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4953700000154

第154章 房玄龄稳居相位的玄机

房玄龄,大唐开国名相,对唐朝初年“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可说是居功至伟,无人能及。虽经历宦海浮沉,三起三落,仍能稳居相位,后世流芳。这其中的秘诀,耐人寻味。

自幼聪敏好学的房玄龄,博学多才不在话下,更难得的是他天生一副敏锐的政治触觉。在秦王李世民还只是一个年近弱冠的血气男儿时,房玄龄就察觉到其天命所在。当时,李渊父子起兵不过短短两个月,一切还是未知之数,而房玄龄就认定隋朝将亡、李家王朝取而代之,于是毅然“杖策谒于军门”,投奔李世民。

房玄龄老成持重,目光长远。每次出征得胜,其他将领争先恐后地抢夺珍玩宝物,唯房玄龄忧心于为李世民招揽人才,收集各地民情民风、图书典籍,以备有朝一日治国之用。房玄龄的做法间接为李世民树立了求贤若渴的高大形象,在争取民心的斗争中把握先机。他的远见卓识,令李世民叹服。

房玄龄在“玄武门之变”的皇位斗争中,充当重要的谋士角色。当时,李世民虽为次子,但因战功显赫,加号“天策上将”,位于一切王公之上。太子李建成对此心生疑忌,认定李世民会威胁到他继承皇位,便与四弟李元吉联合,妄图置李世民于死地。房玄龄力劝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及其同党,以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确保国家社稷的安定与昌盛。房玄龄的想法与李世民一拍即合,于是他成为推动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的重要人物,从而也奠定了他在秦王登基之后的特殊地位。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房玄龄忠心耿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甚至屈尊兼做“度支郎中”,亲力亲为地打理财政预算和账目。李世民曾当面劝他不要总把自己弄得太疲累。可房玄龄依旧如故,不为所动。

房玄龄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在李世民授予他“太子少师”的职衔时,上表请求解除机要职务退出权力中枢。李世民不仅不批准,还下诏命令他不得继续上表就同一问题再次请求。当太子准备仪仗队要正式拜见老师的时候,房玄龄始终没敢接受如此礼遇。纵使身居相位,房玄龄仍谦恭礼让,谨慎维持君臣之道。

房玄龄是名副其实的“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宽大的胸襟,足以令同朝为官者拜服。有一次,他重病在床,奄奄一息。一个特别尖酸刻薄的官员居然说:“一个人应该分得清轻重缓急,譬如宰相生病这件事,在我看来就很有区别对待的必要。一般情况下,如果房玄龄生的是小病,我们绝对应该前去看望,因为这样可以加深和宰相的感情。以后,宰相也会给我们点恩惠。如果宰相病得严重了,那就另当别论。因为一旦宰相病死了,你去看望他所付出的就永远没有收回来的可能了。”房玄龄知道后,不但没有大发雷霆还以颜色,还在那人来探望之时面带笑容地对他说:“谢天谢地,我知道我自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了,因为你都来看我了!”

“孜孜为国,知无不为”,道出了房玄龄的为官之道。“虚怀若谷,德才兼备”,更彰显一朝盛世的名相风范。