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1661年, 中国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建立并完成统一。
明朝中后期, 皇权衰落, 明朝廷已经不能对东北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的管辖, 从而使得东北女真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成为东北地区的首领, 并不断地开拓疆土。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清兵入关以后,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 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 逐步统一全国。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 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
清朝最根本的社会制度是八旗制度。而八旗制度, 前世没有, 后世也无, 为清朝独创。八旗兴盛, 清朝发展; 八旗衰落, 清朝灭亡。可以说八旗兴则清强, 八旗衰则清亡, 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者的社会基础。
努尔哈赤建后金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赫图阿拉(今称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的女真部落中。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女真贵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幼年时期很受父母的疼爱,小小年纪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而且在这样的锻炼中有了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健壮的身体。
英雄的一生必定有苦难相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也不例外。愉快的幼年时期随着母亲的去世而离他远去。10岁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还没有来得及从母亲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父亲塔克世很快就续弦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继母并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善待他们兄妹,而是整日的大声呵斥和责骂,甚至在塔克世面前挑拨他们的父子关系。因此,往日那个受父母宠爱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下子变成了没人疼的孩子。他在这个新家中受尽了冷遇、白眼,不得不承担起养活弟妹的重任,每天挖人参、采松子、捡榛子、拾蘑菇,然后再把这些拿到集市上变卖。由于这样迫不得已的经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山外抚顺的马市上认识了很多汉族人,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汉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在这期间,他不仅学会了说汉语、写汉字,还阅读了一些书籍。在这一过程中,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不仅开阔了眼界,也立下了雄心壮志。
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岁了。他的继母对孩子们的虐待变本加厉。不堪忍受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着弟弟离开了家,离开了父亲和狠毒的继母。他们来到了外祖父王杲门下。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外祖父是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领。一次,他为了反对朝廷对女真地区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而起兵,遭到了明王朝的镇压,并将他及其亲属全部抓获。明神宗成历三年(1575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外祖父被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杀害,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保住了自己的命,甚至被李成梁提拔为贴身侍卫。
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借机离开了李成梁,回到父亲身边,并在这时结婚。他的妻子是本部塔本巴晏的女儿佟佳氏。这时的女真各部并不太平,其中有两个强大的城堡——古勒城和沙济城。古勒城的城主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舅父,王杲之子,名字叫阿台;沙济城的城主叫阿亥。由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外祖父被明军所杀,阿台心中对明朝的怨恨很深,决心为父亲报仇。因此,多次在明朝边境发起战事,并凭借古勒城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多次打败明军。明朝把阿台视为心腹大患,尤其是李成梁,更时刻想找机会除掉阿台。当时的女真部落除了古勒城和沙济城两个实力强大的城堡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强大的图伦城。这个城的城主名叫尼堪外兰。此人野心勃勃,妄想成为女真部落的首领。由于图伦城的实力并不是很强。于是,尼堪外兰利用阿台和阿亥与明朝廷的不合,火上浇油地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明朝廷出兵古勒城和沙济城的目的,从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他的这一想法正好与李成梁的想法不谋而合。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在尼堪外兰的带领下,李成梁突袭古勒城,并大肆屠杀城中的百姓。就在这次屠杀中,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也惨遭杀害。
