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4953600000063

第63章 明朝灭亡(1)

1620~1644年, 迟暮的明王朝。

明朝从万历朝中期开始, 皇帝怠政, 官场腐败, 地主阶级疯狂搜刮民脂民膏, 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万历末年, 女真族努尔哈赤的崛起, 也预示着明朝的衰亡。明熹宗天启年间, 魏忠贤宦官集团的专政加快了明朝灭亡的进程。到了明思宗崇祯年间, 连年的灾荒, 朝廷的无所作为逼迫百姓起义, 后金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 五入关内。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 自缢。自此, 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 历经12世16位皇帝的、国祚276年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明亡后, 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 史称南明。1683年, 清军占领台湾, 宁靖王朱术桂自杀, 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

从明晚期开始, 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 科技发展很快。与此同时, 中国也涌现了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冯梦龙等一大批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阉党之首魏忠贤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期,后宫太监魏忠贤在明熹宗朱由校乳母客氏的帮助下,逐渐赢得了明熹宗朱由校的信任,以至于最后擅权专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

相对前代的宦官专权者王振、刘瑾、冯保等人来说,魏忠贤毫无文化修养,而且品德全无可称之处。对于以经术治国的大明王朝来说,统治者的素质决定了天启一朝可能是最黑暗的一个阶段。

魏忠贤受宠于明熹宗朱由校,原因也是他在朱由校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侍奉他,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理解。例如,明光宗即位,就用当初在慈庆宫中服侍他的太监王安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在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为太监,隶属当时的司礼监掌东厂太监孙暹。据说,皇孙朱由校出生以后,魏忠贤“谨事之,导之宴游,甚得皇太孙欢心”。明熹宗朱由校很小的时候,魏忠贤就很讨朱由校的喜欢。而且,通过太监魏朝的介绍,魏忠贤成为明熹宗朱由校生母孝和王太后宫中专门主管膳事的太监。朱由校成为太子后,魏忠贤通过朱由校乳母客氏的帮助,就正式成为东宫典膳了,也就变成未来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太监。从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到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整整31年,魏忠贤才有机会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在朱由校正式登基之前,几乎所有与明熹宗朱由校有关的人物,都是魏忠贤刻意结纳的对象,如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养母李选侍,太监王安、魏朝。所以,明熹宗朱由校即位以后,魏忠贤就一跃而成为宫中太监的第二号人物——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太监,地位仅次于先皇朱常洛的近侍王安。

据朱长祚《玉镜新谭》记载,魏忠贤本名李进忠,原是河北肃宁县一市井无赖,娶过妻子,有一个女儿,后因为吃喝嫖赌荡尽了家财,才自宫做了太监。魏忠贤“形质丰伟,言辞佞利”,能挽强弓、射奇中,有胆气,家无余财而敢一掷千金,又喜欢弹棋、蹴踘,嬉游于青楼翠袖之间。这些早年的经历,成为魏忠贤后来侍奉皇帝的优越条件。而且,无论魏忠贤后来如何地专权,但对于明熹宗朱由校本人,他却是忠心耿耿。这其实也是明代太监专权的一个特征。对于明熹宗朱由校,魏忠贤“服劳善事,小心翼翼”。这也是为什么明熹宗朱由校要在天启二年(1622年)给他赐名“忠贤”的原因。

一些史料中说,魏忠贤得宠于明熹宗朱由校的原因,还在于魏忠贤善于房中之术,所以经常能与客氏一起导明熹宗朱由校淫乐。这种事情,在明代太监中实在是平常。而魏忠贤小心翼翼的服侍,以及对于明熹宗朱由校身边亲密之人的结纳,更使他能在天启一朝成为一个大国的实际主宰者。终明熹宗朱由校一生,他对魏忠贤的眷爱始终不替。明熹宗朱由校的诏旨中,经常会出现“朕与厂臣”如何如何的文字,一点也不忌讳将魏忠贤与自己相提并论。

在外廷,魏忠贤培植了一帮无耻文臣,例如崔呈秀、魏广微等人。魏忠贤势力最盛的时候,外廷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占据着政府重要的部门,“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形成所谓的“阉党”。后来,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所定的逆党名单中,共计内外廷各类官员315人。可以想见,当一个如此庞大的官僚集团集中在魏忠贤的周围,而皇帝朱由检本人却不理朝政,魏忠贤要引导皇帝、蒙骗皇帝,从而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简直是易如反掌。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在浙江巡抚潘汝桢的提议下,全国竟然掀起了为魏忠贤建生祠的高潮。还有无耻的生员陆万龄竟然提议让目不识丁的魏忠贤配祀孔子。魏忠贤的专权,尽管是由于个人得到皇帝朱由校的宠爱与授权。但是,没有庞大的阉党集团的支持,天启年间的宦祸,不可能演变得如此之烈!

