐僖宗给他高官厚禄,还赏他一个名字叫“全忠”,派他镇压起义军。

当黄巢从长安退到河南的时候,兵力还很强,有一次,黄巢军攻打汴州,朱全忠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打败了起义军,回到汴州。朱全忠假意殷勤招待,大摆酒宴,趁李克用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派兵把驿馆团团围住,想把李克用害死。李克用靠几个亲兵拼命救出,才突围逃走。打那时候起,李克用就跟朱全忠结下了冤仇。这两支割据力量一直互相攻打。朱全忠的势力越来越大,李克用只能保住河东地区。

唐僖宗病死后,他的弟弟唐昭宗李晔想依靠朝臣来反对宦官,一次次都失败了。到了后来,宦官把唐昭宗软禁了起来,另立新皇帝。

这件事给野心勃勃的朱全忠一个好机会。朱全忠派出亲信偷偷溜进长安,跟宰相崔胤秘密策划。崔胤有了朱全忠做后台,胆也壮了,就发兵杀了宦官头目刘季述,迎接唐昭宗复位。

唐昭宗和崔胤还想杀所有宦官,另一些宦官就投靠另一个藩镇、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把唐昭宗劫持到凤翔。

崔胤向朱全忠求救,朱全忠带兵进攻凤翔,要李茂贞交出唐昭宗。李茂贞兵力敌不过朱全忠,连连打败仗。朱全忠大军把凤翔城包围起来,最后城里的粮食断了,又碰到大雪天,兵士和百姓饿死、冻死的多得没法数。李茂贞被围在孤城里,毫无出路,只好投降。

朱全忠攻下凤翔,把唐昭宗带回长安。从此唐王朝政权就从宦官手里转到朱全忠手里,唐昭宗日子更不好过。

朱全忠掌了大权,把宦官全部杀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离开长安的时候,朱全忠派人把长安的宫室、官府和民屋全部拆光,把材料运到洛阳,还逼迫长安的官吏、百姓一起搬到洛阳去。长安百姓扶着老人,拖着孩子,在兵士的驱赶下赶路。一路上,大家一面哭泣,一面痛骂祸国殃民的叛贼朱全忠。

唐昭宗到了洛阳,还想秘密召各地藩镇来救他。但是还没有盼到,朱全忠已经动手把他杀了,另立了一个13岁的孩子做傀儡,就是昭宣帝。

宦官完了,皇帝也完了,留下的还有一批唐王朝的大臣。朱全忠手下的谋臣对朱全忠说:“你要干大事,这批人最难对付,不如把他们统统赶走。”

有一个谋士李振,绰号叫做猫头鹰,因为考进士没考上,更加痛恨朝臣。他跟朱全忠说:“这批人平时自命清高,把自己称为‘清流’,应该把他们扔到浊流(指黄河)里去。”朱全忠依了他的话,在一个深夜,把三十几名朝臣集中起来杀掉,扔到黄河里。

907年,朱全忠废了唐昭宣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朱全忠即梁太祖,建都汴(今河南开封)。

李存勖建后唐

李存勖小名亚子,是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唐封为晋王)的长子,自幼喜欢骑马射箭,胆识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李存勖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时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朝报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袭晋王位。李克用临死时,嘱咐李存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燕王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三是要消灭宿敌朱全忠。

911年,后燕国主刘守光进攻容城(今河北容城北),结果被晋军反攻至幽州城下。刘守光只得向朱全忠求救。朱全忠闻讯,随即带领几十万梁军北上救燕。梁军浩浩荡荡杀奔而来,而赵州的晋军只有少数人马。李存勖知道不能力敌,只能智取。于是他使巧计让朱全忠以为晋的大军已经到来,吓跑了朱全忠的几十万人马。接着,他攻破燕地,将刘守光活捉回太原。9年后,李存勖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10多年征伐,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的遗命。

923年,李存勖趁后梁朝廷内部为争夺皇位而兵戎相见之机,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称帝,是为庄宗,改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唐庄宗本想大举伐梁,一举灭之,不料遇到了梁军的顽强抵抗。接着,后梁命段凝为北面召讨使,发出全部精兵进攻后唐。形势严峻,但庄宗认为后梁国都无兵,此时出兵讨伐后梁胜算较大。出征前,庄宗和儿子诀别说:“成败在此一役,如果失败了,你们就在宫中自绝吧。”

果然,后梁国都当时只有禁军数千人。庄宗于923年十月直取汴梁,梁末帝知道大势已去,就让近臣杀了自己。后梁灭亡。

“儿皇帝”石敬瑭建后晋

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他的儿子李从珂做了后唐皇帝,是为唐末帝。早在李嗣源在位时,李从珂便与他的姐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和,等到他登基后,两人公开决裂。李从珂派人进攻石敬瑭,石敬瑭便向辽国求救。辽国皇帝耶律德光立刻出兵援救晋阳(今山西太原),把唐军打得大败。耶律德光来到晋阳后,石敬瑭亲自出城迎接,无耻地把比他小10岁的耶律德光称为父亲,耶律德光便正式宣布石敬瑭为皇帝。