得知父亲和祖父被杀的噩耗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来到李成梁面前,质问他为何杀死一向对明朝廷忠心耿耿的父亲和祖父。李成梁知道自己的做法理亏。于是,李成梁除了表示属于误杀和歉疚之外,还赐予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敕书和战马,并上表朝廷让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继承其祖父的职位。深知现在报仇不是时候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将胸中的怒火压了下来,在李成梁面前表现出接收抚慰的样子。很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表现博得了朝廷的信任。他一路从左卫都指挥使被晋升为都督,又被封为“龙虎将军”。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为父亲和祖父报仇的名义攻打了图伦城,尼堪外兰战败,仓皇逃走。从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女真部落的征战。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朝廷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为都指挥佥事,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西海女真各个部族。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国号为“金”,自称“奉承天命抚育列国英明汗”,定年号“天命”,在赫图阿拉定都,历史上称为“后金”。这一年的正月初一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封赏诸部族,并下令全城欢庆,正式建立了女真人自己的政权。清太祖天命三年(1618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向明朝用兵,在萨尔浒打败明军,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清太祖天命六年(1621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兵辽河流域,发动辽沈之战,夺取辽阳、沈阳,明军惨败。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将“后金”的都城迁到沈阳,并将沈阳更名为“盛京”。之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计丁授田”“按丁编庄”等,由此完成了后金政权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打败,在战斗中被炮炸伤,并于这一年七月到清河温泉疗养,因为病重,在返回沈阳的途中去世,终年68岁。
努尔哈赤创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连年的征战中不断总结出的一套集军事、政治、生产功能为一体的人事编制。可以说清朝的八旗制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不仅是清朝的一种社会制度,同时还与清朝的兴衰相辅相成:八旗兴盛,清朝发展;八旗衰落,清朝灭亡。
八种颜色、外观不尽相同的旗子是八旗的代表。之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是出于那个时候满族文字还没出现的情况下容易辨认军队。最初的时候,只有四旗,也就是黄、白、红、蓝四色旗子。后来,随着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带士兵的增多,为了便于管理,又出现了在原本四个颜色的旗子上镶边,变成另外四旗的方式。于是,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便出现了。其中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这样,八旗的代表旗子就形成了。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办的八旗制度最早的原形是女真族狩猎的一种组织形式。女真族人当时狩猎时,每人各出一支箭,每10个人中选出1个总领。这个总领被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是大箭的意思,而额真是首领的意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创办八旗制度后,最基层的组织被称为牛录,而牛录额真也就变成了一级官的名称。最初的一个牛录由300人组成,到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每个牛录的人数变为400人左右。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实行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税服役等政策都以牛录为单位计算。比牛录再高一级的单位为甲喇。每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设一名甲喇额真。甲喇再往高一级称为固山,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而设一名固山额真,两名副职。“固山”在汉语中的意思就是“旗”,固山额真又被称为和硕贝勒,主管一旗的大小事务。从中可以得知固山是满洲军事和户口编制最大的单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统领的满洲军队和满洲百姓,在当时共有八个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整个八旗的首领,是这个八旗的最高统帅,每个旗的旗主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他们不仅是各旗的军事统帅,也是各旗的政治首领,还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重要辅臣。每当遇到军事和政治事务时,都是由各个旗主共同商议决定。也就是说,在当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建的八旗制度中还保留着原来女真族部落奴隶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直辖正黄旗和镶黄旗,共有65个牛录和一支5000余骑的禁卫军性质的部队;他的次子代善统领正红旗和镶红旗,共有51个牛录;他的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统领镶白旗,有20个牛录;他的侄子阿敏统领镶蓝旗,有33个牛录;他的长孙杜度统领正白旗,有18个牛录;他的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有21个牛录。