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中一些文臣,如崔呈秀等人相勾结,排挤东林党人,逐渐控制了内阁、六部,使他能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于朝廷,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造成空前的宦官专政。凡正直的大臣,都被以东林党的罪名惨遭杀害。东林党人被贬、被杀的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杨涟、左光斗为首的“东林六君子”。“东林小君子”为了能够扳倒魏党,做了很多努力,是魏忠贤最痛恨的人。当时,“东林六君子”有的已经告老还乡,有的还在任上,最后均被魏忠贤投入监狱,尝尽了人间酷刑。

魏忠贤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政治极度黑暗,民不聊生,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此同时,山海关外来自辽东的后金政权步步进逼,使明王朝面临末日。

在魏忠贤大肆组建宫外政治黑手党的同时,客氏也在宫内开始了大清洗。客氏不光弄死了“顶级对手”张皇后所生的三男两女,对于其他的妃嫔也是想杀就杀、想废就废。也就是在此时,日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和魏忠贤及客氏结下了一道无法化解的仇恨。魏忠贤和客氏更成了明思宗朱由检心中最大、最可恨、最不能容忍的敌人。在日后与二人的斗争中,脾气急躁的明思宗朱由检竟能悉心隐忍、一朝而发便毫不留情,可以说幼时的仇恨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而对于此时的魏忠贤来说,时代带给了他意想不到的荣光显耀,但也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因为他得罪了一个可怕的对手明思宗朱由检。

宁远大捷

由于历史原因,明熹宗朱由校无疑在大众心目中被草率地扣上了“昏君”的帽子。在普遍的印象中,明熹宗朱由校被夸大成一个只对木工有兴趣其他什么都不管的傀儡。这种印象在很多人读《明史》的时候一直就有。然而,在读到明朝后期的几场比较大的战争的历史的时候,人们却会惊讶地发现:明熹宗朱由校在对战事的过问思考和决策上,表现出的素质与一般的印象却是相去甚远。

明朝末年,经过萨尔浒战役的失败,明军从战略进攻方变成防守方,其主要的任务已经变成了对后金的战略防御。当时明朝政府的战略布局一切从这个实际出发。天启皇帝朱由校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明熹宗朱由校的七年执政时期里,辽东的战争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孙承宗任督师,高第替代孙承宗,袁崇焕抗金胜利。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初,辽东明军因为王化贞冒险行动遭到惨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攻陷了广宁。明熹宗朱由校对于辽东战场形势非常焦急,开始不断地派人对辽东战场作详细的勘察,写成书面报告给自己审阅。同时明熹宗朱由校也在思考辽东督师的问题。这个时候,皇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自请督师,明熹宗朱由校对这个老师一向敬重不已,欣然应允。

孙承宗到辽东后,明熹宗朱由校一直给他绝对的信任,相信他能够处理好辽东的局势,对孙承宗提出的要求几乎是有请必准,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孙承宗在辽东干的也相当的卖力。孙承宗对辽东军务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使明军在万历后天启初的面貌大有改观。

明熹宗朱由校一直对孙承宗持支持态度。孙承宗希望对金兵进行一次主动攻击,需要军饷,向皇帝索要。明熹宗朱由校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可行,但是有些官员坚持自己对战场的看法,甚至采取了消极的方式来拖沓对抗。此时,皇帝朱由校也没有办法,孙承宗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孙承宗在辽东的地位。这是明熹宗朱由校对其支持的结果。

事态的发展对孙承宗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有一个孙承宗非常器重的大将马世龙,错误地听信了一个从金兵那里逃回来的投降者说的情报,派兵渡柳河进攻金兵,进了金兵的埋伏圈。这一仗明军又大败,损失400多人。

朝野上下对马世龙开始弹劾,大量的弹劾奏疏堆到了明熹宗朱由校的面前。明熹宗朱由校也对孙承宗深感失望,允准了孙承宪回籍养病的请求。

孙承宗离职以后,明熹宗朱由校遍寻朝野,没有找到合适的辽东经略人选。于是,明熹宗朱由校只好听从了魏忠贤的建议和大臣们的推举,选择了高第担任辽东经略。

有一年的冬天,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跑过来要和明军对决。明熹宗朱由校率先获得了情报,要求高第把积聚的粮草运到内地以防金兵抢掠,并命高第“严饬道将,倍修战守,务保万全”,可怜的高第十分怕死,竟然置皇上的命令于不顾,直接带着兵躲回到山海关去了,留下袁崇焕一个人守卫宁远。

远在北京的明熹宗朱由校并没有能立即知道这个消息,他还在努力地对这次战役作部署。只是他没有想到,当他的命令到达辽东的时候,高第已经第一个望风而逃,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已经兵临宁远城下了。其后发生的,就是袁崇焕的经典之作,以两万人击退了数倍于己的金兵,并让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受到重创而病逝。

