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由清高宗乾隆年间时官修,由纪晓岚担任总撰官。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设四库馆,四库馆员先后总计达4186人。历时10年,所辑的书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共收书3457种79070卷(文津阁本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亦有收书3461种79309卷之记载);另有存目书6766种93556卷。第一部《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二十九日缮写告成。后又抄写了六部,分储在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盛京文溯阁、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于北京翰林院。《四库全书》包罗宏大,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然而,在编书过程中,根据清朝统治阶级的需要对不少书的内容作了删改,还下令查禁、销毁了“悖逆”“违碍”的书籍近三千多种,约六七万卷以上,其数量几乎与《四库全书》所收的书相等。
乾隆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在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后。接着又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3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4部,故名四库。
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五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但是,《四库全书》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篡改。
《四库全书》的纂修可以说是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清朝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3000多种,15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70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明清之际,黄道周、张煌言、袁继咸、钱肃乐、顾炎武、黄宗羲、孙奇逢诸人的著作,均于例禁。后来稍稍放宽,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但对钱谦益、吕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锡侯、尹嘉铨诸人的作品,查禁特别严厉。清高宗乾隆年间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200多年,200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士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北方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词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说是他的尊称。这两句的格律也应作“仄平”,两个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为“宋主”并不涉及音律问题;“寄奴”二字也与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虏”等了无关涉。那么为什么还要改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因此即使没有“违碍”之处也要改。
反观明代纂修的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里这样说:“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女数学家王贞仪
“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这是清朝乾嘉年间女科学家王贞仪的一句名言。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江宁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宣化太守王者辅孙女。从小就酷爱各类书籍,并常作诗绘画,还学会了琴、棋、骑、射,更令人惊羡的是她对天文、地理、数学、气象学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她鄙视和反对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种种礼教。十六七岁曾随父宦历楚粤,出塞省视。从蒙古人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通医理,其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她不习女红,却经常手不释卷地攻读科学书籍,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搞科学实验。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17世纪、18世纪时,我国形成了以梅文鼎、梅珏成为中坚骨干的安徽数学学派,祖籍安徽的王贞仪是这一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数学研究中,她吸取中西算法之长,改进概括,化繁为简,灵活运用,不受旧方法旧思想的束缚。她在《勾股三角解》中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论述:“中西固有所异,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视。夫益知理求是,何择乎中西?唯各极其兼收之义。”王贞仪对天文也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她不仅阅读中外天文著作,还长年坚持夜观天家,日算星辰,日积月累,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天文数据资料。在天文方面取得的成就来源于她对传入中国的西洋天文学一分为二的看法,她认为“西历虽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行,即有所不行;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同时,她还是阐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积极宣传者。
一个农历十五的夜晚,王贞仪正端坐在闺房中读书,手中捧着清初著名学者梅文鼎所著的《筹算原本》,细细地咀嚼,苦苦地思索。突然,远处依稀传来了锣鼓声,有人在呼喊着什么。接着,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妹妹气喘吁吁地跑进屋里,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姐姐,姐姐,天狗吃月亮了,快去看!”说完,拉着王贞仪就往屋外走。
这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凉风习习,院子里洒满了月色的清辉。王贞仪抬头一看,只见一轮满月出现了一个缺口,并且缺口越来越大。
“真的是天狗吃掉了月亮吗?”妹妹带着稚气问道。像是回答妹妹问话似的,远处的锣鼓又骤然敲响了,伴随着锣鼓声,是人们的大声呼喊:“天狗吃月亮了!天狗吃月亮了!”
王贞仪从小就听说,只有这样敲锣打鼓、大声喊叫,才能吓跑天狗,使月亮复明。但是,最近她从书上读到,这只是一种叫“月食”的自然现象,因为地球挡在太阳和月亮中间,太阳光照射不到月亮,月亮就黯然失色了。这个道理,王贞仪也似懂非懂,不是十分清楚,怎么向妹妹解释呢?王贞仪想了想,猛然间像是有了灵感,她对妹妹说:“妹妹,你等会儿。”
王贞仪跑回屋,提出一盏亮闪闪的水晶灯,领着妹妹,走到园子里的小亭子上。王贞仪决定做一次月食的实验,她把水晶灯悬挂在亭子正中梁上当太阳,把灯下的圆桌当地球,又用一面圆屏镜放在桌旁当月亮。随后,她不断地移动着三者的位置,反复摆弄,细致地观察。
约摸过了半个时辰,王贞仪才停下手,高兴地说:“我懂了,懂了!”接着,她又重新把自己的实验演示给妹妹看,边演示边解释,妹妹歪着脑袋津津有味地听着。
后来,王贞仪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写成了《月食解》一文,深刻地论述了月食发生、月食和月望及食分深浅的科学道理。同时,她改编了梅氏的《筹算原本》,更名为《筹算易知》,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学习。
后来她又随同祖母和父亲去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游览名胜古迹,见闻颇多。就算是结婚成家后,仍在仍孜孜不倦地对科学知识进行刻苦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