八旗的建立是符合当时女真部落的实际情况的,也十分有利于经常要征战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管理军队。由于在那个时期女真人没有军民的区分,战时个个为兵,平时个个为民。因此,每一个人都被编入了旗。旗员与旗主之间是统属关系。旗民和旗下官员有事,必须向旗主报告,得到允许后才能行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时,八旗并没有高低、尊卑之分,只是为了便于管理,但是,后来随着旗主地位的不同,八旗渐渐出现了区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被称为“上三旗”,其余的被称为“下五旗”,而尊贵的“上三旗”,也就是整个统治集团的中心。
创建并利用八旗制度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壮举。它使得本来比较分散的女真各部族在这样特殊、严密的组织中实质性地统一了起来,也提高了女真军队的作战效率。在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人不仅仅要负责打仗,还有耕种、放牧等其他职责。所以,在旗主的管辖下,旗员还享有获得土地、奴仆、牲畜和财产等权力,以便平时从事生产活动。直到清军入关之后,八旗组织中的人才变成了只负责国家安全的职业军人。
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创办之初,八旗制度对女真族的进步和他们最终夺取中原的政权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也是在近300年的时间里,清王朝能顺利统治国家的军事支柱。但是,从根本来说,八旗制度是一种腐朽的制度。
皇太极建大清
爱新觉罗·皇太极时期后金的版图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时期的基础上有所扩大。爱新觉罗·皇太极也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基础上扩建了八旗,将蒙古族人和汉族人都编入了八旗,不仅使得满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也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就是在爱新觉罗·皇太极对国家多方面的改革下,后金从一个落后、带有氏族制残余的政权,逐渐成为一个封建专制的强国。
清朝的国号并不是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时期就有的,当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的时候,给自己的号为“天命汗”。而在这之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没有国号,也没有年号。他先是称自己为“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王”,后又称自己为“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后来改为“建州国汗”。因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自诩为“金”的后裔,所以,后来又称自己为“后金天命皇帝”。为什么爱新觉罗·皇太极要将国号改为“清”呢?
首先,国号、年号是朝代和国家的代表,是一个新朝代、新国家的象征。与其他已经过去并消亡的朝代和国家用相同的国号、年号,既不能体现出与其的区别,也不能体现出新朝代、新国家的特色。
其次,“金”的国号只能代表满族,而“清”这个国号则可以包容更多的内容,除了满族,还有蒙古族和汉族人也可以包括在内,显示出了更大的包容性。
再次,将“金”这个国号改成“清”也可以表现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皇太极所开创的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
清太宗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式将国号改为“清”,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第二天,爱新觉罗·皇太极将父亲尊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级立极仁孝武皇帝”,追谥庙号为太祖。
爱新觉罗·皇太极攻入中原的时候,曾多次派兵屠城、杀戮、焚毁、抢掠。虽然爱新觉罗·皇太极改革了很多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对于汉人的政策,也对国家的机制加以改革和完善,但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依然保留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这些对被侵略地区伤害极大的方式,体现了他残暴的一面。
大清第一贤后孝庄
孝庄,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布木布泰是皇太极中宫皇后哲哲的侄女、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的妹妹。孝庄生活的时期正是清朝由乱到治的关键时期。她一生辅佐过三代皇帝,积极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她为清朝的建立、稳定、发展乃至中国的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帮助皇太极说服明朝大将投降,到在夹缝中运筹帷幄辅佐6岁的儿子顺治帝福临登上皇位;从处理多尔衮事件,到扭转顺治皇帝去世后朝廷的危机;从辅佐8岁的小孙子康熙即位,到协助康熙平定三番奠定盛世王朝……孝庄这些可圈可点的事迹,让后人对她崇敬有加,如果没有她也就不会有200多年的大清王朝。
天命十年(1625年),身负满蒙联姻重任,13岁的布木布泰(孝庄)从科尔沁草原来到建州,与35岁的皇太极成婚。这时皇太极早已同她的姑姑哲哲结婚11年了。天聪八年(1634年),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皇太极。姑姑与侄女三人都嫁给同一个男人,是出于政治的原因,满洲和蒙古科尔沁部建立了姻亲关系,共同开创清朝的事业。布木布泰嫁过来的第二年,丈夫皇太极继承汗位,她从贝勒福晋变成大汗福晋。10年以后(1636年),皇太极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她又成为崇德皇帝的永福宫庄妃。皇太极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布木布泰先后为皇太极生了4个儿女,即皇四女、皇五女和皇七女共3个女儿,崇德三年(1638年),26岁的庄妃又生下皇九子福临,就是后来继承大清皇位的顺治皇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这时庄妃31岁,多尔衮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