石敬瑭称帝后,立刻按照原来答应的条件,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了辽国。石敬瑭对耶律德光感恩戴德,向辽国上奏章,把辽国国主称为“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石敬瑭在位6年,向契丹派遣使者43次,唯唯诺诺,如履薄冰,既不敢得罪契丹,又惧怕手握重兵的大将杨光远、刘知远,忧郁成疾,51岁时便在屈辱中死去。

刘知远建后汉

刘知远,沙陀族人。刘知远小时候性格很内向,平时寡言少语,体质较弱,经常得病,他的眼睛白多黑少,加上脸色紫黑,给人一种很威严的感觉。由于生活困难,他不得已到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去当上门女婿。在封建社会,这种女婿叫做赘婿,社会地位几乎到了最底层,备受歧视。在一次牧马时,因为马踏坏了寺庙属地的庄稼,刘知远被僧人捆绑起来,打了一顿。刘知远不甘心这样混一辈子,就寻找时机出去干一番事业。不久,他就投到李嗣源的手下当了兵,由于作战勇敢,被升为偏将,和石敬瑭一起共事。刘知远曾两次救了石敬瑭,石敬瑭感激他的救命之恩,就重用他,任命他为兵马总管。

石敬瑭做了“儿皇帝”后,想削弱刘知远的权力,于是找了个借口将他调出了京城,后来干脆免除了他禁军统帅的职务。刘知远开始为以后作打算,专心经营河东地盘。石敬瑭死后,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对契丹态度开始强硬起来。在后晋和契丹的三次大战中,刘知远没有派一兵一卒相救,而是坐收渔翁之利。947年,刘知远听从了部将郭威的建议,在太原称帝。但他为了笼络军民之心,宣布用石敬瑭原来的年号,不用石重贵的开运年号。进入洛阳后,他才正式改了国号为汉,历史上称为后汉。

郭威建后周

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18岁从军。后晋末,曾协助刘知远建后汉,任枢密副使。刘知远做了11个月皇帝就死了,他的儿子刘承祐即位,史称后汉隐帝。郭威时任枢密使,负责征伐之事,并平定汉中、永兴、凤翔三镇叛乱。

隐帝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约束他的杨邠、史弘肇、王章、郭威四位大臣产生不满情绪,便想除掉他们。李太后反对他这么做,刘承祐竟说:“国家大事,闺门里的妇人知道什么!”于是,隐帝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位大臣杀死后,秘密派人到邺都杀害大将郭威,郭威被迫发动兵变,南下攻打汴京。不久,刘承祐被一起逃亡的宠臣郭久明杀死。郭威入城后,让李太后主持政事,另立刘赟为帝。

950年,郭威又率大军前去抗辽,行到澶州时,数千名将士鼓噪起来,将黄旗披在郭威身上,要拥戴郭威为皇帝,当时四周呼喊万岁的声音惊天动地。于是,郭威又率大军返回东京,后汉百官都出城迎接,并劝他登基为帝。郭威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自任监国。第二年正月,李太后无奈下诰书,授与郭威皇帝玉符,郭威即位(是为后周太祖),国号周,改元为广顺。后汉从此灭亡。

五代“不倒翁”冯道

唐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5个朝代,历史上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起来称为五代。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和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这些朝代统治的年代都不长,合起来也不过54年。这期间皇权更迭,将相沉浮,但有个人像不倒翁一样,左右摇摆却始终屹立不倒,他就是历史上争议最多的宰相冯道。

冯道是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河东监军张承业非常欣赏他,就推荐给晋王李克用。冯道十分节俭,居住的军帐是用茅草搭成的,里面没有床席,每天只是睡在一捆稻草上。冯道每天与下人们一起吃饭,使用相同的餐具,没有一点儿造作的样子。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的时候,44岁的冯道第一次当宰相。在冯道的倡议下,国子监校订了儒家经典《九经》,并组织刻工印刷,这是古代官府印书的开端。明宗病死,冯道又辅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末帝不信任冯道,命他出镇同州。在同州时,有个军吏在官衙门口骂冯道,冯道说他肯定是醉了,然后让军吏进来,为他醒酒并设宴招待,一直到了晚上也没有丝毫不快和怨言,不久还升了那人的官职。有一次,冯道请人为他讲解《道德经》,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当时规定宰相的名字是必须“避讳”的,也就是不能说“道”字,而要用其他说法来代替。那人战战兢兢地念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道哈哈大笑,让他直言不讳即可。

有意思的是,每当冯道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做官,那么这个朝代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后唐灭亡,冯道又在后晋做官。辽国入侵,后晋灭亡,冯道又投降了辽国,耶律德光拜他为太师。后来,刘知远建立后汉,冯道又回到中原,尽心辅佐刘知远。后汉灭亡,后周建立,冯道又在后周做官。真是一个“政治不倒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