在当时的交通限制下,明熹宗朱由校所接到的消息一直晚于战场上所发生的事情,但是他一直都尽力地作出部署。在宁远开战之后一两天,明熹宗朱由校才知道高第已经到山海关躲起来了。宁远已成一座孤城。他立即要求总兵杨麒派军队策应宁远,务必帮助袁崇焕守住宁远。这个命令比现实至少晚了三天。

就在宁远还发生着激烈战斗的时候,朝臣们都认为宁远可能守不住,所以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山海关的防御上。有大臣提出,宁远战役使用的大炮相当先进,但是宁远一座孤城可能最终守不住,不如把这些大炮运回山海关增加山海关的防御。很多人赞同这个计划。然而,当时的明熹宗朱由校显得相当清醒,他把守卫宁远看成是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坚决反对从宁远撤出这些大炮,并严令各部军队,救援宁远,务必要保住宁远。此时明熹宗朱由校寄予厚望的高第却躲在山海关不敢出来。

四天以后,朝廷终于得到了全面的宁远之战的报告。明熹宗朱由校对袁崇焕和宁远守军的表现相当赞赏,亲自下旨慰问和嘉奖,并加升袁崇焕和满桂。

明熹宗朱由校对高第彻底失望,派人去山海关进行彻底的调查。连高第的靠山魏忠贤都对高第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大为光火,不再对他支持。高第只好上疏请辞。明熹宗朱由校象征性地安慰了两句就把高第打发回乡去了。

从此之后,明熹宗朱由校在辽东战场上,开始越来越倚重袁崇焕。要求后妃、皇子、亲王、公主和宦官捐银。共捐出16万两银子送到辽东以作军饷。同时他还让人带去大量的火器以充实辽东明军的防守力量,并密切关注金兵的动向。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回师之后就因重伤不治而逝。这个被某些人夸耀为“战神”的人物,在明军正确的利用自己的优势之后,就没办法占到一点儿便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继任者是他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也是被后世夸耀为战争天才的人物。其实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世的时候,爱新觉罗·皇太极也并没能在明军身上取得什么优势。爱新觉罗·皇太极比他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高明的地方就在于:皇太极正确地把握到了战略的方向,和明朝议和,进攻朝鲜。

明熹宗朱由校谨慎地支持袁崇焕,同时派去了蓟辽总督阎鸣泰帮助袁崇焕。但是阎鸣泰也反对议和,明熹宗朱由校明确地说:其实议和只是手段,绝对不是目的。

大家都知道议和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议和的进展无法有实质的突破。爱新觉罗·皇太极率先按捺不住,对明军发起了攻击。

情报迅速到达了明熹宗朱由校的案头。明熹宗朱由校召集军事大臣廷议,并很快作出了防守部署,命令驻扎山海关的满桂驻扎前屯,原来驻扎在这里的侯世禄与三屯总兵孙祖寿移驻山海关和宣府。在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宁远,分布兵力3.5万人,由袁崇焕直接驻扎并全局指挥。又从昌平调军队1万人,天津、保定、宣府、大同各调兵5000人援助关内守军。同时,明熹宗朱由校命令各个重镇做好备战准备,随时听候调遣。明军摆出一个强大的阵势恭候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到来。

爱新觉罗·皇太极首先包围了锦州,劝赵率教投降。赵率教不屑地对他说:“你要么就来攻我,否则别想说动我!”爱新觉罗·皇太极只得攻城。但是除了每天攻完城把越来越多的尸体拖回去焚烧,金兵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爱新觉罗·皇太极本来想引诱宁远等地派出援军,然后双方在平野作战,有利于自己骑兵的发挥,但没想到明军上下没人理他,全都据城死守。可怜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那些精锐骑兵对爬城墙没有任何优势,跑的近点就被明军的大炮轰了个干净。明熹宗朱由校不停地对前线发布命令,要关外四城各自坚壁自守。除非宁远危急,否则谁也不准互相援救谁。同时,明熹宗朱由校考虑到锦州不能一直这么打,于是,命令满桂从山海关中调出精兵1万援救锦州。援军迅速到达,与金兵展开激战,双方不分胜负,金兵只好退出了对锦州的包围。

爱新觉罗·皇太极苦战半月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便想全军后撤,引诱明军出来和他打遭遇战。无奈明军早已经有好的部署,还是没人理他。爱新觉罗·皇太极气极,不顾众人反对,强令调兵去攻打宁远,结果明军在城下火器齐发,城上大炮一字摆开,爱新觉罗·皇太极攻打了半天,甚至都没能接近城墙。

正在爱新觉罗·皇太极犹豫要不要继续进攻的时候,明军寻找到金兵的薄弱地带,从里面迅速冲出来一群人歼灭了那一部分金兵,还没等其他部分的金兵反应过来,明军又迅速退回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